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千里送鹅毛下一句-班主任总结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
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
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
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
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
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
方式最具鲜明的
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
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
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
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 、思想品格 、创作风格 、意象 、影响
正文:
唐
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
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
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
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
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
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
br>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
想。基于此,我阅
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
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
昌隆(今四川江
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
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
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
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
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
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
少,但
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
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
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
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
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
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
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
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
仍然关
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
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
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
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
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
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
br>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
江南一带。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
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
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
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
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
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
,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
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
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
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
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
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
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
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
李白在不
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
质也来
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
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
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
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
、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
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
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
神仙生活的描绘
,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
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
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
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
白
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
象,既有其实
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
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
唐的魅力。”
[1]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
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
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
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
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
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
江对峙、巨浪奔
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
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
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
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
富生活情趣,
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2]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
《望天门
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
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
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
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
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
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形象地描绘了庐
山
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
生紫烟”。一
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
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
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
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字化动为静,
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
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
p>
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
近处
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
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
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
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
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
”,
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
功地运用了
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
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
[3]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
情的范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
喜悦表达得是多么
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
无人匹敌。在盛
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
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
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
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
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
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
,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
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
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
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
,做
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
山》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
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
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
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
外感到清静;在
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
见“静”,以“动”衬“静”。这种
“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
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
亭山游览观望之久,
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
山了。诗人凝视着秀
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
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
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
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
紧紧地联在
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
敬亭
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
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
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
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
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
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
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
而创造出来
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
‘独坐’之神”了
[4]
。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
脱的气
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
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
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
以此诗示,
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
吁 ,危乎高哉!”
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
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
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
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
来哉”为第二
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从“剑
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开始、中间、结尾,三呼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
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
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
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
大的个
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
使古
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
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
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当时诗人纵剑
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政治失
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
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呼
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
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
”。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
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
愁”,回应篇首,戛
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
就比乐府高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
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
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
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
骤
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
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
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
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
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
伟的阳刚之美。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
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
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
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
,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
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
毫无节制
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
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
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
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
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
br>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
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
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
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
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
反复出现。他
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
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
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
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
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
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
人志士。他的
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
的
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一点理解。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