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词五首_模板
草船借箭缩写350字-建材购销合同
30诗词五首_模板
30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
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
苦难
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
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
后化为灰尘。这两
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
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
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
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
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
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
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
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
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
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
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
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
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
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
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
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
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
渲关等地,根据自己
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
差变乘夜
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
致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
把现实主义传统
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
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
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
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
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
争之惨烈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
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
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
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
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
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
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
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
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
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
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
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
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
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
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
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
《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
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
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
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
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
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
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
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
br>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
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
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
,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
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
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
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
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
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
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
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
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
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
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
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
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
关切。语言清新、活
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
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
用水塘清因有活
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
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
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30诗词五首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寓言四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
意义和
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
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
术地
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
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
、删节,看表达
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
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
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
狼
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
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
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
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
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
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
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
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
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
好比是灵魂。
”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
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
br>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
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
想
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
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
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
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
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
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
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
“
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
雕像者的回答
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
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
反差,讽喻之意暗寓
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
会更尊重些”,这个
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
身价和荣誉,“想
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
才
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
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
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
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
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
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
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
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
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
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
喻人,讽刺和批评
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
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
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
先问自己的雕
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
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
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
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
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
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
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
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1] [2] [3]
下一页
一 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
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
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
局。
四 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
.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
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
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
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
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
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
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
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
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
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
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
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
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
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
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
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
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
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
一是对母
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
感情。二
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
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
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
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
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
情
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
平实、寄深情于
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
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
把饭煮了,还要种田
,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这一段中,同学们
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
得好……,“总是天不亮
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
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
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
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
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
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
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
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
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
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
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
我永远想念着
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
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
;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
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
之情,二议如母亲
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
,既
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
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
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一,课型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为“说读课
”。所谓“说读”,就是说说读读,读读
说说,说了再读, 读了再说。学生在“读”与“说”中完成对
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由于
要“读”,学生便占有了成块的课堂学习时间;由于要“说”,学生也同
样占有大量的课堂活动
的时间。如此三读三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也真正
有了主体
性的学习活动。这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的讲析的分量大幅度减少,教师指导、调控的作用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着眼于课文的整体
阅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这其中有三个地
方表现出教学设计科学性与
艺术性。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整体阅读而不进行肢解式的分析,教
学视点、师生
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次,三个教学板块彼此联系、彼此依存而又层层递进,前有铺垫
,
后有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明晰单纯。再次,对学生的提问的量有了最大限
度
的降低,基本上做到少提问或者不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都有引导着学生阅读、思考、表
达的“一线串珠
”的主问题而没有一个一个的提问,于是课堂上有学生阅读、思考、发言的活
跃场面而没有一般教学中的
“碎问碎答”。
《回忆我的母亲》创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
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教学目标
1.读、述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领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大典——盛装”引出《皇帝的新装》,并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参考):安徒生(1805
~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
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
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
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
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
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
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
的新装》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并简述
在小组或同组互相简述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简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概述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观看动画影片,进一步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增强感观,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知课文,抓住要点。)
1.
上当受骗的主要有哪些人?
(预设结论: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百姓)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预设结论: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四.问题探究
要求: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不求答案统一,只要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
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同时,通
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
而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质。)
1.
你是如何评价皇帝、大臣和百姓的?从文中找出根据加以说明。
(重点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可以“一个
? 的皇帝”或“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 的人”
这种句式进行。)
(预设结论:愚蠢,虚伪,狡猾,极端奢侈、腐朽,胆小怕事、圆滑、自欺欺人,怕被嘲笑……)
2. 后来,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结论:说明小孩敢说真话,天真,诚实,纯洁……)
3. 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预设结论: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愚蠢、虚伪、昏庸、腐朽的本质,批判了说假话的
世风
,赞扬了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
假设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不说真话的情况?
(预设结论:可能有学
生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学生会说不敢。多数学生肯定都
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
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
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教师顺势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
荒诞、可笑,揭
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
中,
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机动)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不脱离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锻炼学生的.
写作能力。)
六.分角色朗读(机动)
TEXT-ALIGN: l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