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与学
新闻系毕业论文-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数学教与学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效果
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形
成。而教学方式非常多元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等奖论文
一、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
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
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
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
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
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
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
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
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
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
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
维为主要特点
,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与
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
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
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
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
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
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
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
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
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
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
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
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
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
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
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
“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
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
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
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
后再加1本书,标价
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
论“5+9*2”怎样算?有的
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
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
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
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
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
真稀
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
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
br>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
,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
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
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
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
:“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
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
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
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
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
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
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
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
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
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
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
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
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
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
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
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
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
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
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
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
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
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
地反向、相遇、同地
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
解和掌握算理,
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
与社会的关
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
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
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
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
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
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
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
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
。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
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
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
br>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
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
语
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的发
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
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
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
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
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
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
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发现小学生在多角度、多方向题目中解决问题的特点
解题是最基
本的数学活动形式,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解题中往往出
现各种不同的错误:
有的是概念学习不深刻产生的错误,有的是审题不仔细产生的错误。有的是受思
维定势的的影响而出错。
也可能由于知识间的相互干扰产生的错误,有的受理解层面和概念难度的干
扰产生的错误.或在提取运用
相应的知识环节上出现错误:或在知识循环学习上出现的错误;还有由于
思维不慎密出现错误。
因此,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
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
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1、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四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
征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
学生思
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一)“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二)“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
多少吨?
变化题:
(1)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
车运
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
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
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
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
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
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
,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
具体不断
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
法,沟通解
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
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
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
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
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