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

绝世美人儿
827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季度-竞赛口号


《兵车行》导引式学案
编写人:刘金泉 审核人:王树青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 把握诗歌沉郁顿挫的思想情感。
3. 体悟作者关注社会、关治民生的悲悯情怀。
课前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杜甫,字 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 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 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
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 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
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兵 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
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 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
攻吐蕃石堡城(在 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
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 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
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 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
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 举征兵。这件事,
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 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3.文体知识:
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
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歌行体
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 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
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 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
调。
4.识记字音
辚辚(línlín) 萧萧(xiāoxiāo) 戍边(shù) 荆杞(jīngqǐ) 陇亩(lǒng)
........
5.古今异义
1


⑴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从军出征的人;今义:①参加同业商 行的商人②在路上走
..
着的人)
⑵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婚后的配偶)
..
⑶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古时称华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
⑷禾生陇亩无东西[ 古义:整齐,成行成列;今义:①东边和西边;②从东到西(距离);
..
③泛指各种抽象或具 体的事物;④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⑸县官急索租(古义:官府;今义:县的长官;县的官吏。)
..
⑹生男埋没随百草(古义:被埋掉;今义:使不为人知。)
..
6.熟读《兵车行》,思考一下作者是通过哪几幅图景来表现主题的?


课堂探究案
一、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2.说 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
什么作用?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评析。


二、朗读诗歌的第二节,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 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
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 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朗读诗歌的第三节,回答下列问题: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2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 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 心态的目
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案

1.将李白《古风·其十九》与杜甫《兵车行》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资料链接:
杜甫生平简介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
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 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
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 怀信心,“自谓颇
3


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
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 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
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 帝,说是“野无遗
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 宗接连
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
院 ,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
谒一些权要,如京兆 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
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 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
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 ,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
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 卑微的官职,
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春望 》、《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
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
翔的唐肃宗, 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
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 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
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 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
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
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 生活
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 西南时期。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 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
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 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
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 谋食来
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
自 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
说,安史之乱虽于公 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
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 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
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 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
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 武二次镇蜀的
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
甚至比安史之 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 依,
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
后 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
4


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
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5

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大班下学期班级计划


新年日记-锡耶纳


此致敬礼的写法-商贸公司管理制度


日语听力练习-高三物理教学总结


陕西大学排名-朋友祝福语大全


感恩老师作文-江苏高考网


官晶华-肖邦护照


礼仪服务-2015安徽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