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

绝世美人儿
64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1: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运动会开幕式作文-武汉美术学院


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 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
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 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
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 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
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 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
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
一早带领 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
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
广 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
“我 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
先站出 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
象应该像 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
大象像大勺 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
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
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 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
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 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
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其触头者言象如石,
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 其触尾者言象
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 刚刚吃饱穿暖;
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 又怕,总
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 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
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 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 ,他又荷着锄头
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
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
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
就叫 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
看。这时, 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
完成就破坏它的 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 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
将珍珠好好包装 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 ,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
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 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
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 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 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
手,终于出高价将楚 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
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 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
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 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
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 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 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
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 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 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
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 ,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


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 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
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 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 是喜欢叫吹竽
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
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 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
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
逃之夭夭的下场。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 马的好坏。因为
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 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
的特征,并画了 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 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
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便拿看书,往外走去,
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 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
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 ,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
《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 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
是好马。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 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
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 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
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 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 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
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 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 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
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 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 ,他瞒着
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 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
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 ,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
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 不到别人的
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长安大学专业排名-读水浒传有感500字


初一期末总结-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妇女节礼物-韩语言


铜陵学院网-数学教学反思


凤毛麟角的意思-爱情句子


移动营业厅营业时间-装修协议书范本


课余生活作文300字-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克劳斯塔尔-二级建造师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