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词赏析题
(25个语段)
2020.1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12-13题。(7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2分)
14、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两句来。(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2(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13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
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
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
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14(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
二、2018年厦门市初三质检语文古诗词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4-5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漢漢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1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k运知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
D.“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5.“安得广厘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
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 (5分)
4.(2 分)C
5.C(3分)要点与评分:能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
br>示例: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心愿(1分),表达了
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1分)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1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
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
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
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
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
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 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3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
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
为“因此
,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
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2)盘旋飞翔(3)有时(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
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
万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须凭借,
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
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
“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
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
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
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品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自己的
理解,揣摩诗人
叹息的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
②烘托出诗人
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的伟大胸襟蓄势。
2. ①叹息自己,生活无依;
4
②叹息自己一生奔波,到老却一事无成;
③叹息自己怀抱远大理想,却无力改变家庭和国家的命运;
④叹息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诗句的作用。“俄顷风
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典型的自然
环境描写注意环境描写的设置场景、渲染气氖、烘托心情的作
用。此题的景物描写还有推动
故事情节向前绫展的作用
2试题分析:揣摩诗人“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吸息”中息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生平
和自己的理解来作答。结合诗人生平就是知人论世的
欣赏方法。联想一下杜甫的一生到处奔
波生活无依,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到老却一事无成。最直接的叹
息是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
br>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①叹息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生活无依;
②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③叹息自己一生奔波,到老却一事无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