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词鉴赏
二审代理词-吉安市人事考试网
李贺诗词鉴赏
㈠人物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
与李白、李
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
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
诗
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
没落,但李
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
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
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
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
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
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
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
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㈡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
形
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其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
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
,凝练峭拔,色彩浓
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
饮酒》)、
“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
比比皆
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
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
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
作无
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
活多变,涣然有新
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
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
,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
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
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
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
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
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
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
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
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
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
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
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
”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
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
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
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
爱读唐朝李贺的诗”,
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
曾说:“李
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
入
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
成
就最高。李贺读书颇多,一方面深受楚辞汉魏乐府诗齐梁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了韩
愈在古文运动中
提出的“务去陈言”,也就是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于学古中不断创新,正是
温故而翻新。
李贺善于创新表现在写诗如镂玉雕琼,常反复琢磨,呕心沥血,千方面计使语
句新奇,,以求陌生化的效
果。李贺把色彩斑斓凄凉硬峭的陌生带入了诗歌中,如频频出现
于诗句中的“幽“冷”“苦”“寒”“惊
”“血”等字的共同特征就是色调冷艳,质地硬峭。这
些字词的运用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令人感到周
围充满了肃杀之气,凉意袭人。李贺诗中
的寒不同于与贾岛孟效之寒。“郊寒岛瘦”大多是一种困弱无力
的颤抖,是一种缺乏内热的
饥寒。孟郊写得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诗歌主要表
现了凄怆寒苦
的生活,真切展现“哀哀孤老人”的凄凉晚景。读孟效的诗产生的是老病凄苦,无可奈何的
哀怜。而李贺的诗,透过凉冰冰的表层触摸到的是诗人汹涌澎湃奔突不息的激情。不甘心,
不情
愿,由此而生出的绝望愤懑呐喊,透过寒光闪闪的词汇和意象不停地宣泄,不停地涌流。
毋庸讳言,李
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
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
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
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
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
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
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
均落第二义。”(《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
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
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这反映了他
对好景不常、时
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
太
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吴企明说:“如果假诗人以年寿,使他
有更广阔
的社会观察和创作实践,那么,诗人的思想将会更成熟,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将会
更为宽广和深刻,他的
缺陷和弱点将会更少一些,长吉诗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㈢诗作概览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
。他的《高轩过》赞韩愈和皇甫湜的诗文“笔补造化天无功”,也
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
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⑴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
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
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
所为淫
奢恶行,有所见闻;后来京城羁旅,游历南北,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
无
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
诗人的愤慨。)李贺
所写这一类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的是直陈时事,
有的是借古刺今:
①
隐射抨击永贞宫变的。如:
《汉唐姬饮酒歌》:
(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
金隐秋尘姿,无人为带饰。
玉堂歌声寝,芳林烟树隔。
云阳台上歌,鬼哭复何益?
仗剑明秋水,凶威屡胁逼。
强枭噬母心,奔厉索人魄。
相看两相泣,泪下如波激。
宁用清酒为?欲作黄泉客。
不说玉山颓,且无饮中色。
勉从天帝诉,天上寡沉厄。
无处张穗帷,如何望松柏?
妾身昼团团,君魂夜寂寂。
蛾眉自觉长,颈粉谁怜白。
矜持昭阳意,不肯看南陌。)
②
批判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如《仙人》: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解析:李贺生活在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的中唐时代,此时的
唐王朝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
承平局面,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则已暴露出来,宦官擅权
,藩镇割据。
在那样的时代,文人做官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科举考试;另一条是走“终南捷径”。后
者的办法是,首先隐居山中,当然并非真心悟道修行,而是一面过着隐士般的闲散生活,一
面广
交达官贵人,借以扩大声誉。在得到大官的有力推荐之后,皇帝一直令下,顿时平步青
云,往往能够位极
人臣,享尽荣华富贵。《仙人》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元和年间,
唐宪宗好神仙术,方士们曲意
逢迎,诗人写下这首诗予以讽刺。讽刺那些表面上志在山水,
实际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假隐士,给了他们
冷峻的一击。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采用欲抑先
扬的表达方式。首先着力描绘一个道貌岸然的仙人形象。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在高
高的石壁上,坐着一个弹琴的仙人,风度翩翩。超凡入圣,不食人间
烟火。“手持白鸾尾,
夜扫南山云。”夜晚,他拿着长长的白鸾尾,潇洒地扫去终南山上空的云彩。这位
隐居的仙
人,他的动作,多么潇洒!他的神态,多么脱俗!它的心境,多么宁静!他的生活,多么闲适!这样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啊!“鹿饮寒涧下,鱼扫清海滨。”仙人的悠闲自得,就好像
小鹿饮
着泠洌的山涧水,又好像游鱼回到清澄的大海。这样的情景自由自在,天人合一,宛
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情此景,同勾心斗角,曲意逢迎的官场,同热闹、浑浊的人世,正好
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诗人笔锋
一转,“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原来,他一听到汉武
帝好神仙,招致方术,也想由此求得一官半职
,飞黄腾达,便急忙地赶来向汉武帝报告西王
母的鲜桃树桃花开放了。终于,我们看清了这位貌似志形高
洁的仙人的真面目。他根本不是
真的想从此隐居山林,一意修身养性,他根本没有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人善于运用欲抑
先扬的表达方式。本诗前六句“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
寒涧下,鱼扫清海滨。”都在尽情描写仙人超然物外的形象,那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悠然的
形象令人心动。直到结尾二句才透露出讽刺的信息。“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诗意剧变,
仙人的悠
闲清静都是虚假的。末两句诗全诗的诗眼,它构成了全诗的讽刺基调。讽刺“好方
士,求神仙”的愚昧行
为,是李贺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诗人否定超然物外的仙人的存
在,否定隐逸求仙,借以追求功名利
禄的行为。态度是明朗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写这类作
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其地邻近
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达
官贵人所往来,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
行,有所见闻了解,给的诗
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后来出仕王朝,旅游南北,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
镇割据的祸国
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仙人》这首
诗批判唐宪宗追求长生,讽刺那些表面上志在山水,实际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假隐士。李贺
诗歌
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昆仑使者》: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神弦》: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
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
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注释:1.飞光:时光,指日、月、星光。
2.劝尔句:《世说新语·雅量》载:晋孝武帝司马耀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
马耀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3.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
4.食熊两句:言富人食熊掌,穷人食蛙。
5.神君、太一:都是汉武帝供奉的神灵(参《史记·封禅书》)。
6.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
,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屈原《离
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
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7.烛龙: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
无日之国,
有龙衔浊而照之。
8.服黄金、吞白玉:《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
寿如玉。
9.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
10.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
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⑾嬴政:秦始皇。《史记·秦
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
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
以乱其臭。
赏析:此诗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讽刺迷信神仙,服药求长生者。当时唐宪宗李纯好
神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渭曰:字字奇。董懋策曰:字字老。周珽曰:
错综变化,想奇笔奇,无一字不
可夺鬼工。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全诗
分为三部分。诗的前十句(至“太一安有”)是第一部
分,慨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
其中前六句开门见山,感叹时光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时间是无形
的,也是无
情的。但我们的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
亲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的“昼短”二字,以见时光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
对“昼短”的感叹
。这里,诗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都置之不论,只是拈出他感受最
深的人寿短促一点来谈。“唯见”时光
,虽然转瞬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
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到光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
珍贵。时光呵,你停下来
喝一杯酒吧!这就是诗人要向时光劝酒的原因。“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
呜呃!”
(《致酒行》)诗人酬君报国的壮志不能实现,深深感到年华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
一个“煎”字,表现出对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前六句写得语奇意奇,势如
万仞
突起,崛峭破空。古人云,李贺诗“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黎
简《李长吉集评》)这
种评论是很准确的。后四句感叹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
命的长短,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贫者富
者,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有生必有死,
世上根本就没有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照应“
来煎人寿”一句,是
时光流逝的又一种表现。“天东有若木”至“吞白玉”是第二部分,写如何解除“昼
短”的痛苦。既然没有神仙可以保佑长生,要想延长寿命,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若
木、烛龙本
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神话传说,诗人加以改造,赋予新意,说在天的东面有
一株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
一条衔烛而照的神龙,能把幽冥无日之国照亮。诗人
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烛龙杀而食之,使昼夜不能
更替,自然就可以为人们解除生
死之忧了,又何必要“服黄金,吞白玉”呢?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
是说求仙不
是解除“昼短”之苦的办法,想靠求仙致长生的人,终归也死了,对求仙的荒唐愚昧
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服金吞玉也是枉然,世上不存在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哪里
有什么白日飞升、成
仙了道的事情呢?传说中骑白驴升天的任公子无可考知,即使是
秦皇汉武这样的一代雄主,他们求仙长生
的梦想也全都落了空,遭到了历史的嘲笑。
据记载,汉武帝好神仙之道,曾经祈祷于名山大川以求神仙,
调甘露,饮玉屑,奉祠
神君太一以求长生,等等。《汉武帝内传》说:刘彻(汉武帝)死后,梓棺响动,
香
雾缭绕,得到尸骨飞化的结果。李贺却说“刘彻茂陵多滞骨”,墓中遗留下来的,只
是他的一
堆浊骨凡胎,对神仙升化之说给予了彻底否定。“多滞骨”三字,讽刺是很
深刻的。秦始皇信神仙、求长
生的荒唐行为也很多,他曾派遣方士入海求仙,也曾使
人寻不死之药,还曾隐秘行踪,以求一遇仙人„„
但也只能是枉费心机。死后耗费大
量的鲍鱼,还是难以掩饰尸体的腐臭。这个“费”字用得犀利如刀,表
现了诗人对求
仙行为的嘲笑和蔑视,把他们愚妄无知的行为,鞭挞得入骨三分,感情色彩很强烈。
李贺否定神仙长生之说,并不是单纯地对人生问题进行空泛探讨,它更是具有深刻意
义的对现实的针砭
。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通鉴》),为了追求长生
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
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
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以
如此鲜明的态度大唱反调,表
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和勇气。此诗佳处,不在景致,不在藻饰,而纯以意胜。
诗韵随内
容而转换,每一部分的最后一韵既完成本部分的意思,又承上启下,衔接浑成,文思
缜
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幻想,创造了独特的诗的意境。不仅包笼天地,
役使造化,而且驱遣幽
明,把神仙鬼魅都纳入诗行。诗人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等日常生活现象,同若木、烛龙一类神话传
说结合起来,用了“食”、“嚼”等带有人
间烟火味的生动贴切的动词,形成了一种既有生活气息、又有
神秘色彩的独特的艺术
氛围。再加上青天、黄地、黄金、白玉、碧驴等五色陆离的色彩,真是“鲸吸鳌掷
,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而诗人的议论、诗人的
感情,
全都寄寓于这些瑰诡的形象之中,使诗人对生活的认识,似虚而实,形疏而密,
让读者置身于这神奇的艺
术王国,体味诗人的感情,领会诗人的倾向。尽管诗人对神
仙长生之说的批判深透尽致,却又能留有余意
,让人玩味无穷。诗歌以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呼号句开始,以“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这样
的感叹句结束,中
间叙述句与反问句交替使用,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回旋跌宕;随着感情的变化,<
br>语言长短不拘,参差错落,随意变态而颇有情致。方拱乾《昌谷集注序》说:“所命
止一绪,而百
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李贺正是调动
了一切艺术手段,以他独特的艺术
方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认识的。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赏析:“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
六街
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
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见
《新唐书。百官志》)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李贺把自己不
具形的思
想情感对象化、具体化,创造了“官街鼓”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官街鼓是时间的
象征,
那贯串始终的鼓点,正象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
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
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
二句描
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
宫墙内,春天
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
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
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
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
人事灰飞
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
也听
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
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
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
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
不关秦汉,“孝武秦皇”
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
度听过,只是眼前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
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
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川。七、八
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你“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
两句
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
字乃泛指世
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未必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
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
之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
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道
:天上的
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
这里仍用对
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
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
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
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凡三致意
。最
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
沉慨叹和真知灼
见。《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
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
。这评价是很不够的。从李贺
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
短”
的成份。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不免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
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把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
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
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
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
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
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如:
《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伫,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
注释:
1.来吹笙:因吹笙而来
2.花楼玉凤:歌女
3.烛树:仙人烛木似梧桐,其皮枯剥如筒桂,以为烛,可燃数十刻。
4.青琴:神女名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2.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3.摧:摧毁。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6.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7.塞上燕脂凝夜紫
: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
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
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8.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
上”一作“塞土”
9.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0.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1.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
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
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2.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
13.君:君王。
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
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
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
上着
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
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
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诗人就像一
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
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
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
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
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
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
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
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
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
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
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
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
br>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
现;守军列阵,也
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
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
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
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
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
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
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
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
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
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
的
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
地的悲壮场面
,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
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
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
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
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
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
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
馁。“报
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写出将士们报
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
这
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
秾艳,它们和
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
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
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
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
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
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
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
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
斗场面,
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
点的边
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
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
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
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
苦
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
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
(邺城中,暮尘起。
探黑丸,斫文吏。
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
切玉剑,射日弓。
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
香扫涂,相公归。)
《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
(邺城中,暮尘起。
探黑丸,斫文吏。
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
切玉剑,射日弓。
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
香扫涂,相公归。
《上之回》:
(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赏析: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
值得喜庆的事,到处
都是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
br>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
发愉快情感的诗
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元和年间唐宪宗在裴度等人支持下接连
对叛乱藩镇用兵,而且取得了象对镇海节
度使李锜、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样的胜利,这在当时给人们的鼓
舞极大,不少诗人均
有诗文祝贺这些胜利。李贺这首《上之回》是这一类作品中写得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前四
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
到处是红旗、好
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
海洋。
诗一开始就把读
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剑匣破”四句,
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
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
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
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
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象看到朝廷的军队
所
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
用“蚩
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这八句短促的三
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
写出,更把诗人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它们真像一泻千里的激流,奔腾着、翻滚着,掠
过读者的心田,读者也同诗人一起欢
呼、雀跃!最后两句是七言句,抒发着诗人美丽的理想。他想象着平
定叛乱藩镇之后
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欢呼声像天上的雷声降落地上那样,到处是欢声雷动;在辽阔的国土上,再不会有使人惊心动魄的烽烟。四海之内,平静无波。诗人的理想是多么
美好!中唐时期经过了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陷入极度混乱;各地方藩镇又
发动割据战争,战火
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战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当时
人民的普遍愿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胜利的喜悦中一气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喷发,未经雕饰,但是,
诗人却是经过精心构织
的。他在整首诗中,突出了红色。那鲜红的旗帜,如火红的海
洋,如满天的红云,这就突出了喜庆的色彩
;此外,诗中还突出了逢逢的鼓声,和鲜
红的色彩相映衬,有声有色地把喜庆的热烈场面刻画了出来。
这正是诗人在艺术安排上虽用力构思,但已达到似乎漫不经意的成熟境地。
④ 揭露藩镇祸国殃民的,如:
《猛虎行》:
(长戈莫舂,强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调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公出无门》:
(
⑤
反映权贵骄奢淫逸、好景不常的,如:
《荣华乐》:
(鸢肩公子二十余,齿编贝,唇激朱。
气如虹霓,饮如建瓴,走马夜归叫严更。径穿复
道游椒房,彪裘金玦杂花光。玉堂调笑金楼子,台下戏学
邯郸倡。口吟舌话称女郎,锦
祛绣面汉帝旁。得明珠十斛,白壁一双。新诏垂金曳紫光煌煌。马如飞,人
如水,九卿
六官皆望履。将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惟画地。峨峨虎冠上切云,竦剑晨趋凌紫氛。
绣段千寻贻皂隶,黄金百镒贶家臣。十二门前张大宅,晴春烟起连天碧。金铺缀日杂红
光,铜龙啮环似
争力。瑶姬凝醉卧芳席,海素笼窗空下隔。丹穴取凤充行庖,貔貔如拳
那足食?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
妓声琅珰。谁知花雨夜来过?但见池台春草长。嘈嘈
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天长一矢贯双虎,云
弝绝骋聒旱雷。乱袖交竿管儿舞。
吴音绿鸟学言语。能教刻石平紫金,解送刻毛寄新兔。三皇后,七贵人
,五十校尉二将
军。当时飞去逐彩云,化作今日京华春。)
《贵公子夜阑曲》:
(袅袅沈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嘲少年》:
(青骢马肥金鞍光,龙脑如缕罗衫香。
美人狭坐飞琼觞,贫人唤云天上郎。
别起高楼临碧筱,丝曳红鳞出深沼。
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
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
岂知斸地种田家,官税频催没人织。
长金积玉夸豪毅,每揖闲人多意气。
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荣枯递转急如箭,天公岂肯于公偏。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⑥
讽刺宦官专权、乱政无能的,如:
《吕将军歌》:
(吕将军,骑赤兔。
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
将军振袖拂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
磕磕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枪,遥闻箙中花箭香。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
厩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赤山秀铤御时英,绿眼将军会天意。)
《感讽五首》(其二)
(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
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
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
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
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