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卷
多伦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学 校
姓 名
考
号
………………………………
教 师 专 业 知 识 考 试
数
学
试 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装
……………………………………
得 分 评卷人
一、新课程标准部分。(25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计10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2、与以往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理——(
)——习题”的形式不同,
..
《标准》提倡以“(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
订
………………………………………
式呈现知识
内容。
3、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 )、(
)
与实践创新。
4、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
),感受( )、
( )、( ),建立初步的(
)。
5、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
学
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
..
线
………
……………………
( )、( )。
6、《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
)、
( )(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计1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第1页 共8页)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 )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计5分)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 )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
的。
( )
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
)
4、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
( )
5、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 )
得 分 评卷人
二、专业知识部分(5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5分,计15分)
1、有一个整数除300,262,205所得的余数相同,则这个整数最大是( )。
2、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
1 7
(第
2
页
共
8
页)
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鸡有(
)只,兔有( )只。
3、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两路纵队,相
邻两排前后各
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过一座长629米的桥,从排头两人上桥至排
尾
两个离开桥,共需要( )分钟。
4、用绳子三折量水深,水面以上部分绳长13米
;如果绳子五折量,则水面以上部分长
3米,那么水深是( )米。
5、小玲沿某公路
以每小时4千米速度步行上学,沿途发现每隔9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从
后面超过她,每隔7分钟遇到一辆
迎面而来的公共汽车.若汽车发车的间隔时间相同,
而且汽车的速度相同,求公共汽车发车的间隔是(
)分钟。
6、一个合唱队共有50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br>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最少花(
)时
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7、口袋里装有42个红球,15个黄球,20个绿球,14个白
球,9个黑球。那么至少要摸
出( )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15个球的颜色是相同的。
8、车站里等候买车票的人整齐地排成一列队伍,小明也在其中。他数了数人数,排在
他前面的人数是总
人数的
5
6
,排在他后面的人数是总人数的
1
7
。小明排在
第( )
名。
9、下列数列前30个数的和是( )
101 203 305 107 209 311 113 215 317 119
221 323 125
227 329......
10、某校一年级共有三个
班,一班与二班人数之和为98,一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6,
二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8,则一、
二、三班分别有( )人。
(二)计算题(计10分)
1、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2分,共6分)
(第3页 共8页)
285×99
2.25×
3
5
+1.75÷
1
2
3
+60%
125×32×25
2、列式计算。(每题2分,共4分)
(1)
5.8减去0.3除1.5的商,所得的差乘25,积是多少?
(2) 15的40%比一个数的
2
3
少2,求这个数。(算术法)
(三)解决问题(1——5题每题4分,6题5分,共25分) 1、一个底面半径是8厘米的圆柱形玻璃器皿里装满水,水中浸没着一个底面半径为4
厘米的圆锥体
铅锥,当铅锥从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2厘米。求这个圆锥体的高是
多少厘米?
2、某装订车间的三个工人要将一批书打包后送往邮局(已知每包书的册数同样多)。
第一次他们领来这批书的712,结果打了14包还余35本。第二次他们把剩余的书全
(第4页 共8页)
部领来,连同第一次余下的零头一起正好又打了11包。这批书一共多少本?
3、某工人加工300个零件,规定每加工一个合格得到加工费9分,
损坏一个赔2角4
分。已知该工人最后实际领到加工费26元零1分。求他加工零件的合格率是多少?
4、用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使它的
高为8分米,长和宽的比为
1:1.再把它的有些面糊上纸,做成一个长方体的灯笼,至少需要多少平方
分米的纸?
5、两个化肥仓库,甲仓库化肥存量是乙仓库
的3倍。如果每天从甲仓库运出11吨,从
乙仓库运出5吨,这样连续运了几天后,乙仓库所存化肥正好
全部运完,甲仓库所存化
肥还剩28吨,原来甲、乙仓库各存化肥多少吨?
6、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cm、1cm和3cm。若将这样的3个小长方体拼成一
个
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情况?他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
(第5页 共8页)
得 分 评卷人
三、案例分析部分(25分)
案例1、一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二年
级上册“有几块积木”一课时,首先让学生
仔细观察主题图(用积木拼成的一个大大的长方体),然后请
小朋友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积木个数,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以下几种
情况:
有的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这
样一种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有的学生列好算式后,马上用手遮得严严的,容不得别
人瞧半点;还有的小组
因为发生争执而不再合作。试分析该教学效果出现的原因。(7
分)
案例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教学片段:(8分)
(1)出示买卖的情境图(情境图中标有游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3
7
(第
6
页
共
8
页)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篮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
生3
: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五九四十五”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真不错。
(4)练习:13×3 70×5 24×2 15×2
34×2 24×2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自由练习,结果发现完成6道算式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加法......
试问:如何评价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
(第7页 共8页)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天平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
两次测量
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处
理方法是否正确?假如你是
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分)
(第8页 共8页)
数学教师专业考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计10分)
1、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定义 例题 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
3、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4、平面图形 平移 旋转 对称现象
空间观念
5、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6、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与态度
7、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计10分)
1、ACD 2、ABC 3、ABC
4、ABCD 5、ABCD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计5分)
1、×
2、√ 3、√ 4、× 5、√
二、专业知识部分(5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5分,计15分)
1、19 2、23 12
3、11 4、12 5、638
6、6分钟 7、66 8、36 9、6900
10、48人,50人,58人
(二)计算题(计10分)
1、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2分,共6分)
285×99
= 285×(100-1)
= 285 ×100-285×1
=28500-285
=28215
2.25×
3
5
+1.75÷
1
2
3
+60%
=2.25×
3
5
+1.75×
33
5
+<
br>5
=(2.25+1.75+1)×
3
5
=5×
3
5
=3
125×32×25
=125×8×4×25
=(125×8)×(4×25)
=1000×100
=100000
2、列式计算。(每题2分,共4分)
(1) {5.8-(1.5÷0.3)}×25
=(5.8-5)×25
= 0.8×25
= 20
(2) (15×40%+2)÷
2
3
=(6+2)÷
2
3
=8÷
2
3
=12
(三)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20分)
1、(3.14×8×8×2)÷(3.14×4×4×13)
=401.92÷(50.24×13)
=24(cm)
答:这个圆锥体的高是24厘米.
2、解法一: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可知:712→14包+35本。
可推知:112→2包+5
本。
所以:512→10包+25本。又因为10包+25本+35本=11包。故:每包60本。
(14+11)×60=25×60=1500(本)
解法二:设这批书有X本。
5 7
(712 X-35)÷14=(512
X+35)÷11
X=1500
答:这批书有1500本。
3、(300×0.09-26.01)÷(0.24+0.09)
=(27-26.01)÷0.33
=0.99÷0.33
=3(个)
(300-3)÷300×100%
=297÷300×100%
=99%
答:这个工人加工零件的合格率是99%。
4、解: 48÷4=12(分米)
12-8=4(分米) 4×12=2(分米) 4×12=2(分米)
2×8×4+2×2=68(平方分米)
答:至少需要68平方分米的纸
5、解:设运了X天
11X+28=3×5X
4X=28
X=7
11×7+28=105(吨) 105÷3=35(吨)
答:甲仓库有105吨,乙仓库有35吨。
6、解: 有3种情况。
(1)拼摆后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3cm,2cm,3cm时,表面积为:
3×2×2+3×3×2+2×3×2
=12+18+12
=42(平方厘米)
(2)拼摆后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6cm,1cm,3cm时,表面积为:
6×1×2+6×3×2+1×3×2
=12+36+6
=54(平方厘米)
(2)拼摆后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9cm,1cm,2cm时,表面积为:
9×2×2+9×1×2+1×2×2
=36+18+4
=58(平方厘米)
三、案例分析部分(25分)
案例1、
分析:本案例中,之所以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学
习时只
注重了活动形式,而缺乏合作的实质。表面上教师是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然而过程中学生并没
有真正地参与其中的讨论与合作,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
学习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小
组的水平。其实教师原本是想让学生
先独立思考,再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明白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数法
,求几个几块用
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然而学生各自做各自的,并不能弥补学生想法的不足。
案例2、
分析: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的
多样化。似乎优
化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其实不然,算法和算法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的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
感悟的过程,不
是群体和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
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
。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我们的学生就没有
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中,教师
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
生的想法,教师应该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
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教师在评
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
真正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不是统一一种计算方法,把优化的过程
作为引导学生主动
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
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案例3、
分析:这位教师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对待和处理出现的问题是尤为重要
的。对待课堂上出现
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
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
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
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
“天平”称一支粉笔会
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
迅速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
现问题
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
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
平的经验。(结合自身认识实际详谈)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