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上集体备课
衡阳市人事局-花木兰的资料
角的度量
华文学校四年级组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P26—P28
教学目标:1、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去
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
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
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
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
如:度,中心,
零刻度线。还有许多角。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开始在量角时
用直边和圆
弧夹的角比在要量的角上,原因是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
角。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
认识量角器上计量单
位与排列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
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
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
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而读刻度又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
一错是学生内外刻度不分。把140度读成40度。帮助学生指出零刻
度是内圈的读数时就读
内圈刻度,零刻度是外圈的读数时就读外圈的
刻度。或者先估计度数再判断该读成哪个数。同时也有助于
学生对角
的大小的感知。二错是学生内外圈分清了。但在读数时把方向弄错了,
如把65度读成
75度。另外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有时角的边较短时,可以把边延长后再量。这点学生
理解并不深刻,
要提醒。
画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P26—P28
教学目标: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材分析: <
br>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
了。教材安排了画一个60度的角。在这里
要让学生独立画,再讨论
交流画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
在
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用三角板画特殊
角和用量角器画一般角的基本方法。
重难点分析:
1、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先让学生清楚三角板上有哪几种角,这些角都是可以画出来的,
然后让学生思考除了这些角之外还画出哪些角,让学生讨论,
合作完成,再交流方法。
2、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画角并不难,但仍然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应着重让学生
理
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方法与量角时遇到的困难一样。
练习二习题分析:
这是一个实践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
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
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
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
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
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
br>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
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
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
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
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
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4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
变化,
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
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
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
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
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
合理
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教学中的困惑:
1、角的度
量,虽然按上面的方法讨论过怎样量角及画角,但还是有
部分学生弄错。如把140度读成40度。把7
5度读成85度。
2、课堂难操作,时间紧。现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 “情境图——提出
问题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我们的条件又不能达到每
节课都用到多媒体教学,情境图不能体现
,效果可想而知了,而且课
堂上重在探索。开展活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这些都是很好的教
学方式,但又难免给课堂造成混乱,花的时间又多,有时一节课按照
这个模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
应该有配套的情境挂图。
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
困惑与思考
新教材内容开放,知识面广,现实性强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活
力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困惑。
对教材的困惑:
(一)教材的课题
只见情景,不见教学内容。这样以来不见知识的
重点,也体现不出层次。我觉得在课题后加上二级题目是
不是要好一
些,如:《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的乘法),《体育场》(大数的
估计),让
教师看后明确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预习中根据题目明确
本节知识的重点。
(二)教材中的知
识点体现不明显。如练习中涉及的新知识点多,
只是点到为止,相应的练习却很少、几乎没有,学生知识
无法得到巩
固;教学用书对于某些题目只做简要说明或只给出答案,教师不知其
来龙去脉,疑惑
很多。我觉得练习中的一些新知识点应当在教学部分
有所体现,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知识的“度”;教学用
书是指导性书籍,
应当详细讲解,让教师少耗费些琢磨编者意图的时间。
(三
)小学数学毕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教材计算练
习的习题少,更没有分层训练。应用问题
重点训练不突出,
(四)两个疑问。读数: 200005000
万级的4个0读出吗?改写
成万级为单位的数:34500万 如何读?
对教学的困惑:
1、角的度量,虽然按上面的方法讨论过怎样量角及画角,
但还是有
部分学生弄错。如把140度读成40度。把75度读
成85度。
2、
课堂难操作,时间紧。现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 “情境图——提
出问题——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的模式,我们的条件又不能达到
每节课都用到多媒体教学,情境图不能体现,效果可想
而知了,而且
课堂上重在探索。开展活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这些都是很好的
教学方式,但
又难免给课堂造成混乱,花的时间又多,有时一节课按
照这个模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应该有配套
的情境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