短歌行 教学设计
八月十五的来历-家长会主持词
贵州省“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题式研修培训专项课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研究”
教 材
教学内容
课型
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 师 班 级
《短歌行》
曹操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了解比兴、用典的方法。说出所隐含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价值观
人文素养
如何成就自己
渗透内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学习重点
2、熟背全诗。
学习难点 引句、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思维导图
《短歌行》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主要是了解
教材分析
曹操在其人生中的曲折经历,感受曹操的人生态度及所树立的远大理想。成就
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先自主学习金太阳导学案——教师检查学案——学生相互考查——学生
学习过程
课堂展示思维导图,教师评价——教师简述思维导图——教师课堂小结——全
国教育家冯恩洪做总结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了解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及学法指导,并完成学
课前预习
案中的预习检测
学习研讨 用典的妙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有法可依
按法学习
按诗歌学习的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导学案,注重方法的指导和问题
课前活动
方法进行课前
的设计。
学习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
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
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
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
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
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
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
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1
学会知识
的整合及
运用
课堂导入
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
自主学习
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
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2、学生设计课文的思维导图,在小组内综合,选
出最佳导图,推荐讲解员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2、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3、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
感知课文
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
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
“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
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
雄,但人
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
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
意的一笔是“挟
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
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
放走刘备,失败得
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
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
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
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根据金太阳导学案及课本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主要分析标题,
作者及生平,课文下面的注解。
“治世之能臣,乱世
学生仔细听,
感受课堂导入
中所蕴含的知
识及精妙的语
言
1、学生根据导
学案了解学习
让学生养
2、阅读课文,
成自主学
初步
了解课文
习的习
内容,并根据学
惯。
目标。
案中的问题内
容进行答题。
学生大声自读
全诗。读时要
尽量以“曹操
的身份”来朗
读。
了解诗歌
内容,初
步体会诗
人情感
1、了解全诗的“诗眼”及作者“忧”什么。
1)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齐读)作
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
中有特定的含
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
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
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
是中国古代
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
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
皆是: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
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
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这里
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
2
合作探究
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
br>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
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
br>2)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齐读)这
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
想,深感人生有限
。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3)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
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
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培养学生
自主、合
作、探究意
识,加深对
课文内容
的理解,
分
析人物性
格。
学生小组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
合作探究,然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
后讨论,推荐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
成员回答并补
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
旧恩”。“陌”、
充。
“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
学生了解曹操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
“忧”的具体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内容,自己归
这四句意思是
: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
纳概括,并能
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
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解说。同时体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
会作者的情
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
感。
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
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
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
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
一“喜”正
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2、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
为理想尚未实现,
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
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
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
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
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 明确: “周公
3
学会抓住
文章中
心,体现
人文价
值。
主题升华
课堂小结
吐哺
,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
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
宏大
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
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
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
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学生谈自己如引导学生
何实现自己的成为有用
理想和抱负。 之才
《短歌行
》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
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
和时光
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
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
宏
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
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 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在聆听中感受
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
时期“慷慨悲提升
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
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
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
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
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
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课下完成练习
体会树立
远大理想
的重要
性。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课后训练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板书设计
忧————时光易失————珍惜时间,奋斗不止
忧————贤才难得————求贤若渴,重用贤才
忧————功业未就————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巩固所学
知识
人文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曹操的人生经历中去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感受心态决定成败
的理念。
1、从珍惜时间上去引导学生。举例子加以说明合理地利用时间,利用空闲时
间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
2、从怎样成为有用之才上教育学生。说明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强调复合型人
才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
3、从如何实现理想上去激励学生。强调努力,坚持,认真的重要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