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巡山小妖精
85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文花枝-个人简历表格填写



2016
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每小题9分,共15分)

(9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 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
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 的
..
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
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
幽美)、民风人情的淳 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
村②.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 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
......
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拼成的屋顶和高 大的白墙和高大的白墙,黑白
相间③,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 致与
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
..
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3分)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蜚(fěi) 喧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2.(3分)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3.(3分)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业已成为 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
....
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 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
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 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
....
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
第 1页(共31页)



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
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 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
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 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
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二、(每小题9分,共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
近体诗(又 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
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 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 社
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
的开拓,加上 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
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
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 、边幅开阔、语
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
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
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 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
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 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
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 任自
第2页(共31页)



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 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
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 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
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 在五
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
白、韦应物 、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
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
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 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
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 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
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 奏感和韵调感
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
音 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
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 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 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
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
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 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
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 和七
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
言诗在东汉 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
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 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 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
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r>
第3页(共31页)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 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
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 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
作古 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
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 有的继承汉魏
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 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
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 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
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
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
体诗 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 悲慨,读
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

不同服而王,
第4页(共31页 )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 ,若其衣服节俭而
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
刻。古者尝有处橧巢

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 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
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
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 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
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br>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
之深而不止,务于 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
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 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 力敝矣;又好
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
近 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
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 br>③
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
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 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
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 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
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是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C.下之疾其上甚矣


说:同“悦”,高兴

文:花纹

疾:痛恨

第5页(共31页)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 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
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
制度 ,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 并且指出了景公
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 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
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②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第6页(共31页)



③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6.(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
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24分)

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 ”。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
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 ? ”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
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五、(12分)

8.(4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 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又到 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
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 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① 。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 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
发生。然而,②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 到
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
物和休息地 。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9.(4分)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 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
第7页(共31页)



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
字。

10.(4分)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
求完成后面的 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 br>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
享有极高盛誉的 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
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 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六、(18分)

1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 ,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
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 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 名,
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
栏杆下通过 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 减去百分之
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
看上 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
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 ,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
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
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 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
第8页(共31页)



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
布妈妈”。结 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
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 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
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 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
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 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
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 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 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
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 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
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 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 的牌子﹣﹣
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 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
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 驭介绍
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 儿的孩子也在帮
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
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
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 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
研究的冲动。

马骁 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
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 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 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
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第9页(共31页)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 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
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 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 是一次又一
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
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 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
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 ,半个脸埋在她怀
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①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②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4)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七、(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 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 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
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 随我们走向
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第10页(共31页)



第11页(共31页)




2016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每小题9分,共15分)

(9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 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
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 的
..
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
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
幽美)、民风人情的淳 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
村②.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 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
......
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拼成的屋顶和高 大的白墙和高大的白墙,黑白
相间③,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 致与
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
..
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3分)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蜚(fěi) 喧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分析】本题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音和字形”.

【解答】A.蜚读音为“fēi”;

B.正确;

C.伫读音为“zhù”;

D.“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故选:B。

【点评】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音字形辨析题的基础,读书、写字都 要留
心.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汉字要认准;其次,重视积累,建立错字本,注
意收集日常 生活中容易读错写错的汉字;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3分)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12页(共31页)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 规范
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不望
文生义.积 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
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 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
使用的语境.

【解答】幽美包含在优美当 中。两者都是对美好事物的形容。相比来说,优美更
广泛些。可以形容各种环境,动作,物体。而幽美更 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环境美
感。

领略:着重指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具 体事物,如风光、风味、滋
味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

繁复,指繁多复杂。繁杂,1、事情多而且杂乱,带有贬义色彩。2、形容(雨点)
“繁“ 、“密“、“多“。

“幽美”可以与前文“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和“山水风物”相 搭配,强调幽
深的环境;

对“建筑之美”应该有欣赏的意思,该用“领略”;

与“精致”一起并用只能是“繁复”,对内部结构进行赞美。

故选:B。

【点评】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 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
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如:我国大型深
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
的90%.“至 ”与“止”是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
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
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3.(3分)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13页(共31页)



【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答】A分句间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顿号是错误的,该用逗号。

【点评】逗号、分 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
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 逗号里面还有并列成分才用顿号.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业已成为 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
....
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 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
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 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
....
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
兴 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成语 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
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 就必须了解
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
对这 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
效果.

【 解答】A.使用对象不当,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
妙。只能形容人工,不能用 来修饰自然美景。巧夺天工(形容人工),而鬼斧神
功(形容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的词典里, 巧夺天工也可以用于自然美景)

B.不合语境,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句中不能和“灾情”搭配;

C.不合 语境,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句中两人为战友,
不是初次见面;

D.正确,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改成:D。

【点评】成语题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角度:

(1)望文生义

第14页(共31页)



(2)色彩不当

(3)用错对象

(4)轻重不当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
了一条不平凡的人 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
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 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
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 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
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分析】解答语病题,考生需掌握常见的语病类型,在通读原句的情况下,分析
句子结构,理解 语义,找出有语病的部分.

【解答】答案为A。

B.不合逻辑,成本应该低才有优势;

C.成分残缺,分句中缺少宾语,“因此学生 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后面加上“的方
法”相当重要;

D.搭配不当,“思考”不能用“广泛而热烈”来修饰,故可以去掉。

【点评】语法 性语病:(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
结构混乱.

语意性语病:(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

辨析语病的基本操作原则:

先看结构,再看内容

先看主干,再看枝蔓

掌握病征,牢记典例

连续默读,逢难抄写



第15页(共31页)



二、(每小题9分,共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
近体诗(又 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
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 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 社
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
的开拓,加上 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
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
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 、边幅开阔、语
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
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
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 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
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 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
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 任自
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
们从伸正 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
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
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 取陈于昂、张九龄、李
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
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
有唐体”,它 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
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
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 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
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 ,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
第16页(共31页)



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
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 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 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杜甫 《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
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 《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
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 ,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
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
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
言诗在东汉叶以 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
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 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 ,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
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 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
为主,更似 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
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
古诗则更具优势 。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
第 17页(共31页)



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
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王 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
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
感和韵律感方面 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
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分析】本文主要讲了古体诗的起源、演 变以及形式和内容(汉魏古诗和唐人古
诗、五言和七言),写作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古体诗.

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
语境中去理解; 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
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 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
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r>
【解答】1.A从“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可 见“逐渐走向衰微”说法错误.

B“因而”强加因果.

C“更似绝句律诗”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D.

2.从“另外,在音 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
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 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可见“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错误,一是“汉魏古 诗‘反律化’”无中生有,
二则更无“继承”的说法.答案:C

3.“其作用是帮助 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说法有误,
第18页(共31页)



本文意在介绍唐人古体诗,最终目的并非是帮助读者区分不同时代的古体诗.答
案:C


答案:

1.D

2.C

3.C

【点评】解答此题需注意文中的细节,抓住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

不同服而王,
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
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 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
刻。古者尝有处橧巢

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 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 避
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
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
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 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 榭之高,极污池
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
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 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
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 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
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
欲富与贵也!”

第19页(共31页)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

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
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 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
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 周文王(或周武王).②
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是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C.下之疾其上甚矣


D.宗君而处身


说:同“悦”,高兴

文:花纹

疾:痛恨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第20页(共31页)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晏子认为 ,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
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
制度,而 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 指出了景公
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 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
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②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③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分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词义辨析;

(2)考查文言文虚词辨析;

(3)考查文言文断句;

(4)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5)考查文言文翻译.

【解答】(1)选B,不应该解释为“花纹”,而应该解释为“动词,进行纹饰”.

(2)选D,“而”都是表“但是”,转折连词.

(3)选A.断句需结合虚词以及句意,进行断点.

(4)选B.B选项原文是“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
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意为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 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
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 法
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
仁政的做法.

(5)

①不为,不住;以,;判断句;不为,不挖.译文为:后来不住橧 巢的人,是因
第21页(共31页)



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②致,招徕;过,过分.译文为: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
分了.

③是,这样;虽然,虽然这样.译文为:这样那么就可以了.虽然这样,难道你
不想追求富贵吗 ?


答案:

(1)B

(2)D

(3)A

(4)B

(5)

①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②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③这样那么就可以了.虽然这样,难道你不想追求富贵吗?


【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 么诸
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 居其室,没有益处.夏
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 br>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
是他们的衣服节俭 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
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 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
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 柴搭巢和挖
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
他们 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
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 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
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 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
第22页(共31页)



所的人 ,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
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 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
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 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
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 br>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
服,不效法他们的 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
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 ,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
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 敌了.就像
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
难吗 ?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 的力量
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
发动战争 ,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
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 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 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
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 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
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 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
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 果是该判刑的就罚
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 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
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点评】考生在平时需注意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积累,掌握虚词的使用意义,把握
好文言文 常见句式,如此一来,在阅读文言文时才能减少些障碍,才能准确理解
语意.



6.(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第23页(共31页)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
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分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明确了是两种修辞手法;

(2)此题考查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答】(1)鉴赏表达技巧题答题模式: 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
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
情等.

(2)分析思想情感题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抒发 了什么情感,暗
寓了什么.此题要结合全诗分析各句情感的不同.

答案:

(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
同风雪争先.雪 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
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 ,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 来它表现出了风雪
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
刚之美.

(2)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
寂悲凉.推篷一句, 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
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 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点评】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语 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 br>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去架空分
析.因为只有了解 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第24页(共31页)



者的观点态度.



四、(24分)

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水击
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描写了洞庭
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
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分析】诗文默写 要求考生在平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常考诗文的背诵,注意
易错字的书写.

【解答】(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抓住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注意书写正
确.



五、(12分)

8.(4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
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 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① 东滩的
景象可不是今天这样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
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② 比偷猎更可怕的是遍地的互花米草 。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 物“寸草难升”,
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
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分析】此题考查了语言的连贯,本文需补充句子衔接前后文,使文 段句意流畅
第25页(共31页)



完整.

【解答】答案:

1,东滩的景象可不是今天这样;

2,比偷猎更可怕的是遍地的互花米草.

【点评】补充语句需理解前后文,把握主旨 ,把握文段的写作结构,逻辑严密,
采用合适的语言将文段语意表达完整.



9.(4分)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
事 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
字。

【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手法,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做题前需认真
审题,本题要求运用比喻、 比拟的修辞手法.

【解答】解答本题可以把拖延症比拟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活体,比如猛兽、力 大无
比的人,把“有拖延症的人做事”比作在“沙漠中行走”“在攀爬高山的云梯”等.

答案示例:

被拖延症牵着鼻子的人,做任何事都如同行走在沙漠里,明知前面是绿洲 也会止
步不前.

粘上了拖延症这个万能胶的人,做任何事都觉得像是在攀爬高山的云 梯,觉得目
标遥不可及,困难重重,索性在天梯上休息.

【点评】本题需注意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 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
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 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
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10.(4分)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
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
第26页(共31页)



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 在孔子研究领域
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
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
极高 和 一定 。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奉送 和 拨冗 。

【分析】本题考查了语言使用的简明和得体.

【解答】语意重复:极高,非常高,而“盛”也有此义.

一定,必须,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务必”也有此义.

词语使用不得体:奉送:赠送,敬献. 说话者为表示对听话人的尊敬的礼貌用语.此
处用在受人敬重的孙教授上不合适.

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也是个尊敬的说
法,用在学生身上不合适.

【点评】语言得体类试题首先应熟悉一些习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称和敬称、
自称和他 称、褒义和贬义、口语与书面语,等等.还要考虑说话的外部语言环境
﹣﹣场合、对象、时间.最后还要 考虑文体特点,如工具书、演讲稿、个人书信
等.



六、(18分)

1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
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 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
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 样抬起来的,只是从
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 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
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 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
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 眼
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第27页(共31页)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 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
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 虽然
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
于是给小猴 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
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 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
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 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
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 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
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 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
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 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 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
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 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
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 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 的牌子﹣﹣
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 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
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 驭介绍
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 儿的孩子也在帮
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
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
第28页(共31页 )



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 听边产生了做课题
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 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
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 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
缓慢地 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 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
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 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 定是一次又一
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
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 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
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 ,半个脸埋在她怀
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①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②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4)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 】(1)在写作结构上,可以从反方向思考,如果没有“绒布妈妈”这个实验
文章会少了些什么?“绒布 妈妈”实验是一次科学的实验,证明孩子在成长中不仅
需要物质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通过举例 这个实验,增强了作者观点的
说服力,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另外,从情感表达上,表达了吴秋明对孩子 们的
关爱,从侧面揭示了上文所说的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薄棉衣的原因.

第29页(共31页)



(2)①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3)考查了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考查了鉴赏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解答】(1)突出文章主题,表明 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
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 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2)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吴秋明已走进马骁驭的内心,马骁驭已经爱上吴秋
明.

运用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
画面,表达 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3)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 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的学识,并能学
以致用;她善良、乐于奉献、细心、而且有爱心,她关爱儿童村的 孩子,经常去
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

(4) 第一次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
秋明的冲动’”,表明马 骁驭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讲述儿
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 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从内心里
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 孩子擦头
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
明感 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串连起全篇内容,
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 结构紧凑;表现出人物心理的起伏变化,使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鲜明;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点评】小说中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直接地描 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语言、动
作、神态、心理、肖像,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br>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在同一场景中其他人物的语言、动作、
神态 、心理、肖像的描写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或对比反衬,或陪衬烘托.

3、细节描写: 即在场面或某种环境之中,细致的描绘人或事物的形态.包
括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形色声味,动态静态,变 化情况,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渲
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背景,烘托人物某种命运和性格,营造某种氛围 ,为某件
第30页(共31页)



事情作铺垫,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或者细致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的
动作行为和神态、表情、心理的复杂的变化,鲜 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



七、(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 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
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
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作文答题需注意审题,抓住重点信息,明确作文要求.

【解答】本题先从实 物的“行囊”去思考,行囊有什么特点和意义?行囊是旅途中
和自己相伴的东西,行囊里有哪些物体?这 些物体的存在就需联系到个人对物品
的选择﹣﹣会留下哪些东西?会丢弃哪些东西?因而从实物转化为抽 象的概念
﹣﹣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该如何选择﹣﹣留下还是放弃?让自己的旅途更
加轻松 快乐.

本题也可以写成散文,比如行囊中一些不经意留下的东西,虽然用不上,但是带
给自己的喜悦和感动,让自己更有勇气踏上旅途.

本文的创作维度非常广,可以由己及人, 再到一个民族,也可以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来论证“物质行囊”与“精神行囊”的关系.
【点评】理解题意,紧扣“人生与物品”的辩证关系,由小及大,由实到虚,层层
推进,使文章富有 思维的深度和力度.



第31页(共31页)

长江师范-安庆二中


遵义医学院-安全自查报告


写给党的一封信-过年的作文300字


基本护肤步骤-青岛国税网


复旦附中自主招生-煤矿工人工作总结


国际比较法-教案网


夏天如何防晒-出国留学读研的条件


本科二批-任职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