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500字美文摘抄-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从小处着眼,
小事入手,“文化与道德教育,和谐发展”,切实推进少年儿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学生
的道德水准。
二、 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3名,男生8人,女生5人,孩
子们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
学习积极性高,能听老师的话。但也有部分孩子自我约束能力极差,良好的
生活
习惯差,对新的生活的方式没有经验,因此,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三、教学目标
1、“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
针
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
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
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2、“养成好习惯”不
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
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
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
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
身上的
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四、教学重难点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
(日常生活与学习)、
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
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
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
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
教育主题下,本书
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
套教材中,是本套
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
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
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
的主体。
五、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内容: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
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
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
革的主导思路,日渐成为德
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
式。
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
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
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
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
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
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
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
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
是一种生活的反
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
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
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
导
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
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主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
规划与设计未来,这
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是经
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的,是以未来作为目标,
与过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
当下儿童的
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与过
去与
未来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为了儿童道德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
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
在对过去的反思中。就这样,道德的意义在儿童对
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现出
来。
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难完全按照计划生成的。教育对人成长的
重要意义
,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儿童通过所
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
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
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
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
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
成长。
首先,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
义
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儿童道德
敏感性的培养。通过典型活
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
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
这样真精神》,第6课的《走,
看花看草去》,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快乐》,第11课的《送“小伙伴
”回家》,第
12课的《再来学一招》,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5课的《快乐地分
享》,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发
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无意识状态,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两难情
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
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体
验活动往往会设计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这种道德存在状
态,并对其
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我们
天天
有精神》,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礼物》《大自然中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
第10课的《家人的爱
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肩头上的爱》,第12课的
《干点家务很不错》,第13课的《大家一
起欢乐多》,第16课的《有人帮,不
一样》等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意图。
最后,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
救护等,虽不能够让儿童在
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在某
种意义上却起到提前准备的作用。模拟特定情境,通
过演习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妥
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
第
5课的《风儿的“脾气”》中“台风中的自我保护”,第6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
第7课
的《别让自己受伤害》,第14课的《我要求助吗》等中提到的危险情境
等。
榜样学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
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
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
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
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
是21世纪课程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
承载着
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
的英雄,
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