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温柔似野鬼°
54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祝女-会计基础习题




诚 信 承 诺 书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由本
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 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凡涉及
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 他人知识产权
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务必手写签名


承诺人:
年 月 日













毕 业 论 文 评 审 表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边塞诗是唐代诗歌高度繁荣时的奇葩。唐代诗
人如王昌龄、高 适、岑参、李益等都亲历过边塞生活,这些诗集中反映了边塞的自然
风光、生活习俗,塑造了许多边塞健 儿的生动形象,闪耀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光
辉。本文先深入研究边塞诗的概念,然后分析盛唐边塞诗 繁荣的原因,诗歌发展的必
然性和唐代社会历史条件,最后探讨盛唐边塞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签名 年 月 日






签名 年 月 日















签名 年 月 日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摘 要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边塞诗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充分体现将士戍
边征战 、保家卫国等内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
神风貌、风土文化。边塞诗, 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产生于时代背景,
受影响于时代环境。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 边塞诗的繁荣兴盛,主要原因有
二,一是唐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性的空前强大,二是古典诗歌在高度 发展之后
趋于成熟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同时
也对 我国诗歌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线
关键词:边塞诗 盛唐 文化意义






目 录
引言……………………………
………
……………………………1

一边塞诗的含义
………………………………………………………1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2

2.1诗歌的自身因素
…………………
…………………………………2
2.2特定的社会条件

…………………………………………………4
三盛唐边塞诗的意义………………………………………5
3.1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5
3.2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6







线
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6
结论……………………………………………………………………6
参考文献…………………………………………………………7





引 言
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 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
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
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这两个诗歌流派并
非是当时诗人自觉 聚合形成的,都是后人根据它们的不同题材和风格而给以划
分并命名的。其中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这两个概念至晚也要起于二十
年代,如胡云翼的《唐代的战争文学》一书中就曾说到:“在唐代诗人 中有‘边
塞’一派,他们描写大都以《出塞曲》为主题,他们作品的风格也就形成了一
种悲壮的 倾向,无论是主战与非战的文学,这些‘边塞派’的诗人,便是战争
文学。”
[1]
在 这两个概念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对它的具体内涵的争议,即
它的时空、题材、风格都要怎样限定, 这关系到对边塞诗的深入认识与研究。
要更好地认识边塞诗,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边塞诗”的内涵限定问 题,对“边
塞诗”内涵历来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来分析盛唐边塞
诗兴盛 的原因,以及盛唐边塞诗对整个诗歌体系的文化意义。

一 边塞诗的含义
我们 如果对前人关于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边塞诗的内涵
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意义 的边塞诗、地域意义的边塞诗、历史意义的边塞诗,
其中历史意义的边塞诗又可分为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 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
题材意义的边塞诗,即把所有边塞题材的、直接或间接涉及边塞的诗歌都称 为
边塞诗。不管是反映战争、民族交往,还是描写塞上民情风物,或是抒发报国壮志、
怀古幽思 ,只要与边塞生活有关,统统可列入边塞诗之列。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边
塞诗概念。
地域意 义的边塞诗,这是从诗歌描写地域的角度来规定边塞诗的内涵,认为所
写的内容应象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 ,“地理方位应限制在边塞,即沿长城一线,向西
北延伸到安西四镇”
[2]
,这样就 把边塞诗规定在了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显得凝固而僵
化。“边塞”是一个活的随着历史发展而内涵不断变 化的概念,当它不与具体的时代
相联系时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应具体化为某一小部分。
历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在注意到了它们拥有共同的题材之外,注重把边塞诗作为
一个独特的事物来考察它 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定义又可分为两种,即断代史意义
的边塞诗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而历来对边塞 诗内涵的争议也主要是围绕这两者

1
2
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3页
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
1



而展开的。
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 塞诗内涵规定在有唐一代,认为边塞诗的这个概念
应具有一种史的规定性,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限定, “特指产生于唐初,极盛于开、
天年间,盛行于唐晚末的反映边塞的作品。”甚至还有人认为要“只以盛 唐为界,中
晚不涉及,更不能上溯汉魏,下流宋元。”
[3]
这种传统观点看到了边塞 诗与唐代社会
的特殊而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仍显不够完善。
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塞 诗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综合考察,
以梳理它的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它可上溯《诗经》,历经 汉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
草创、模拟,至盛唐而蔚为大观,其后则是流响。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成熟和 逐
步衰落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共同题材的简单聚合。
在综合考察以上几种边塞诗内涵规定 的基础上,我认为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的
概念对边塞诗的研究最为有益,它既可以指导人们对历代边塞诗 歌进行综合梳理分
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边塞诗的发展,认识边塞诗在唐代兴盛的必然性及其与唐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在《诗经》时代,表现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内容的诗歌就已存 在了,但真正迅
速发展起来,却是唐代。据统计,从《诗经》时代开始,直到隋代,现存的边塞诗
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即已有两千余首。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
作品中已有相当数量 的边塞诗,到了盛唐,更是出现了边塞诗的空前繁荣,大批杰
出的边塞诗人及高质量的诗作涌现,形成了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那么
为什么边塞诗直到唐代才兴盛起来,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这可以 从诗歌自身的发
展趋势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2.1诗歌的自身因素
唐代边塞诗的兴盛,是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1)边塞题材风格的延续
前文提到,边塞题材的诗歌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在《诗经》 中,反映边塞战
争的诗歌就已出现,并在内容描述方面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战争所带
来离情别恨、保家卫国、呼吁和平等各种社会诉求。有反映边塞战争的,如《小雅•
出车》;有描写征 夫思妇、离情别恨的,如《卫风•伯兮》;有抒发同仇敌忾、保国戍
边壮志的,如《秦风•无衣》;也有 抒发人们的反战呼声的,如《唐风•鸨羽》。这些
主题不断被后世继承,成为后来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到屈原的《九歌•国殇》里,那种对战争场面的精彩描写中,抒发出了深沉悲壮
的豪情壮志,这 对后世边塞诗在悲壮美学风格上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 356-357页
2



两汉是一个空前繁荣、武功卓著 的时期,特别是西汉时期对北方匈奴的战争,
以及对西域地区的开拓经营,使得乐府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 边塞题材的诗歌,其中
《十五从军征》和《战城南》还保有相对完整的歌辞,但另外一些诸如《陇头水》 、
《出塞》、《入塞》等乐府诗歌,后来都只剩下了题目而缺失了歌辞,成为后世边塞
诗中常用 的题目。
建安时崇尚梗概多气、刚健有力的审美风格,诗人们常常使用乐府的旧题来抒
发现 实感怀,表达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对唐代边塞诗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诗歌 中也出现了对边塞风物、人文风俗的描写,从而使得边
塞诗题材的范围得到了开拓,曹操创作的诗篇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边塞风物
的。
两晋时期边塞诗创作建树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表现消 沉,只是单纯的学步建安。
不过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此时的诗歌开始注重在格律修饰、语言雕琢这些 细节
方面下功夫,更多的使用对偶句式,离旧时乐府民歌精神渐远。
南朝的宋齐承接两晋时 期的诗歌风格,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仍不多见,只是刘
宋诗人鲍照的成就相对突出一些,其多用五言乐府 ,风格俊逸,对唐代的高适、岑
参等的创作风格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到梁陈时,边塞诗歌逐渐兴起,且受 当时宫体
诗的影响,此时的诗词多注重征夫思妇的细腻心理描写,边塞乐府与宫体乐府的结
合, 促成了这个时代哀怨纤巧的诗词风格。
北朝的乐府民歌更多表现的是淳朴自然,以及北方的边塞风物 或边塞军旅生活,
相继出现了《敕勒歌》、《木兰诗》等脍炙人口的杰作。
隋代的边塞诗作 开始凸显刚健豪迈的风格,诗风转变明显,代表诗人有杨素、
薛道衡、虞世基等人。
到了初 唐时期,前朝丰富的题材和主题的积累,再加上初唐诗人对宫体诗的抵
抗,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审美风格, 同时也为盛唐边塞诗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既有抒发立功边塞、 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的“总
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也有完美 诠释边塞
风光和民族风情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
夜满 关山。”(《塞上听吹笛》),还有表现征人远去、居妇思念之情的“荡子从军事征
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塞下曲》),再如描绘
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平明乍逐胡风 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
半掩交河戍。”(《火山云哥送别》)。
由此可以看出,盛唐时期边塞题材诗歌的兴盛,是其自身发展史的必然结果。
(2)艺术形式上的探索
格律诗与歌行体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之后,终于在初唐时期定型 ,也为盛唐
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前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经
验 的基础上,继承并持续发展完善的形成格律体和歌行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拓
3



展的空间。
格律体是一种章句有“格”,声韵有“律”的诗体, 句式上五、七言定格,修辞
上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用韵,它萌芽于汉魏晋古诗,初创于齐梁“永明 体”。
自六朝开始沈约等大批诗人就开始自觉地探索诗歌的声韵格律等内部艺术规律,入
唐之后 ,上官仪的声律探索及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的创作实践都为格律诗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至沈佺期、宋 之问,他们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这种已趋
成熟的诗歌形式完全确定下来,清代钱良择先生在 《唐音审体》中提到“律诗始于
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这里主要指的是五言律诗的形成过程,七 律和长律的
产生和定型稍晚,到杜甫那里才成熟。而绝句在五言古体逐渐格律化的同时也逐渐
由 五、七言四行小诗格律化形成,并于沈、宋以后正式定型。这也就是说初唐诗坛
上的格律诗主要是五言律 诗和绝句,格律诗的其他形式都还未充分发展起来,而且
初唐诗人的格律诗创作还处于摸索定型阶段,其 创作水平也未尽如人意,格律诗的
表现能力还未被充分发掘出来,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格律诗讲求对仗 ,适宜于表
现气势和创造包孕万千的意境,因此到了盛唐,格律体形式与边塞内容的结合就创
造 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涌现出大批格律体边塞诗。如王昌龄就把七言绝句的艺术表
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创作 了大量边塞题材的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
古体诗在唐代的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产生了七言歌行 ,初唐卢照邻的《长安古
意》与骆宾王的《帝京篇》可视为初创期的试作,在谋篇布局、开合转换,以及 声
韵节奏方面均为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堪称初唐七古双璧,标志着六朝
后期以来酝 酿发展的歌行体至此已完全成熟,从而为盛唐歌行体的盛行开了先路。
七言歌行常被归入七古之内,其实 它是唐代出现的一个七古新品类。它的句式虽以
七言为主,但却又既可整齐划一,也可兼用杂言句或散文 句式,比七古自由得多,
篇幅可长可短,伸缩铺排,不受局限,既可整饬合律,亦可自由挥洒,气势纵横 自
如,适宜于表现自由奔放、傲岸不羁的激情。盛唐边塞诗人那建功边塞的昂扬激情
及奇特的边 塞风物对诗人的情感冲击都适合用这种歌行体来尽情挥洒。盛唐边塞诗
中除七绝外,大多是歌行体,如高 适的《燕歌行》,而岑参著作尤以七言歌行为盛,
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以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
师西征》等都是七言歌行体的经典诗歌。七言歌行体是初唐诗人借用近体格 律并揉
入铺张扬厉的赋体文学的特点对六朝七古进行改造的结果,体制宏阔、音韵谐美而
又气脉 流动,正与大唐汪洋恣肆的时代风貌相适应。这种诗歌形式历经初唐的草创,
在盛唐时期尤其是边塞诗中 达到全盛。
2.2特定的社会条件
边塞诗在盛唐的兴盛也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与初唐、盛唐当时特定的社会条
件息息相关。
首先,唐王朝常年的边境战争促使了边塞诗的兴盛与发展,唐自建国起就一直
边患不断,初唐自 高祖开始一度陷入对东突厥称臣的境地。进入太宗时期,国力开
4



始增强,能够做到坚决反击突厥、吐蕃、吐谷浑等的边境侵犯并取得胜利。此后,
高宗、武后时 期仍然边患不断,直到玄宗即位后,重视武功,并迅速占据边境战争
的优势。广大诗人也从诗歌的角度, 描述战争的残酷以及从军戍边将士慷慨赴国、
无怨无悔的雄心壮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 意》。之后,随着国力的
繁荣昌盛,唐对外族侵略的反击也日益有力,并逐渐夺回主动权,这极大地提高 了
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国势的日益强盛,终于成就四方依附的局面,中原与边疆
联系得到加 强,各民族广泛交往。回俊才在其《边塞诗的形成及其评价问题》中认
为盛唐时期“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 ,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以长安为中心各民族商
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加强,这是边塞诗形成的根本原 因。”
[4]
可见,各民族商业
文化交流的加强对边塞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民族 之间由频繁战争到商业文化
交流不断的社会条件,就是唐边塞诗兴盛的社会基础。
其次,唐 代的知识分子身心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产生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大多热衷功名。如,岑参的《李副 使过碛西官军》中就曾提到“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祖迪的《望蓟门》中也写到的“少小 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
缨”。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尚武的时代精神。同时,唐朝除科举 制之外,
大力发展军功制,文人除了通过科举实现政治抱负,还可以通过“入幕”以博取功
名, 这都刺激了诗人出塞,而诗人们边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养料,直接促进了边 塞诗的兴盛。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种与这个时代相
适应的文学样式被选择而极度兴盛起来,最能显出唐代文学成就的就是唐诗,而作
为唐诗坛的一朵奇葩 的边塞诗又最能显出盛唐气象。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演变及其
与唐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的关系进行具体 研究,对我们深入认识并正确评价边塞
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 盛唐边塞诗的意义
我国封建社会能够经得起几千年的风雨,主要归功于治世能臣对国家和民族的
信仰,而这种信仰的力量却主要来源于古代诗词对人性的引导,因此,充分认识学
习盛唐边塞诗的文化 意义,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永葆民族青春的重要途径。
3.1彰显盛唐诗歌特殊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唐诗的繁荣代表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也正是因为有了唐诗对战争、人
文、政治等多方面的描绘 ,才让我们领略到了盛唐空前繁荣的社会景象,而边塞诗
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五言诗、七言诗的艺术表现形 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比如,王昌
龄的《登鹳雀楼》体现出来的气魄与意境,后人很难超越,再如王之涣 的《出塞》,
王翰的《凉州词》等。也正是因为边塞诗人的磅礴气势和创造才能,终于缔造了盛

4
回俊才:《边塞诗形成及其评价问题》,牡丹江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4页
5



唐诗歌的繁荣兴盛,这不仅有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里
程碑。
3.2彰显我国诗歌的韵律美
我国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西方文明相比 ,我国传统文
化有着诸多不可比拟之处。在诗词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声律和谐的特征,这种美学
观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具备的。诗歌的发展史虽然漫长,但直到盛唐时期,格律
才真正走向成熟,唐朝 的边塞诗相比于山水田园诗来说,则更能体现出诗歌的韵律
美,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中的诗句“琵 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
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再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 《走马川行》等
著名诗歌,无不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韵律之美。
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盛唐边塞诗的主题有歌颂祖国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的。
而这种爱国主义情 怀在某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王昌龄的
《登鹳雀楼》,其用唯美的诗句为我们展 现了山河壮阔之景,诗人通过这壮丽的景色

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还有表现征战沙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比如陈子昂的《感

遇诗》。还有表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

和《后出塞六首》等。这些诗歌从本质上说都反映了诗歌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盛唐的边塞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我国诗歌
线
史上 的奇葩异卉。它的繁荣兴盛及达成的艺术成就,既是源于频繁的边塞战争为它
提供了足够的感怀,也源于 盛唐国家强盛、武功卓著、民族融合、商业文化交流活
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既是中华民族动荡分裂几百 年之后的大一统,而造就的整个
民族心路历程的艺术体现,也是盛唐文人士大夫崇文尚武、追求建功立业 以实现人
生价值的精神所向;既受唐诗整体的繁荣兴盛所带动,也得益于前人边塞诗歌在题
材范 围、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就,被众多文学家
史学家誉为盛唐诗歌发展达 到高潮的重要标志。
而这数百首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盛唐边塞诗,同样存在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既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和诗人的精神、气节、热情
和忠诚,令人感到 一种积极向上、永不停息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雄浑的
民族精神与气节。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 那一时期的军民精神、气节、热情和忠诚。
而这些民族品格恰恰是我们当代社会所欠缺的,若是我们能把 盛唐边塞诗的气质完
美的融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必将迅速重振国威,梳理强大的国魂,这< br>才是盛唐边塞诗对当今社会的真正文化意义。

6



参考文献

[1]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曲琨,探索与争鸣,2006.4
[2] 《全唐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3]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鲁迅.鲁迅杂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沈德潜.唐诗别裁[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47.
[6]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人民出版社2005版
[7] 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版
[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 陈铁民.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J].文学遗产,2002,(3)
[1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陈铁民.关于文人出塞与唐边塞诗的繁荣.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9-12)


7

初春作文-做人的名言


低血压的治疗-工程管理就业方向


济南九中-公务员考试地点


多媒体设计-反洗钱宣传活动总结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平安建设述职报告


沈阳公务员考试-植树作文


大街招聘-邮电局上班时间


毛尖的好处-中考报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