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绝世美人儿
726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出入境管理处-党员心得体会


!-
唐代文学教案

绪 论
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
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 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
被农民起义推翻。隋代文学属 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
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 br>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宋
(581) (618) (907) (960) (总379年)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
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 广,文学趣味、文学风
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 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
彬,尽善尽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 学离开宫廷的狭窄
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5、唐人恢宏的气度和 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
有很 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 br>1、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大都有漫游的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找到了新的体验 ,拓展了文学的
题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2、唐代 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
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 寺庙、道观以读书。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
向,都会有影响。唐诗中那种 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4、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贬谪的悲愤不 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
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近三百年间,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给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
的心境表现,涌现出了一批诗僧;道教的影响 促进了诗人思想的解放,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它们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
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 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
包,文化的南北中外融合等 外因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的结果,也是文学自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
结果。 < br>1、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的发展轨迹是: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开元 、天宝盛世是唐
诗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个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代表诗人是李白;安史之乱后,诗风 骤变,气骨顿衰,理想浪漫色彩
消褪,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涂炭成为诗歌的主调,代表诗人是诗 圣杜甫;贞元元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
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代表诗人是韩愈、白居 易;长庆以后,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李商隐是本时期的
杰出代表,他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 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2、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 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散体文终于取代骈文占据文坛,把散文的创作
推进到一个全新的 阶段。
3、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 ;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
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的产物。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 ,无法代替
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 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
风革新,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 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
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 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
要有两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 向唐过渡的
最初阶段。
薛道衡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代表作《夕夕盐》,因其佳 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见称于世,诗中


!-
所写乃南朝常见闺怨题材 ,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诗风。但杨素《出塞》、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
《渡河 北》等诗,就内容风格而,
卢思道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 < br>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 悲凉情思。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 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 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 br>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 图貌,笔法精细,
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 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王绩在初唐诗人中市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野望》等诗歌,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 造出一种宁
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二、“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官小而才
大 ,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 的开
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 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
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 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
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
成就。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 哂未休。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
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 价。
【作品讲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首联对仗精整,意境开阔, “风烟”一词, 点出宦游之地一派凄迷,伤别之已微露。颔联散承,
以友情来宽释离情。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大志,对 未来充满信心,并以此来鼓励杜少府,情感细致微妙,诚挚恳切,显
得亲切而有信心。颈联:千古名句, 历来为人所称引,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但比
曹植原句更为工整 、凝炼、深沉、精警,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常态,格调
高 朗。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其乐观、奋发、向上,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种充满自信、乐观奋进 的时
代气息。此后,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诗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认不识君”与此一脉相承。尾联由上联的豪情勉励转为柔情开导,语气委婉, 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此联也化
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
●《从军行》 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笔法精炼,平仄合律,音韵铿锵,节奏感强, 尤其最后一联,充满豪情,体现了
初唐士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狱咏蝉》 诗以蝉自 喻,用比兴手法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心情。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
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三、杜审言与 “沈宋”:
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胡应麟《诗薮 》说:“初唐无七言律,五
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的《合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的写出了早春
的气息,这也是它最有名的五律。
沈佺期和宋之 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
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他们的作品格律形式完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新唐书•宋 之问传》:“魏
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 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
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 陵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
称律。”沈之《独不见》为成熟的七律,宋之《度大 庾岭》为成熟的五律。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陈子昂的生平(见教材228页)。
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 莫传,然而文献有
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 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
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
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篇 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
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 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
序成为唐代诗歌 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
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
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作品讲读】
●《感遇》其二 诗咏兰若,托物寓意,后四句写秋风之中芳草摇落,表现出一种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的悒郁情怀,从而
将自己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反映出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无
处施展自己才智的悲哀和苦闷。


!-
●《登幽州台歌》 首句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次句表达岁月无穷,而生命有限的巨大孤 独感,三句写天地
辽阔,反衬出人的渺小,于是悲愤、孤独便弥漫在浩浩空间,诗人便发出了极为感伤的 最后一句。此诗没有藻饰和刻画,
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独激愤的诗人形象, 意境沧凉浑茫。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 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
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而刘希夷和张若虚的歌行体则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张若虚今存诗两首,单
凭一首《春江 花月夜》奠定了他唐诗大家的地位。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
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类似的诗境创造,也体现在刘希夷的诗中。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 阶段,为
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

【作品讲读】
●《春江花月夜》 前八句为第一层,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写春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 创造出一个明月高
悬、月光盈盈的幽美、恬静、朦胧的意境。次八句为第二层,写面对江月,探寻人生的 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并由此产生感
慨。逐渐将诗情推向高潮。最后为第三层,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和游子 对思妇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诗人通过对春江月
夜没景的描写,面对浩荡壮丽的自然、宇宙,探讨人生 哲理和宇宙奥秘,并展示了现实人生中有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示
了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 的珍惜。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称赞此诗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
洲》格调,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闻一多称赞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教学要点】 盛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顶峰,本章主要介绍山水田园诗派和 边塞诗派。学习本章要了解形成两大诗派的各
种因素以及两大流派的代表诗人和他们的创作情况。水田园 诗派重点掌握王维、孟浩然创作、成就和影响。边塞诗派注意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不同特色,了解王昌 龄、王之涣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2) 佛、道的兴盛
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王维:
1、王维的生平(见教材236页)。
2、王 维的诗歌创作。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 风格
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王维的诗歌可大致 分为四类:其一,山
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 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
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 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
乡情、友情、爱情诗,名 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作品讲读】
●《观猎》 沈德 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章法、句发、字法俱臻绝顶”,章法上来看,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起
处须有崚嶒之势,收处须完骨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草枯’
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做回顾之笔,兜裹全 篇,恰于起笔倒入着相照应,
最为整密可法。”这段话正指出了此诗开头气势突兀,中两联一气流走,承 转自如,而尾联气势宏大,意境高远,稳收全诗。
字法上“劲”、“枯”,“疾”、“尽”、“轻”、“ 忽过”、“还归”,字字传神、精练。顾小谢《唐诗消夏录》说“全是形容一‘快’
字,耳后生风,鼻端 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确矣。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壮阔,直字似无理却切合实情,圆字似太俗却最合适,
可见诗人炼字功夫。
●《送元二使安西》 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 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
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他不说送别时的 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
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怀皆有,既充满人情味。所以,这首 诗被人们谱成曲,成为千古传唱的别离歌。明李东阳《麓
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 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
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 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3、山 水田园诗。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 山
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作品讲读】
●《山居秋暝》本诗为王维山水诗名作、“诗中有画”的代表。首联,总写山的秋色,同时点出山居的幽 静空旷。颔联写景,
视听结合,造就出极为幽静的意境。颈联动静相生,突出人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 气息。尾联以山居感受作结,表示了
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放情山水,以求洁身自好的志向。诗人对山水的 描绘,以寄托情志,故笔下的景物都具有高洁品质的
象征意义,如明月、清泉、青松翠竹以及人物的纯朴 洁净,都表示了自己在山间的隐居自好的高雅志趣。
●《鹿柴》本诗为《辋川集》二十首之四。辋川在 陕西蓝田县,首都长安附近。王维在此购得宋之问辋川别业。此处有景
二十,王维与裴迪经常在此欢聚优 游,各自分别以辋川二十景作诗二十首,皆五绝。两人得四十首,结成《辋川集》,全是
山水诗,大多精 美如画,表现了诗人澄彻超脱之心境,风格清空自然。有些作品流露出抑郁寂寞之感。是王维山水诗的代
表作,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通过对鹿柴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深山密林中傍晚幽静而美好的景色,流 露出诗
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离尘世的空寂境界的追求。


!-
二、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
1、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诗,
贴近 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但也 有
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品讲读】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本诗为干谒求进之作。诗前半写洞庭景色,景象开阔,气势雄伟,“气蒸云 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联为唐诗中咏洞庭湖的名句。后半转入本题,表明请张丞相汲引之意。此诗写作得 体,措词巧妙,“湖水”与“济河”、
“垂钓”照应,暗示了自己的要求,但却不露痕迹;称颂对方有分 寸,以己求人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失身份。所以说
是一篇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沈德潜《唐诗别裁》 卷九:“起法高深,三四浑阔,足与题称。读此诗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谚
云:‘临湖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外望张公接引也。”
●《过故人庄》 此诗以访问作客为线索,通过对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 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朋友间真挚友 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风格平淡,意境悠
远。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不 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散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
见诗了,才是真正孟 浩然的诗。”此诗可谓代表。
2、其他山水诗人。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三、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出现,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 直接的关系。他们中有人是借隐逸以企图走“终南捷径”,而更多的
则是将隐逸作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 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纯美天地。这种隐逸情结和山水情结对静逸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
有细 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 现
了自己的真性情。
四、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王维等山水诗的创作,从 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王维山水诗独
具特色的宁静 之美和空灵禅境,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王昌龄
1、王昌龄的生平和思想。
2、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李俊爽,
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 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
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 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
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仍有一种清刚 爽朗的基调。
【作品讲读】
《从军行》其一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当黄昏独坐之 时,乡思已自无那,岂意羌笛更吹《关山月》之曲,闻之使人倍
难为情矣。” 清詹锳《诗法易简录》:“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出塞》其一 本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首二句以明月关山为背景,写千百年来边塞战争不 断和无数征人不还
的事实,概括力极强。三四两句点明主旨,希望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守边,解除边患,好 让征人还家,过上和平的生活。诗
人将边塞战争放到历史长河去思考,把历史和现实勾连起来,内涵深广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边塞名作,意态雄健,
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二、王瀚、崔颢、李颀
1、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 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
顿挫之气,极为劲健。
2、崔颢“年少为 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名作为怀古思乡融为一体的《黄鹤楼》。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才子传》载李白登 黄鹤楼,竟有“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3、李颀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 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
凉悲壮。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一、高适:
1、高适的生平。前期 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
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高适的诗歌创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军旅生活 ,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
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他的边塞诗就以自己的生活 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其代表作《燕歌行》,思想感情
复杂,基调慷慨悲壮,骨气沉雄浑厚。 高适的边塞诗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
兼有气骨,风格凝重 深沉,雄浑悲壮。唐•殷皤《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
《 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作品讲读】
●《燕歌行》 全诗著力描绘战士慷慨应征、不 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最
后以思古良将作结,点明主题 。本诗是高适边塞诗也可作盛唐边塞诗的代表,此诗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一次战斗,也没有描
写什么异地风 光,据小序,作者写此诗的契机是听了别人说起张守珪谎报军功,因而“感征戌之事”,即以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军事政策的意见,体现了高适强烈的务实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二、岑参:
1、岑参早岁陷孤贫,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名世。
2、岑参的诗歌创 作。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 表现出
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这些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 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
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 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
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 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
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 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作品讲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从题目上看是写送别,但从诗描写的重点来看又是咏雪。前八句写塞外 奇异的雪景与奇寒,
后八句写饯行与送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气象壮阔,明丽飞动, 为千古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
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飘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 用得也很妙,不仅写出了“胡天”气侯的变幻无常,大雪
来得突然,而且也传达出作者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朵花开” 以花喻雪,表现出雪景的热烈壮丽,正体现出岑参诗
歌的“奇丽”。结尾“山回路 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结情,引人联想,有言尽意不尽之感,传达出悠悠惜别之情,
与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3、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比 较。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
(《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 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高适在悲壮中现深沉;岑参在悲壮之外绮丽峭拔;
岑参诗歌景色 奇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高适的边塞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三、王之涣:
王之涣生平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今存诗绝句六首,全是精品。 《登鹳鹊楼》、《凉州词》
为名作。
【作品讲读】
●《登鹳雀楼》 首联写景,明 白流畅,对仗工整,概括性强。第二句虚实并举,联想丰富。尾联由眼前之景升华为富有
哲理的感受,从 而使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予以了更为深刻更丰富的内容。全诗写景状阔,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风格豪迈。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 三篇能状
其景。” 畅诸李益二诗皆好,然终逊王之涣一筹。王诗短短二十字,给人以尺幅千里,意境壮 阔的感受,并得到哲理的启
示。四句诗由两个对仗句组成,前一对为工对,工稳厚重,后一对为流水对, 气势充沛,一意贯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凉州词》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诗人 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 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
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 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
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 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
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 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
引手画壁曰二 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 须列拜床下,
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 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
因大谐笑。”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可以说明此诗流传比较广 。
第三章 李 白

【教学要点】 本章重点了解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 色,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章比较难的地方是李白
复杂的思想,只有深入了解了李白复杂的思 想,才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的诗篇。对于李白的作品主要学习他的乐府、歌行和
绝句。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1、李白的生平:①蜀中时期、②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謁漫游时期、 ③长安三年时期、④出长安再次漫游时期、⑤安史之乱时
期及晚年(详见教材261页)。关于李白的身 世有很多疑问,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李白的人格:过于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
人的 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一、李白的乐府:
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歌行的创作中,
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如《出自蓟北们行》、《丁都护 歌》、《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
主观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 ,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似乎想怎么写
就怎么写。形式 上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作品讲读】
●《蜀道难》 《蜀道难》 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诗写
作年 代无法详考,一般以为写于早年,是李白天宝元年初到长安时作。全诗分为三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
为第一部分,概括写出蜀道之难(突出“高”和“险”),以远古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来历,渲染了 蜀道的神奇色彩和迷离
境界,为下文具体描绘蜀道之艰险难行作了铺垫;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为第二部分,


!-
从蜀道的高峻难行、山水奇险来 具体描绘蜀道之难;最后的内容为第三部分,主要写蜀地形势的险要,进一步深化主题,
纵使越过千难万 险到达蜀中,但蜀中历来多为战乱割据之地,这是自蜀道之险之外的人为之险,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蜀
道是更加艰难了。本诗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特色。全诗运用想象、夸张、比 喻、暗
示、渲染等艺术表现手法,气魄宏大、语言雄健奔放,挥洒自如。在时间上由古到今,在空间上由 远及近,情感上由浅入
深,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险、奇、难。
二、李白的歌行: < br>李白的歌行主要有《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江上吟》、《玉壶吟》、《 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
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 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
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 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作品讲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诗题为登楼饯别,诗一开头就以两个长句 子发端,抒发诗人郁积于心的烦忧,可谓破
空而来,方东树谓其“兴发无端”(《昭昧詹言》卷一二)这 实际上是李白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感受的艺术概括,是其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的精神苦闷的一 种爆发。接下来两句突然一转,面对壮丽明朗的秋空,又引出作者酣饮高楼的
豪情逸兴。由极端苦闷到开 阔爽朗,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合李白的个性。中段四句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和谢
朓诗歌,实 际上是称赏主客双方,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又自然地关合题中的谢朓楼和校书。末段又回到现实中来,写出了对时局深深的担忧和无法一施抱负的愤懑心情。“抽刀”一联描写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境,用喻精巧贴切。本诗 共十四句,感
情几经起伏跳跃,结构大开大合、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作者思想情感的起伏与诗歌结构 的跳跃发展,很完美地得到了
统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三年(744),李白“ 赐金还山”,结束了他长安三年的生活,开始第二次漫游。他先将家安置
在东鲁,第二年(745)再次 游吴越。此诗就是行前所作。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部分,
以夸张映衬 的手法概括总说天姥山。以瀛洲的传说给天姥山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然后以五岳、赤城和天台的高大雄伟,激起人们的向往,为下文的梦游渲染了气氛。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为第二部分,“半 壁见海日,空
中闻天鸡”为本段第一层,写梦飞天姥山的情景,作者以此将天姥山描绘得明丽秀美、清静 幽涯雅、壮观奇异。至“仙之
人兮列如麻”为本段第二层,写梦中游山,通过想象联想,夸张描写各种险 怪奇异之景。同时也以自己归仙境的渴望和追
求,抒发了自己心中的郁闷,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本诗第 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主要写诗人梦游天姥山的经过、过程。
描写层层推进,梦境步步发展。最后的内容 为第三部分,写梦醒。正处于极宏大欢快的场面,忽然一收,情绪由高昂亢奋
一下子转入沉闷忧郁,表现 了诗人刚梦醒时的一霎时的痛苦之情,这既是对人间功名富贵的否定,也包含了人生如梦的慨
叹。最后六 句,对当时黑暗现实进行控诉,表现了诗人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是本诗写作的出发点。本诗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奇幻的梦境,并以梦境的最后破灭消失,暗喻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及 蔑视权贵的
反抗精神。本篇与《蜀道难》同为李白浪漫主义杰作,是其诗歌风格之代表。二诗艺术手法多 有相同之处。如丰富的想象、
联想,大胆积极的艺术夸张以及语言的畅达等等。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如行云流水,语言明快,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多写诗人在大 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
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李白绝句受 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有一种“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 山》、《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独坐敬 亭山》、《早发白帝城》等。明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诗
薮》内编卷 六)。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色彩浓烈。主要表现为“以气为主,以自然为 宗”(王世贞《艺苑卮言》)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
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2、想象奇特 。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的基本色调,是明丽爽朗。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 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
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 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
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 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本章作品讲授篇目:
蜀道难 ﹡行路难(其一) ﹡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
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登金陵凤凰台 ﹡独坐敬亭山 ﹡山中问答 ﹡赠汪伦 ﹡峨眉山月歌 古风
(其十九、二十四)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第四章 杜 甫
【教学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色,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关于杜 甫的生平要了解安
史之乱带给诗人创作上的变化。对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求通过作品的分析,了解杜 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认识杜甫
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掌握“沉 郁顿挫”的特色以及杜甫在律诗发展中的独特成就。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1、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混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 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这场灾难,给唐诗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元结《箧中集》已经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 迈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杜


!-
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2、杜甫的生平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②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③陷贼与 为官时期(44—48岁);
④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
3、杜甫的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
4、杜甫的诗歌创作 (1)杜诗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
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 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
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 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
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 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
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 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诗 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
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 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叙
事还是抒情。记 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
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歌的地方。
(3)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咏物诗 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1)首先在于拓宽 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
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 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
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 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写组诗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 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
《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 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 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
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 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作品讲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此诗为杜甫五言古诗的代表作,比《北征》尤为精密。杜甫自京赴奉 先县时为天宝十四
载(755)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玄宗携扬贵妃往骊山华清池避寒,十一月安 禄山起兵造反。杜甫经过骊山时,安史
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露社会 动乱的端倪。诗从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抒
写自己的政治饱负以及不得志的感慨。从“岁暮百 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写路经骊山的感想。最后为第三段,
写自己家庭的不幸及引发的感慨 。通篇从述怀叙起,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其自比稷契的壮志,然后写仕既不成,
隐又不遂,百折 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
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之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全诗以议论为主,杂 以叙事,
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 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
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从内容看,本诗是作者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 结,从艺术看,是作者诗风彻底转变的标
志。《唐宋诗醇》云:“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 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
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
●《春望》 首联以工巧的对句写春望所见。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五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国
破”之下续以“山河在”两相对照;“城春”当为明媚之景,而继之以“草木 深”,则前后相悖,诗意翻迭多变。颔练触景
生情,将花鸟拟人化,移情于物,具有了万物同悲的艺术效 果。颈联写春望所念,上句念国优,下句念家愁,“家书抵万金”
传诵千古。尾联写春望所叹,叹自己白 发稀疏、年老力衰,悲哀更深一层。
●《石壕吏》 此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洛阳返华 州途中作。石壕吏深夜捉人,老妇被迫应役。吏之苛暴,民
之哭楚,一一道出,可称实录。全诗事繁语简 ,直陈实事,不着一字评语,而诗人心意全出。
●《兵车行》 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 别的场面。“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
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 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
老杜,讽刺时事 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
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 天地商声,
不可强为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诗写得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明王嗣奭《杜臆》卷五曰:“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这种“喜”、
“跃”流走于诗中,也表现在虚词的运用上,“忽” 、“初” 、“却”、“漫”、“即从”、“便下 ”的使用,使全诗不仅去势疾
迅,而且节奏急促,让人有应接不暇的快速感,极好的表现了诗人狂喜放歌 、手舞足蹈的情态。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生
平第一首快诗”(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诗的最后一 联,包含四个地名,前后形成工整的地名队,而且又是流水对,自
然流畅,不显板滞。
●《秋兴八首》其一 《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 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七律中的集大成之作。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云 :“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
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 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
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 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
●《登高》 诗乃代宗大历二年(767 )秋杜甫流寓夔州登高有感而作。九日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喝酒的习俗,而身历
战乱,飘泊西南的杜 甫,却是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摄取“风”、“天”、“猿”、“渚”、“沙”、“鸟”六< br>种物象,以“急”、“高”、“哀”、“清”、“白”、“回”,六字加以形容,组成六种意象,从仰望到 俯视,从耳闻到目见,从声
音到色彩,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首两句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诗 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颔联抓住落木和江水,写夔州秋景,“萧萧”、“滚滚”叠 用,气势非凡,再冠以 “无边”、“不尽”,则悲壮中更显阔大,被
誉为“古今独步”的化境。颈联十 四字意蕴丰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云:“盖‘万里’,地之远也;‘悲秋’,
时之惨凄 也;‘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业;‘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
亲朋友。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尾联分承五六两句,因“万里作客”带来“艰 难苦恨”,因“百年多病”造
成“潦倒”,而登台是为了排遣愁苦,却又因“新停”酒杯而无法解脱“艰 难苦恨”的重压,但这浓缩的悲愤,却从软言冷
语中结出,诗意更显深沉。全诗写登高所见之景,雄浑苍 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出一股勃郁之气,为杜诗中大
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的代表;全诗抒写 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通篇
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 韵流转;章法严密,八句皆对;从节奏句式上来说,首联、颈联密集,颔联尾联疏荡,节奏疏密
相间,句 式松紧变幻,显出了诗歌语意的顿挫与跌宕。明•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五)
●《登岳阳楼》 大历三年,杜甫飘泊江汉间,舟经岳阳,登楼览景,感伤沦落乃作此诗。首联“昔 ”、“今”对举包含了
杜甫对自己坎坷一生、老来飘泊的感慨。颌联气势磅礴雄伟,境界十分壮阔,为千 古传诵之名句,宋•唐庚谓“虽不到洞庭
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唐子西文录》)此句与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相媲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
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 ,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
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 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颈联叙述身世之感,凄凉落寞,意境由广阔到狭窄。 尾联忽然一转,“戎马关山北”一句,胸襟开阔 ,与“吴楚”二句写
景互为衬托,“恁轩涕泗流”有感于此身多难、国家多难,又将颈联的自叹身世与社 会大背景联系起来,使第三联意境不嫌
狭小。宋•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称此诗:“气压百代,为五 言雄浑之绝。”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 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
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 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
隐又不遂, 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 诗以议论为
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 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
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
(2)杜诗的风格 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
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 散自然,是
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 ,颠沛流离,
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 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
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 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
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 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
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 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
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 思想感情、人格
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本章作品讲授篇目:
﹡望岳 ﹡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月夜 悲陈陶 北征 ﹡羌村三首(其一)
﹡石壕吏 新婚别 秦州杂咏二十首(选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秋兴八首(其一、其二)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
【教学要点】 唐诗发展到中唐出现转折,由盛唐的浪漫热情转向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呈现出唐诗发展 的第二次繁荣,而
大历时期正是由盛唐向中唐的一个过渡,它开启了中唐诗风的转变。本章的学习要了解 大历诗风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了解韦应物、刘长卿、顾况、李益等人的诗歌创作。对于韩孟诗派主要 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相近的美学追求特色,但也要
注意他们不同的风格特色。对于刘禹锡了解他的怀古、 讽刺之作和向民歌学习的作品。柳宗元主要把握他的山水诗。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一、大历诗风:
1、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 同创作风貌。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战
乱,使大历诗人的心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诗人的 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 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
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 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 唐余韵。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
隐逸的宁静。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 观田家》、《滁州西涧》为其代表作。
3、刘长卿。刘长卿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 抑郁寡欢,使得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
些惆怅衰瑟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尤工五言 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诗风清丽洗炼,温雅闲旷,


!-
近于王、孟一脉,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送灵澈上人》等。
4、大 历十才子。唐大历间(766~779)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 群诗人。
《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
子’。”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 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
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皎然《诗 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
诗道之丧,正在于此。”艺术表现上以 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
写得精致工整,其钱 起成就最高。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 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
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 。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①象征性意象;②描述性意象。
三、顾况和李益
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 有如白话,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又
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对韩孟诗派有 一定的影响。
2、李益的边塞诗。李益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两期。在大历诗坛上,李益以 边塞诗独树一帜。他壮年时从军达
26年,他的边塞诗,尤其是七绝,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 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
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其代表作。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韩孟诗派的形成。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 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
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 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
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韩孟诗派有明确 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
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 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崇尚雄奇怪异 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
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 重视诗歌的
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 的现象。
二、韩愈:
1、韩愈的生平(见文学史313页)。
2、韩愈的诗歌创作。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 诗作。这一方面是巨
大的政治压力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是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 ,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
大变的重要条件。赵翼《瓯北诗话》卷三:“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 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他的怪奇诗风的表现之一是
以俗为美,以丑为美。
3、在诗歌表现 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
后止;二是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即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写景、议论为一体。
4 、韩愈及其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标志着唐诗之一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清•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 苏、梅、欧、苏、王、黄,
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但用词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对诗材的不 加简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
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 形象美。如此种种,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造成不良影响,也引
起后人的议论和指责。对于一位诗坛的改革 者和新诗风的开创者来说,这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作品讲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贬官赴任到蓝田,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诗
人无辜远谪 ,此时胸中正充满郁愤,又值严冬时节,天雪冰寒,路途艰难,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感伤和对前途的担忧,所以借韩湘送行,写诗抒发这种复杂的情感。“朝奏”与“夕贬”、“一封”与“八千”,形成强烈的对比,怨愤 之情溢于言表。
紧接着两句又坦荡地表明心迹,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雄浑阔大。尾联 表示即使暮年远谪,亦不能使他
回心转意,在耿介刚直之中,也透露出一丝悲伤哀怨之情。全诗意境深厚 ,感情强烈,气势纵横顿挫。
●《山石》 此诗颇能显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 汇、句法、章法写诗,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
像、夸张等修辞手段,采用“赋”的表现方法,平实地 记叙一次游山的过程。由此诗也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元好
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 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说明秦、韩之诗 的阴柔与阳刚之别。
三、孟郊:
1、孟郊的生平。
2、孟郊诗歌的题材,主要是 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愤和贫寒生活。孟郊以苦吟著称,注重练字练句,追求构思的
奇特超常。 他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大概受韩愈的影响,他也写了一些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
四、李贺:
1、李贺的生平。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云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


!-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 足成之,投他
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2、李贺诗歌的内容:对人生 、命运、生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
自己的苦闷 。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
3、李贺诗歌的特色: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
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 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冷艳凄迷艺术境界。唐•杜牧在《李
长吉歌诗叙》中说:“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
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 其
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明• 王思任《昌谷诗解序》
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可惜的是 ,他不幸短命,因而他留下的诗数量有限,
内容自然也就显得单薄一些。而且他刻意标新立异,因而在创 造了许多奇意警句的同时,也不免有晦涩和过于雕琢涂饰。
【作品讲读】
●《雁门太守行》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很是欣赏。清代的杜诏、
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 前征,有
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 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
此诗主要以古题歌颂边城将士冒着严寒与敌人苦战的报国精神,不一定为某具 体战争而作。前四句写黄昏前的战斗场面,
用秾辞丽藻来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鲜明而且奇异, 陆游:“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
视。”(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 ,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后四句写战士忠勇为国的气概,像屈原的《国
觞》,在惨烈的失败 中讴歌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一、刘禹锡:
1、刘禹锡的生平。在中唐诗坛上,元白韩孟两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二人是 最有特色的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
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 连州(今广东连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州刺史。宋•晁
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早与柳宗元 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
2、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及风格。刘禹锡的 诗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贯穿着一股豪迈刚劲之气,如他的《秋词》“自古逢
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传统悲秋情绪,颂秋赞秋,表现出诗人乐观、坚毅、
豪 迈的精神,无怪乎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怀古之作,这类诗善用精 练的史笔概括史事,议论警策,运笔苍凉,感慨深沉,韵味隽
永。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
刘禹锡长期流贬巴渝、湘阮等地区,有意识的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采集并学习、吸收当地的民歌民谣,《 旧唐书》本传云: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 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
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 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
指。如《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九首、《踏歌词 》四首、《浪陶沙》九首、《杨柳枝词》、《柳枝词》等。清•管世铭《读雪
山房唐诗钞序例》云:“《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
【作品讲读】
●《西塞山怀古》 前四句怀古叙事,暗示了地形险要不足依赖。后四句在前面叙写历史的基础上抒发感 慨,感叹人世兴亡。
作者是以怀古而伤今: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 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首起二 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以‘晴’‘情’
字借作字,……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
二、柳宗元: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被贬永州十年,再贬柳州,死于谪所。这 次事件对他打击很大,是他一生的转捩点。
《新唐书》本传说:“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废,遂 不振。”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
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 寄意于山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东坡 题跋》卷二)“发纤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作品讲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起势很高,情景皆有,意境阔远,为全诗 奠定了沉郁悲凉的
基调。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从高楼起,有百感交集之感”颔联写风雨中之景,在 对景物的铺写中兼有比兴象征之意。
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云:“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 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
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 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
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 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殆
兼而有之。收 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江雪》绝’ ‘灭’‘孤’‘独’‘寒’正写出一寂寥、清冷、孤独之世界,但再加一‘雪’字,这又是多么纯洁,一尘不染。渔翁独钓寒江正见出诗人孤傲而清高的个性。
三、刘、柳诗风的比较:
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要点】 本章讲述的元白诗派走的是与韩孟诗派不同的 道路,因此要与前面的韩孟诗派对比,了解元白诗派重写实、
尚通俗的诗歌追求。重点掌握白居易的诗歌 理论和创作情况,尤其是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了解张籍、王建 、元
稹等人创作情况。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
1、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 ”诗和汉魏乐
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杜甫的创作。 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
“三吏”、“三别”等,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 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
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这对元白诗派有直接 的影响。
2、张籍、王建(时号“张王”) 、元稹等人自觉向民歌学习,写下了大量新乐府诗,都以写实见长。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1、白居易的生平。
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主 张主要见于《与元九书》、《秦中吟序》、《新乐府序》中。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提
出“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强调
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这正是对传统的儒家诗论的继承。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功利性,使其部分诗作充满 了讽刺性
的说理、议论,成为政治的工具。
3、白居易的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 乐府》50首为其代表。在这些诗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反映了民生疾苦,
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一、《长恨歌》
1、《长恨歌》 的故事渊源及其诗歌内容。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 br>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根据王质夫的提议 ,白写了这篇《长
恨歌》,陈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在中唐,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已流传,白居 易根据史实,再杂糅民间传说,从中
蜕化出一个回环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脱离了 历史原貌,是一首咏叹爱情,充满感伤情调的诗了。
《长恨歌》先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杨贵妃凭其“天 生丽质”恃宠而骄,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也正是李杨爱情悲剧的根
源。接下去作者并没去讽刺李杨的荒 淫,而是极力渲染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痛苦伤悲和对她的无尽思念,这是诗中最感人
的地方,最后又通过 在仙境的杨贵妃的描写,表达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样已超出帝王宫妃的范围,成为对事件男女
山盟 海誓、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受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
2、《长恨歌》的 双重主题。由于诗中既有对李杨荒淫地揭示,但后半部分又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于了极大的同情,这样全
诗就出现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谕兼有的现象,造成了《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二、《琵琶行》
1、《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及其主旨。 《琵琶行》自序云其元和十年被贬江州,送友江边,夜遇琵琶女 ,闻其遭遇,“感斯
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琵琶行》以赠之。但前人或以为琵 琶女之事未必真有。宋洪迈《容斋五笔•
琵琶行海棠诗》条:“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 ,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歌咏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
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 天曾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
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 商人者他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但也有人认为真有琵琶女其
人其事。陈 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 br>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琵琶行》借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遭遇,写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怨愤。
2、《琵琶行》的表现手法及其双线结构。 《琵琶行》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对音乐的描写,这得力于作者 一系列贴切比喻的妙
用。同时作者把写声和写情完美的融合,音乐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 滞涩,再到突然激昂,恰似琵琶女内
心起伏回荡的情绪变化。
三、《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1、抒情因素的强化。 《长恨歌》和《琵琶行》 与以前的叙事诗相比,事件非常的简要,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
任务来结构全篇,而把重点放在 抒情上,加强了诗篇的抒情因素。
2、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四、中唐诗人的唱和之风
中唐诗人间的唱和在贞元年间已显端倪元稹、白居易相识之后,既 有酬唱制作,他们的唱和采用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的形
式,并在当时广为流传,长庆到开成年间,唱和真 正形成高潮,东都洛阳乃唱和重地,而白居易为核心人物。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1、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 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
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
2、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其浅 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
现的那种退避 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
更为深远。
第七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5学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章要了解 顾问运动从酝酿、形成高潮到衰落的发展过程,了解韩愈、柳宗元有关古文运动的理论,
重点掌握韩愈论 说文的成就和柳宗元山水游记根寓言散文的成就。了解晚唐古文的衰落和小品文的兴起。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吏治 腐败,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
参政议政,思欲变革, 以期王朝中兴。
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兴儒 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触发了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
一、唐代的骈文
骈文发展到唐代,已统治文坛400多年,其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从初唐以来,萧颍士、梁肃、柳冕等人,不断对骈文提出批评,主张文体革新。
在继承前人的 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其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其二,重道也重文。其三,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其四 ,重视作家的
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1、唐初已有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 的文章,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中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劲,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
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
3、李白、王 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之文”,独具特色。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除少数作者之外,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实力,这一情形的改变以及文体文风改 革的成功,
是在韩愈、柳宗元的手中完成的。
二、韩、柳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传统;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 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三、韩愈的散文:
1、论说文 《师说》等重在宣扬道统和复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有一种反流俗、反 传统的力量,行文
中充满强烈的情感。
2、杂文 《杂说》等冷讽热嘲,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传记、碑志 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
【作品讲读】
●《进学解》 在形式上,作者模仿西汉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通过先生议论、学生问难、 先生作答的论辩方式,
阐明观点,抒写感情。文字的后面,则是韩先生的满腹牢骚,充满了不平之鸣。整 个文章论说畅所欲言,骈散兼行,在宏
大气势之中整齐流畅。语言形象鲜明,凝炼精警,如“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含英咀华”“诘屈聱牙”、“兼收并蓄”、
“动辄得咎”等,现在已然成为今天常用 的成语。
四、柳宗元的散文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 自己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
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 ,其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 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
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 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韩、柳之后,古文逐渐走向衰落,但小品文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
和发展。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 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
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等人。
二、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晚唐一部分文人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 重来,呈现出再度复古的形貌,但其中也有佳作。其代表作
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段成式 等人。
第八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要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传奇在唐代发展的 三个阶段,阅读重要的作家作品,主要是《李娃传》、《莺莺传》、《南
柯太守传》、《柳毅传》、《霍 小玉传》。对变文作一般性了解。`
第一节 唐 传 奇
一、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盛唐为发轫期 ,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代表作家、作
品有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 白猿传》、张鷟《游仙窟》;中唐为兴盛期,传奇题材由神怪逐渐转向现实生活,艺术
成就较高,代表作 家、作品有陈玄祐《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陈鸿《长恨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晚唐为衰落期,作品数量有增无减,但质量 下降。但另一特
点是出现了大批传奇专集代表作家、作品牛僧儒《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裴铏 《传奇》、杜光庭《虬髯客传》。
二、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1、“有意为小说”的虚构想象;
2、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精巧的结构;
3、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叙事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与讲经文
1、佛教的传播与我国固有的说唱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俗讲与讲经文。
2、俗讲与讲经文的形式和内容。
二、转变与变文


!-
1、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还有“转变”,即说唱变文。
2、变文的特点及四类题材。
3、变文对后代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晚唐诗歌
【教学要点】 晚唐诗歌不及盛唐、中唐繁荣,但也有一些著名诗人,诗风也有新的变化。本章了解晚唐诗风的新变化和
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等人的创作情况。重点了解杜牧和李商隐诗歌的创作情况。李商隐的诗歌 创作在
晚唐独树一帜,但因其刻意求深,用典过多,多用比兴,造成了他的较难懂,这也是学习本章内容 的一个难点。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1、晚唐怀古咏史诗大增,是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2、杜牧的生平。 3、杜牧的诗歌创作,有一些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的,但最出色的是其怀古咏史诗。他的怀古咏史诗 ,多数是抒写
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 见。
【作品讲读】
●《赤壁》 前两句由折戟起兴,后两句以假设从反面来写赤壁之战对东 吴的重要性,但却从大小乔落笔写社稷存亡、生民
涂碳,形象巧妙。
●《泊秦淮》 秦淮月 夜,凄惘迷离,再加“酒家”夜市,仿佛已经看见了公子王孙们的醉生梦死,歌儿舞女们的浅斟低
唱,似 乎晚唐的时代气氛中又隐约闪现着六朝绮靡的生活影子。“商女”唱着《后庭花》自然又把人的思绪引回到对陈代 亡
国悲剧的追忆中。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 们醉生梦死、纸醉
金迷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秦淮河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此诗将现实和历史串联,议论和感慨结合,
含蓄委婉,寓意深远。
●《过华清宫》 用以 小见大的手法,对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
地讽喻唐 玄宗、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4、杜牧诗的艺术特色。 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 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
崇,尤其七言绝句名篇语言精炼含蓄,格调明快清 丽,风格俊爽豪逸。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
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 美,又神韵疏朗。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
伤别,人间唯有 杜司勋。”道出了杜牧诗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李商隐与艳丽诗风
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1、李商隐的人生遭遇 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岁孤贫,后又陷于党争之中,抑郁不得志,终年丧妻,一
生之 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或遭际,形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 ,
这综合起来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李商隐的诗歌内容——①政治诗、②咏史 诗、③咏怀诗、④咏物诗、⑤爱情诗——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二、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1、中唐后期以来尤其是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三种值 得注意的走向:一、情爱与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
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 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在内的心
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 ,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2、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 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
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
3、 李商隐的抒情诗,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景,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遂
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词义飘渺难寻,且又与亲切可感的情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令人感到 他的诗难懂,但又人
人爱读。
4、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 往具有多义性。李诗的多义性,跟独特的意象及其组合、用
典等有关,更主要的,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 现的对象,重在对人物心境的挖掘与开拓。
【作品讲读】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以“无题”为诗题,乃李商隐的创造。因为无题,所以有些诗的主旨便不易明白,而产生
了不同理解。道 此诗向来解释纷歧,或曰言情,或云托意君臣之难遇。即以言情而论,亦难知其属情者为何人。一般理解
本诗是写“失恋悲哀”,表达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今人刘学楷、余恕成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云:“首章系追 忆昨夜所
参预之一次贵家后堂宴会。星晨好风,渲染良夜气氛;画楼西畔桂堂东,盛宴良会之所。身无一 联,谓彼此身虽不能相亲
相接,效彩凤之双飞,心则固如灵犀一线,相通相应。腹联送钩射覆,酒暖灯红 ,正写盛宴热闹情景,而觥筹交错之间,
双方目成心会之情可想。……末联则谓晨鼓催人,不得久留其间 ,走马应官,赴职兰台之际,不禁有身如转蓬之叹也。‘听
鼓应官’与下首‘一夜’相应,盖昨夜之宴, 竟彻夜达晓矣。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首句言相见难得,而离别则更难以让人忍受。次句 言离别之时正当暮春时分,则其难堪更
添一层。三、四句以春蚕、蜡炬为比兴,上句情思缠绵,下句语气 沉痛,言相爱之生死相与,九死不悔。五、六句从对面
写来,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 珍重之意。结尾用典,以希望作结,但“虚无缥缈”泄露的又是隐隐的
失望。
●《夜雨寄北》 三四两句在时空上作了一次跳跃,从今日异地思念跳跃到将来相会的温馨场景,共剪窗烛,却又在谈论现
在我的生活,这样不说自己现在如何的思念之苦,却以将来团圆的甜蜜温馨反衬现在的孤寂。于是未来的乐衬托今 夜的苦,
今夜的苦又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重聚的乐。四句回环往复,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 ,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清•何焯评曰:“水精如意玉连环”
●《锦瑟》 此诗乃义山诗之 代表作,但颇难解说。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

!-
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发出了难解的感叹。历代以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咏令狐楚 家青衣(恋情)、咏锦瑟、自
伤生平、悼亡、政治寄托、诗序、寄托不明、自寓创作等说法。可参看今人 刘学楷、余恕成有《李商隐诗歌集解》。
三、凄艳浑融的风格
1、李商隐诗将盛唐诗的壮丽转为凄艳,又将凄艳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2、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李诗中爱情和绮丽题材比重较多,这无异与齐梁诗有渊源关系。但齐梁诗 重声色乏性情,
李诗则侧重于感情的表达,刻骨铭心而又执著忠贞,其品位、境界远处齐梁诗之上。 < br>3、李商隐诗与阮籍诗歌的比较。李商隐诗与阮籍皆难解,但在写法上李商隐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 态;阮籍主理,
以玄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带哲理性幻设的、虚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地暗示诗旨。 4、李商隐诗与李贺诗的比较。李商隐诗受李贺诗影响,但却无李贺诗的奇诡,李商隐作诗才思绵密,既有沉 郁之致,又精
美妥帖。李商隐诗脱离了李贺诗的词诡调激,归于温润纯熟。
5、李商隐诗与杜 甫诗的比较。李商隐向杜甫学习,其在诗歌的浑融境界上相抵,不同的是杜甫向外,诗思在社会江山朝市
盘旋,诗境与社会自然直接沟通。李商隐却向内在心灵世界,浩浩茫茫,扑朔迷离。
第三节 苦吟诗人
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他们作诗的态度是“苦吟”,几乎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其作 诗的认真态度
是应该肯定的,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但诗境狭窄,有佳句而无佳篇,内容不足而一味苦 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
露出小家习气。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晚唐 后期,唐王朝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不仅较前更难有所作为,且常有性命之虞。环境险恶,一些人把功名< br>看得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精神上则尽量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一切淡然处之 ,努力保持内
心的闲适、恬静。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突出的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 情怀。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事讽谕
唐末的郑谷、罗隐、韦庄等诗人,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 劫难,在他们的诗中,或反映时代的离乱,充满悲凉的气韵,如郑
谷、韦庄;或讽谕时事,如罗隐。但其 伤时讽世之作成就不算突出,与其极其动乱的社会情况相对照,其诗歌对社会的反
映是不够的。这都基于 他们对时代由失望痛苦到近于绝望的心理。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在对时代失去最后一点信心与希望
的时候 ,诗境便再也难有大的开拓,唐诗也就自然降下了帷幕。
第十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教学要点】 学习本章首先了解词的概念及其兴起的原因,同时注意音乐和词的关系。对于晚唐词重 点掌握温庭筠的词。
五代西蜀词掌握西蜀花间词派的韦庄。五代南唐词重点掌握李煜的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一、燕乐的兴起
1、词的概念及与诗的区别。词 原配合对隋唐以来新兴燕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在唐
代称为曲子词 ,后来简称词。曲子时就音乐而言的。词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亦称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
2、词是“倚声填词”,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燕乐是中原音乐融合胡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产 物。
二、词的起源
1、词的起源跟唐代经济发展、五七言诗繁荣、燕乐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酒令著词有关。
2、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大多为民间词作品。其拙朴的风格,保存了早期词的原貌,同时还具有民间词向 文人词过渡
的特征。
三、早期文人词
盛唐和中唐的一些诗人如张志和、韦应物、白 居易、刘禹锡等,向民间词学习,开始了词的创作。早期文人词的特点反映
的生活内容比较广阔,既有边 塞风光,又有江南景色,并非只是局限在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的范围中,大多数词风格轻快
活泼,语言朴 素清新。这写都显示出他们受了民间词的影响,与敦煌曲子词较为接近。早期文人词多限于小令,没有长调。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一、《花间集》的编辑及其花间词派、花间词风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 为《花间集》十卷。《花
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 ),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
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欧阳炯《花间集序》描述西蜀词人的 创作情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无不清绝之词 ,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艺风气
下所写的词都是供歌筵 酒席宴演唱,内容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词风自然
缛采轻 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精通音律,是晚唐 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花间集》收入其词六十六首词。温庭筠的词风并不单一,有一些境界阔大
之作, 也有一些较为清丽疏朗通俗明快之作,但总体上多写闺阁题材,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其词:“精妙绝人 ,然
类不出乎绮怨。”词风秾艳细腻,绵密隐约,代表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号“ 温李”。
三、韦庄的词
韦庄擅长写诗,其诗今存约三百余首,词与温庭筠齐名,称“温韦” ,《花间集》收其词48首。韦庄的词集有花间词共同的
婉媚、柔丽、轻艳媚的风格,但又有自己的特征 。他的又些词直抒胸臆,笔调清疏,清秀飘逸,与温词的秾艳相反。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一、冯延巳的词
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其词内容虽不出花间词范围,仍以相思离别 、花柳风情为题材,但却能着力表现人物的
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给的启示与联想。王国维《人间词话》 谓冯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


!-
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作品讲读】
●《谒金门•风乍起》 首二句寓情于景,以春风吹动池水,来写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巧妙含蓄。接着刻画这位贵妇的动作,
“ 闲引”暗示无所事事,闲的无聊。“鸳鸯”嬉戏反衬人的孤独。手挼杏蕊点出女子,心烦意乱若有所失。上片由景 入情,
以景抒情,把情与景交融成浑然一体。下片“独倚”、“斜坠”两句承上片结句而来写其寂寞惆怅 ,结句情趣却又陡然一转,
用“举头闻鹊喜”暗示她所思之人就要回家,使气氛转为欢快,造成抒情曲折 ,词意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中主李璟的词
中主李璟存词四首,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代表作为《摊破浣溪沙》
【作品讲读】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 上片即景生情,用深秋的萧条凄冷来表示 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哀怨。下片写人,情中
有景,梦回之时,在细雨迷茫中,凭栏吹笙,远望怀人,不禁 情思忧怨。笙曲是凄凉哀愁的,吹笙人也是泣泪涟涟,将思
妇的愁怨描写发挥到了极致。
三、后主李煜的词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通晓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今存词 约35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岁)被俘为
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 风格近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
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 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王国维
《人间词话》:“词至 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后期作品而言。
“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说后主词已不局限于娱宾佐观、男女相思,而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的工
具,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作品讲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为形象,喻愁之广,之 深,之久,之泛滥
汹涌,之滚滚不息,设喻极巧,乃写愁之名句。

门可罗雀意思-济南中考分数线


上海海关-江西一本线


清华大学附中-关于清明的来历


反思周记-陕西会计网上报名入口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团结作文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公务员初任培训


新婚快乐-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论坛个性签名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