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94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客户资料登记表-大连会计服务中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郭彩虹

【教材分析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
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 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
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文的教学更应加强朗读,通过
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必不可少。今天所面对的学习群体是
一群十四、五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 ,
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
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 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
学过程,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 新讨论,
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设计理念】

在“少教多学” 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此课的设计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我 的学生才是
主体,更何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
熏陶,都要求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 练。经过考虑,
1 6下载文档可编辑


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学 生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而
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
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共同探究 。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
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唐代,我国文学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 李白、杜甫,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走进杜甫,走进杜甫的生活吧!

2 6下载文档可编辑


[设计意图]:有效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此导入引领
学生亲切的走进杜甫。

二、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
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 “诗史”。

他的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推反映战乱的组诗“三吏”“三别”。他的代
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北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文
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展示搜集结果,相互补充,幻灯片出示作者。)

[设计意图]:借用幻灯片,让学生 了解杜甫,既省时有效的走进作
者,还理解了杜甫的地位。

三、
新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破题:为:被 歌:歌行体,古诗歌的一种。

2、时代背景:(学生展示搜集结果,幻灯片出示。)

3、初读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个学生个别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错误和不足)

齐声朗诵诗歌,感受节奏。

3 6下载文档可编辑


[设 计意图]:文言文应该在读的基础上更深的理解,所以读课文是
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绝不能忽视。
4、再读明意:

要求:(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明确释义。

(2)概括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

(小组朗读诗歌,合作讨论,明确诗歌内容,解决自己的
疑难。)

5、品读悟情:

(1)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诗人特定遭遇下的特殊的
心境。

(2)诗言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
国忧民)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品,再品中读。

6、质疑解难:(幻灯片播放泛读)

(学生听泛读,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四、拓展延生:

1、赏析《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明确杜甫的爱国情怀。

2、你还知道哪些杜甫的诗歌和爱国诗句。

(学生展示,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之上,应该有课本到课外,利用
拓展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 。

4 6下载文档可编辑


五、小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1982年,“世
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 化名人”。这是对杜甫的爱
戴和敬仰,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
心 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作业布置:

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办一份纪念他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反思:

在“少教 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
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 动的去借助课
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
生字字落实不可 ,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结果老师累,学生烦,
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 、亲切,它
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
调、风格等内在美 的感悟、欣赏。就这节课我的收获反思如下。

1、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
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质疑这个环
节上, 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
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 少出彩的地方在学生
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
学生回答 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
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 节课我始终处于一
5 6下载文档可编辑


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 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
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

2、 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 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
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 读”。采用了
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
悟感情,在读中 吕味文字的美感。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
习 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
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 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6 6下载文档可编辑

匈牙利首都-工地管理制度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中秋节作文开头


授权书格式-复活读后感


少先队故事-阴虚体质的表现


徽商银行招聘信息-遵纪守法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公司考核制度


湖北大学招生-宁波会计上岗证报名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编导专业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