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逻辑下的胜利——暨南大学VS河海大学(电脑使人更聪明还是更笨拙)

温柔似野鬼°
81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2: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东二本大学排名-新意网


错误逻辑下的胜利
——暨南大学VS河海大学(电脑使
人更聪明还是更笨拙)
如果问我,作为辩手最郁闷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碰见一个让人郁
闷的辩题。如果再问我, 除了辩题最让辩手郁闷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对方
对辩题做了一个让人不爽的解读(文字游戏或逻辑结构 解读错误)。如果再
问我除了解读最让辩手郁闷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对方给了一个完全错误的
论证逻辑,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方就是听不懂——或许是根本没有听。
如果还要问我除了这些还有什 么让辩手极度郁闷,那大概就是在前面这些都
发生的情况下,评委还会给对方打高分了。
而本场比赛就堪称完美地把上述几个方面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于是成就
了一场让人郁闷to death的比赛。
一、破题立论
这个辩题同样在赛前就被认为是很糟糕的辩题之一。首先 是反方的“笨
拙”让人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个词在能力的绝对水平衡量上显得太过贬意。
其次是 把在情感上处于不利位置的“笨拙”设计为反方。而在大专辩论赛赛
制中,正方享有首因效应(先做立论 )和近因效应(最后总结),所以赛制
本身对正方略为有利。形式上的有利和内容(情感)上的有利被设 置在同一
方,这不能不说很有些问题。
正方界定“聪明”为“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
提出电脑(特别是多媒体)使得理性事物感性化、抽象事物具体化,有助于
认知 能力的提高;借助电脑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从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为
预防对方从肢体机能角度攻击,提 出肢体能力不会下降,否则从体脑分工开
始人的肢体能力就会不断下降。
反方承接用了“对方 聪明并非因为使用了电脑”。这应该说是个错误的
逻辑。因为“未使用电脑人能更聪明”并不代表“使用 电脑不能让人更聪明”,
两者又是互为否命题的关系——就如同“我的感冒好了不是因为吃了康泰克(可能是吃了感冒通)”得不出“康泰克不能让我的感冒好起来”的结论。
虽然承接出了问题,但他 们随后指出“聪明源自不断进行思维训练”,而“电
脑的使用→人不再需要自己去做→思维实践活动(训 练)减少→能力下降”,
这个总体架构还是不错的。如果为这个逻辑链找弱点,那么可以从两个角度反驳:一个就是电脑的使用可能用在人的思维训练方面,而这可能是比没有


电脑更好 的训练方式——反第一个推导。另一个则是有些事的确因为有了电
脑而使人不再需要亲自去做了,但电脑 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也向人类的智力
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的平台 ——反
第二个推导。
相比之下,正方的立论第一条不错(实际上就是对反方逻辑链反驳的第< br>一个角度),但第二点是很有问题的。因为人运用电脑能解决更多问题,得
出的结论应该是“人与 电脑组成的这个系统”能力更强了。如果把这个系统
作为辩题辩论的“聪明还是笨拙”的主体,那么考虑 到电脑是一种工具,辩
题将可以扩大为“使用工具让人更聪明还是更笨拙”,而主体成为“人与工
具组成的系统”——这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社会。而聪明又是认知能力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于是辩 题实际上就变成了“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是否在提高”——如果这是命题者希望双方辩论 的,那恐怕只是解
释为此人脑子有病„„所以正方立论中论证的实际上是“用了电脑的人在用
电 脑的状态下,比没有用过电脑的人在不用电脑的状态下更聪明”,而辩题
实际要正方论证的是“用过了电 脑的人和没有用过电脑的人,在都不使用电
脑的情况下,谁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强”。如果用一个 类比,那么反
方可以这样说:“如同望远镜、显微镜让我们看得更广更远更清晰,但我的
眼睛却 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当然,正方目前的解读只能说让人不爽,
但严格说来也不能讲正方这样解读就 “一定”是错的。这意味着虽然会有不
好的印象和由此带来的判分偏严,但并不能由此而直接形成扣分。 正方第三
个点实际上只能说是“观点”而非论证。因为在其论述中,没有说明凭什么
不能说自体 脑分工以来肢体能力不是下降的。更进一步的,即使肢体能力不
降反升,也不能说明偏重于脑力劳动不会 弱化肢体功能——完全可能是另一
种因素对肢体功能的强化超过了偏重于脑力劳动带来的弱化。
综合来看,正方在第一环节陈述更清晰,立论中的漏洞也比反方少一些。
胜出6分也算是正常了。
二、对抗反驳
反方在自己的发球局内共发出五个冲击波。第一是大量工作交给电脑导
致人记忆力下降,这与反方主线是暗合的。正方以“按此逻辑,书和文字的
发明也使人记忆力下降”防守 其实没有力度——因为没有论证凭什么不能说
“书和文字的发明也使人记忆力下降”。第二“方便的获取 知识不代表更聪
明”正方应以“激发兴趣”,从这个回答看正方的逻辑链是“知识越多越聪
明, 电脑使人能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知识,所以用了电脑比不用电脑所得到的
结果将是更聪明”。反方第三点— —“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代表更聪明”——


表述不清楚。估计是对正方是比较“系统”而非 “人”产生警惕。正方以“可
以知道发明者更聪明”有些摸不着北了。反方第四点说对方做了一个归谬,
不知道是不是有剪辑,没有找到这个归谬在哪里出现过。最后一个问题要求
正方回答什么使人更 聪明。正方先是以“电脑帮助人达到更强的能力”做答,
这个回答明显是在以“系统”和“人”比了。倒 是四辩的补充回到了正点,
即使用电脑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作为一种锻炼就会使人更聪明。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反方立论的第二个漏洞。
比赛来到正方发球局。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 个误解——反方说的是电脑
不能使人更聪明(实际上是电脑不能使人更好地进行思维实践训练),而并< br>没有说不能使人更笨拙(因为电脑可以使人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实践训练)。
反方的回答也正是解 释了这一点。第二个问题和“书与记忆”类似。从这两
个例子——实际上还包括这次反驳的第四个问题, 即人是不是应该什么工具
都不用——的出现已经可以看出正方的论证思路中有一个重大问题。不过自由辩中这一点表现得更突出,我们到那里再分析。反方在这里的回答是非常
好的,先是明确了汽车带 来的便利与人的体能下降没有矛盾——当然如果这
里能有一组科学统计数据就更好了。继而指出没人退化 的原因是人同时进行
其他锻炼。最后从汽车回到电脑,完成整个防守。正方的第三个问题是个好
球——人使用电脑就是一种实践。在这个问题上反方做了直接回避。但反方
在最后提出了“聪明”和“解 决问题能力”并不等同的问题,认为前者是“内
在的特质”——这个“内在”说明她可能已经意识到正方 把“系统”和“人”
混为一谈了。但很可惜,反方在这里没有能够表达清楚。
从这样的分析来 看,双方都有一些想当然的地方,也都很好地回答了对
方的问题。虽然反方有一次回避(“使用电脑是实 践”),而正方对五个问题
都进行了直接回答,但正方这一轮胜出了11分似乎也稍嫌多了一点„„
三、自由辩
正方首攻是接着反方再反驳最后“聪明不等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给出
的 。这个问题双方争执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系统”和“人”的区别。其实正
方一辩的“挖土机”已经接近了 核心,但她只用此例来反驳对方在对抗阶段
提到的“体现发明者更聪明”,这是有些大材小用了。如果反 方这里说的是
“是挖土机和我组成的系统比我这个人更有力呢,还是‘我’比我没有用机
器以前 更有力了呢?”那么不敢说正方会比较被动,但至少问题会向更深的
层次发展了。
双方第二个 战场和自由辩最后阶段的战场实际上完全一样——如果电
脑使人更笨拙,那人为什么还要用电脑,还要不 断让它更先进,这岂不是让


人越来越笨拙?这两个问题和前面提到的“书本”、“汽车” 是同一个战场的
正反向展示。正方在这个战场上多次攻击,同时多次利用这个战场回守——
自由 辩双方在这个战场上总时间超过4分钟,包括总结陈词的最后也是以这
个问题结束,因此可以认为正方实 际上是以这个作为其主论证结构了。但正
如反方指出的,这个论证结构实际上完全是错的。因为人用电脑 是为了获得
电脑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可以解决更多问题,而让自己变得更笨拙就如同
为得到这 个便利而付出的成本——总不能因为我们把一个东西买到手了,我
们就可以说买这个东西没有花钱吧?不 断更新它也是为了让人得到更大的
便利——付出的代价也就是人更笨拙。之所以实际上没有变得更笨拙则 是因
为“人还在进行其他有助于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活动”。实际上如果回顾反方
三辩再反驳时对 “汽车”问题的回答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在那里都已经说过
了,而整个比赛中,尽管反方一再强调这一点 ,正方却还是在同一点上不断
发问。尤其是正方二辩那个“对方用了电脑,可以还能够口若悬河彰显智慧 ,
这还不说明电脑使人更聪明吗”可以说是典型——当真不知道正方是没有听
还是听不懂„„如 果用学术语言来讲,这是典型的把“统计相关性”与“因
果性”混淆。不清楚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 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错误,
评委老师是如何考虑扣分的,但从打分的结果看,似乎部分评委老师对这个< br>问题的评判并没有在分差中得到体现。
正方在自由辩中的亮点表现在“多媒体”这个战场上。因 为这个战场体
现了正方“利用电脑做思维实践训练”这个得利点。反方以“训练内容而非
形式” 应对——想起了“手机”那场比赛。这个回答正方其实之前也有预防
——四辩指出用了这种形式效果更好 。
在其他一些零散的方面,反方那个“打字与写字”的例子非常好——相
信经常打字的人都有 同感。这个问题正方做了回避。但反方在“参与作用而
非原因”的问题上表达可能有些问题——不知道是 想打“系统与人”、“内容
与形式”还是“工具与主体”。如果打的是“内容与形式”或“工具与主体” ,
那就如同正方所言,是存在双反的——反方二辩那次出错被正方二辩抓点就
是这样。更进一步 ,如果反方打的是“形式与内容”,那么同样的问题实际
上在前一场“手机”的比赛中已经打过,那一场 反方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很
被动。也可能两场比赛之间间隔时间比较短吧,反方对这个问题——实际上< br>也是更进一步的“异化”问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表达上都没有给人以更
进一步的感觉。这不能 不说是让人非常惋惜的事情„„
四、总结陈词
余磊给反方的问题也带有把“系统”和“人” 比的意思。反方的回答有


些模糊,尤其是那句“不是电脑致使我们强了,而是我们通过运 用这种工具,
我们的„„强了”实在让人越听越糊涂。路一鸣的问题指向的是反方逻辑链
的第一 个弱点。反方以“工具与主体”应对,这个有些玩文字的味道了——
如果这样,我甚至不能说“电脑让我 更好地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排版”——
因为完成排版的是我而不是Word。如果再进一步,恐怕连“他 的帮助使我
更好地完成了工作”都不能说了。最后回到主线以及对全场的总结还算是中
规中距吧 。
正方对路一鸣的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出色——通过人不断创新让电脑升
级,不断学习和使用升 级后的电脑这种实践活动,人就会更聪明。这实际上
又是对反方逻辑链第二个弱点的攻击。如果非要说这 一段有瑕疵,那大概只
能算是在接“傻瓜”这个词时直接说了“实际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如果这样接效果可能更好一些:“这只是说我即使是个傻瓜也能上手,而
学会了这个我至少不像以前 那样傻了吧。这本身就是更聪明了嘛。”但回答
的后半部分就大有问题了——“我们还要参加其他劳动„ „人手不可能一直
这样迟钝下去”。这句话其实不折不扣就是反方在自由辩中一再强调的话。
余 磊的问题可能是从“异化”的方面提出了。可能是由于问题本身没有深入
进去吧,正方在这里简单地以“ 我们不会忽略很多其他活动”就回掉了。由
于这两个回答用时较长,正方最后只有16秒的时间回到比赛 总结。而这16
秒内正方唯一总结的战场又是“如果电脑使人更笨拙人就不应该再用电脑
了”„ „
五、随想
整场比赛正方显得比较主动——尽管这种主动在多数时候都不是地方,
而反方的失误在于频频解释的同时没有给出本方有力的攻击——主打的问
题“条件与原因”让人不能明确 理解到这个攻击是什么意思。这就使得正方
更可以放心大胆地全线压上了。从单个辩手看,正方四辩的表 现的确抢眼。
那种沉稳、大度、诚恳、自然的辩风形成了极强的亲和力。尤其是结辩时的
表现隐 隐带出一丝黄执中的风格——尤其是最后一句“时间有限,就说到这
里吧”展示出了一位优秀辩手气定神 闲的风采。关于这个辩题,从正方出发,
针对反方逻辑链上两个弱点构建立论可能更能体现这场辩论的意 义,而不是
去打“系统和人”,更不是去打“使人笨拙为什么还去用,用了为什么没笨
拙” — —虽然从带领观众深入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两个点可以展示,但对方
既然给出了回答那就实在不应该继续纠 缠了。而对于反方,“异化论”可能
是更好地立论——尤其是两场比赛都在这个点上,反方不把“异化论 ”吃透
实在是有些不应该。


如果结合现实进一步思考辩题会发现,“聪明”与 “笨拙”并不是完全
对立的。极为聪明的爱因斯坦在玩悠悠球等方面就显得很笨拙;很多聪明的
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也会让人觉得很笨拙。如果说聪明代表某些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比一 般人强的话,那么笨拙似乎更多地是指在某些
基本技能上,水平严重不足。按此理解,其实电脑可能是在 ——按正方从那
两个弱点入手的立论——让人变得聪明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笨拙——这个甚
至是 所有工具的特性。在没有书本的时候,像《格萨尔王》、《伊利亚特》、《孔
雀王》等长诗几乎每个流传 这些长诗的地方都有很多人能吟诵自如,但今天
已经很少了。记得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人因为汽车的普 及,近一百年来人
种腿部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已经有恶化的迹象。借助Word的模版很多人能在
短时间内做出一份精美的文书,但离开电脑一份简单的报告他们也可能写得
文理不同、错别字连天。 < br>也许,不管对个人还是人类,都是在以很多基本技能变得更笨拙为代价,
在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吧。

长崎大学-短语大全


广州成人高考报名-宁波工程学院分数线


德福考试报名-北京高考一本线


法硕排名-湖南二级建造师挂靠


香港租房-遇到地震怎么办


离别感言-青岛滨海学院分数线


2015广东高考英语-英尺厘米


社交礼仪ppt-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