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之正统文学

巡山小妖精
653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云南警官学院-师奶兵团



元明清三代之正统文学
元明清三代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到了封建统治裂变期。随着商业发
展社会繁荣,市民阶层 的扩大,俗文学获得巨大发展,但作为长期以
来正统文学的雅文学,虽然没有俗文学夺目,却也有它自身 的发展轨
道,仍不可忽视。在本文中,我将着重介绍元明清三代的诗,词和古
文。
元 诗创作趋向活跃大致是在忽必烈称帝以后,期间经历了灭宋战
争,中国归于统一。再经元贞、大德时代, 到了延佑年间,形成繁荣
1
和杂剧散曲相比,元诗显得局面。元代诗歌总数,目前尚难做统计○
逊色,但较之于元词和元文又显得比较生气。在元诗的发展过程中,
2
元代便宗唐得古 (即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成为潮流和风气○
3
是古典主义道路的第一阶段。对于元人 的学唐,后人多有批评○
元初诗坛承继的是金诗传统。元好问的尚壮美,重豪迈之旨几乎
成为文 坛的指导思想。刘秉忠,郝经,许衡等人追求豪迈清放,但欠
缺诗人的才情,诗作流于平庸。成宗大德年 间和以后活跃的作家把这
些作家的缺点归结为“金人余习”。刘因诗歌见解虽不执“复古”之
见 ,但创作大有唐风,歌行,古乐府又深受李贺诗风影响,晚年极力
4
这样,学陶潜○诗歌宗汉魏 晋唐的风气就在北方文坛上出现并形成了。
5
戴表元提倡宗唐得古,赵孟頫在与此同时,南方诗 坛也有了新动向○
画论方面也是刻意学唐,提倡“复古”。虞集在他们之上采取更为通
达转益多 师的态度。论诗的主要倾向是尊陶渊明,柳宗元和韦应物,
实际上也适应了宗汉魏两晋和宗唐得复古思潮 。元诗的发展以延佑年


间为界分作前后两期,延佑以前宗唐得古诗风由兴起到旺盛,延佑 以
后继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后期的成就超过了前期。如果就局部来
说,元代作家也有继续坚 持江西诗派的创作之风的,也有主张兼学唐
6
但就整体而言,宗唐得古成为支配元代诗坛的潮流 。因此元末宋的○
7
元诗宗唐的结果,不仅使它本身有一个相对人有“举世宗唐”之说○
8
到了清代人的繁荣的局面,同时使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评论中,“纤弱”和“ 秾缛”成了“元风”的全部。“纤词”几乎成了
元诗的同义语。天历以后萨都敕和杨维桢的一部分作品有 这种倾向,
但不是元诗的全部。
元词在词风上大致分为两种倾向:宗苏辛和宗周姜。元代前期 北
方词人大抵宗苏辛,南方词人宗周姜。学苏辛而缺少苏辛词的豪壮意
境,正是元代宗苏辛词风 的作者的共同弱点。南宋末年乐律家杨缵,
论乐论词以周邦彦,姜夔为宗。他的学生有周密和张炎。张炎 入元后
9
元代延佑年间以前词坛上继作《词源》,为周姜这一派词做了总结○
10延佑以后针锋相对续着宋金以来的词派,词体和词风的争议和对立○
的词论上的对立和议论趋向淡漠 ,词风相互渗透的现象更趋明显,元
代后期词作另一个特点是“散曲化”“曲语入词”。在词的发展历史 上,
11
近代词学家也认为,词到元代趋明清以来有“词衰于元”的说法。○
向衰落, 直到清代,才出现“中兴”气象。
骈散之争在宋基本已成定局。文坛以散文为正宗的局面早已确立。< br>12
和宗宋不同倾向。到了元代,就演变为宗唐○同时出现要超越唐宋文,
直追秦汉文的 观点。宗唐宗宋最后趋向于唐宋并尊。直追秦汉和唐宋


并尊的观点对明代散文产生过影响 。从主要情况来看,元初南方作家
大抵承认唐文和宋文在同一传统的前提下,倾向于尊依宋文的传统,< br>无论是江右派还是浙东派,在这点并无差别。到了元代后期,尊唐和
尊宋的不同倾向并不像前期那 么明显。对元文成就的估价,明清时褒
13
从整体上看,贬不一○元代没有出现唐宋时代的文章 大家,也没有脍
炙人口的名篇。元文尊唐尊宋的结果,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也
14
并非没有较好的作品。元代的理学古文也出现了复兴○
15
杨维桢,明初诗坛,派别纷呈○ 高启和刘基的诗歌却有强烈的时
代气息。杨维桢的古乐府洋溢着狂放的时代精神。刘基所发的全是当16
这三人的成功说明古典主代牢骚,高启更是整个明代诗学界的骄傲○
义这条道路是完全 能走得通的。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用强烈的时代
感受去激活古典的诗歌传统。这同先前的盲目复古有很 大不同。加了
时代血液。对明代前期文学出现盛衰的现象,吴志达在《论明前期文
学升降盛衰原 因》中认为,元明之际出现的文学高潮与大动荡时代有
关,由于传统文化复苏,作家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 ,在元代日趋衰落
的诗文,这时有所回升,
17
,明初文坛上出现了台阁体○产生了 不良影响。在这之后的相当
的一个时期里,明人走的还是元人的老路,即前代复古模式的延续。
这意味着,古典主义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结束,它一直延续到了明
18
古典主义的第二阶段出 现代的中叶。明代中期文坛是复古派的天下○
19
对比明前期台阁体的在明代弘治以后,以前后 七子的崛起为标志。○
孱弱,中期茶陵派的委婉,可以说,七子的出现确实是一次诗学的重


新振兴。它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将现实生活与古典传统进行了某种程
度的沟通,并在此基础上 弘扬了一种传统的士大夫精神。这对传统儒
生很受用。在艺术传统方面,七子传承的还是元代以来形成的 格式化
20
但七子中某些作家过分强调了程式化作用,的那套系统○以至于一定
程度上 淹没了时代和个性。此外,刻意追求格调,使得其作品中出现
了明显的类型化效果。这样,从艺术层面上 来看,取得的成就不高。
21
明中期反对七子派的有唐宋派,而且盲目仿古,仍是形式主义○从 影
响和声势来看,远不及前后七子,唐宋派和七子在复古的大方向上是
22
唐宋派偏重 散文,在诗的方面无建树,所一致的,只是所尊者不同○
以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对于唐宋派的 散文创作,一般认为
归有光成就最大。
明代后期文坛经过了文学复古运动之后,这一活动的流 弊越来越
被人知道,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新的诗文革新运动,其代表
就是公安派和竟陵 派。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反对贵古贱今,但只注
23
20年代对公安派看法的分歧其实也与主 文重形式革新较脱离现实○
24
关于竟陵派和公安派的关系,言还是主白话的不同所致的○一般 论者
都认可《明史.文苑传》“自宏道矫正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后矫其
25
学术界 对竟陵派反摹拟之风大抵是肯定的。弊,变而为幽深孤峭。”○
我觉得这两种流派都矫枉过正。使文学脱 离了现实人生。
明人词体观念的基本定式是出于对南宋和元初词坛的雅正与清
泚的审美理想和 审美兴趣的反动,趋于浅俗与香软。“香弱”是明人
关于词体特征的认识,也是明词的基本艺术风格。明 末清初时期,词


26
这一时期主要是继承明代的坛开始走出明代的衰颓,有振兴 的气象○
观念,同时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沈雄的词学思想就是这一
27
时 期词学思想的体现○
明代中期理学古文占主导地位,明末是理学古文的反动时期,理
学古文已逐 渐丧失了市场。代之而起的是提倡个性走向现实的游记,
小品文等,成了当时古文创作的主流。文坛总的 趋势成了小品文的昌
盛时代。以袁宏道为主要代表。
清代诗歌创作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顺 治,康熙,雍正为第一
28
乾隆,嘉庆为第二阶段,道光后为第三阶段。从元明清三代古阶段○
典诗学的特定演进过程来看,我们要承认,清初这一阶段的变化属于
29
质的变化○
30
并根据特清初,以社团作家为主体的诗人大多视七子派为楷模○
殊的时代条件对格 调进行了修正,出现了移民诗创作的高潮。稍后,
清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建立了神韵诗派,开创出清 代诗坛的新局
31
后尊唐的面○“格调说”,主张义理文理结合的“肌理说”和袁枚“性
灵说”它们构成了古典文学诗学第三阶段的序曲。从整体看,清代属
32
清初诗人无论哪一位 ,于古典主义诗歌的最高阶段○作品中程度不同
的带有程式化痕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清初的确有相当 一批作家突
33
清初最具个性的诗人是吴伟破类型化格局,唱出了时代的悲怆之音○
业 ,诗界称为“梅村体”,突破盛唐的樊篱,将初唐与中唐的歌行体
风格融合起来,根据时代的需要加以整 合。这是古典诗歌发生质变的
一个信号。诗歌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整体看没有清初辉煌,但实际上


34
在却属于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入,并真正开始从艺术上走向集大成○
号称 “盛世”的乾隆时期,出现了与复古派相对立的“性灵诗派”。
性灵诗人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明 显的打破传统的倾向,尽管
创作方面吸收了很多传统方面的东西,但总的方向是朝着反叛传统的
方面去的。到了晚清,梁启超,黄遵宪等人起来呼吁诗界革命,力图
开创诗歌创作的新时代。
清初词人们欲将词体置于正统文学的殿堂。康熙五十四年儒臣纂
《词谱》,圣祖皇帝又作《御制词谱序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由
最高统治者对词体的承认与肯定。自此,词体荣耀的进入正统文学领域。以阳羡诗派,浙西诗派的形成,词的创作呈“中兴”局面。直至
出现纳兰性德。
散文 发展到清代,既是古代散文的终结期,又是散文自身力求突
破传统和封闭,走向多元化的转型时代。以鸦 片战争为转折点,清初
至清代中叶的散文发展,既是一种在文字狱高压政策与有识之士追求
民主 ,个性的矛盾冲突中求生存发展的时代,又是散文家们力图突破
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时代。在创作流派上 ,既有承明人余绪的独抒性
灵之文,又有力主经世致用的致世之文。在众多文学流派里,桐城派
因尊奉程朱道统,深受统治者青睐,因此,桐城文风得以世代相传。
鸦片战争爆发,桐城派弟子曾国藩适 应时代要求进行继承革新,使其
重新焕发色彩。桐城派古文虽然影响了整个清朝,但其思想艺术上的不足是十分明显的,其最大的弱点就是正统性和保守性。“五四”新


文化运动兴起, 白话文产生终于使桐城古文随着封建王朝的最终灭亡
而消亡。也宣告了古文时代彻底结束。
元 明清三代正统文学虽日薄西山,但也在落山前于清散发了夕阳
光彩。大体不能与前几代相比,在复古与反 复古中挣扎。这与时代相
关,传统儒生的士大夫情结和封建统治趋于瓦解而带来的个性色彩之
间 的矛盾愈演愈烈,在文学创作上也产生了众多流派和思想。作为政
治经济的反映,仍有研究与欣赏的价值 ,不可忽视。


元明清诗歌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古今词话》
《明代文学研究》
《元代文学史》郑绍基主编
《清诗与传统》石玲 王小舒 刘靖渊
《理学文艺史纲》许总



1
元代诗家,向来无确切统计。< br>○
《元诗选.癸集》选录两千三百多
家,合计两千六百多人。
2
这是 因为到了元代,○传统诗歌拓展的余地已经所剩无几了。唐
宋的丰厚积淀逼的元人不得不去走复古的道路 。这恰恰是中国古
代诗歌发展到晚期的必然现象。
2
明代的李东阳指出:○“宋诗深 ,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胡应麟也指出:< br>“元之诗过于临摹,临摹之中,又失之太浅。”这些批评并非没
有道理。宋诗之所以去唐远,乃是 因为它还存在拓展的空间,因
此宋人能够在唐诗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开辟新的境界。但是到了
元 代,传统诗歌拓展的余地已经所剩无几了,唐宋的丰厚积淀逼
的元人不得不去走复古的道路。
4
刘因论诗,于《诗经》以下尊曹,刘,陶,谢;于唐宋尊李、○
杜、韩和欧、苏、黄。对晚唐 诗风予以排斥。
5
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影响巨大,后张戒提出批评,南宋末年,○
四 灵诗派以宗“晚唐”诗歌来反江西诗派。江湖诗派也大多反对
江西诗派。在这种背景下,由宋入元的戴表 元,仇远和赵孟頫等
人以他们的诗论和创作实践,批评江西,四灵和江湖派,对南宋
诗坛反思。
6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南宋末严羽全面○
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 旗帜正式树起,经由元明不断发展深


化,最后由清代进行总结和融合,到清末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古
典诗歌史上算是暂告一段落。
唐,宋诗体格性分的最大差异,
乃在于“唐人诗 主情”“宋人诗主理”这一点上。因此,唐宋诗
之争之所以形成并长期据讼不清,归根到底仍须溯源于“ 情”“理”
冲突的诗学思想以及由理学精神催生的宋诗独特风貌乃至于随
理学盛衰而形成的诗学 变迁这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广阔的文化
背景之中。
7
对元代诗坛宗唐得古的结果,○ 后人看法不太一样。清代王士祯,
翁方纲褒多于贬,明代李东阳,王世贞属于后者。胡应麟褒贬参
半。元诗的宗唐得古主要针对的是宋诗的弊病,也是为了纠正宋
代理学家鄙薄诗艺的偏颇,因此也就具 有了以复古为“新变”的
性质。而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拟古。
8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在整体上完成了自宋代就已经○
出现的批判宋诗中存在的违反形象思维规律积弊的任务,并在实
践上宣告和这种积弊决裂。2、在宗唐实践中表现的成败得失也
给后代诗家带来了经验和教训。 明代前七子提倡复古,提出所谓
的“诗必盛唐”,不仅针对着宋诗,而且针对着元诗。
9张炎论词一主雅正二主清空。○清空又是比雅正更高的标准。在
张炎看来,因“曲俗”受人讥弹的柳 永固然“为风月所使”,失
去了“雅正之音” 而辛弃疾的“豪气词”也并非是“雅词”对
苏轼 的词,他只肯定“清空中有趣”之作。对周邦彦的词,也认
为有“软媚”之处


10
宋末元初赵文对周姜词风不满。○如果说以赵文对周姜词风的激烈批
评和刘敏中尊苏辛为词 人正宗的观点为代表,以张炎《词源》和陆行
直《词旨》为代表,

11
白朴 被清人看做是元词“双美”之一,他的词虽有一定规模,○
在整体上却构不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后期也没 有成就较高的作家
群和流派。虞集虽有佳作,但所作寥寥,规模未定。其次,诗歌
因为对前代有 继承有扬弃,所以比较有生气。词作方面更多的表
现为对前代作品的因袭模仿,没有开创,缺乏活力。
12
受金代散文家尊唐和返古观点的影响,○元初北方散文家中最著
名的姚燧和稍后的 元明善,在不同程度上也有这种倾向。但并没
有构成巨大声势。
13
明王世贞说“元 无文”清黄宗羲推许姚燧,虞集两家,并且认○
为他们的文章胜过所有的明文。他们说的各有片面性。
14
元代理学古文的发达,○是中国理学古文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
页,其文章内容虽 受宋代理学的影响,但在文体风格上却呈现出
多样化特点,有自己时代的特色。许衡,吴澄理学古文有恢 弘之
气,开南北风气之先,但在风格上又有南北之别。刘因理学古文
的激切慷慨,虞集等人文风 的雅训平和,使元代理学古文自始至
终都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15
明初文风的变化,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认为有如下特点:
文学对社会重大主题的反应削弱了2.更强调教化作用, 新鲜活泼
作品少3.诗歌的复古之风有了近一步发展,作家和评论家强调学


行与 创作的关系。郑振铎从没有领袖一代的作家,缺乏独创的文
学流派立论,对明初诗文做出基本否定的评价 ,刘大杰从转变元
末文风,王学泰从作者众多,流派纷呈,乔力从时代与文学的关
系立论,对明 初诗文作出基本肯定的判断。
16
梁启超将高启视做振起一代风气的人物。葛尊礼,刘麟生, 李○
维,钱基博,宋佩韦等人评价颇高。
被人称为“词家射雕手”。

17< br>原因是:1.在封建专制主义恐怖的政治环境中,作家失去创作○
自由的安全感,戕害了文艺创作 的活力2.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背
景对文学艺术所起的桎梏作用。
18
人们喜欢引用 王世贞的“长沙之于何李,犹陈涉之起汉高”来○
说明茶陵派代表李东阳对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何景明,李 梦阳的影
响。周寅宾《明代的茶陵诗派》有所论述。对明代中期出现复古
运动的原因,学人们进 行了更多探索,曹聚仁的《明代前后七子
的复古运动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说明了孕育前后七子的时代环
境——内忧外患,2.环境已经不容许粉饰太平,复古运动所谓的
“文必秦汉”就是要恢复说真 话的本色,“诗必盛唐”,也就是说
诗要书写真情实事,如李杜那样的。这是针对“考实则无人,抽华则无文”的台阁体诗文而言的3.复古运动的实质,从诗文的激
昂排宕来宣泄胸头的抑郁。“所以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毕竟是
士大夫阶级本身的反抗运动”。一部分学者对。复古运动的意义,
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如郑振铎。茅盾《夜读偶记》他说“我们
不能把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看成仅仅是 ‘文体’改革运动,而


必须充分估计它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意义。”这种想法前所< br>未有,直到80年代以来才被认识,接受。张培恒《对中国古典
文学研究的展望》不同意“前后七 子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对立
面”的说法,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指出李的情
欲 观为“理欲同行”。其文学理论以真情为核心,包括:1.真即
自然2.风在雅微3.崇实绌偽4.尊情 抑理。这种文学思想与晚明文
学思潮是相通的。
19
在七子那里,诗品和人品、诗内 与诗外、创作与实践均达到了某种

程度的统一。
七子不但以诗歌介入生活,彰显自我 品格,而且俨
然以振兴家国天下,恢复古代士大夫风范自任,他们的创作中一
般都充盈着理想主 义色彩。就七子作品的精神内涵来看,确实具
有某种生命力,并非无病呻吟。
20
在 元人那里,它集中表现为诗法,句法和字法,又由法上升为○
格。到达“格”的层面,前代各家各派都形 成了固定的套路和程
式,此即所谓的“门户”茶陵派加以发展,李东阳提出了“调”
的概念。如 此,程式化系统中不仅具有了视觉因素,也拥有了听
觉因素。待七子派出来,将二者予以整合,便成就了 他们的“格
调说”理论。
21
姚华《论文后编》称七子为“优俳”严复认为复古派之 病在过○
于模拟,却与风雅相合,虽然反映出严复未能摆脱传统的风雅论
诗的模式,但他反对把 复古派骂的一钱不值。却是合理的。刘麟
生《中国诗词概论》批评“七子学唐诗,模仿过甚,只求神似,


堕入诗的恶道”,全没有创造的意味。但也肯定七子的复古运动
“有矫正风气的 作用”。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痛诋七子的两种倾向:1 .否认文学的时
代特点2.主张用模仿代替创作,公开地剽窃与抄袭。60年代游
国恩《中国文 学史》批评前七子“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
成传统,走上了盲目尊古道路。他们的创作一味以模仿 剽窃为能,
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并指出后七子“重复着‘前七子’”的
错误道路。 22
唐宋派以八家为旨归,○以与七子抗衡。所以陈柱又称他们为“八
家派”或“反七子派 ”。他说:“八家派受前七子文必秦汉之反响,
而以唐宋八家矫之”。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学者还比 较了两派
不同点:1.七子提倡不读唐以后的书,而唐宋派虽以八家为旨归,
却不废秦汉。2. “唐宋派重精神而不废法度,他们注重古人的‘本
色’,从精神意脉上着眼,不像前七子之流,只揣摩语 气词调,
但他们也未尝不讲格律法度”,但“应该从作者精神上去求”3.
唐宋派提倡本色,重 独到见解。20世纪90年代,廖可斌《唐宋
派与阳明心学》提出两派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审美理想不同 。
23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只是○“复活”了明末公安派的主
张,“只不过 多了西洋的科学,哲学各方面的思想”。在当时就引
起了人的不满。周作人对公安派仍有批评,认为他们 的文章“空
疏浮滑,清楚而不深厚”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称公安派的创作
成就主要在散文。对 公安派文学理论做了较高的评价,创作的评


价则有相当程度的保留。
24
对于公安派,五四时期胡适对其推崇。严复否定,其实这与他○
反对白话文有关。
25
刘大杰认为“关于文学的理论,公安、竟陵没有什么区别。○”
而马美信的《论公 安派和竟陵派的分歧》有不同的观点:1、对
性灵的理解不同,公安所说的“性灵”相当于李贽的“童心 ”,
袁宏道等人的诗文坦率的表达了他们对世俗生活的热爱,竟陵派
的“性灵”,是“幽情单绪 ”。没有烟火气。2、求得性灵的方法
不同。公安派在艺术形式上提倡各人凭自己的性灵“信口而出,< br>信口而谈。”竟陵派主张从古人诗文中求得性灵。3、主张不同,
公安派在诗文创作中强调自然之 韵趣,竟陵派则主张读书养气以
求厚。不重韵趣而强调义理。李先耕《简论钟惺》为竟陵派“遭
到今人的忽视”鸣不平,“钟惺与竟陵派的影响不仅涉及纯文学
领域,而且涉及整个文化领域”。20世 纪中期,竟陵派确实是被
忽视的,80年代以来,对它的研究大为改观还出版了相关的论
文专辑 。
26
此时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广陵词人
群,以毛先舒 为代表的西泠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等
十分活跃,以朱彜尊为代表的浙江词派初登词坛,还没 有形成气
候。
27
“力崇词格”○,注意词曲之辨;风格之辨,沈雄将婉丽琦艳视
为词体的本色;批评自度曲

< p>
28
遗民作家——承继了复古主义思潮,○既接受又变通。决定了清代诗
歌基本上 沿着古典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两朝出仕作家——“梅村体”
诞生,国朝诗人三足鼎立

29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理念和意识方面的变化,入清
后大部分有一定成就的诗 人对七子的模拟化学古都有自己的批
判和反省。在这股反省风气中,观点最富创见性的是钱谦益。钱谦益批判七子派,出发点与公安三袁的推倒一切古人,自创天地
不同,他试图拨开七子的阻隔,重新 回到古代。从而向更广阔的
古典世界中去吸取艺术营养。他并不反对复古,反对的只是七子
的模 拟式复古。他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不同于七子的学古方法,
即“转益多师”。这一观点是划时代的。钱 谦益还有一个重要贡
献是倡导学习宋诗。这对整个古典诗学格局的转变影响深远,仅
仅在清初, 他就通过黄宗羲影响了浙江作家的创作,接着又通过
宋琬,王士禛影响了北方的诗歌风气,至于清代中叶 以后接踵而
起的宋诗风潮,从根本上,都与钱氏有割不断的关系。
30
我们知道,明 末以来,诗学界存在两个传统,一是由公安派所○
创立,可以称为近代的诗学传统;另一个是由陈子龙为 代表的云
间派作家标举的复古传统。由于陈子龙公开倡导七子的文学道路,
人们又称其为“七子 中兴”。清初的作家们不约而同的归向了复
古派一边。七子关注现实的精神为清初的鼎革诗人所继承,七 子
以天下为己任,担荷家国兴亡的态度也被相当一部分鼎革作家所
接受。相比之下,公安派代表 的是由商品经济所支撑,市民化社


会所孕化,崇尚个体自由的新型价值要求,这套文化体 系到了明
末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后继的竟陵派价值体系仍与公安派一脉
相承,也无法继续盛行 。只能让位于复古派。
31
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最○< br>高境界,推崇王孟韦柳,创为神韵一派。神韵派继鼎革作家后成
为康熙诗坛的主流。他吸收了前人 的有关神韵的理论,加以创新。
对“神韵”说的贡献有三点:1、发挥了司空图以来的说法,丰
富了“神韵”内涵,品评了大量诗作。2、结合画论谈神韵。3、
自觉运用老庄,玄学和禅宗理论来解释 “神韵”,具有哲学基础。
32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与自己时代建立起不可分割 的
紧密关系,并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二是对诗歌传统的全面融通与
集成。
33
在这里面,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诗人基本还是遵循○
过去的“家法”,但由于敢直面惨烈的 现实,使作品达到了艺术
的真美境界,另一种情况,即作家突破了只宗一家的约束,初步
走向了 艺术表现的交融与整合,如钱谦益。
34
这一阶段的创作有几个突出特点:1、诗歌创作的中 心由前期○
的关注家国社稷,盛衰兴亡转变为关注个人的生存状况和一己之
性情。这种转变从康 熙时的王渔洋就开始了。虽乾隆年间还存在
以儒家教化观念统摄诗学的倾向,以抒写性情的主潮流相对立 ,
但抒写一己之性情的观念在乾嘉时期大行其道,南北呼应,成为
人人关注的诗坛主题。声势最 大,影响最巨的还是袁枚倡导的性


灵诗潮。他把性情提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属于旧时代 里生长出
来的新事物。2、复古派当中出现强劲的宗宋潮流,艺术方面综
合继承的局面进一步加 大。早在清初,就有钱谦益等人倡导宋诗。
康熙十年左右,王士禛转宗唐倡宋诗。但这一时期对宋诗的学 习
不够深入。进入乾嘉时期后,学习宋诗成为风气,艺术水平大大
提高。浙派的厉鹗就是典型例 子。将宋诗的“瘦劲”和唐诗的“幽
远”结合,形成他本人的“孤淡”风格。与此同时,中原崛起的桐城诗派也在唐宋之间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清初的宗宋派更
多从政治角度加以考虑,中期主要是 艺术创新的动机。如对待黄
庭坚这个问题上,前后作家就有较大分歧。王渔洋虽欣赏黄庭坚
却不 效仿,钱谦益更是完全否决。清中期却大加推崇。3、这一
时期的作家更多考虑的不是单纯的继承前人, 回归古典,而是彰
显自我的秉性。清朝前期,人们考虑的是艺术如何贴近生活,贴
近时代的问题 ,彰显自我个性,创造独特风格并未提上日程。作
家对前人的综合也局限于某个朝代之内,艺术探索步子 不大。进
入清中期以后,他们要求凸显自己的个性,如宋湘“我是何人须
是我”。
中 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金元时代,出现了一种十分显著的现象,
那就是对前代的复古和复归。诗歌领域的复古 总体上不再带有创
新的意味,或者说创新已经下降成为一种局部的,次要的行为。
诗歌创作主流 被回归传统,追踪古人的风气所占领,整个诗学界
都笼罩在崇尚古典的浓厚的气氛中。最早明确提出以古 人为终极


旨归的还是元人。因此,元代的复古已经带有全面回归古代的倾
向。
清代诗歌存在两个层面的情况,一个层面是对前代传统的集
大成;另一个层面是新与旧,创新与 保守的对立和斗争。这两个
层面并存才是清代诗歌全面真实的面貌。








往生咒-西北政法大学分数线


党费收缴-选调生条件


德宏人事考试网-党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他笑了-北京市公安局招聘


济南教育网-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端午祝福短信-酒店员工年终总结


陈安之演讲-环保局实习报告


怎样选大学-党风廉正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