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感恩节的英语作文-台湾大学排行榜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通过朗读,理解诗意。
3.初步培养古诗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通过朗读,理解诗意。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诗句传情,引出作者。(2分钟)
准备:师板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师:同学们,首先让你们猜一个诗人的名字。看黑板
“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
这两句诗是韩愈赞誉哪一位
著名诗人的?(杜甫)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格调高雅,能够洗涤世人俗
情,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笔触神奇,巧夺天工,能使自然回归复春
天。你们知道赞誉哪位诗人吗?生:
杜甫
师 :对!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
板书杜甫)
(二)神交古人,了解思想(9分钟)
1
1.师渡: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
杜甫刻苦学习的自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写出对人民的深
切同
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
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根本矛盾。我们学
过杜甫的好几首诗,谁来背
背?(1分钟)
2. 请同学举手背杜甫的诗歌。(4分钟)
①《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④.杜甫52岁时写的《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被誉为“生平第一首快诗
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br>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襄阳向洛阳。
2
3.生平思想(4分钟)(李白 望岳浪漫 四个时期)
师渡:《春望》《石壕吏》是“安史之乱 ”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
可危,人民灾难惨重时写
的,杜甫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
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
家破的
痛苦;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曾经和父老们,和送孩子上战场的母
亲们哭在一起;灾难
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春望》《石壕吏》
都是那个时候写的。除了会背这几首诗,你们对杜甫的
生平还有什么
了解呢。请回答。
(三)浅酌初尝,预热习文 (2分钟)
1.师
渡:大家说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叙事诗,杜甫的叙事诗,特
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
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2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当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
关中地区闹革命, 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
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
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 760
年, 经亲友的帮助, 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 过上了暂时
安定的生活,
他感到快乐和自足,
于是歌唱春雨,寻花跳塔,遣兴
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
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
暴风雨袭击了他
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
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
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
3
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的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诗。
3解题、文体介绍。
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
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
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但极富韵律,朗朗上
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
特色的一类。
4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意读准字音字音。
怒号 (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长梢(cháng) 塘坳(ào)
俄顷(qǐng)布衾(qīn) 丧乱(sāng)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
兀(wù)
(四)吟哦讽诵,牵情入文。(9分钟)
1.师渡:同学们:“三分文章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熟读吟诵是学
习古诗文的最好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先听看
视频朗读。(2分钟)
2. 师渡:“读书切戒
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视频朗读感染着
我们,顺着感觉,全班一起来一遍:(1分钟)
3.老师现在还是意犹未尽,我给大家读一遍,你们挑毛病哦(1分钟)
4.教师读完学生会挑毛病。(以下是材料)(2分钟)
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就是要就是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韵脚。
4
①诗歌的节拍、 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
结合诗意一
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
决不可同
前直连)。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
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
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
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②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
层递升,语速宜缓
慢,诗中“怒”、 “三”、“洒”、“挂”、“飘”、
“老”、“忍”、“抱”等字须重读,
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
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
面对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3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
士”、“呜呼”、“何
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
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
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下面请欣赏配乐视频朗读。
5、分层次朗读
师:同学们,“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分男女、分层次朗读。读得好要给掌声。(2分钟)
6.请同学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
5
飞过江去,散落
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潭的 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
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不能再
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风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
了下来。盖了多年
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
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
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
方, 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 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
乱后, 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
天亮呢?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
们都喜笑颜开,而
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
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
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
至死,也心满意足了。
(五)悟语揆情,析理剖文 (11分钟)
1.师渡: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家已经对诗歌有了一
定的了解,那么,还有没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提出来,大家一起
讨论。(2分钟)
2.了解主要内容。师:这首诗
可分成四个小节,前三小节描绘了三幅
图画,大家概括一下(2分钟)
明确内容:①秋风破屋
② 群童抱茅③长夜沾湿 (板书)
6
①学习第一节:问: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哪三处?
第一,“高者挂长林梢。”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
“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
,不是动词,
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
转水面,这
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
②
学习第二节:问:对于诗人的无奈,你有什么想法?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
年满五十、多病体
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
无能为力
。
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与其说是生孩子们的气,
倒不
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③学习第三节:问:为什么作者要刻意渲染丧乱难眠的情景?
第三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
着上节的风,写到雨要来了。夜里,先
从卧具“布衾”写起。再写天真的孩子,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
乱蹬
取暖。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
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
遇进行深刻的控诉。然后屋漏,正式点出风卷
屋茅的结局。最后写诗人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
的情景。……
种种生活经历。使作者长夜难明,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写到此,
好像山穷水
尽了,。
7
(六)含英咀华,品语赏文(学习第四节)(5分钟)
1.再读课文。 师渡: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再次听看朗读
视频,最后一个小节全班跟着一
起读。
2.最后一个小节怎么理解?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化”。
①“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
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
,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
突然飞跃。 能使天下寒士心为之一暖, 回复到自然的春天如沐春风。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写到此,又转
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
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
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死也瞑目的决心。这是多麽可贵的忘我为<
br>人、关心民生疾苦和博大 宽广的胸襟!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
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以小
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第四段在前三
段
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道出理想和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个
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
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诗中连用“安得”“何时”
这类疑问
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
的。这就叫做局限
。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
本无法实现。有些人连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
“安分守己”“安
贫乐道”。
8
(七)披情出文,总结课文(2分钟)
教师总结。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
其实,具有这种
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
的屈原,到“愿天下无饥寒” 的白居易,从“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
兴亡,匹夫
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
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周恩来,中国
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 他们以天下
人为
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
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民族的
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愿
大家长存高远之志,满怀忧国之心。加油!
(八)、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1分钟)
附板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长夜沾湿
译文:
9
八月秋已深
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
散落
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
悠悠,落在深潭的 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
着散落
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
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风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
了多年
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
蹬破了。因为屋漏,
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 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 仍
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
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
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
开,而
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
这样高大的房屋,我
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心满意足了。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
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
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
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
被尊
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这时正
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
也比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
坛
上初露头角。所谓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他先南游吴越
,后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曾先后与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
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
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
东鲁,再次分别,
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梦李白二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
梦而作。第一首写初次
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
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
勉、至情交往的
友谊。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r>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
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②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
四十四岁)。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
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
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
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
榜。
杜甫也遭其害,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而且过着“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心酸屈辱的
流浪生活,以致经常挨饿受冻,困居
长安达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
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
逐渐深入人民生活,
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创作出了像《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br>这么著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写出对人民的
深切同情;“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
10
剥削者之间的根本矛盾。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
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
”的诗风。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成了一个忧国忧民
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
路的方向。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 ”最剧烈的时期,
国
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
由于安史之乱,在陕北,
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
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
痛苦;在羌村,在新安道上,
他曾经和父老们,和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们哭在一起;灾难的时代,震撼着
诗人
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
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
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
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④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
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
盖了一所
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的生活仍然
很艰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因为
避藏玠之乱,(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
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
)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
在这漂泊的十一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这时期,我们熟悉的诗篇有《
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52
岁时写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登高》、等
大量名作。770年
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813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
岳阳的灵柩归葬偃
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吟哦讽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
得正确、流畅,抑
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
br>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
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
戚朋友的协助,他
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
成灾。
11
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
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
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
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