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练习说课讲解
杨绛百岁感言-个人作风自查报告
琵行》
《琶练习
《琵琶行》练习
班级: 姓名:
一、课文阅读训练
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
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
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
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
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
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
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 “丙”的感慨?
2.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C.细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
3.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
4.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
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
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
,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
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
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
适当的一组。( )
①一□清歌一□绫,②美人□自意嫌□。③不□织女萤窗□,④几□抛□得织成。
A.①只,匹 ②尚,差 ③晓,里 ④岁,梭
B.①支、条 ②还,少
③明,中 ④月,丝
C.①曲,束 ②犹,轻 ③知,下 ④度,梭
D.①首,丈
②竟,少 ③管,上 ④日,丝
二、基础知识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含义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 转轴拨弦三两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
①冰泉冷涩弦凝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 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② 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
① 琵琶声停欲语迟
②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
2.填空
① 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选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诗
中富有哲理性的
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行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凄凄不似向前声。
4.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首诗中,最擅长用景物画面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你背出三处这样
的景色描
写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
6.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贬官,降职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
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击节:打拍子
7.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
_________。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 ___________。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 _________。④_______
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
________。
8.下面对诗句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枫叶荻花秋琵琶”,“别时茫茫江浸月”二句以景物渲染悲凉气氛,十分精彩。
B.“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形象、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句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心情。
D.“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显示了琵琶女所演奏乐曲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9.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10.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
失女子的羞怯。
B.“拢”
、“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
手”弹来,足
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
曲的婉转流畅,与
“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
、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
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11.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
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
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B.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
C.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
。诗人只以主述者置身其间并传
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
D.这一段也没有
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这些,这是为
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
气氛。
12.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
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
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
己的身世。
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
美好,因
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
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
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
夫
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13.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
一、课文阅读训练
1.B
2.A
3.C
4.C
5.C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命:①吩咐,命令,动词;②取名,动词;③生命、性命,名词。
拨:①用
手指
挑动,动词;②弹奏乐器用的薄片,名词。绝:①断,此指琴声中断;②走不通的,形容词。泣:①
小声哭,动词;②眼
泪,动词。酒:①酒液,名词;②摆酒席,名
作动。是:①这,指示代词;②判断动词。言:①话,名词;②字,名
词;③说,动词。
语:①回答,动;②曲,名词。
轻:①轻轻,形容词;②轻视,动词。
2.《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何必曾相识
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歌行体诗
3.①古:第二年;今:限指“今年”的下一年。
②古:“因”,连词,因而;“为”: 动,用。今,一个
词,连词。
③古:“突”,副词,突然;“出”,动词,出现。今,一个词,动词或形容词。
词,从前;今:两词,向:表方位介词,前:名词,表方位。
④古:一个词,名
4.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②东船
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 月白。 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5.D(因,这里是“于是”的意思)
6.C(铁骑指的是披着铠甲的骑兵)
7.(略)
8.C(这二句写调弦,是为了表现琵琶女演奏技术之高,还没有涉及各自的身世问题)
9.B“主人下马客在船”不能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详见前面【疑难剖析】。
10.A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11.D“
东船西舫”就是周围的船只。这么多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同船的诗人与朋友
自不待言
了。
12.C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13.C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