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证婚人婚礼致辞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br>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
学语
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
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
掌
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
进学生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
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
果,也包括数
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
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
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
师教的统一,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
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的数
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
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
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
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
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
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
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
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
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
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
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
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
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
br>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
与技能
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
型、寻求结果、
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
7~9年级)。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
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
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
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
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
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
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
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
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
至少
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
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
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
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
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
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
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
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
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
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
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
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
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
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
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
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
理,寻求
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
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
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
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
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
、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
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
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
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
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
活
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br>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
意识。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应用意识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
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
题,用
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
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
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
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
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
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
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
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
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知识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
计与概率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数学思考 ●在参与观察、实验
、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
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
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
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
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
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
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
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
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
四则运算的意义,掌
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
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
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
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br>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
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
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
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
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
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
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
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
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
、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思考过程与
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
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
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
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
当地选择
长度单位(参见例12)。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22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4)。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
方
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17)。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
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
18)。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
字、
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9)。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参见例20)。
四、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
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21,例22,例23)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5)。
4. 知道2,3
,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
所有
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
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
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
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
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
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
算律进
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
三
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
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例28)。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9)。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
的等量关系(如3
x
+2=5,2
x
-
x
=3),了解方程
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
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
例30)。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例32)。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
°,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333
6.通过实例了解体
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
33
的换算
,感受1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
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
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
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7)。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
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
3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9)。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9)。
5
.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40)。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9和例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
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42)。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
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
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2)
。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参见例43,例44,例45,例4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
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
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
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
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
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
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
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
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
提高教学效益。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
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
学思考、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
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
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
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
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
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
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
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
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
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
生应用知识并
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学活
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br>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
势利导、
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
br>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
思想;
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教学活动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
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
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
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
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
情境、设
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
,都能有效地启
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
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
学生真
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
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
br>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
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
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
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
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
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应
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
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
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
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
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
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
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
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
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
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
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
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
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
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学生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
计过程,包括收集
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
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
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
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
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
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
何选择合作的伙伴
,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
步积累运用
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
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
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
、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
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
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
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
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
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
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
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
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
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
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
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
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
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
、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
以由教师、学
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
目标的
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
的合作交流,
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
生充分利用“综合与
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
br>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
质的互动过程。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br>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
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
现在:
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
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
往往会“生成”一些
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
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
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
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
,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
要为他们
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
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
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
略,
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
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
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
br>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
识到,
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
。
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参见例63)。此外,还可以恰当地
引导学生探
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
思维的广阔性和灵
活性。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积极开
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
改变
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
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
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
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
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
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
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1)。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
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
到的效果。例如,利
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
图表;利用计
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在应用现代
信息技
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
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
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
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
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
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
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
解学生数学学
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学生
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
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
求。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
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
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
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
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一位数除两位或三位数的除法笔算
速度要求
8~10题分
3~4题分
2~3题分
1~2题分
1~2题分
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
,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
1
分学生采取“延迟
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
价。例如,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
厘
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
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
题的学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3.
情感态度的评价
1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
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
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
等。
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
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
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
价表,记录、整理和分析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这样的评价表每个学期至少记录1
次,教师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
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主要表现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评价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学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
4.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
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
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
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评价时应注意
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就。
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用于记录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
以及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
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保
证每学期每位同学有3~5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某些同学的特殊
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
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
时间的积累,对于
学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具体的了解。
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学
生
项目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的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王
涛
李
明
陈
虎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表示优,2表示良,1表示一般,等等。
5.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
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
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一个学
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
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
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
的问题,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
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
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
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
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
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参见例83)。在条
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
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
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
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
,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
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
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6.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
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
述性评价
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
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
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本学期我
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
求平均数,了解统计
图的特点,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面还
存在一定差距
。继续努力,小明! 评定等级:B。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情感交流
。学生阅读这一评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教师要注意分析全班学生评价结果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己教学的成绩和问题,分析、反思教学过程
中
影响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原因,寻求改善教学的对策。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将学生一些积极的
变化及时
反馈给学生。
7. 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
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
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
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情况的评价,必须准确把握内容标
准中的要求。例如,对于一元二
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考查,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并不要求应
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设计测试题
目时应符合这个要求。
内容标准中的选学内容,不得列入考查(考试)范围。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注重
考查学生对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
中合理应用。因此,在设计试题时,
应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不出偏题怪题。
(2)在设计试题时,应该关注并且体现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
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
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根据评价的目的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
型题目的功能。例如,为考查学生从具体
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阅读分析的问题;为考查学生
的探究能力,可以设计探索规律的问题;为考查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为
了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4)在书面测验中,积极探索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
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
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
、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
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等;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
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
——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数学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
动
的质量。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
文本资源
关于教科书、教师用书的开发,参见“教材编写建议”。
学生学习辅助用书主要
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相关技
能,开拓数学视野,
进而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这一类用书的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解题活动和技能训
练,单纯服务
于应试。更重要的,还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得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
有足够
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
教师教学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提高教师
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为此,在编制教学辅助用书时,
提倡以研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主线,赋予充分
的教学实例,注重数学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
合,使之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有效读物。
2. 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
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
模拟多种与教学内
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
交流。信息
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其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
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下
载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课件,并加以改进
,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可以根据需要开发音像资料,构建生动
活泼的教学情境;还可以设计与制作
有关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研究等。
其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
动的辅助性工具。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
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探究
活动中借助计算器(机)处理复杂数据和图形,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
律;使用有效的数学软件绘制图形
、呈现抽象对象的直观背景,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互联网搜寻解
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帮助自己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等。
其三,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
具。为此,应当积极开展基于计算器环境的评价方
式与评价工具研究,如:哪些试题或评价任务适宜在计
算器环境下使用,哪些不适宜,等等。
总之,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
与利用计算机(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
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发与
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
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
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
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
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为教育条件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
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
br>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
极作用。例如,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不提
倡用计
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
象,弱化学生
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同时,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共享资源,避免相关教学资源的低水
平重复,也可以积极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软件,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
3.
社会教育资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邀请有关专家向学生介绍
数学在自然界、科学
技术、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邀请教学专家
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
、科技馆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
工程技术、历史事件、社会问题、数学
史与数学家的故事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
的教学资源。
报纸杂
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为我们提供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有意义话题,教师要从中充分
挖掘
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向学生介绍其中与数学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环境与工具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
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
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
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
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
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 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
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
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
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附 录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本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
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
明
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
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
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
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说明:在本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与上述术语同
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术语之间的关系如
下:
(1)了解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2)理解
同类词:认识,会。
实例:认识三角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掌握
同类词:能。
实例: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4)运用
同类词:证明。
实例: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经历
同类词:感受,尝试。
实例: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6)体验
同类词:体会。
实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数与代数
例1 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说明]
算盘是中国的重大发明,体现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算盘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确定个位。在个位上,一颗下珠表示1,一颗上珠表示5。
(2)确定进位。10个1
是1个10, 在算盘上个位往左进一位;10个10 是100,在算盘上再往左进一位。
如513, 在算盘上就是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更大的数同样可以表示。
例2 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
”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
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说明]
符号“>”或“<”表述的是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合理使用,
这个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让学生将这些数排序,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序方法。例如,先找到最小(大
)的,然后在剩余的数中再找
到最小(大)的,依次将五个数按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或者先固定一个数(如50),拿第二
个数(98)与之比较,然后取第三个数与前两个数比较,根据它
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位置,这样继续下去,最
后将五个数排序。无论学生的出发点如何,只要思路清晰
、排序正确即可。
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例如,可以说51比50
大一些,98比10大很多;
而50比38是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不应当出现逻
辑上的混乱,例如,“50比10大一些,
50比38大得多”。
例3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
[说明] 通过对1200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的了解,感受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上述三个问题是类似
的,可以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针对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
程,
建立大数的表象。
(3)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如果10本书是500张
纸,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比
20本书还要厚)。请学生描述“这1200张纸叠在一
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例4
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及其表达的事情。
[说明] 对小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用数来表示的例
子很多,如,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物价、重量、距
离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相互交流,
从而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说明] 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例6 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
[说明]
本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需要估算,知道“凑整计算”是估算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
生估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的结果多一些或者少一些,取决于学生将题中给出的数据加上几后凑整还是减去
几后凑整。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估算过程。公园门票的价格是8元,需要将987估计成1000
,
由此得到987与8相乘的结果肯定比8000小,所以带8000元够了。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学生还可能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将乘车或
者其他消费等都考虑在内,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教师都可以给
予支持。
例7
每条小船限乘4人,18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才合适?
例8
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
[说明] 本例既可以帮助学生
体验1分的长短,又是一个估计问题,需要实际测量,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简
单计算。
可以有
三类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半分钟,然后用测得的数据乘2;测量1分;测量2分,然后用测得的
数据
除以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感悟第一种方法省事,但可能不够准确;第三种方法费事,但
可能更准确一些。帮助学生建立选择策略的思想。
例9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 , ;
A, A, B; A, A, B;
, , ;
, , ; , , ; ,
, ;
[说明] 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希望学生感悟: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
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以反
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例10
在下面的图1中,描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
的格子,再分别描出相加等于6,9的格子,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9
8
7
6
5
4
3
2
1
+
1
2
3
4
5
6
7
8
9
图1
[说明] 本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熟
练地进行20以内的加法,并且数值与图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坐标系、
图像等。
根据
学生的实际,借助上面的图1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进一步把两个数相加的和是8的格子描出来,
看一看有什么规律。根据上图判断,出现次数最多的和是几?最少的是几?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
br>地设计教学。如果学生在观察上图或者发现规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比如两个
加数
先限制在5以内。
王宇
图形与几何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例11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
向进行观察。(图2)
请指出下面图3中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 )
( ) ( ) ( )
图3
例12 一米约相当于 根铅笔长;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
。
[说明] 可以把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境中度量单位的意义,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
,增加学
生对测量单位的感知。
例13 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说明]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尝试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性质和理解
周长
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先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图形组合成的图形的周长。
(2)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可以运用各种测量工具,
也可以用各种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
于树叶的直接测量,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①滚动。可以在尺子上滚动“树叶”形状的图形,也可以保持“树叶”形状的图形不动,将尺子滚动进行
测量。
②绕线。先用细线在图形的边缘围一周,再将细线拉直,然后测量细线的长度。
(
3)测量会有误差。一方面要求学生测量时应当认真,尽量减小误差;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
多测量几次,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
例14 测量并计算一张给定正方形纸的面积,利用结果估
计课桌面的面积;测量步长,利用步长估计教室
的面积。
[说明]
把测量与面积计算有机地结合,让学生体会面积的实际背景和估计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例15
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方向盘的转动;
(2)火车车厢的直线运动;
(3)电梯的上下移动; (4)钟摆的运动。
例16
图4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北
图4
例17 图5是一张
● 海洋馆
● 大象馆
东
动物园的示意图,根据
图中所标的位置回答下
列问题:
● 狮虎山 ● 猴山
图5
● 熊猫馆
(1)熊猫馆在猴山
● 百鸟园
的哪个方向上?
(2)大象馆在海洋馆的哪个方向上?
[说明]
可以先从一个固定的观测点出发,描述其他物体的方位,再改变观测点,描述与其他物体的相对方
位。
统计与概率
例18 分别选择三个不同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类,记录调查结果。
[说明] 比较、排列、分类等活动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以后学习
统计
与概率和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积累感性经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得出结论,具体可作如
下设计:
(1)教师给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性别,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
,出生年月,
左右手写字,等等。
(2)当提出的标准较多时,可以分组进行活动,完成调查。
(3)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调查结果。
例19
新年联欢会准备买水果,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
[说明] 借助学生身边的例
子,体会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作用。此例可以举一反三。教学中可作
如下设计:
(1)全班同学讨论决定购买方案的原则,可以在限定的金额内考虑学生最喜欢吃的一种或几种水果,或者
其他的原则。
(2)鼓励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一个同学提案、赞同举手的方法
;可以采取填写调查
表的方法;可以全部提案后,同学轮流在自己同意的盒里放积木的方法,等等。必须
事先约定,每位同学最多可
以同意几项。
(3)收集并表示数据,参照事先的约定决定购买水果的方案。
要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购买方案没有对错之分,但要符合最初制定的原则。
例20 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
[说明] 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
,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
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
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第一
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
(2)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最高(
最大值)、最矮(最小值)、相差多少(极差),大部分同学的
身高是多少(众数)等。在讨论过程中,
括号中的有些名词并不需要出现,但是希望学生体会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3)在整理中,可以让学生
尝试创造灵活的方法。例如,寻找最高,可以直接比较寻找,当学生人数比较
多时,也可以分组寻找组内
最高,然后在每组的最高中寻找最高;在考虑顺序问题时,可以参见例18。
综合与实践
例21 图形分类。
如图6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
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
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
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图6
[说明] 本活动适合于本学段的各个年级,可以在要求上有所区分。本活动的目的是
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分
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例如,扣子的形状、扣子的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都可以作
为分类的标准,而在不同的分
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本活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的特
征、抽象出多个图形的共性的能力。
另一方面,活动还要求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法记录对扣子
进行分类后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
数据的能力。
教师在此活动的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类标准。可以
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关注一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
先关注颜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两个指标
作为分类标准,如进一步关注颜色和形状;最后再关注颜色、
形状和扣眼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混乱。
(2)根据已经讨论确定的分类标准对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合作完成计数;各小组呈现统计结
果。
(3)教师组织学生报告统计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例22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图标),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
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
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
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说明] 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设法收集(如可以使用数码相
机或现场素描等)。学生可以结合
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现、找到他们熟悉的图形对象中隐藏的对称轴,并在
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如下面的图
7:
图7
在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图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并交流自己图形所
表达的意
思。
例23 上学时间。
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说明] 这个活动适用于二、三年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
题可
以先调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结论;如果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可能学生每天上学途中需要
的时间是不
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更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数据较
多时具有某种稳定
性,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指
导学生如何测量时间和作记录,启发学生先设计调查方案。例如,事先调整家里钟表的时间,使其
和学校
钟表的时间保持一致;在调查期间需要保证每天上学途中的行为尽量一致;作为参照,也可记录放学回家
的时间;等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组织学生展示数据,鼓励学生从中发现
信息。学生得到的信息可以是多方面的:虽然每天上学途中需
要的时间可能是不一样的,但通过一个星期
的调查可以知道“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以知道上学途中所需要的
最长时间和最短时间等。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调查结果,从而获得更多信息:大多数同学上学途中所需要的
时间,同学中最长的和最短的时间;可以将时间分段,统计每个时间段的学生人数,得到表格或者统计图。在此
过程中,鼓励学生体会分析调查结果及得到结论的乐趣。
第二学段(4~6年级)
数与代数
例24 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76岁,这个人一生的心跳大约有多少次?光速大约
每秒30万千米,光从太阳
到达地球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把100万张纸叠加起来,会有珠穆朗玛峰
那么高吗?
[说明] 参见例3。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数的单位和度量单位来减少位数。有些
问题需要学生自己
查找资料,如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这样的查找资料活动有利于
学生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
例25 某学校为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例
如,200903321表示“2009年入学
的三班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2010
04302表示什么?
[说明] 这个例子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编号提供给我们一些什么信息,比如,
一个年级最多有多少个班,一
个班最多有多少名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本学校的学生编号方案。还可以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学生证的编号估计
学校的学生数。
例26
说明
1
,0.25和25%的含义。
4
1
;小数通常表示具体的数
量,如一只铅笔0.25元;百分数是同分母(统一标准)的
4
[说明]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
都是有理数的常用表示方法,但含义是有所不同的。真分数通常表示部分与整
体的关系,如全班同学的<
br>比值,便于比较,如去年增长21%、今年增长25%。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生活中能够合理
使用。
例27 李阿姨在商店挑选了两袋米、一块牛肉、一些蔬菜和鱼,营业员告诉她:每袋米35
.4元,一块牛肉
14.8元,蔬菜和鱼的价格分别为6.7元和12.8元。李阿姨带了100元,够
付款吗?
[说明]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整数运算已经超过100元了
,所以100元不够。
例28 9.9×6.9比70小吧?
14
+比1大吗?
27
[说明] 与例6一样,应当让学生清楚“凑整计算”是估算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可
以把9.9×6.9凑整
成10×7,估算结果比70小;
4114
比大,所以+比1
大。
7227
例29
利用计算器计算15×15,25×25,…,95×95,并探索规律。
[说明] 目的是运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结果与乘数的关系,发
现规律。例如
15×15=225=1×2×100+25,
25×25=625=2×3×100+25,
35×35=1225=3×4×100+25,
等等。这个规律在实际运算中也是有用的。
例30 彩带每米售价3.2元,购买2米,3米,…,10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在方格纸上把与
数对(长
度,价钱)相对应的点描出,并且回答下列问题:
(1)所描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2)估计一下买1.5米的彩带大约要花多少元?
(3)小刚买的彩带长度是小红的3倍,他所花的钱是小红的几倍?
[说明]希望学生感受成
正比例关系的一组数对所对应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能够借助图形进行数据的估
计。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描点之前,先建立下面的表格,有利于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并为描点作准备。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长度0
米
价钱
元
1 2 3 4 5
1
6 9.2
6
1
2.4
7
2
…
… 0 3691
.2
.4 .6 2.8
例31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
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
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说明]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所给条件,发现规律,进一步了解规律可以借助各种符号表示(参见例9)。
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用A表示红气球,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球,则按照
题意
气球的排列顺序可以写成
AAABBCAAABBC…
从中找出第16个字母,由此推出第16个气球的颜色。
例32 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
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
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
[说明]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尝试的办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使学生感受这是数学探索的一种有效途径
。比
如,可以有规律地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椅子数 凳子数
腿的总数
16 0 4×16=64
15 1 4×15+3×1=63
14
2 4×14+3×2=62
继续计算下去,可以得到椅子数12,凳子数4时,
腿数恰好为60。通过上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每减少一
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
-3=1。腿的总数为60时,需要减少的椅子数是64-60=4,于是椅
子数是16-4=12,凳
子数是0+4=4。最后验证一下:12×4+3×4=60,是正确的。当然,也可以从凳子数的变化思
考:每减少一个凳子就要增加一个椅子,腿的总数就要增加4-3=1。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用字母代替椅子数与凳子数,得到计算腿的总数的模型。
图形与几何
例33 观察下图:
图8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图形:
(
) ( ) ( )
图9
[说明]
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观察之前也可以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实际验证。
例34 图10中每个小方格为1个平方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部分的面积。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图10
[说明] 要帮助学生养成事先做好规划的习惯,可以根据要估计的精确程度来确定估计方案,
例如,粗略估
计的方案可以为小方格里有图形就记为1,无图形就记为0,然后相加求和;精细估计的方
案可以为小方格的图
形,大于一半的记为1,小于一半的记为0,然后相加求和;也可以分得更细。让学
生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等,
体会估计的意义和方法。
例35 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说明] 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问题,可以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来测量。例如,准备一个有
刻度
的容器,先注入一些水,然后把土豆放入水中,观察水面高度上升的情况。类似,可以利用学生熟悉
的曹冲称象
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例36 图画还原。
打乱由几块积木或者几幅图画构成的平面画面,请学生还原并利用平移和旋转记录还原步骤。
图11
[说明]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
理解平移和旋转,不仅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几何运动也是可
以记录的,体验选取最佳
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时,可关注如下要点:
(1)完成还原积木的任务一定要从简单到复
杂,如图,先打乱四块积木中的下面两块,让学生尝试思考的
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打乱三块
或四块积木,让学生继续尝试。
(2)可以分小组进行。为了记录准确,事先要确定每一个步骤的代表符号。
(3)小组活动时,可以先讨论,确定一个大概的还原路线,然后操作验证。
(4)小组成员共同操作,进行比较,验证确定的路线。
例37
描述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途中的主要参照物。
[说明] 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路线
,为了交流的方便,学生也可以借助实物模拟路线。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鼓
励学生画出路线的简单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例38 小青坐在教室的第3行第4列,请用数对表示,并在方格
纸上描出来。在同样的规则下,小明坐在
教室的第1行第3列应当怎样表示?
[说明] 需要
先在方格纸上标明正整数刻度,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数对与方格纸上点(行列或者列行)的对应
关系,并且
知道不同的数对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来直观理解直角坐标系。
统计与概率
例39 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说明] 在例20中,已经引导学生
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在这个学段中,要求学生结合以
前积累的身高数据(参见例20
的说明),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然后进行分析。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例如,
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
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数及其差异;扇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占全班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学生的比例及其差异;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
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变化趋势。学生还
可以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
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
教学设计时,可以关注如下要点:
(1)组织学生讨
论并明确做统计图的基本标准。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可以根据意见的不同把学生分组,
各自画出统计图
后进行比较。
(2)可以把几年来全班同学平均身高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身高数据的
折线图进行分析比
较。还可以对男女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3)组织学生讨论用什
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学生可以用平均身
高作为代表,用自己的
身高与平均身高进行比较;可以用出现人数最多的高度段作为代表(“众数”的意义),用
自己的身高与
其相比;学生也可能用班级中等水平学生的身高作为代表(“中位数”的意义),用自己的身高与其
相比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但不需要出现“众数”“中位数”的名词。
(4)虽然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求分析的结论清晰,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
例40 阅读在报纸或者杂志上发表的有统计图的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意思。
[说明]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统计图的作用,可以增强趣味性,加深对统计图及其所表示的问题的理解。
还可
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习惯。
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作业,也可以确定题目分小组查
阅资料,小组讨论后在课堂分小组交流。在此基
础上,再调查周边的事情(如喜欢读的书籍,喜欢听的歌
曲,等等),得到数据并作出统计图进行分析。
例41 袋中装有5个球,4个红球和1个白球。只告
诉学生袋中球的颜色为红色和白色,不告诉他们红球数
目与白球数目,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放回的摸球,统
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及各自所占比例,由此估计袋中红球
和白球数目的情况。
[说明]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的随机性。一方面,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可能是不
一样的
,事先无法确定;另一方面,有放回重复摸多次(摸完后将球放回袋中,摇晃均匀后再摸),就能发现一
些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可以设计如下层次:
(1)适合于第二学段。通过摸球,学生发现每次
摸出的球的颜色不确定,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进一步
通过统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可以估计袋中
是白球多还是红球多。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规律性。
(2)适合于第三学段。在(1)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估计袋中白球数量和红球数量的比,进一步体会规律性。
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给出了
袋中两种颜色球的总数,如何估计白球和红球各自的数量。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思考,在不打
开袋子的前提下,如何估计袋中红球和白球数量的情况,启发学
生想到可以通过摸球得到数据,由数据进
行估计。然后,教师组织大家做摸球活动,在摸球的过程中提醒摸球的
规则:有放回,尽可能摇匀,并指
导学生记录下每次摸到的颜色。为了保证试验次数,全班可以分小组进行试验,
然后将所有小组的试验数
据汇总。通过统计和比较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对袋中球的情况进行估计。
实际上,如果袋中装有
4个红球和1个白球,可以知道摸到红球的概率为45(也就是810)。通过摸球的
试验,可以用红球
出现的频率来估计概率,显然,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精度越高。一般情况下,摸球的次数
与估计的精
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保证有80%以上的可能使得“摸到红球的频率在710
到
910之间”,需要摸27次以上;保证有95%以上的可能使得“摸到红球的频率在710到910之间”,需
要摸
60次以上。教师不必会推导这个结论,但知道这个结论,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运用数据进行估计
的内涵并进
行有效操作,知道通过摸球的数据进行推测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瞎碰”,而是有数学理论保证
的。
例42 将下面这些卡片混在一起,从中任意选取一张卡片,这张卡片可能是什么?
图12
[说明] 希望学生理解,因为是任意选取一张卡片,则每张卡片都可能被选取,但事先无法确
定哪张卡片一
定会被选取(是随机的),每张卡片被选取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简单事件)。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
,则可以进一步提问:这张卡片是船的可能性大呢?还是房子或者车的可能性大
呢?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
操作。
综合与实践
例43 绘制学校平面图。
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等。
[说明] 本活动适用于五、六年级,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
知识,
掌握测量的方法。因为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
筹规划的实践
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时,可以关注如下要点:
(1)选择测量工具。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指南针和皮尺(也可用步长近似测量)。
(2)在
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讨论并形成基本测量方案,组内分工。小组完成实际测量后,绘制校园平面
图。
(3)交流。各小组展示本组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交流绘制的方法和过程(可以用壁报、幻灯等形式)。
例44 旅游计划。
某人计划用5天的时间外出旅游,所需费用大概是多少?
[说明] 适用于本学段的各个年级,要求可以不同。关于目的地和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
这个
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调查研究,认真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计算费用。因此,这是一个灵活的开放题。为
了便于调整
计划,可以先考虑几种方案,然后比较筛选,也可以分小组活动,分工调查、集体讨论后制定
一个统一的计划。
在学生报告结果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和别人的方案进行评价。
例45 象征性长跑。
为了迎接奥运的召开,某小学决定组织“迎接圣火、跑向北京”的象征
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
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1)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天安门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
(2)如果一个人每天跑一个“马拉松”,要几天能完成这项长跑?
(3)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4)全班交流、
展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
最佳活动方案。
[说明] 适用于本学段的各个年级,要求可以不同,可以分小组活动,分工调查关键数据(如调查学校
到北
京的距离,如果是北京的学校就要改变长跑的目的地,比如可以把目的地改为延安)、学生分组集体
讨论后,可
以制定一个计划,自主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长跑方案”,比如,可以给男、女生提出不
同的日跑量,提出
哪一天跑到“中途某一个城市”,等等。因此,这是一个灵活的开放题。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交流不同方案,同学
之间评价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例46 空间想象与分类计数。
将边长分别为3和4的正方体的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它
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探求满足下面条件
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
图13
(1)一面、两面、三面有红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将正方体的边长改为5,表面刷上红色
的漆,再将它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一面、两面、三面
有红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3)将正方体的边长改为6,结果如何?
(4)分析上面三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说明] 本活动可以培养学生
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在逐渐深入
的探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
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由特例
提出新问题,推动思
考的深入,并归纳一般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他们发现的规律。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