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个人教学计划
向海岚-环保主题作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个人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宁夏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五站小学 薛艳玲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的时候
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小学后,随
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
形
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
的形状。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
体,总是表现出强烈
的认知兴趣。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它在学
生对物体的感知中常
常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
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研究表明,学生
的
形状知觉在出生不久后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经验
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
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
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
情感发展总
体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
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
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
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位
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探索规律”、“统计”五
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 。“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新的
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
时间观念的内容;“探索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
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 的内容;“统
计是“统计与概率”正式教学的开始。这样,本套实验教材
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 ,结构宽阔的特点。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注重学生对知识 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
《标准》的 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 现
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
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 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
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根据这一理念本套实
验教材的设 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
体情境,以帮助学 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
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
计算方法。“找规律”从学生们熟悉 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
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
包含有数学问 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
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
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
趣
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
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
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
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
实背景,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又如教材在第6页、
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
展示了学
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
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
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
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
设计的,因
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
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
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
境
、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
动、第19页的
放学以后、第31页的牧场上、第86~67页的小小商店等,
都是反映学生生
活的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
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
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
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
,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
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
这就容
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有趣
的游戏,第9页的“听反话”、第3
0页的“教你折飞机”、
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
动,使学生
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
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
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
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
法则等现成的知
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
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
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
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
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
思想方法和如何
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
学的信心。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
br>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
,找规律,统计,数学实
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
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
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
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
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
、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
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和整十数
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
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
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
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
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
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
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
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
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
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
律”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些
图形或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
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
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
历用统计方
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
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
探索的乐趣和数
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
实践
能力。
(三)各单元教材特点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
本单元内容是对长
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圆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利用
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在生活中感知这些
图形的应用。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
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了
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
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
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
联系要突破。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
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
简单的问
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
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
学生经
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
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
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
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
“十几
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
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
br>20以内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重要
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今后进一步
学习多位数计算
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
生们在做计算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最容易出现错误,是一
部分落后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学生在
学习20以
内退位减法前已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但差异较大学生的计
算方法多样,但以“拆分
法”和“看减法想加法”为主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对于分类这个单元的只是,对
学生来说看起来像是全新
的一块知识,但在上一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
类的思想。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
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
类
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在实际生活中,
分类思想也有和广泛的应用。例
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
放,便于顾客很快的找到想买的东西,对此,学生也有一定
的认识和
感受。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对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
用品分类整理的习惯。
因此对于本单元的知
识,教师要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
联系起来,题、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
分
类的方法。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
育,很多学生在未
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
体验中,常常会
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学生的头脑中,还
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
100
以内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
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
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写100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
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
0以内的数表示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
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的
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
征,初步感知所
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
=10分。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
述、分析的过程,会
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
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
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4、用数
学。5、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