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_世说新语_二则》同步练习B卷

余年寄山水
695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骨干教师个人总结-学生菜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5题;共21分)

1. (2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 )
A . 元方用自己的行为“责备”客人的“无礼”与“无信”。
B . 责骂完友人,心里有些害怕,赶紧头也不回地回自己家去。
C . 元方不懂礼貌,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D . 表现了他的聪敏,赶紧离开,不给友人以辩解的机会。
2. (2分) 下列选项中加线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
A .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 (2分) 选出与题干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如履平地___________
A . 削足适履
B . 西装革履
C . 履险如夷
D . 履行义务
4. (2分)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 1 页 共 7 页


B .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 (13分) 填空。
①《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__ __,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 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________”。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 。诗中表现群童顽皮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 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 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 (共5题;共90分)

6.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责安能诿乎
盖闻里中①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 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
“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又有医者,自称善外科 。一裨将②阵回,中流矢③ , 深入膜
④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 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
并责我。”
噫,脚入邻家然犹我之脚也镞在 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
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 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亦若诿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选自《雪涛小说·任事》,有删改)
【注释】①里中:乡里。②裨将:副将。③流矢:乱箭。④膜:皮肉。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里中有病脚疮者________
②延使治________

第 2 页 共 7 页


③跪而请谢________
④以遗来者________
(2)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用“”标出。
脚 入 邻 家 然 犹 我 之 脚 也 镞 在 膜 内 然 亦 医 者 之 事 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②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4)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 (22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太丘与友期行( ) ②去后乃至( ) ③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 ) ④尊君在不 ( )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学习这短文能让我们明白为人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即 和 。
(4)

第 3 页 共 7 页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8. (22分) (2018·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 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
留数月,未得报①。齐襄王闻 雎辩口②,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
国阴事③告齐,故得 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
胁摺④齿。 雎佯死,即卷以箦⑤,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⑥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
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 br>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注释】①报:回报、结果。②辩 口:有口才。③阴事:秘密事情。④摺:lā:折断、毁掉。⑤箦:zé:竹席。
⑥僇:通“戮”,羞辱 。
(1) 解释句中划线词。
①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________
②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________
③雎从箦中谓守者曰________
(2) 给下列句子断句(画三处)。
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3) 翻译句子:
①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齐。
②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4) 范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9. (13分) (2017八上·鄞州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
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观
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 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 百兽之畏虎也。”

第 4 页 共 7 页


(选自《战国策.楚策》)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群臣莫对________ ③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
②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____ ④虎以为然________
(2)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3) 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 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江一对楚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是什么?
10. (13分) (2017七上·沛县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 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
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
蔽成丘。屠乃奔倚其 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
露 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 br>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 狼至,入穴失子,
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 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
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 . 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 . 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第 5 页 共 7 页


D .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 . 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 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
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 果。
D .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第 6 页 共 7 页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共5题;共21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4、答案:略
5、答案:略
二、 文言文阅读 (共5题;共90分)
6、答案:略
7、答案:略
8、答案:略
9、答案:略
10、答案:略


第 7 页 共 7 页

租房子网站-重庆市人事考试中心


放假日历-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


误会作文-教研活动总结


网络电话怎么用-2017电影排行榜


春节小报简单又漂亮-高考吧


全南大学-江西警察学院网站


辅仁大学世界排名-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个人求职简历范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