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浙江大学研究生分数线-我的中国梦演讲稿
三明市农业学校教案
《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教学课
题
(章、
节或主
题)
计划课
时
教学方
法
《琵琶行》并序
2
创设情境陶冶法 讲授法 研讨法
一、知识目标
周次
教具
多媒体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
的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
重点难
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浪漫主义诗人还是现实主义诗人?
为什么?
复
习
提
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的正文部分,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
引
入
教
新
学
课
过
程
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知识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
的呢?
对,是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支比较欢快的调
子
,还是忧伤的呢?对,忧伤。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着一种或哀怨,
或惆怅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借这支《琵琶语》来学习一下发生在距今约1200年的唐朝,
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首长篇哀
怨叙事诗。
讲
授
新
课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琵琶行》简介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早岁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晚年与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与元稹等
三明市农业学校教案
所倡导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
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
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
乐府题目咏
写时事。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
古代诗歌的一种
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
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
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
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闻琴→奏琴→感怀→作诗。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
夫,次年由于
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
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
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
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
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ōu)哑(yā) 嘲(zhāo) 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
铮,金属相击声,这
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
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
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
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
三明市农业学校教案
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
转徙于江湖间”
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
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
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
一直无法自安
,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
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
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
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
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
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
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
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
文“浔阳地僻无
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
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
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
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
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
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
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
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
感情由悲抑转为
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
的内心感情?
明确:
三明市农业学校教案
A.
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
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B.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
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C.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
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D.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深切感人。琵
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
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
A. 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
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
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
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
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B. 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
的欣赏活动仍在
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
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
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
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
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
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
写法,颇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
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
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
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
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
们同在何处?
明确:
A.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B.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C.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
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
三明市农业学校教案
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
琶女之泪,
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附:板书设计
白居易能
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
坎坷同她的遭遇作比,是非常难
能可贵的。诗人把她视为自己的知己,与她同病相怜,
课
写人写己,哭人哭己,宦海的浮沉、生
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
后
同寻常的感染力。
小
伏尔
泰曾经说过:“美是能够引起惊叹的东西。”今天我们一起感知了美,品味了美,
结
惊叹于《
琵琶行》的美,今后也让美成为我们的追求根植于心,感受美的温馨,寻觅美
的倩影,让语文学习成为飘
溢芳香的美的天地。
作
业
课后反
思
1.赏析诗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3.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