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四六级准考证-赤壁赋原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老师在制定教案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
的主动
提问能力,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一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应对策略 □郭应
龙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
渐抽象概
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
律,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
择和判断,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说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
的科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
使用在我校已快六年了。我本人也从七年
开始用北师大版的新
教材教到九年级了,时常听到同行抱怨:“新教材太难上了。
课本上的不多
,可考试考的不少,老师一教就会,学生一考就
累……对新教材的褒贬众说纷纭。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
也遇
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困惑,引发了很多的思考,现我就对北
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结合《九
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一
些课改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同行的老师一起交流,共同提
高
我们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为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而努
力。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排意图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
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课题与研究四个版块,在三个年级中采取交替渗
透,螺旋上升的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其
中七年级上册共七章46节,一个课题学习;七年级下册共七章<
br>36节,一个课题学习:八年级上册共八章39节,一个课题学
习;八年级下册共
六章32节两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上册共六章
21节,一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共四章24节,一个课
题学
习;整个学段共38章198节,六个课题学习。
二、第三学段(7~9年级)目标
??1、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
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
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
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
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
号感,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
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
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
步丰富对空间
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
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
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
、统计与概率: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
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
的方
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课题研
究: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有挑
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
联系。
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知
的引入有趣新颖,但有些不适合农村学校。 该教材
在很多情
况下,新知的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都是在现实的背景中产生
和发展的,让学生在数学
思考与研究中发现知识。这一过程突
出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探
究、合作、创新的理念。但教材的这种做法也存在以下缺陷:
⑴问题背景及研究占据
教材过多篇幅,导致很多重要的概念与
知识点过度淡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被弱化。 比如七年级上册4.6“垂直”一节,教材用大量篇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垂
直,用各种方法画出垂直,然后用纸
折叠出垂直,对垂直的形
象认识占据太多时间,至于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和所形成的
四个角的
关系却忽略了,甚至连垂线段的概念都没有出现就直
接得出“垂线段最短”的结论,让学生感觉到唐突,
这种做法
挤压了学生对知识内在理性分析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抽
象思维的培养。 ⑵北师
大数学教材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
程中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些章节甚至出现新课教学与课后练
习的断裂,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及
时的巩固,日久天长,
势必会造成学困生的增多。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探索勾股定
理》。这一节共用15页的版面介绍三种验证勾
股定理的做法:
①利用数据枚举法说明勾股定理,这种做法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发现能力,是很必要的。 ②“演绎法”证明。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可
以说是面积证法的一个经典,也是可以
理解的。 ③“无字证
明法”利用我国古代“青朱出入图”是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的
一个典范,
这种方法的引入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拼
图能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勾股定理,同时渗透爱
国主义
教育。不难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但最后一种方法,
即使是对教师而言也是具有
挑战性的,教材中还安排学生制作
七巧板验证勾股定理,还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学中是很难
达到目的的。显然,本节的重点通过勾股定理的验证培养学生
的数学能力。那么,教材就应该安排一些简
单的习题加以巩固。
而教材后面安排的6道习题大多是高难度的,有的综合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还要添加辅助线,有的糅合了方程思想、不等式
知识,圆与三角形等知识,要建立数学模
型才能解决,难度太
大,打消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习题与练习设计不合理,
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①代数部分计算题数量过少。计算能力
的培养
是数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如有理数的运算一章,光
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简直达不到热身的目的,更
不要说训练
解题能力和技巧了。 ②部分习题缺乏铺垫,跨度太大。如七
年级上册3.6
探索规律,求出纸片对折n次的折痕;八年级上
册第三章复习题:在街道上修天桥
,街道两边甲、乙两单位
过桥距离最短的路线问题等。 因为考试都要依纲据本。一般
来说,课
本上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而这些难度
过大的数学问题大都安排得有些靠前,学生掌握起来
很困难,
容易给学生造成挫伤感。教材中习题编排太少,教师又不得不
要求学生购买相应的教辅
资料,从而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农村学校的学生因经济困难或意识落后等原因不购买教辅资料,<
br>课后基本无事可做,谈何巩固加强?可见教学质量会有多高?
三教材编排欠妥,知识出现断裂。
使用北师大教材,教师选
择章节跳着上是经常遇到的,原因是其章节之间内在联系不紧
密,知识
脱节。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才学平
方根,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先学习平方根后再回去上勾
股定理。
再如北师大数学教材把证明都放在九年级学习,太过于集中不
利于学生的学习。事实上
,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安排学习简单的
证明也不困难。
四侧重知识的应用,弱化了知识的理论体系、
逻辑推理、计算能力的训练。 如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中由
于
不做有关定性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相反数的概念,
以致学生不理解“a的相反数是
-a”情况出现。显然是忽略了
语言文字的描述与符号转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补
充在
语言文字描述中提炼数学符号和总结学习数学的方法的训练。
四、教学应对策略与实施建议 1、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
们要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
,用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实
物、教具、模型展示,不要局限教材提供的内容、情景,用好
身边
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课上得形象、直观,有
趣 ,把木块、萝卜、豆腐块等都搬进教室演示给
学生看。说
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创造一定的图形氛围,让学生经历自
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
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要运
用好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资源,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演示得活灵活现,以利于学生几何知识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2、在进行
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已有的
经验为出发点,向学生呈
现丰富的问题情景,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
关系和变
化规律,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
求解、验证的过程。应强化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内容的联系,
介绍有关代数的几何背景,如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渗透数
形结合的思想。重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3、在统计
与概率的教学中,应更多的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根据
本校实际,设置适当的,富有挑战性的社会调查问题,使学生
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广泛性,
实用性,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
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学习:应针对基础较
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学科兴趣小组,
引导学生结合生
活经验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5、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要求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
做到
作业分层布置,讲解有所侧重,辅导有所区别。这也符合“人
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6、鼓励自主探索,
教会学
生合作学习,选好数学科代表,建立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
助学活动,培养班级集体
进步意识。 7、教师要加强学习。新
教材给教师带了巨大的困惑,教学中很难把握知识点深浅,特别是对第一遍接触教材的教师,极易讲得过深。 与新教材的
要求脱节;习题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需要教师不断扩大自身
的知识面,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8、让教材和现实
生活接轨
,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的情境要是学生熟悉的。应避
免脱离生活实际的、人为编造的情境。情境与表述应
当力求有
挑战性与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会数学学习的
乐趣。
总之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无论哪一种教材都有
它的优点和不足,教学中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合理
取舍、只
有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
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新课程的
教学之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二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数学教育
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保留了
数学教学大纲的一些特色,是大
纲的继承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
结构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方面均
有所不同.(1)《大纲》
注重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
重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大纲》与《标准》都重视知识
与技能的培养,但后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
过程、情感、态度
与个性的发展;(3)《大纲》与《标准》的课程内容同中有
异;(4)《大纲》与《标准》的评价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大纲;
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数学教学
大纲
正在逐步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初级
中学阶段,新颁布的数学课程
标准与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究竟
有什么区别?本文试图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2001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
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
(下面分别简称为《标准》和《大
纲》)进行比较,以期对新《标准》的解读有一些帮助.
1 《标准》与《大纲》的比较
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速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性互联网逐步普及的时代.现代高科技越来越
广泛地与数学相结合,数学逐渐由幕后
走向台前,在某些方面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1],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
具有更高
的数学素养.因此,学校数学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增加
[2],新《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已成为数学教育发
展的必然.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面将《大纲》与《标准》
的指导思想、课程
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评价理念5个
方面进行比较,找出2者的异同、联系与发展.
1.1 指导思想比较
不管是《大纲》还是《标准》,它们都是指导学校数
学教
育的纲领性文件.颁布一个文件必然有它的指导思想,下
面从2者所关注的重点进行比较.
先看《大纲》,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
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
问题等方
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近年的
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
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再看《标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的
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
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
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
取
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
续性发展.
1.2 课程目标比较
《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
教学目的中体现的,即
以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将发展思
维能力作为
能力培养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大纲也越
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唯物辩证观点等
方面的
培养.
《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
目标
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4个方面作
了进一步的阐述.
学段目标是针对以上4个方面又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初中即
第三学段7~9
年级)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标准》的课程目
标体系,可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
域的实
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
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
.发展性领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与
态度、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的提出是《标
准》的一大特色,知识技能领域方面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
与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即指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经历(感受)
了什么、体验(体会)了什么、探索了什么等等,这是《大纲》
中没有提
到的,而《标准》仍沿用《大纲》中已有的“了解
(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词语刻画在数学
认知方面
4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过《标准》用大量案例加以说明,以
减小理解
的落差,这也比《大纲》进了一步.
总之,在重视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标准》比《大纲》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潜在
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全方位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结构体系比较
《大纲》和《标准》以各具特色的结构体系来体现各
自的指导思想
.《大纲》主要由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与
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4部
分组成;《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
议4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包括
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
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即为初中);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
发和利用建议等.
《大纲》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对数学学科的性质、价
值与功能等作了简要的描述,这一点与《标准》相同
,不过
《标准》在前言中还阐述了基本理念,并对设计思路作了详细
的说明,这有利于教材编写
者和教师整体把握《标准》.
为了保证新数学课程的开发与顺利实施,《标准》用
了大量的篇幅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在实施建议中,采用论述
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阐明了《标准
》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的内涵,以及它们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指标等方面的
具体体现,便
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课程.
1.4 课程内容比较
为了实现各自的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呈现
了各自的课程内容.《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为代数、
几何2块,
而《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
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三学段即初中安排了课题学
习)”4个并列的学习领域.
(1)与《大纲》相比,《标准》内容的设计更能体现
“九年一贯制”的思想.《标准》将9年划分为3
个学段(第三
个学段7~9年级即初中),更注重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
同时也表明每一
个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全过程中,所学的数
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都应当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
(2)通过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强调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
基本知识.而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
《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
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原本处于
“隐性”状态的数学,在《标准》中得到
明显的体现,即将成
为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而且这些“隐性”的目标,并不是彼
此孤立的,不
是由某一部分内容就能实现的,它们是互相渗透
在整个数学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几何教学是发展和培养
学生
推理能力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3].在代数、统计
等领域中也可以进行推理
的训练.事实上,数学课程内容的各
个分支都充满了推理.
(3)在过去数学教
学大纲的基础上,《大纲》所规定
的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不少革新,但是《标准》与《大纲》相
比,课程内容又有很大的变化,既有加强又有削弱的方面.
加强的内容方面,《标准》更
加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和符号感,重视口算、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注重引导学生
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加强培养学生“说
理有据”的意识,加强了3维空间几何体的有关内容,
为学生
能够“直观地思维”提供了不少素材.《标准》大大加强了
“统计与概率
”的内容,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
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大纲》只在代数中涉及
有关
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标准》增设了
“实践与综合应用(初中是课题
学习)”部分,把这个本来应该
处于隐性位置的领域与其它知识领域并列起来,这是《标准》
的
一个创新,不仅强调了这一个领域,还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
数学教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的状况,使
学生有机会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数学
与现实的联系,培
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大纲》
也提到“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性活动”,加强了学生
的
实践机会,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的交流合作
创设了条件.
削弱的内容方面,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
《标准》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例如,初中有
理数的
混合运算不超过3步;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降低了多项式计
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
要求;削弱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不
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等.例如,《大纲》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等内容在《标准》中没有作规定;删
除根式的运算、无理方程、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超过2个分式的)和二元二次
方程
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降低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
明技巧的要求,只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
四边形)的基本
性质,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而且对课程内容中有
关术语在文字表达
上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注重“淡化形式”.
(4)《大纲》和《标准》都注重利用数学史
料来加强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纲》提出利用有关代数史料和几何
史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
股定理的研究”等内容;《标准》建议安排有关方面
的数学背
景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例如设置了“欧几
里得《原本》的介绍”等
内容,可见《标准》所列举的数学史
料已不局限于本国,而且有放眼世界的气魄.
(5)《标准》更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大纲》虽提到计
算器的运用,但只是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计算问
题,如开平方、
开立方等,而《标准》提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紧密结
合,并鼓励把计算
器与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
工具,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标
准》中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1.5 评价理念比较
对
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
习情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这是
《大纲》
与《标准》的共识.但由于2者课程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评
价理念的不同.
《大纲》中虽提出改进教学测试与评估,但主要局限
于成绩考查与评定,对考试较
为关注,而考试又局限于书面测
验,尚未全面考虑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呈
现
等.
《标准》呈现出全新的评价理念:(1)评价时既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又
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
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br>和个性倾向,强调学生暴露“做数学”的思维过程;(2)提倡多
元化的评价方法,改变单一的书
面测试的模式(即使对基础知
识与技能的考查,也是与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注
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建议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活动报
告、学生档案等各
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3)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而是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
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
合起来,提倡形成一种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4)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
或等级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
个性发展,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2 比较的几点总结
无论《大纲》的修订还是《标准》的研制,都
试图更
好地指导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标准》与《大纲》相比,
既有继承方面,也有发展
与创新,上述比较可概括为以下4点:
(1)《大纲》与《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有很
大的
差异.前者注重教师的教学,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后者注重学生
的学习,重视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
(2)《大纲》与《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2者都
重视知识与技
能的培养,但后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
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
(3)
《大纲》与《标准》的课程内容同中有异.后者继
承了前者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掌握的
优点,但《标准》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加强或削弱,设置现实的、
富有挑战性和很大弹性的
内容,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4)《大纲》与《标准》的评价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前者提倡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筛选功能,如
设置分数与等
级;后者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
生对知识的掌握,而
且重视学习过程与体验.
总之,《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数学教育的基础
上
研制出来的,保持了《大纲》的一些特色,同时也修正了一
些不足之处,这是一种继承基
础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
承,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事实上,《大纲》恰恰局限于教
学
上的目标和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德育要求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似乎过于具体,反而有时限
制了教师的创造
性,而且难以兼顾到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4].而《标准》呈现
出一个开放性
体系,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学
业评价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一些思考
由于我国首次研制《标准》,肯定存在某些不足,需
要在实施中进
行检验,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由于课程理念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也发
生了彻底的改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如何
实现这一转变就很重要,
这给师资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
对于在校的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否应该有所改变?在考虑我国
不同地区的师资状况的前提下,是否应该制定数学教师应该达
到的目标,并予以明确而不是隐含其中?
其次,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评价的筛选功能,这是为大
家赞赏的.但毕竟我国仍需要
考试手段来选拔人才,那么我们
应该怎样来对待考试的选拔功能呢?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制度之
间
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2者的关系呢?
再次,新的课程标准的建立只是第一步
,要体现新的
课程标准思想还必须通过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
教材编写的好坏直
接影响课程标准的实现.《标准》鼓励编写
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以及开发校本特色课程,那么地方特色怎
样在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呢?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呢?
最
后,《标准》非常重视新技术,那么新技术究竟应
该以一个怎样的“度”体现于数学的教
与学中呢?
以上是由本人分享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全部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