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_《拟行路难》导学案

温柔似野鬼°
794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佛经名言-河北省邮政管理局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
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 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
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 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
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 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
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 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
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 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
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 塞了寒士的进
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
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
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
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六、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 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
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 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
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
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 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
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
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 过来问一声:“命”
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
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 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
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
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 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 句陡然翻
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
不 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
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 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 ,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
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 用“吞声踯躅
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
重要的社会政治 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
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 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
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 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
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 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
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 半吐半吞、欲说还
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 /p>


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
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农村区域发展-小春日本留学论坛


2011高考英语-湖南省招生信息港


响水县教育局-三一学院


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表-董事会秘书职责


关于教师的诗歌-副班长工作总结


初中周记400字-写信的格式范文


河海大学分数线-厂房租赁协议


散文大全-个人简历表格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