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关于感动的作文-呼伦贝尔学院教务处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并知晓课文大意。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3、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1、知晓课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
宫六院七十
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
br>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
他爱
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
了以后就会有所了
解。
问题一:文章题目“长恨歌”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
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
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二: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
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
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
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
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
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
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
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
的人物,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
来。由于
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
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
漪。
问题三: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
长
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的中心是歌“长
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
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四: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还写到“
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
表现。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
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杨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五: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李、杨会和经过以及李对杨
的眷恋宠
幸。(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
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
而殒命。(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
„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第四部分:
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表明李、杨的爱情悲
剧没有尽头。(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第二课时
问题六:文章标题是“长恨歌”那么是“谁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怎么表现恨的呢?”
明确: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因而恨;通
过唐玄宗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等方面来表现恨的。
问题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
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
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
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问题八: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
(1)《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
不得”到“夜专夜
”,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
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
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
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
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
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玄宗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
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
回肠荡气。
(2)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
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
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
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
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
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
形象。
问题九:《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讽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你认为本诗的
主题是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
的
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
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
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
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
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
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
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
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
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
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
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
剧的制造者;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
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
的是
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
的是非态度和感
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
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
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
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
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
“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
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
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
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
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问题十: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明确:A、本诗采用七言
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
新调。B、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C、刻画人物细腻传神D、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课堂小结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
《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
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
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
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
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
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