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恒等变换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教师节的歌-签证保险
必修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单元教学设计
案例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
步理解公式
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向量
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在实践中探索知识,
进而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
证明.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 学法:启发式教学
.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探究
提出问题并引入
新课
生:反例:
cos
问题
:
cos(
),cos
,cos
的关系?
复习 复习有关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
思路
复习:。余弦的定义
师生互动
师:探究
cos(
<
br>
)cos
cos
设计意图
创
设问题的情
过设疑,引导
展积极的思维
cos()coscos<
br>
62323
通过复习相关
下面公式的推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
的终边
铺垫。
与单位圆的
交点为,
cos
等于角
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
y
终边
P
O
x
.能否用向量的方法求角的余弦?
师:、是
两边上任一点,
cos
OMON
OMON
(显然为了简化计算,取、为
两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此时有
cos
OMON
)
公式的推
导
公式的推导证明
如图构造角
终边与单位圆交于,
, ,
公式理解和基本
掌握。
y
终边
Q
P
O
x
终边
通过定义的复
坐标系中找到
几何表示,利
的铺垫引导学采用向量方法
问题,同时也
向量的工具性
师:指出角
与
OP,OQ
关系:
生:
OP,OQ2k
,kZ
则
cos(
)cosOP,OQ
师:写出点、坐标
生:
Q(cos
,sin
),P(cos
,sin
)
带领学生推导公式:<
br>cos(
)cos
cos
sin
sin
(板书)
因为:
c
os(
)cosOP,OQ
OPOQ
OPOQ
OPOQ(cos
,sin
)(cos
,sin
)
cos
cos
sin
sin
OPOQ1
所以:
cos(
<
br>)cos
cos
sin
sin
公式记号
C
(
)
公式的深
化
对公式进行更深
层次的认识
思考并讨论:(投影)
1) 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2)
体现了α与β的任意性吗?
)探究 ()的公式
由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点评:结论如下
)主要利用了向量这个工具,体会其作用与便利之
处.。回归到余
弦的定义,数形结合,利用单位圆简化了计算。
)α与β有任意性,有
OP,OQ2k
,kZ
说一该公式具有一般性。
)把公式
αβ
中的β换成β,则有
板书:
[α(β)]α·(β)+α·(β)
=α·βα·β,
即
(αβ)α·βα·β(α,β∈).
公式记号
C
(
)
师:公式有何特点?如何记忆
生: 公式的结构和特点:“同名异和差”
主要是公式右端中间的“+、”号与公式左端α与β间的“、+”
号正好相反.
对推
导过程
顾,彻底理清
题的思路,体
的数学思想及
同时通过对问
论,让
学生对
有一个清晰完
识,为公式的
用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探
力。
对公式进行深
显示其“辐射
用培养学生的
联想能力、优
品质。
公式的应
用
例、利用和、差
角余弦公式求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讲评
注意将一般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可以不查表求值
cos105
0
cos15
的值
及
让学生初步掌
的应用,,并
悉公式的特征
后灵活应用作
归纳小结
从知识、方法两
个方面对本节
课的内容进行
归纳总结
公式推导中向量的应用
公式的结构特征
在三角变换时,本公式应用中,首先应考虑根据题目的条件与结论
来进行角的变换
使
学生对本节
一个清晰完
识,并点出问
的基本思路与
布置作业
教材
习题3.1.1
练习
练习
思考题:
已知co
s
求cos
111
,cos(
),且
,
均为锐角,
714
巩固本节课
识,培养学生
习的习惯,给
力的学生留出
展的空间
案例 3(2)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掌握公式结构特点,会用公式求值.
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能力,间接推理能力,自学能力.
三、
情感能力:发展学生正向,逆向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公式的结构特点,会用公式求值.
难点是公式的逆向和变形运用.
(三)教学方法
教师按照课本的知识结构先设计若干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引导他们阅读课
本,课堂上在
教师三导(引导,指导,辅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所设问题进行读,议,练,讲,其间
教师通过提问,参与讨论,巡视学生练习及板演,观察学生情绪等渠道,及时搜集反馈信息,
及
时作出评价,再发指令,使教学过程处于动态平衡中.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教 学 内 容
环 节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引
入
复习公式
先让学生默写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然后
指出这两个公式是
讨论复角
与单角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
的余弦函数间的关系,且此关系对任
意角
,
均成立,并且要注意
cos
cos
cos
是错误
以旧引新,
注意创设
情境,通过
设疑,引导
学生开展
积极的思
维活动.
的.
cos
<
br>
cos
cos
公
式
的
运
用
4
cos
(
52
例2,已知
cos(
),cos(
)
66
求.
例2是使
学生掌握
)
公式的正
,
向应用,并
(2)再求
sin
<
br>时,要注意角的取值范围,
进一步熟
三角函数值的正负.
悉公式的
(3)代入时,从左至右依次代入. 特征,为后
(4)注意面的灵活
运用奠
定
cos
cos
sin
sin
cos(
)
基础.
cos
<
br>cos
sin
sin
cos(
)
可以象上面这样逆用.
例2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讲评注意几个
问题:
(1)特殊角不需要查表,直接求出三角函
数值.
变式1:已知
cos
111
cos(
)
7,14,
且
,
均为锐角,求
cos
.
变式1是
变式1教师讲评注意几个问题:
一个典型
例题,在变
1. 将看作一个整
体,角由
式中注意
配凑公式,
(
)
得到.
对它的解
法深入讨
2.
应用公式
论,有益于
启发学生
cos
cos
(
)
思维,提高
cos(
)cos
sin(
)sin
学生的解
题能力,且
<
br>0
0
在解题过
2,2
3. 由得到
程中
提炼
0
,再进一步参考
思想方法,
有利于
培
养学生良
11
cos(
)
好
的思维
14
.确定
sin(
)
的值
.
品质.
例3 学生练习,教师讲评注意两个问题:
(1)方法1可以按和差角的余弦公式直
公式的
运用
例3要求
C
例3 利用证明:
学生用两<
br>种方法来
cos
(2k1)
cos
(kZ)
接展开,将
(2k1)
看作一个
整体角.
做,培养学
(2)方法2也可以 生良好的
思维品质.
(2k1)
2k
,再按诱导公式进行
运算.
公式的
运用
练习1,已知
sinxsiny0.4,
练习1使用平方法将两个等式平方,然后相
加,利用
sin
2
x
cos
2
x1
sin
2
ycos
2
y1
只剩下
cosxcosysinxsiny
问题得
解.思维过程可以
逆向,(考虑由
cos(xy)
入手,寻找
cosxcosy,sinxsiny<
br>想到平
方.)
cosxcosy1.2
求
cos(xy)
.
通过这个
练习,培养
学生良好
的发现问
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归纳小
结
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内
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公式做到一掌握,二会想,三会用.
使学生对
所学内容
有一个清
晰完整的
认识,并点
出三角公
式的基本
方法,体现
了"授之
以鱼,不如
授之以
渔"的教
育
思想.
巩固本节
课所学知
识,培养学
生自觉学
习的习惯,
同时给学
有余力的
学生留出
自由发展
的空间.
布置作
业
教材练习3.1
教材页 1
思考题:
1
1.已知()求
3
()()的值。
2.
(,
1
1
,,
2
2
),(, ),
22
求()的值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差正弦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
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推导和角公式,使学生认识整个公式体系的推理和形成的
过程。从
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数学基本思想、蕴含的创新思想,掌握研
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
而提高数学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发展过
程,
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与转化,培养利用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学科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公式的应用和旋转变换公式。
. 教学难点: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变asin
bcos
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
三、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cos
cos
sin
sin
;
cos
cos
cos
sin
sin
.
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
的问
题有帮助吗?
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
<
br>
sin
<
br>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
2
2
2
sin
cos
cos
sin
.
sin
sin<
br>
<
br>sin
cos
cos
sin
sin
cos<
br>
cos
sin
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
特征
sin
sin
cos
cos
sin
①里加外加,里
减外减
sin
si
n
cos
cos
sin
②
,
,
,
顺序不变
简单应用:(视学生情况,可酌情删减)
、求
sin75,sin15
的值(答案:
、(口答)课本页练习
——题
(二)例题讲解
例题安排:
例与例是三角与向量的综合问题,其过程是
一次旋转变换。例是例的一个特例,在编排
上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例求证的结论是一组旋转
变换公式。由此,在安排上,
例作为重点讲解,而例则留给学生自己课下解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特
殊到一般的学习
能力。
例与例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关系。先讲例降低了难度,为例打好了基础
,这样例便也可
由同学仿照例研讨得出。
例
体现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留作思考作业课下完
成。
<
br>例、已知向量
OP(3,4)
,逆时针旋转
45
到
OP的位置。求点
P'(x',y')
的坐标
解题分析:问题、点坐标知道吗?
问题、
OP
旋转到
OP'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设
xOP
由
OP(3,4)
可知
P(3,4)
所以
OP32
4
2
5
,而
OPOP'5
0
'
00
6262
,
)
44
3
又因为
cos
,
5
同理
4
sin
5
x'
cos
45
0
,
5
x'5cos
<
br>
45
0
y'
sin
45
0
5
5
cos
c
os45
0
sin
sin45
0
所以
3242
5
52
5
2
2
2
y
'5sin
45
0
5
si
n
cos45
0
cos
sin45
0
同理
4232
5
52
52
72
2<
br>
所以
P'(
272
,)
22
例(学生课下仿照例研讨完成)
已知点
P(x,y)
,与原点的距离保持不
变,逆时针旋转
角到点
P'
x',y'
。求
证:
x'xcos
ysin
y'xsin
ycos
证明:设
xOP<
br>
,
OPr
xy
,sin
rr
x'
同理
cos
,
r
x'rcos
则
cos
从而
y'
sin
r<
br>y'rsin
r
cos
cos
sin
sin
xcos
ysin
r
sin
cos
cos
sin
xsin
ycos
即
x'xcos
ysin
y
'xsin
ycos
例、化简
2cosx6sinx
解题分析: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
解:
2cosx6sinx
2cosx3sinx2
思考
:
2
1
2
cosx
2
3
sinx
22
s
in30cosxcos30sinx
22sin
30x
2
2
是怎么得到的?
发现
22
2
2
6
2
,
26
3
1
我们是构造一个角使它的正、余弦分别等于和,即和
2
2
2222
例、(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例研讨完成)
求函数
yasinxbcosx
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周期,其中
a,b
是不同时为零的
实数。
解:由例 知
yasinxbcosx
可写为 <
br>y
ab
a
2
b
2
sin
xcosx
,
22
a
2
b
2
<
br>ab
a
ab
22
其中
cos
,sin
b
ab
22
则,原式
a
2
b
2
cos
sinxsin
cosx
a
2
b
2
sin
x
所以函数
yasinxbcosx
的最大值是
a
2
b
2
,最小值是
a
2
b
2
,周期是
2
注:此题结论可作为公式记住,可方便解题。
例、(学生课下完成)
已知三个电流瞬时值的函数式分别是
I
1
2sin
t
,I
2
2sin
t45
0
,I
3
4sin
t45
0
,求它们
合成后的电流瞬时值的函
数式,并指出这个函数的振幅和初相。
解:
II
1
I
2
I
3
2sin
t2sin
t45
0
4sin
t45
0
2sin
t2
sin
tcos45
0
cos
tsin45
0
4
sin
tco
s45
0
cos
tsin45
0
42si
n
t2cos
t
1
4
34
sin
tcos
t
17
17
34
sin
tcos
cos
tsin
34sin
<
br>
t
其中
arctan
1
14
0
2'
4
所以
I34sin
(三)小结:
t142'
。振幅为
0
34
,初相为
140
2'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及其应用,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
过程中要善于
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四)作业:课本页 习题 —第——题
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理解公式成立的条件;会用公式求值。
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能力;间接推理能力;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学
生熟知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出两角和与
差的正切公式,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
观察,分析,讨论及练习。及时搜集反馈信息,
动态调整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攻克难点,掌握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正向、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数学思
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其推导方法、成立条件,运用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公式的逆向和变形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
,
<
br>sin
+
sin
co
s
+cos
sin
sin
sin
cos
co
s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提出问题:复角
与单角
,
的
正弦、余弦函数存在以上关系,那么能否用
tan
和tan
来表
示
tan
呢?
、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的推导及理解
⑴()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回答)
∵ ()
()
sin(
)sin
cos
cos
sin
当时
cos(
)cos
cos
sin
sin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得:
tan
以代得:
tan
tan
1tan
ta
n
tan
tan
⑵思考讨论:
tan
tan
tan
tan
1ta
n
tan
1tan
tan
①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有什么限制条件?
②公式有何特点?如何记忆?
③公式有何用处?有何变形?
⑶注意:
、
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使用上述公式。即:,,(±)只要有一个不存在就不能使
用这个公式,只
能(也只需)用诱导公式来解。
、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
T(
)
公式的变形:
tan
tan
tan(
)(1tan
tan
)
tan
tan
tan(
)(1tan
tan
)
思考:公式
?
.公式的应用
例.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
②,
③
tan71tan26
1tan71tan26
3
3
33
1263
23
解:
()
6
333
1
3
1
3
3
33
1263
23
()
6333
1
3
tan71tan26
tan(7126
)tan451
1tan71tan26
1
例.不查表求值
1tan75
①
1tan75
②
③
tan17tan43+tan17tan30+tan43
tan30
1tan75tan45+tan75
==tan
<
br>45+75
=-3
解:①
1tan751-tan45t
an75
②
tan
17+28
1-t
an17tan28
+tan17tan28=1
tan17
tan43+tan17tan30+tan43tan30
=tan17tan43+
tan30
tan17+tan43
③
3
=t
an17tan43+tan
17+43
1-tan17t
an43
3
=1
巩固练习:练习,,
例. 如图
,三个相同的正方形相接,求证:
4
.
11
,
tan
,
23
11
tan
tan
23
1
, ∴
tan(
)
11
1tan
tan
1
23
解:由题意:
tan
0
2<
br>,0
2
, ∴
0
,所以,
4
.
2
1
,
tan(
)
,求
tan(
)
的值。
5444
21
tan(
)tan(
)
4
解:
tan(
)
tan[(
)(
)]
54
3
.
4
4
1tan(
)tan(
)
1
2
1
22
4
54
2
【变题】:已知
cot
2,tan(
)
,求
tan(
<
br>2
)
的值。
3
1
解:
cot
2
,
∴
tan
,
2
∴
tan(
2
)tan(
2
)tan[(
)
]
tan(
)tan
1
.
1tan(
)tan
8
例:已知
tan(
)
巩固练习:练习,,
四、小结:
<
br>1.公式(
公式的作用在于用单角
)的结构类似,应注意符号的差别,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记忆.这两个
、的正切来表达复角的正切.
2.有关两角和差的余切问题,一般都是
将它由同角公式的倒数关系化为两角和差的
正切,用公式来解决.
3.“化未知为已
知”是推导公式和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公式的逆用”与“1的
变式”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我们
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 练习-1A中 习题
,,,,
.2.1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
过程,掌
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本节课采用观察、赋
值、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活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
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倍角公式;对于倍角
公式的应用采取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
使学生边练边巩固,同时设计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公
式的记忆。
四、教学设想:
(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
<
br>
sin
cos
c
os
sin
;
cos
cos
cos
sin
s
in
;
tan
tan
tan
.
1tan
t
an
我们由此能否得到
sin2
,cos2
,tan2
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
看
成
即可),
(二)公式推导:
sin2
sin
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
cos2
cos
cos
cos
sin
si
n
cos
2
sin
2
; 思考:把上述关于
cos2
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
sin
<
br>或
cos
形式的式子呢?
cos2
cos2
sin
2
1sin
2
sin
2
12sin
2
;
cos2<
br>
cos
2
sin
2
cos2
(1cos
2
)2cos
2
<
br>1
.
tan2
tan
注意:
2
tan
tan
2tan
.
1tan
tan
1tan
2
2
k
<
br>,
2
k
kz
(三)例题讲解
例、已知
sin2
解
:由
5
,
,
求
sin4
,cos4
,tan4
的值.
1342
,
得
4
2
2
2
.
2
12
5
5
又因为
sin2
,
cos2
1sin
2
2
1
.
13
13
13
于是
sin4
2s
in2
cos2
2
5
12
<
br>120
;
13
<
br>13
169
2
120
sin4
120<
br>
5
119
;
tan4
.
169
cos4
12sin
2
2
12
119
cos4
119
13
169
169
例2、已知tan2
解:
tan2
1
,
求
tan
的值.
3
2tan
12
tan
6tan
10
,由此得
2
1tan
3
解得
tan
2
5
或
tan
25
.
例、证明恒等式:
sin2
sin
tan
2
2
cos2
2sin
cos
证明:左边
2
sin
cos
sin
sin
(
2cos
1)
tan
右边
222
2(cos
sin
)2sin
cos
cos
(2cos
1)
(四)小结:
、我们是如何得出倍角公式的。
、
S
2
,C
2
中角
有限制条件吗?
T
2
中呢?
、
cos2
的三种形式及其如何用
cos2
表示
sin
、
cos
。
、
co
s
如何用二倍角表示?
cos3
、
cos4
、
cos5
角表示呢?
(五)作业: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等,又如何用二倍
2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2. 能力目标:通过公式推导,掌握半角与倍角之间及半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之间的联系,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难点是半角与倍角的联系及符号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复习
引入
教学内容
复习倍角公式
师生互动
先让学生默写三个倍角公式,注意等号两边角
设计意图
S
CT
2
、
2
、
以旧引新,设疑创
设情境,引导
学生
的关系,特别注意
C
。既然能用单角表示倍角,
2
展开积极的思维
2
那么能否用倍角表示单角呢? 活动
由学生根据
半角
公式
的推
导及
理解
推导半角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已
的学生,之后对照课本检查过程和结果。
有知识获得新知
思考讨论:
识的能力和问题
①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有何限制条件?
探究的能力,同时
②公式有何特点?如何记忆?
也使学生认识到
③公式如何变形?有何用处?
了新公式的来源。
先有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明确,结论如下:
通过讨论,使学生
2
①
由
cos
12sin2cos
2
1
对
公式有一个清
22
晰完整的认识,为
公式的灵活应用
2sin2
1cos
打下基础,逐步培
2
得
养自学能力。
2
C
推导,老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2
2cos
2
1cos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sin
所以
2
1cos
2
1cos
2
cos<
br>
2
两式相除得
tan
②
2
2
1cos
(
()
)
1cos
2
一号之差,
s
与
c
结构相同,
T
是由
s
2
2
与
c
推出的
2
③
平方后是降幂公式,用于变形、求值、证明
“倍”与“半”是
相对的,
公式不仅
仅适用于具有
思考①
sin
②
cos
4
?
?
通过对公式深挖
掘,显示其强大作
用
,培养学生分
析、联想能力,优
化思维品质
半角
公式
的深
化
3
“
<
br>”与“”特
2
征的角,而且更广
泛地适用于具有倍
半关系的角。
会用半角公式解决
实际问题
例:求
sin15
,
cos
15
,
tan15
的值
例:求证
③ 若
是
的一半,试尽可能多地写出
联系
与
的三角
恒等式(倍角,半角公式)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例:º角在第一象限,直接用公式;若
所在
象限已知,你会判断
所在象限吗?(教会判
2
半角
公式
的运
用
让学生初步学会
应用公式。
sin
tan
〈
<,于是,
k
1
,当为偶数时,
21cos
22
2
通过组织学生讨
1cos
论探究,逐步培养
tan
在第一象限
,当为偶数时,也在第一象限,
2sin
学生发现新知识
22
例:
等腰三角形顶同理: 的能力。
角的余弦值为发掘例题的功能,
若
为第二象限的角,在一或三象限
7
把知识引向深入
2
,求它的底角<
br>
25
若
为第三象限的角,在二或四象限
的正弦、余弦和正
2
切
若
为第四象限的角,在二或四象限
2
断方法,并记住结论)
若
为第一象限的角,则
,且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
①
146
组
② 组
③
147
组
④ 组()
师生互动
例:半角正切的表达式是有理表达式,符号由
算式决定,无须先判断;第二个表达式分母为
“单项式”更易使用,但由余弦求正弦还须开
方,就不合适了。
例、注意判断三角形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一半的
范围,
设计意图
归纳
小结
从知识、方法两个
方面来对本节课进
行归纳总结。
组
147
组
组()
146
学生接力式总结,老师补充
让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重点,并判断
自己达到的要求。
及时巩固,加深理
解。
布置
作业
案例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二)
教学目标
4.
知识目标:了解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和、积互
化。
5.
能力目标:能应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证明
6.
情感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式的应用。难点: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sin
sin
2sincos
3
3
3
设计意图
通过做过的作业,
提出 习题-1A ()的结果,对
问题
两个角的正弦之和的形
式进行讨论
师:右边的两个角如何用左边的两个角表示?
引
导学生观察等式两边角度之间的关系,
右边的两个角分别是左边两个角的和、差的一
半。 师:通过类比,对任意两个角,
sinxsiny
应
该等于什么?运用已知的公
式加以推导验证。
从做过的练习
出发,引导学生
进一步思考,培
养学生从特
殊
到一般的思想
方法。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由两角和与差的三
角函数公式,使用换元
解决
法得到两角的正弦之和
问题
可化成另两个角的三角
函数的乘积的形式。
两式相加得:
培养学生运用
已有知识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
问题探究的
能
力,体会换元思
想在解题中的
应用。
sin(
)sin(
)2sin
cos
()
设
x
,
y
,则
xy
,
2
xy
,公式()可以写成:
2
xyxy
sinxsi
ny2sincos
22
师:公式()实际上还可以变形成
总结
方法
提出
新问
题
总结推导过程所用的方
法,实际上公式()还
隐含着积化和差的公
式。 1
sin
cos
[sin(
)sin(
)]
2
两角的
正弦与余弦的乘积可以转化成另
两个角的正弦的和。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测任
意两个角的其它三
角函数的积、和的规律并在
下一步加以证明。
培养学生经常
对方法进行总
结
和运用类比,
在一个问题的
基础上提出新
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回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cos(
)c
os
cos
sin
sin
<
br>cos(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co
s
cos
sin
积化
和差
推导积化和差公
公式
式。
的推
导
由公式()的推导
过程,请学生进行类比,
巩固旧知识,通
写出所有的积化和差的公式:
过恒等变形
,培
1
cos
cos
[cos(
)cos(
)]
养学生严谨地
2
考虑问题。
1
sin
sin<
br>
[cos(
)cos(
)]
2
1
sin
cos
[sin(
)sin(
)]
2
1
cos
sin
[sin(
)sin(
)
]
2
师:这组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只要求熟悉公式结构,不
要求记忆。其特点是
化成和之后都是同名的三角函数,注意每个公
式前面的系数。
例
把下列各积化成和
差的形式。
积化
()
2sin64cos10
和差
公式
()
sin84cos132
的应
用
()
coscos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让学生初步学
会应用公式。
66
()
sin2sin1.2
由积化和差公式,变形可以得到:
和差
化积
公式
的推
导
cos(
)cos(
)2cos
cos
推导和差化积公式
cos(
)cos(
)2sin
sin
<
br>
sin(
)sin(
)2sin
cos
引导学生由积
化和
差公式推
导和差化积公
式,在推导过程
中运用了换元
法进行角的转
化
。
通过组织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
br>学生讨论探究,
逐步培养学生
团结协作的思
想品质,提高学
生综合运用
知
识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sin(
)sin(
)2cos
sin
,
再通过换元,请学生自行整理和差化积公
式。
xyxy
cos
22
xyxy
sinxsiny2cossin
22
xyxy
cosxcosy2coscos
22
xyxy
cosx
cosy2sinsin
22
sinxsiny2sin
师:这组公式称为
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
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
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
的形式:
()
cos3
cos
和差
化积
公式
的应
用
例和练习的第
题是和差化积
公式的直接应
()
sin54sin22
用,注意化积后
是几个三角函
()
sin5xsin3x
利用四个和差化积的公式和其他三角函
数的积。
数关系式,我们可以把某些三角函数的和差化
()
cos40cos52
成积的形式。
例是一道典型
在投影仪上,将例与练习的第题,打出来,<
br>()
cos40cos52
的综合性问题,
让学生做,教师巡视检查完成情况,并订正。
对于它的解题
提醒学生注意,化积问题的结果必须是几
过程的深入探
个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
例
已知++=,求
讨,有益于启发
证: 学生思维,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
sinA
sinBsinC
和解决问题的
ABC
能力。
4coscoscos
222
练习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的
形式
1
巩固
()
cosx
练习
2
()
1sin2x
.求证下列各恒等式
() 练习和的第()小题先做示范讲解,让学
生独立完成第()小题。再次提醒学生,化成
积的
时候一定要写成几个三角函数的积的形
式。
练习的两道化
积题,学生可能
比
较难想到要
将常数化成某
个特殊角的三
角函数,对于它
们的解题过程
的思考有助于
学生开阔思维,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的能
力。
sin
s
in
cos
cos
cot
2
()本节重点学习了两组公式,不要求记住这
两组公式,但要
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函
数和差与积的互化,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求
值、化简和证明等问题
。
()化积的问题注意最后结果的形式要写成几
个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
()推导
公式的过程中用了换元法,这是一种
很常用的方法,要注意该方法在解题中的应
用。
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
小结 来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
结。
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重点和
要达到的要求。
布置
习题-3A ,
作业
对本节内容及
时巩固。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三)
教学目标
7.
知识目标:
1. 梳理公式体系,通过本章知识结构图,进一步加强对各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 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达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8.
能力目标:
1. 通过总结知识结构图,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广、特殊化和化归思想方法。
2. 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变换是三角函数式的
结构形式变换;角的变换;
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
3.
通过恒等变换公式的简单应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9. 情感目标:通过知识结构图和公式应
用使学生了解三角恒等变换及三角函数与数学变
换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数学思维品质,发
展正向、逆向思维和发散思
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三角恒等变
换公式体系,渗透观察、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熟练恒等变换公式,解决简单问题的应
用。
难点:公式推导,解决问题中观察、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一项作业(做三角
恒等变换
的知识结构图的)基础上,梳理公式体系;总结在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引
入
展示学生总结的结构图并且与课本
做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体系的梳理. 的知识结框图进行类比。
指定几个公式让学生证明。
让学
生自己做
公式的系
统归纳总
结。并通过
证明加强
对公式之
间内在联
系的理解.
熟练应用和差、二倍角公式
例:化简求值
()
33
sin10sin80
例题第()题让一个同学先上黑
板上做,规范格式,共同讨论点
评所
用到的概念、公式。
强调典型基础的类型题,如
练习:
cot704cos70
()
sin20cos50
22
sin20cos50
公
式
应
用
复习
基础知识,
巩固基本
公式的熟
练应用,强
sinxcosx
2sin
x
等形
调通性通
4
法
。
式的题,必须熟练掌握。 注意
结构形式、
第()题由不同的切入点,对学角和
三角
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生自主函数形式
完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之间的变
①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降次是化。
主线)
1cos401cos100
原式=
22
1
(sin70sin30)
2
3
...
4
②从形入手,采用完全平方的方法
(配方是关键)
2
1
原式=
sin20cos50
2
33
cos
2
50...
44
③从角入手,化异角为同角(以已知
角的相互关系引入一个新的角,特殊
教
学
环
节
()已知<β<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角是考虑的重点)。
原式=
sin(5030)cos50
22
sin
5030
cos50...
*同时还要强调公式的应用
④还有一些特殊的构造法可以给一
部分好同学另发讲义。
通过完成此例题,训练学生严谨
的解题思维,规范解题格式,同时强
调所求
角
与已知角的关系,注
意灵活运用特殊角。
3
<α<
4
4
3
3
5
cos
,
sin
4
5
4
13
求
sin
(
)
的值。
3
4
4
(
)
.让学生
自主完成,进一步强调通性
通法
a) 由繁化易,切割化弦
b)
规范模型化解题。要证原式
成立等价于等式两边差为
.强调化归,
(<
br>
)
,
.证明
x
sinx
1tanxtan
tanx
2
综
合
应
用
.已知
tan(
)3tan
2
(
)
求证:
2s
in
sin(2
)
三角恒等
变换要求难度不大,但
由于公式多,所以题型灵活多变,在
学习过程中仍要注意通性通法,常规
模型。通过运用通性通法解题,提高
自己的观察、类比、推广、特殊化和
化归能力。
建议加一节三角函数性质和恒
等变换的综合课。
归
纳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
对本
节内容及
时巩固。
学
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
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学语的婴
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
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
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
来呢?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
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
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
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
重要信息,
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