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

别妄想泡我
692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沧州一中-内蒙古河套大学


一、文学常识:
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
纪、八览、六论组成, 共二十余万字。《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
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 一篇上书。颇
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
学史纲要》 )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
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 、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贾谊代表作:《过秦论》《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 《论贵粟疏》。东汉政论散文代表
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与王
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
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 创作。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
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最有 代表性的
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骚体赋如
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汉代


散体大赋 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
式灵活,韵散相间。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
家代表作)。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
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
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
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
诗集》,宋人郭茂倩编。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 吹曲
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汉乐府诗中成就
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 事诗《孔雀东南飞》。此诗又名《焦仲卿妻》,最
早见于梁代徐陵的《玉台新咏》。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 标志着
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 作品是张衡《同声歌》和秦嘉《赠妇诗》。
《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都是抒情 诗,艺术性很
高,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或称《昭明文选》)。
6、魏晋南北朝诗 歌发展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
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建安七子” 和蔡琰。正始诗
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
嵇康。太 康诗歌,作家众多,有“三张”、“二陆”、“两潘”、“一
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 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


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 田园诗之
祖。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
体诗。北朝文学 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曹操诗歌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建安诗坛的领军人物 ,他的《步出
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丕的七言诗《燕
歌行》被认 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
熟的七言诗。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真正代表曹植
辞赋艺术成就的是后期巨作《洛神赋》。“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
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 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禹、应瑒、刘桢七人,建安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 七子之
冠冕”,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蔡琰的五言体《悲愤诗》成就也
最高,是其代表作 。
正始诗坛“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
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 文学成就最高。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
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阮籍生平诗作的 总题,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嵇康
的诗歌创作以四言 之作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嵇
康之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与山巨源绝交书》
是其散文代表作。


西晋太康年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比肩文坛,蔚为兴盛。诗
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被称为咏史
诗的“变体”。郭璞的《游仙诗》 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东
晋诗坛被玄风笼罩,刘琨的诗歌抒写国破家亡之痛,英雄末路之悲, 慷
慨激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扶风诗》是其代表作。以王羲之、孙
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 诗人,作品哲理性强,缺少诗意,“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 成就最高的诗
人,他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田园景物,歌咏生产劳动,
抒发真切的 生活感受,被后人称为中国田园诗之祖。但陶渊明并非全然
的静穆,他的《咏荆轲》《读山海经》被鲁迅 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
品。
7、南朝文学: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 的诗
以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刘勰说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
奇;情必极貌以写物 ,词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对
于自然山水的刻画可谓精妙,但有佳句而无名篇。如“ 芰荷叠映蔚,蒲
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如《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
草,园柳 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鲍照代表作是《拟
行路难》18首和《拟古》八首。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


厉。鲍照是南朝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诗人,创造了以七言体为
主的歌行体。鲍 照的辞赋《芜城赋》(骈俪化),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说的兴起,诗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永明体”(新
体诗)的出现。代表人物 是谢朓、沈约、周颙和王融等。谢朓山水诗的
艺术成就较高,诗风 “清新流丽”, 富有意境美,如“ 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 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表现
出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宫体诗盛 行于梁后期和陈,代表作家为梁简文帝父子萧纲、萧绎及
徐摛、庾肩吾、徐陵和早期庾信等,陈后主及其 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
宫体诗风格轻靡绮艳。其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游戏娱乐为主,描写女
性。词采华丽,追求声律对偶,是永明新体的进一步发展。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全书收录自汉迄梁诗 歌660多首,是《文选》
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南北朝时代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古代最杰
出的叙事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
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文学史上一 部重要的典籍。《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崇雅而
《玉台》趋俗,《文选》不重民歌而《玉台》收录尤多。《古诗十九首》出
自《文选》。
8、骈文与骈赋


骈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是齐代骈文的代表作品。梁代陶宏 景《答
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是南北朝骈
赋创作的高峰之作。
9、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出现的重
要散文著作。
1 0、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温柔旖旎,精致华美。北朝民歌大气雄
浑,呈现刚健之美。南朝民歌中的抒情 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
叙事长诗《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
11、魏 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小说,出现了众多作
品,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阶段。从内容上看 ,可分为两大类,谈鬼神
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
小说”。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 西京杂记》和邯郸淳的《笑林》等。
12、魏晋南北朝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现存第一篇文 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提出“诗赋欲丽”的文体要求。陆机的《文赋》
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 作专论,用赋体写成,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
物而浏亮”的文体主张。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 评史上第一部诗论,
专门评论五言诗和五言诗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
批 评巨著,是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


创作论、批评论 四大部分,最后为《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文心雕龙》
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二、释词
1、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
文,辞 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
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 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
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亦简称七。七体之名始见于《文< br>选》。
2、乐府:本是上古掌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时设置掌管民间歌乐
的音乐机构 ,时间不会晚于汉武帝时。乐府有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
创作及负责演唱等职责。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 的民间和贵族、文人的创
作。魏晋之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
又成为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即称乐府民歌。两汉乐府民歌今存
四十首左右,它们主要保存于宋 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郊庙歌
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几
类之中,是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所在。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 ,因作者佚名,
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
是中下层 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


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 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
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 的标志。
4、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
体风格特点。“ 风”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是指作品的
艺术表现形式。汉末社会动乱,生计艰难,这一方 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
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
夕的 现实,又使他们又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加上诗歌中强
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期的诗 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
悲凉的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
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及蔡琰。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 文》,
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
桢七人,他们与曹 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由于“遭乱流离 ,自伤情多”,他们
的诗歌反映了社会动乱以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现实性都很强。其中
王粲 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6、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 新诗
体。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
沈约、谢脁等诗人 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
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 声韵。这种新诗体,


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 律
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7、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 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
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 脱
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
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 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8、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所谓“玄言诗”,顾名思义就是那
些 专述老庄哲理的诗。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清谈玄理风气的盛行,“因
谈余气,流成文体”,诗坛渐为玄 言诗所垄断,其代表作家为孙绰、许
询等人。玄言诗的特点钟嵘概括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 道
德论”。
9、宫体诗: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以萧纲为首的一批宫廷
文人 ,诗歌创作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诗歌题材单调狭窄,脱离社
会生活,伤于轻艳,号为宫体,代表诗 人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父子和
庾肩吾、庾信父子,故人又称“徐庾体”。
10、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
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总的来说他们
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
偶,近似 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
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11、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它起源于魏
晋时期,繁荣于两 晋和南北朝。其主要内容是杂谈神仙鬼怪。其中也保
存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如《李寄斩蛇》、《三王 墓》等,当然也有
不少宣扬佛、道因果报应的内容。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不但 保存较为完整,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代表了志怪小说
的最高水平。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 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对唐传
奇、宋笔记小说、宋元体、戏曲及明清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
1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志人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 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淡玄理,
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 说新语》。
三、问答论述题(仅提供要点,答题时要结合作品分析阐述)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 言之冠冕”。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创作大都有感而
发,不虚情, 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
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
其次,《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
手法,如“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如《青
青河畔草》;或以事传情,如《西北有高楼》,总是自 然高超,曲尽其
妙。


再次,《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 如话家常,
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二)分析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曹 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
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 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
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如《白马篇》,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 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
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或借传统闺 怨题材
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
用了比喻和象征手 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三)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 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
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 大量的叙事
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
得了突出成就 ,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
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 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
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
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 母拊掌而
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 以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
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 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
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四)试述司马迁生平经历中与写作《史记》有密切关联的事件,试列
举简述。
司马 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
帝相终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 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
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 父亲
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立志修一部史书,
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 料准备,遗命司马迁完成。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
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 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这些实践活


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 的胸襟和眼界,
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
愿望。这 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 李陵投
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 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
“腐刑”。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 ,并在《史记》若
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五)《史记》和《汉书》异同比较。
1、相同点》:1.史家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 和《 史记》一样,《汉
书》也是一部带有作者独立见解的实录之书。班固非常推崇司马迁的实
录精神 。他在《汉书》中能够尊重历史事实,在真实记载汉朝历史功绩
的同时,也暴露了统治者的种种罪恶。
2、不同点:(1)在思想上,《汉书》是官修的史书,班固又以儒
家道统为指导思想,因而在 材料的选择处理上,往往表现出适应封建统
治者的正统思想。而《史记》是私人著述,思想不主一家,司 马迁能独
立思考,富于批判和创造精神。(2)在取材上,《史记》雅俗并收,
而《汉书》的取 材,除取材于《史记》之外,《汉书》增载了许多历史
文献,包括当时的经济制度、社会状况、疆域政区 、等有关典章制度,
因而《汉书》多带文献性质,更多学术气息。(3)在史传人物方面,


《史记》写人物真实与夸张相结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强烈,形
象突出,文学性强。《 汉书》则重在写实,遵照历史写作原则,没有《史
记》的激情、夸张,历史性强。
(六)比较《史记》与《汉书》在人物传记写作上的异同?
第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 汉之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
《汉书》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所
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天下未定是草莽英雄,多为战将和谋士,极
富传奇色彩。《汉书》写 的盛世人物则是在四海一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的,更多的是经师儒生,富有戏剧性。
第二、除 《世家》外,《史记》人物传记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
少全面叙述家族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 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通过此,对西汉社会变迁做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
等。
第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的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的悲剧人物不 多,但李凌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
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浓。
第四、《史记》 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
谨严有法。如对各类生活轶事,《史记》写作时没有固 定位置。《汉书》
则不同,此类小故事全放在篇末。


总之,《汉书》具有学者 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
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 宕,生动鲜
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七)分析《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史 记》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怀抱着
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 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
拜英雄。司马迁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
2、《 史记》的悲剧色彩。司马迁总爱淋漓尽致的渲染主人公们英雄
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怀才不遇,无所归 依的痛苦和信而见疑,忠而
受谤的愤懑,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 < br>3、《史记》的传奇色彩。《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
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 记中, 造成一种神秘感。《史记》所写的
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 ,是一位
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圯上老人受兵书等许多故
事都疏离常规, 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富有传奇性。
(八)结合作品说明《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
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 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


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 和其他三公子在人
格上有高下之别
2、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司马迁笔下的 人物显露出多方 面的特征,有
血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分析略),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
把握他的基 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
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 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
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
(九)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 精工的语言、
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1、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
造。
2、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3、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
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十)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鲍照诗歌分五古 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
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 抑扬顿挫,句式
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
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
展的贡献:一是对边 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 创作并取得高度
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另外,模 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
响。
(十一)《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世说》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 的遗闻轶事,特别着重士族
人物的玄虚清淡。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
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 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
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2)《世 说》的艺术风格在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
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短小文字 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
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既有典雅辞句,又有生动口语。往往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
面貌。
(十二)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标志。
所谓“文学自觉”,就是把文学当作与经学 、史学、哲学相并列而
不是从属的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审美功能,抒情言志。文学
理 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
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 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
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十三)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
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 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他的笔下景
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 景中用
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
自然美融为一体。 如《饮酒》其五,将人、山川、空气、飞鸟,构筑了
一个和谐的世界,物我泯一,这就是韵味。


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由于在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大的
感情起伏,因而 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
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达 到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
隽 永,淡而有味。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个 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诗歌
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想慕千古。总之,陶诗
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巅”。语俗 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十四)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分析。
1、陶渊明的田园诗 写描写了农村在战乱中的饥寒残破和自身生活的困
窘:“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 朽株。”(《归
园田居》其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真实地反映了饥寒的苦辛。
2、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 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
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把平凡的农村景物写得富有诗意。
3、陶渊明的田园充满了人际关怀和 人伦温暖,把享受亲情友情作为田
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归田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亲友不仅分享诗人在自然


中感受到 的乐趣,而且也成为这快乐的来源之一,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成
为田园生活的一种象征。
(十五) 分析庾信前后期诗文创作的变化。
庾信生活的前期,梁朝统治比较稳定,庾 信此一时期是一个典型的
宫廷文学侍从,主要创作不出宫廷诗文酒会之中的奉制唱和。前期诗作
如《咏舞》、《奉和示内人》等,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形式绮艳。
庾信后期生活被强留北地,终老不还 ,内心是十分悲苦的,这种悲苦
不仅在于亡国之哀与羁旅之愁,而且从封建道德角度来看,庾信仕于灭< br>其故国的异族政权的行为,常为后人斥为失节。后期之作常表现“乡关
之思”: 感伤时变、魂牵 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寄王琳》。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 一重要方
面,如《拟咏怀》其七。庾信以北朝的生活背景,娴熟老练的南朝技法,
加上个人的身 世之叹,开创了绮丽、清新、老成的诗风。
(十六)南北朝乐府民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差异。
南朝民歌: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
辞》中,主要包括“吴歌”和“ 西曲”两大类,是依其产生地区而得名
的。
(1)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内容广泛,角度多样。


(2) 南朝民歌格调鲜丽明快,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语。如“莲”
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为 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南朝民歌
艺术水平最高为《西洲曲》,情思缠绵,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 br>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 晋末至北魏
初。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
鼓角横吹曲》 中。
(1)北朝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有描写北国风光的,如《敕
勒川》写尽辽阔 广袤的草原风光;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
神的,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 健儿”;有反映战争
及其带来的苦难的,如《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
身, 飘然旷野„„。”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快语。如“驱羊
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粗犷直率。
(3)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语言质朴有力 ,气
盛词质。格调苍劲豪迈,有着雄浑而深远的情思和苍凉慷慨的英雄气,
如《敕勒川》和《木 兰诗》。
(十七)分析左思《咏史》诗在诗体上的创新意义。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 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
木无文”(《诗品序》)。曹魏时,王粲、阮瑀有 《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
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这些诗一咏写历史事件为主,可以有所寄托。

左思的咏史诗,将咏史与咏自我情怀 结合在一起,将咏史变成了咏怀。左思的《咏史》
诗表现了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孤芳自赏、感慨任气的 精神,以咏怀为主,杂引史事。清人


何焯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变体:“咏史者不过美 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
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 序来看,以“隐括本传”
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并不为错,然而左思之“变体”, 成就远远超
过了前人的正体。具有了诗体革新的意义。

(十八)汉大赋的体制特征。
(1)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
一般有序——主体——讽谏 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3)描绘物象追求 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散体赋大都依时间顺序,
描绘事物运动的完整过程。散体赋又追求以全方位、多角 度的描绘方式,
表现事物的空间状态及空间关系。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题材与表现手法
层层相因、递相模仿。 < br>(6)散体赋的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
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
(十九)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择其要来说,主要有:


一是《史记》进步 的历史观。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司
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敢于 向传统的“天
道”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临死
之前还一再 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持严肃批判的态度,说是
“岂不谬哉!”
二是《史记》的求实精神。主要表现在:
(1)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如写刘邦也刻画出这位 所谓受命于天的人物的极其自私残忍的
一面。在《淮阴侯列传》中揭露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良弓
藏;敌国破,谋臣死”,揭露出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刻薄寡恩。

(2)《史记》肯定了人民对暴虐统治的反抗斗争,歌颂了下层社会
小人物的品质和才干。如高度评价 了陈涉“首发难”的伟大历史意义把
农民起义领袖与古圣人汤、武、孔子并提。
其三是大一统 的民族观。首创了民族史传:《匈奴列传》、《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 传》及《大宛列传》,打破
了“种别域殊”的内外界限,把四周民族纳入华夏大邦,这对于二千年
以来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逐步形成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功甚伟。
其四是司 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重视分析经济对社会问题的决定
作用,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 讨了诸多经济问题。他
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


东汉班固圉于儒家之见, 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这正说
明司马迁不迷信“圣人”,不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以“成一家之 言”的
难能可贵。
四、记诵文学名篇名句。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廉洁自律心得体会


红五月-广州航海高等专科


企业指导教师评语-学习计划书


幼儿园论文-志愿者心得体会


英镑兑换人民币-高考考场查询


体育招生-社区活动计划


初中记叙文范文-新农合工作总结


入党宣誓感想-评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