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巡山小妖精
613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4: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入党个人简历范文


试卷、教案
苏教版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其中女生7人。本年级,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
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
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
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
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今后
首先还是加强 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
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 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 br>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
析,让学生学会分 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设愉快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 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
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 括“简
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
整 合而成。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
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 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
杂相遇问题的例题。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
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 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
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知识、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
发 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


试卷、教案
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
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 体包括分
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
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考虑到学生在三年 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 br>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 删除用 “倒推“ 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
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 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此前
的各类数学活动中曾经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
会。考虑到上述具体学情,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
有的知识经验, 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策略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
构,体会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
已知,从而使原有的相对模糊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明朗,使原本相对 具体的方法和
技巧更具一般意义。
2.“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六单元“圆”。
本单元教学圆的知识,主要有圆的 形状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作为一种最
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线图形,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圆 的特征的认识不
能仅仅局限于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较为直观的层面,还应在
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形成更多、更有价值的感悟。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呈现和描述 数据的方法之一,而呈现和描述数据仅是统计活动
中的一个环节。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目的,不仅仅在 于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 br>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
逐步增强数据分析 观念。
4.“综合与实践”领域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蒜叶的 生长”和“球的


试卷、教案
反弹高度”。
《蒜叶的生长》是结合 “折线统计图” 的认识重新设计的,其侧重引导学
生围绕蒜叶及其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
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球 的反弹高度》由原实验教材中同名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造而成,其一方
面强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获 得结论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开展实验探究;另一方面则突出了 “回顾反思”的活
动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
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平。
第八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此外,修订后 的教材删除了《找规律》单元内容,增设探索“积与积的奇偶
性“规律的专题活动。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 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反思等活动,探素并发现几个数相加的和或几个数相乘的积的奇偶性 规律,帮助
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感受基本数学思想,培养探
索学 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和偶数
的认识,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 ;也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规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本册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握圆的特征及分数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册教学难点:

将问题抽象成方程,掌握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意)
1.知识技能方面
(1)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
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 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
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 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
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
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


试卷、教案
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和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3)联系统计活动过程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
方法和特点,能按要求 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能对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及其
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 际
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培养符号
意识,感受方 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活动< br>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自然数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
感。
(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
中,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意 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4)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加 、减计算方法的
过程中,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学会合乎逻辑地表达
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5)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 以及和与积的奇偶性
规律等活动中,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6)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
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7)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用 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方面
(1)联系分数的意义、方程的特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 数
加、减法的计算,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等数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从数量的多少及
其关系、物体 的形状及其变化等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
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在列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
思路和方法,体会 其特点和价值。


试卷、教案
(3)在基于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以及应 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增强从不同角度、用不 同方
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在分析数量间 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
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 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 br>(5)在探索计算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
在倾听后总结,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 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 方面的收获与
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2、5、3 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求组合图形面积等活动中,经历
克服困难、发现规律、获得结论的过程,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 面的收
获和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 和倍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
分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和关系,用方程表示数量 间的相等关系等活动中,体
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初步了解数学 的
特点和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中的内容, 参与实际调查,探索球的反弹高度与
下落高度等关系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 对人类历史
发展的作用,逐步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品
质。
全学期共20周100课时,其中新课54课时,单元检测14课时,期终复习
10课时,机动 22课时。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 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
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 学
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2.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试卷、教案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 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
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 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
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 神。对学生在探索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4.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创设情境——经历探索— —交流体验、感悟——评
价反思——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 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
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 密度和强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 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 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
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
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自学能力。
6.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2)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
(3)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
7.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8.每堂课设 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
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9.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
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表


试卷、教案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起止时间
3.1-3.4
3.7-3.11
3.14-3.18
3.21-3.25
3.28-4.01
教 学 内 容(课时)
一、简易方程(12课时)
备 注
机动6课时

二、折线统计图(3+1课时)
机动2课时
三、因数与倍数(12+1课时)
4.05-4.08
4.11-4.15
4.18-4.22
4.25-4.29
5.03-5.06
5.09-5.13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4课时)
5.16-5.20
5.23-5.27
5.30-6.03
6.06-6.08
6.12-6.17
6.20-6.24
6.27-7.01
7.04-7.08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八、整理与复习(5课时)
复习(6课时)

六、圆(14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5+1课时)


清明节
期中检测
劳动节
机动8课时
机动4课时
机动3课时
机动1课时

期终检测

招商成长-元旦放假安排2016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成长中的烦恼


美国火山-先烈事迹


烟台大学分数线-社会实践报告的格式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慰问敬老院-除法的初步认识


乡土中国读后感-胆小如鼠的意思


关于节约用水的资料-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