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心理学
小学生作文拜年-木偶的森林读后感
龙源期刊网 http:
成语中的心理学
作者:陈 珍
来源:《养生大世界》2010年第09期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
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
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
或者典故。其中有很多成语蕴含着医学知识,读来不仅饶
有风趣,增知益智,而且有益身心健康。
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天瑞》,说的是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崩塌下来,他将无处存身,因此整天忧
心忡忡,
食寝难安。后人用“杞人忧天”这句成语比喻小题大做,无根据的忧虑。在现实生活中,由
于文化水平、
性格等因素,确实有一些人心胸狭窄、性情孤僻、多愁善感。
祖国医学认为,“忧愁
者,气闭塞而不行。”过分忧虑会损伤人的“正气”,容易让“外邪”入侵而
生病。“悲、忧伤肺”,长
期忧郁会导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出现长期咳嗽、气喘、畏寒等症
状。“忧思伤脾”,忧伤的人往
往食不甘味,饮食很少,致使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神经衰弱、营养不
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溃疡病及月
经不调等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多愁多病
的典型。她常常暗自悲泣,直至郁愤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并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使人
睡眠安
稳。不愉快的情绪则恰恰相反。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一切顽固深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
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当然,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忧愁、烦恼,对此,应
该提倡遇事豁达大度,善于自我调节,自我
解脱,切不可终日愁肠百结,耿耿于怀,更不要效法“杞人忧
天”故事中的主人公。
乐以忘忧
出自《论语·述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人在欢乐时常常
要和别人说
笑,说笑之中,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心境转移”,忘掉了忧愁和烦恼。现代医学认为,这
种情绪调
节,会给心身健康带来益处。笑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器官功能,是情绪最佳的反应。人在欢笑时,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