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夜归鹿门歌》学案(新)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
《夜归鹿门歌》学案(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孟浩
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
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
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运<
br>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隐逸志趣。
3.情感与态度:体会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
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孟浩然: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
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
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
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
一同到长安,为他延
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
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
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解题:
《夜归鹿门歌》:交代时间,夜晚;地点,鹿门;内容,归,归去,
归隐。歌:文体,歌行体,
古体诗。
3、背景: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
山辟一住处。此诗当作于作
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
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三、导思
1.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
根据地
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场
景。
2.
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3、认真观察这几
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
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
诗中的个别词
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
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4、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
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
br>中“幽”的运用)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组是( )
A.缉私 编辑 修葺
开门揖盗 B.揣摩 端倪 湍急 惴惴不安
C.绮丽 犄角 倚仗 掎角之势 D.啜泣 拾掇
辍学 气息惙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闹 糜烂
驱利避害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脉搏 宣泄 一言九鼎 无事不登三宝殿
C.蝉联
辐射 仓皇失措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急燥 炽烈 钩心斗角 长江后浪推前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
们这样娓娓而谈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
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
多,脱颖而出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引得人们哄堂大
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
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由于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
优胜单位。
C.
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
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
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
【提高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
州任内。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
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
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
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
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
孤烟直”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
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
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
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 江边-----山中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2.
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
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
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
含引为同类之意,此
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
绘,后
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
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
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
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
高
的隐者形象。
3、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
超脱的隐士
4、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
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
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
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
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
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
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
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
省净的
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
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
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
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答案: D 解析: A.“缉”读j
ī,“辑”读jí,“葺”读qì,
“揖”读yī;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
”读tuān,“惴”
读zhuì;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
D.
“啜”读chuò,“掇”读duo,“辍”读chuò,“惙”读chuò。
2、答案: B 解析: A.驱—趋;C.缪—谬;D.燥—躁。
3、答案: D
解析: D.“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
前。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4、答案: A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生产的食品
一直都是新老顾客
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
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D.“看了十天的报纸
”有歧义,是指
“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5、答案: 诗的前两
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
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
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
照,唤起联想。诗
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
可见。
6、答案: “忽”字是诗人微妙的
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
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
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
【提高试题】
1. AC(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
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
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
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
浑壮阔并不相同。)
2
、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
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
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
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
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
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答出一
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点若
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
,
亦可得3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