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漏网之鱼-低碳生活论文
页眉内容
课前阅读
古代诗歌常识
1、关于诗歌。现在人们对诗人的称呼很排斥,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暴露了诗
歌在当代
的窘境,诗歌逐渐退隐,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和话语之外,越来越边缘化。然而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歌,世界上其他民族莫不如此。诗歌在中国遭遇如此的冷遇,
个中原因
是复杂的,在80年代诗歌还能点燃许多人的心灵,而今沦落到如此地步,确实让人
心痛。高考涉及了古
代诗歌的考查,也许可以部分地避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2、诗歌的分类。按照时间来划分,诗歌
可以分为新诗和传统诗歌。新诗,就是用白话文
写的诗歌。传统诗歌,就是用文言文或古代白话文写的诗
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以
唐代为限。我们现在讲诗歌,一般指唐代确立诗歌形式的诗歌,如果从
更广泛的角度来看,
还包括词曲。
(1)古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
辞、乐府诗。“歌”“歌行”
“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
较自由。古体诗
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
五
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
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
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
主,而屈原作
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
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
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
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
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
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
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
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
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
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
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兵
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
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
其字数、
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
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
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
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
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
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
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
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
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
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
十句以上,则称排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
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
、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
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
、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
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
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
于元,体式与
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
为全
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考点详析
1、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
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2、高考试卷分析。
(1)题设及分值:江苏卷,从06年开始设题由2个变为3个,分值从
8分升至10分,
13年全国各地分值为6-11分,以6-8分为主。
(2)体裁多样:以
诗、词为主,偶尔涉及曲。诗是唐宋诗评分天下,词是宋元词评分秋
色。但是重点不变,仍是以唐诗宋词
为主。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除2006年外均选自唐诗宋
词。
(3)题材多元:江苏多考一
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05、07、10、11、
12年写送别或怀人,08、09
年为登高,13年为田园诗。
(4)以考查“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考查最普遍。
复习策略
1、明确考点及要求。
2、了解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知识。如唐代
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以杜甫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宋代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和以苏轼为
代表的豪放词风在感情表
达上就有明显的区别。了解唐宋历史背景及诗歌分期、特点;掌握常见作家的生
平和诗歌风
格。
3、了解诗歌常见意象、情感、题材类别。
4、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切入点)
5、掌握诗歌鉴赏的规范术语,规范答题格式。
6、背诵、积累、阅读尽可能多的作品,通过练习大胆实践,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答题
规范。
第一课时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能自己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
能说出高
考考查诗歌的类型和考点。
2、反复诵读,能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能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学习难点:能指出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预习检查
1、古代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哪几类?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2、高考常考查什么类型的诗歌?
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常从哪儿个方面考查?
二、真题体验
(2012年)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曳碧云斜。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主人公满腹哀怨,
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三、考点、设题、解题
1、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
感情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诗歌意象和意境等。古
诗词中的人物形
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
人
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半期考《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
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塑造了一个斗志昂扬、
刚毅果断、敏锐警觉,
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的将军形象。有时这两者的形象是统一的,即诗
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
化身。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
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
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
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
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
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形
人物形象(抒情诗的作者——第一人称;叙事诗的主人公——第三人称;有时统
一。)
象
意象(写景诗、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思考: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哪两种形象?
2、提问方式。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3、解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1)塑造(描写)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等)。(形象的意义)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解】
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寻之意。
“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此生”三句:天山:这
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
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以“万里”“匹马”来表现),现在虽被弃置不用(“关河梦断”“泪空流”),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形象特征)。诗
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
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意义)
变式问:此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本词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
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老渔翁孤寂
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
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又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
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
神面貌(形象意义)。
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
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
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
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
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四、知识储备:抒情诗中常见的主人公形象。见批107
五、课内小练
1、写出杜甫《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
br>诗歌描写了一位长年漂泊他乡,颠沛流离、老病孤苦的诗人形象。在秋日登高远望,个
人的不幸遭
遇和国家的衰微相互重叠,悲苦孤独。寄托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无限感慨和忧国
忧民的伟大情怀。 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
琶行
》)
联系上下文,说说诗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系列动作的刻画,既表现了琵
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
心理感受,一个天涯歌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六、真题演练
1、 p106 T1-2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
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
对如此
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
觉春寒,
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
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
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2、
(辽宁卷)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
等反应了诗人洒脱
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
生志趣。
3、
(重庆卷)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
终南石里藤。闲
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
朝曾为官,人清不
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
的方
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七、模拟演练
106 T2-1杵声齐 贺铸
2-2怀金陵 张耒
2-4卖花声 张舜民
页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