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套说课稿

巡山小妖精
700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21: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杭州银行北京分行-武汉中考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套说课稿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1 06页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要教
过这节课的老师都知道,即使在一条 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本
节课主要讲的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画
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 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
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大家都
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 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
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 三个
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 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
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 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课树之间的规律,
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



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 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
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
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习的 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 图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
学生利用 画线段图”—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
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 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
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
树问 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
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2



(一)、课前铺垫:
我设计了找手指上的 数学。从我们熟悉的手中寻找数学问题,用意在
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 间隔数与物
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
中为新课的学习 作铺垫,同时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离不开我们
生活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从美化环境和净化化空气的‘植树活动’揭示课题:植树问 题。从
而让学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
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 的重点,植树问题中隐藏着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
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 关系问题,
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观擦植树的情景,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通过线
段图来理解题意 ,找到规律,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2、学生汇报,初步建模。
大多数学生在这一 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
急于求成,再让学生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
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间隔
3



的关系上来,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
数比植数棵数少1。并总结:
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植树棵数
老师这 时再提出让学生从其他数据中找规律,从而知道间隔数=总长
÷间距,为例1后面的内容学习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我利用电教手段,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看表 总结规律,既
避免了用语言表达的困难,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起
到化难为易的 效果,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时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尝试
分析,独立列式,交流反馈,明白算理,巩固结论 ,学生研究成果被
认可,学生也有了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图文并茂,回归生活。
这环节我设计了生活中很多的植树问题,让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 与
“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走楼
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 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
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 研究,
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让同学们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知
识,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感
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4



这环节我 安排了三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包括
填空,选择,应用,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并且我用课件展
示出图文,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了实际生活中
的问 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感受了日
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 悦,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环节我设 计了先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再提出植树问题,为下节课
的继续探究做好了进一步的铺垫。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树: 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 + 1= 棵数
100÷5+1=21(棵)
七、教学效果预设:
我以为自己设计的 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实际,通
过充分体验,动手操作、课件数形结合的演示,小组合 作交流等有效
的学习手段,让学生有夯实的学习基础;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想方法的 渗透,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肯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老师们提出宝 贵意见,我会虚心的
接受的,在这里先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5





02小数乘小数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 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
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 小数的计
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
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
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 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 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
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 数的算
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
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
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
养学生自主探索 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6



教学难点:通过 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
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 是积中的小
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 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
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
疑 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
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 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 造
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
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 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
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 能力。
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
算式说明及依据。教 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
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
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 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 ,自主获得知
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7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 思考、独立
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
应有的尊重与信 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
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 则或规律,充分
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
法,先告诉 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
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 的数?启发学生理
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
数,因数 扩大100倍,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
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 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
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
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
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 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
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 为接
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 算,既复习了旧
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
活意义与实 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
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 心理,激起了探索的
8



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 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
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
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
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 探索,
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
断产生认知冲突,思 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
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 。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
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 解来进行计算,这
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
以小数时 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
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 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
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 长点和认知区
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
的结果 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
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 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
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
给 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9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
解, 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
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 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
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
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
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 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
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 作用,是思
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
据算式特点在积 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
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 了拓宽学生的思
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
落实,也使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
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 .5元。买这样的面料
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
知 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
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 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
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0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
能的 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
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 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
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
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
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 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
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11





01《小数乘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说教材】
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
生强烈的兴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小数 乘整数》就是这样一个与生
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教
学内容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
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 ,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
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说教学目标】
结合当前的课改形势,我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 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 br>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 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
数学源于生 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理解算
12



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
置。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
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 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
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 生
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
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 ,我以“买风筝”这一
生活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暑假的?
这一天,小红、小明、小丽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公园游玩,他们被眼
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 、陶醉着。这时,小明看见公园一角有位
阿姨正在卖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买风筝的人真多,可热闹了。
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提问:如果你来帮他
们选,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 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13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
的“ 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
心童趣,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 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 “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 学习例1。
1、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计算。
2、分析交流:请你写出计算过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面向全体
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利用先前经验独
立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立思考过程,鼓励和提倡算法
多样化。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 加深对自己思路的认识,获得成功
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体现算法多样化。请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种解法较为简单。
4、集体交流:评出较简单的方法。
5、同步练习:请用你喜欢的方法为其他三个同学算出风筝的总
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
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做准备。 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交
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同步练习,使学生加
深 理解,增加学习信心。
14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 提问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
了,你应该怎样计算?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
己是怎样想的。
3、教师引 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
法的法则计算72×5=360,由于因数0. 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
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00倍。
4、提问:请你 仔细观察积3.60,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 不变。
(三)小结
1、提问:谁能说说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 理念:
尊重学生的经验,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中亲身经历数学学 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
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
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深化题。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
15



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
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练习一》第2、3题。
我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 小数乘
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感受到学好数学, 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教学预设亮点】
通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
面: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 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 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验,
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 体的新课程理念。
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小组
合作、探 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
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高涨的学情。真 正实现了“要我学”到
“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16



06《小数除以整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 小数
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
对小数除法也有初步的 接触并有一定的认识。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基
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 小数四则
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 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 br>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 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四、教学手段
课件、卡片、等
五、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 的计算,
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所以我在新课前
设计了课前复习。
(二)教法的确定: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呢?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
这 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要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利用教材情
17



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
来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并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 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可能出
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
方面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 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组织进行:复习导入,情境引领、探究
新知,归纳总结,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引入
36÷3 = 54÷6 = 120÷6 =
2、填空
0.2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7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18



2.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设计意图: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 数
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
2、情境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教材中“ 体育锻炼”的生活情境,拉近数
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让学
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
样。
(2)适时点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
问题。
(3)关 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
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 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
整数除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
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 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
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
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
维的空间。
(6)对各 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种简便的算
法,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列出的竖式 22.4÷4后,老师用
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22÷4会计算吗?学生算出后,
提问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个个十分之一或者2个一,这是把
19



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24
又表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24个十分之一。教师接着问:用2
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 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
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点上小数点)最后引< br>导学生说出在竖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2、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73.8÷9 =4.2
3、课堂练习 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顾小结
让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课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
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 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
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教
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和探索,去发现和小数除法
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 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
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5、课后反思
由于本人是新手,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比较浅显,课堂教 学中可
能存在的许多不足。例如: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对学生引导、教师的
基本技能及课堂用语 凝练有待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
评和指导。
6、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方 法很重要。如果我们精心的备好每节课,上
好每节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达到学生学会 新知的
目的。
20



21



08《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
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
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 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
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 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 问题,即除
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
需要解决转化的 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
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和“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
算中商的小 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是建立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
这节课的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 新旧知识
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
出新旧知识之间的 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
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
22



则,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试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
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通 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
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 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 br>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 br>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
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 除数
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
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 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
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 除
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23


< br>(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 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 参与教
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 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 商不变
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 识的应用情况,
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去掉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后,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3.7 4.02 14.2 8.007 0.005
2、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12=(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
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24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1)学生审题列式:7.65÷0.85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
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
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小组合作探究:
1、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是什么?
2、转化后怎样确定商小数点的位置?
3、除数转化为整数时,遇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
②学生试做:
25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0倍?)
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 85,扩大了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7.65也应扩大100倍是765。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集体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 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 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三)展开练习 深化认识
1. 数学课本上做一做:
2. 被除数和除数位数不相同的的情况:
小结:今天学习了些什么?学生总结。
(四) 布置作业
五、说教学得失 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都能正确的掌握除数是小数计 算方法。2、做到了迁移、类比的
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新知。
有以下两方 面没有做好:1、在教学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度估
计过高,练习题出的骗难,学生不会,导致课堂松懈 。2、应该注意
26



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
27




09《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 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
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
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
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 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
的近 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
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 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
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
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
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 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
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
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
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
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8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
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 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
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 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
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
问题
这里多媒体 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 到数学探索活动中
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
的方法。 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
29



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

语言是思维的 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
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 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 br>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
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 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
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 保
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
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 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
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 知道:
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
归纳、整合知识,让 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
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
并且介绍好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
30



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
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 让
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
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 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
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 少钱?并
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
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
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 尽。教师巡视
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
“实际计算钱 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
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 出三位小数,然后
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
保留两位 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
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
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
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
31



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
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
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 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
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 于除
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
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 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
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 再教时,
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 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
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 br>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 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
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 也
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 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
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 活动上
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
教学,这样才无愧于 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32




10.循 环 小 数 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第27-28
页例8和例9。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
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
便记法。
能力目标:培养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
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 “循环”,
进而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
二、 说教法学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3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
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个体接受知识
的过程,而 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
究与发展的过程。在新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现 象入手,再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试
算、观察、分 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
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 参与新知的发
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
值。
(二)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
念和 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
般到个别的过程。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 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
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
不同层 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程序:
(一)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1、首先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问学生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提问:这个愿望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星期一、星期二 、一直到星期日,一个挨一个按一定
的顺序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
34



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 重复出现”,(板
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
重复出现” ,(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
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
循环)
【采用聊天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
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
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那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 种现象
呢?(及时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1、 从乌龟和蜗牛的速度中发现“循环”现象
(1)首先出示乌龟和蜗牛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龟、蜗牛的速
度各是多少吗?
(2)然后提供信息:乌龟6分钟爬70米。
蜗牛11分钟爬9.4米。
(3)让学生估算这两种动物的速度,培养估算能力。
(4)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 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
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35



(5) 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
么现象或规律?
(6) 利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一(先让学生观察70÷6的竖式。)
① 余数不断重复出现 ,商不断重复出现 。
② 商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一个数字)
③ “6”是从哪里开始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部分,从第一
位起)
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11.66…,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含
义。)
课件二:(在让学生观察9.4÷11的竖式。)
①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6和5,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5和4
②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两个数字)
③“5”和“4”是从哪里开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
部分,从第二位起)
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0.85454…)
2、小结并揭示课题:象11.66…、0. 85454…这样的小数我们也给
它取个名字?叫——(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补充完整“循环小数”的概念
36



(1) 引导学生先将“从第一位起”和“从第二位起”这两句话
融合成一句话:从某一位起。
(2) 再将“一个数字”和“两个数字”融合成为一个数字或几个
数字。
(3) 接着请学生根据板书把循环小数的概念说得更完整些,教师
完整板书概念。
4、在学生用自己 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
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
(2)什么是循环节?
(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
(4)怎样读循环小数?
学生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 循环小数,使
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
趣和做数学的价 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从数字乐园中,理解“循环”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如果是,说出它的循环节,
并将它写成简便形式。
0.43561… 2.3535 4.1212… 7.432432…
1.02525… 0.153434…
37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
(课本29页第1题。)
5.7÷9 5÷
8 6.64÷3.3
【在学习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这两道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
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概念 的目的。】
(四)第四个环节是:从辨析探索中,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出示:15÷16 1.5÷7 4.5÷1.8 3.7÷2.2
【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为了更好地区分有限小数
和无限小数,我在课本给出地两道除法算 式的基础上,增加为四道
算式。】
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计算一题,计算后讨论:两个数 相除,
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小组讨论后再看书28页,自学什么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
(五)从练习实践中,巩固发展和创新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
小数。
①3.141596……, ②0.625, ③4.1666………,
④6.5555555, ⑤ 4.8686……, ⑥ 0.00909……。
38



有限小数有

),
无限小数有

),
循环小数有

)。
2、你想先解决哪个问题?
(1)小萱家去年11月电费413元,想一想,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元?
(2)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
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
3、动脑筋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
位上的数呢?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
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 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
都学有所获。第一题是基本题,是通过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br>循环小数”,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
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 数”的思想。第二题综合题,通过
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39



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 环小数的规
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40





12.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 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
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 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 了一定的数量
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 地
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
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
总的实际问 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
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 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
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 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
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 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
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 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41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 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
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 验,为学生创
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 线
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
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
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 样的情景,如果你家滴水龙头
未关紧或忘了关,会浪费多少水,假设: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 关紧流失了725.7
42



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 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
激趣,把学生带入到 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
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 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 、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 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
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 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
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 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
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
2、学生结合 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
答案。(教师巡查,确定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 合
43



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 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
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 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 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
725.76÷7=103.68(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
每一步是 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 。呈现学生的不同
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 验成功,
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 br>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44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 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
多少元?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 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
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 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
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45



46




14.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
(下册)
一、说教材 < br>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本 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两个简单
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 到
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 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
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 。例如,
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这就要求
学生要根据已有的 图形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
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 能力和思维能
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 正确辨认
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
形状。培养观察、 辨析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是从学生已
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 上,借助于生
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感受物体,从而对物体形
状有更全面的 认识。
47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 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
主 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图形 的美,学会欣赏美,激发对数
学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辨认从正
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 体图形的形状。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是: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
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小正方体、篮球、圆
柱体,用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
知学习做准备。接着通过设计两个 物体摆放在同一的位置上进行观
察,激起学生探索对观察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 示两个物体摆放重合的画面,
48



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3)、发现法 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小正方体和一 个圆
柱体,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观察的
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当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到
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 的学生,
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教材是从学生已 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
置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
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 式。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
形象思维向抽象 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
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2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形
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
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 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
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 学习的空间、
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 例2由一个物体到两个物体组合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
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与 两个物体组合观察比较,观察
结束后组织讨论,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
49



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程序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
玩具球。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球
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球的什么?这样教 学设计抓住孩子爱探究的特
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
索新知做准备。
3、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球,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都一样呢?组织各小
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虽然这三个同学
观察的位置不同,但看到的球的形状都一样。 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
的圆。
4、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出示一个圆柱,放手让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并引导总结出:(从前面看是 一个长方形,
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然后把从正面、背面、
侧面观察到的 图形投影展示。
5、知识应用
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 物体,并把自己看
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质疑明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
50



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
1、引导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
首先通过摆放物体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两个简
单立体形体摆放后从左面 、正面、前面看是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
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说说有什么 发现,
它们分别是什么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当有学生说出不同的平面图 形时,应引导学生再次观察、
操作,发现两个物体组合的图形,从左往右看:看到:



从上往下看,看到: 从正面看:看到:,

提问:从右左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看到 )为什么
只看到一个 ?


(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接着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几种图形 。
F:03(1).wmv
最后教师示范,用两个物体演示。
51



2、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进行归纳,然后组织学生,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
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物体摆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 受图
形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2、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观察多种立体
图形的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的理念。)
四、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和后面看到的图
形是一样的;
观察两个组合物体 从上面看和下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从左面看和右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可称为侧面)
五 、总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
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
52



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53



16.《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第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 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简易方
程》第三单元的内容。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 br>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由具体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
而且要用字母表示数量有 许多知识和规律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和习惯不
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的主要基础。
第二、说教学目的:
我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情况拟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
子表示数量的意义,知道 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
方法,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 表示数量。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学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3.在探 索现实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的优越性,感受
数学的简洁美。4.渗透代数思想,培养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
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体会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
示数量,初步建立符号意识,提高抽象 的概括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
54



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法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
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入手, 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
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 合作
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
表示数量关系,也可 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
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路是: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难 懂
的知识放到现实情境中去理解,使学生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的优点及现实意义,突 破难点,使自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个子有多高吗?让我们猜一猜好吗?(这时
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举 手来猜)此时,我随口又问:“那你有多高呢?
(一位学生说150厘米)那我又说:“如果我比你高ⅹ 厘米,你能用一个
式子来表示老师的身高吗?(这时学生们都说是150+ⅹ)好,这节课我
们 就来一起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并板书课题。
【在这我设计了“猜身高”用一个“猜”字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
厚兴趣,并通过150+ⅹ表示老师的身高来说明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运算< br>定律、公式、数量关系,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这一事实,
从而顺利地从原有知识中 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55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感受新知
师:今天sarah和amy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 们欢迎吗?如果我告诉
大家sarah比amy大4岁,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推算出sarah的年龄吗 ?
【在这我创设了英语课中同学们的老朋友sarah和amy,让她们也参与
我们的课堂,这 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
师:这时大屏幕显示:当amy1岁时,sarah是1+4=5(岁);
当amy2岁时,sarah是2+4=6(岁);
当amy3岁时,sarah是3+4=7(岁);
师:这时,我问:“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可以相互说一说,
再指名说)
师:这时,我又乘机设疑,如果我们这样一直推算这两个人的年龄,你
们感觉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字母来表示amy的年龄呢?(学生们
说了很多的字母) < br>师:这时我随机板书了:amy的年龄用“a”表示,那sarah的年龄用“a+4”
来表示。
师:这时,我又问从“a+4”这个式子里,你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学
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可以知道sarah比amy大4岁,sarah的年龄
表示为a+4)
师:这时,我又鼓励 学生“谁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学生们都很积极
说了自己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还说老师我用a来表 示sarah的年
56



龄,那amy的年龄就是a-4)
师:这时,我又说那当a=7时,也就是amy7岁时,相 对应的a+4=7+4=11,
sarah的年龄就是11岁。
【在这我设计了以sarah 和amy的年龄关系为情境,以讨论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sarah的年龄随着amy年龄的变化 而变化,”这一现象,
提出需要一个简明表示sarah年龄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归纳出a+4,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刻理解a+4传达出的各个方面的
信息,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自 身的努力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的现实
意义,还能从中理解这种表示方法的优越性】
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学生自学例2
师:我要求学生认真自学,把重要的知识划出来,部明 白的地方做记号,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在例2的教学中我就大胆 的放手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在交流,通过购买花布,帮助学生理解字母不仅可以表示自然数,
也 可以表示小数,强化所学知识的普遍适用性,以此完善学生对用字
母表示数量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
(1)师:首先我课件出示“练一练”、“填一填”、“说一说”等练习题,
以sarah带问题的形式出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
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训 练。
(2)师:其次我设计了“数学游戏”——数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
张嘴,两只眼睛 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57



四只 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你还能继续往下说吗?鼓
励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设计数学 游戏,主要培
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用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
这样的作 业,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
维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 在】
58




15.《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
识方程》中的第一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
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 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
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 br>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
础。
用字母表示数 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
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一个
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
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
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
明性。
59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
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
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是属于 “陈述性知识”,依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益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首先老师直接告诉
学生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 解与认识。
学法:
60



学习方式多样:观 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
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探索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三、说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
象思维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构想是: 首先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
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
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学生合作讨论,从中体
会用字母表示数字,运算定律,计 算公式具有简明易记和便于应用的
优势。最后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平方与乘号省略的简写法。总体体< br>现“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运用实践”的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趣味应用、综合提高。
具体流程如下:
61



环节一: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唱字母歌,然后出示一张扑克牌(Q),
让学生说说它在英文中读作什么?在汉语拼音中呢?在扑克牌中代
表几?从而感受到字母还可以代表数 ,继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本环节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说儿歌。
儿歌是 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
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 br>1、师生合作说《数青蛙》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
张嘴……),然后问学生:这个 儿歌能说完吗?为什么?
2、如果老师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重新说说这个儿歌吗?
(a只青蛙a张嘴)
3、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数?”
4、除了用字母a,你还想用哪个字母来说说这个儿歌?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就儿歌 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发现其
中的规律,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同时还要明确字母所表示的取值范
围。
活动二:猜年龄。
62



从猜年龄游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1、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并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2、告诉学生老师比××大23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
的年龄,不断推算出老师的年 龄。当他在某一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列出算式。并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x+ 23)
3、这里的x代表什么,x+23呢?通过看这个算式你能知道什么?
让学生明白了x +23不仅代表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23
岁,由此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 年龄,还可以表示
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发现不仅x在变,x+23的结果也在跟
着变, 但x+23之间的关系却永远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不变。
4、这个字母 x表示的范围又是多少?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
应有个范围。
5、如果老师的年龄用 b 来表示,你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设计这
一问题的目的是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 对所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效指导。
猜年龄这一活动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x表示一
个具体的岁数,x+23也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进而帮助学生真正理
解x+23既 表示老师年龄,也表示老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从而突破
63



重点。
活动三:摆一摆。
通过摆小棒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说规则: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摆一个这样
的图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 、3个、甚至更多个同样的图形需要多
少根小棒?列出算式并填在表中。同桌三人合作,一人摆、一人填 表。
2、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像这样数字与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时,乘
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 “?”来表示,同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读作4a。
3、4a表示什么?
(老 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在辨析中加强理解和认识,这一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简写方法。)
4、如果窗台上的花1瓶需要x元,那么这些花共要多少元?
本环节的三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 具体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
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
围,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 数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
子简洁明了的表述规律和公式,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br>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64



环节三:在这 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激起
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共设计了 4道相关练习
题。
1、再次回到《数青蛙》的儿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补充完整。
2、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所有图形的计算公式。
3、动物气象员:你们知道吗,有些动物具有特 殊的本领,能预告
天气变化的情况,被人们称为“动物气象员”。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动
物具有这 种本领? (出示)在某地,人们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该地当
时的温度有以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 叫的次数除以7加上3,
就近似的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你能用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该地当时
的 温度吗?如果蟋蟀1分钟叫了140次,该地当时的温度大约是多
少?
4、读书节: 这学期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市图书馆、
市新华书店为同学们捐赠了大批好书,据统计:(出示)(1 )捐赠
的《西游记》的本书正好是《科学家的故事》一书的2倍。(2)《童
话故事》比《西游 记》和《科学家的故事》的总和少60本。你能根
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带有字母的关系式?
5、总结。


65




17.《解方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 课标》要求,从小
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
较为彻底 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
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 课[解方程1第57至5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
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 ,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
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
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
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 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
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
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 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
66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
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感悟到数学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
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
移的规 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学法:①让学生学会 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
方法;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67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
尺一 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
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平: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
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 识。此环节结合学生平时的
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平衡点,观察天平平衡等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 天平保持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拓宽
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
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 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①根据数感直接
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②利用加 减法的关
系: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
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
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 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
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
以借助天平来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
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 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
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68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 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
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 ?学
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
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 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
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
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 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
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 战充
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
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
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69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
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
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
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
出。
五、板书设计
解方程(1)
100+X=250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 X+3=9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X+3-3=9-3 =6+3
X=6 =9
=方程的右边
70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这样板书,布局合理,简明扼要,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鲜
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71




20.《稍复杂的方程(二)》 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
册第四单元《 稍复杂的方程(二)》,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数与代数的内容。
一、 说教材
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二)》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
义作用,并初 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
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提高深化,也是 列方程,解方程内
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
为:
二、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
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 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
重点定为: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学难点定为:列方程和解< br>方程
三、 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72



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
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 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
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 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 教学过程分为以
下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
化,拓展创 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 了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接着向学生出示问题:为
了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我们班买了10个鼓 掌板和20个拉拉球,已知
每个鼓掌板3.5元,每个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接着出示图片说:运动员比赛很辛苦,
所以老师还给他们买了水果。 再提问:你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苹果和梨各买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 8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学习目标:
(1)、 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2)、 求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并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
73



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
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 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 样的几个小环节。
1、独立探究
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我会留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我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
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讲评,优化算法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设
未知数列方程,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但是及时引导他们,直
接列式计算比较麻烦,引导 他们进行算法优化。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
进行板书: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 x)×2=10.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
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讨论。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
74



探索解决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
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
固、提高,形成技能,发展智 力。因此我让学生做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单一练习题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方
程,你能帮我解决吗?):
2×3.2+2x=18.4
5x - 4× 1.25=7.5
2(x+1.5) =8
2、巩固练习题
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第1、第 2、第4题。
第2题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列出方程,同样用算术法解答。第四题让
学生交流讨论 ,列方程解答。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培
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单的 算法,进而在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最后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 一
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
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75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说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二)
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则
(2.8+ x)×2=10.4
2.8+ x=5. 2
x = 2.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
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 。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
高的教学目的。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 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 上力求体现: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评价上 :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76



16.《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
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学情与教材分析、教
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教材分析
虽然这是节全新的 数学概念课,五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但是,
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 运算)和一
定的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
了铺垫。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
用“ 子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学习。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方程”和“解 稍复杂
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
关系。
77



过程与方法: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2让< br>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2
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重难点与教法学法
(一)教学重难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
弄清等式和方程两个概念的关系,
会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 观察、分析并现
实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现在我们也倡导趣味概念数学。因此,在这节
课中,教法 我采用了观察发、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
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而这节课在指导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探索、揭示概念、理
解概念 、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学习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篇、实验探究篇、揭示概念篇、深化应用
篇和归纳总结篇五部分构成。
(一)新课导入
78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所用的教具就是天枰,那么同学们可不可
告诉我你对天枰的了解? 天枰由天枰称和砝码构成,当放在两边托盘的物体质量相等时,
天枰就会平衡。也就是:左侧托盘放 入两个50克砝码,右侧托盘放
入一个100克砝码,此时天枰平衡。即为:50+50=100 (引出等式)
那么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来学习新课。
(二)实验观察,得概念
首先 我在左面托盘放入一个空杯子,让同学们实验看看在右面托
盘放入多少克砝码,天枰才会平衡。通过观察 实验,同学们发现放入
100克砝码,天枰刚好平衡,由此得出:一个杯子重100克。
接下 来,再让同学们将杯子里注满水,右侧托盘依然放置100克
砝码,你会发现天枰失去了平衡,也就是左 侧重于右侧,用数学式子
表示即为:假如水的重量为x克,那么100+x>100;
通过不 断实验,同学们发现,右侧托盘放入两个100克砝码依然
轻于左侧,即为:100+x>200;
放入三个100克砝码则会重于左侧,即为:100+x<300(不等式);
直到放入两个 100克砝码和一个50克砝码,同学们发现天枰终
于平衡了,即为:100+x=250(这个叫什么 )
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他起来一个新名字,你们
知道它叫什么吗?对,方程。
(三)深入理解概念
知晓了方程的概念,大家可不可以从其概念里,抓一下关键词,
79



看看,你要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观察发
现方程要具备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四)pk游戏深化概念
让孩子们办蹲着,老师随即出卡 片,判断是否为方程,是的蹲下,
不是的站直了!如果不是方程,接着再判断原因,左手为缺少未知数,
右手为不是等式。
引出特记方程 X=0,x+y=z,s=a*b判断是否为方程!!
(五)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方程的概 念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例如:3x+5=17。等式,含
有等号的式子。大家举例子,例如:1+1 =2,100+x=250。并且将你所
举的例子里的方程挑出来。
那么,经过判断大家可以发现,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
都是方程。
(六)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小红买了5支铅笔,共花去9元,已知每支铅笔x元。
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x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
吨。
(七)板书总结
80




17.《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 br>级上册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
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
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
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
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 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
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 br>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
节课的目标:
(1
(2
行语言表述。
(3
交流。
(4
(5

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 的两
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
路。
81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
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 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
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 、交流、
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
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
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 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
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 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1教学)
82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
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
和老师。
出示:20+x=30。
3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
3y-8=13
3y=13+8 3y-8-8=13-8 3y
-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
×7-8=21
83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
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84




2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 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
形面积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
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 铺垫作用。教
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
移的方法把两 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
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
年级学生 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
的面积。
2 、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
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
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
85



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
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
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 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
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
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
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 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
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
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
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 ,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
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 br>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
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示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
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
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
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 的
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
86



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
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
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有目 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
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 ,分四步进行。(1)引
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
积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
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 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
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 切地需要教师的讲
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
的?学生 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
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 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
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 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
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 ,并拿出课前
87



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 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
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 对
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是10×6÷2=30平 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
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
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 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
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 边形的对
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
一个三角形的面 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
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 剪开的三角形的
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
学生纷纷 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
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 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
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
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
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 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
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
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
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
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 堂气
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88



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
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
仿的尝试题 :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
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 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
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
×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
息组织学生讨论 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
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以
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 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
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 了三道练习
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
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
积。
这是课 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
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 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
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89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
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
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
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底×高÷2;(2)三角 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
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 通过疏理、
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90




24.五上《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
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 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
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 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
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
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
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 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
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 础之上。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
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91



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
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 境,让学生
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
积公式的推导转 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再提出假设,今天 我们要学习梯形
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梯形
面积公式的推 导呢?通过这一设计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大胆提
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 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 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
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探索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
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 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
点及难点,教学的设计是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小组合作学
习这种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使学生在相互合
作,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学习 数学,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让学生能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 让学
92



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体验经历这一知识
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
生能力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个环节是: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这一部分是通过 不同的练习,训练学生,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
学生再次体验学习,认识到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及重要性,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既培
养了学生的语言 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第四个环节是:课堂小结、深化知识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
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
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
欲望。教师通过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回忆所学知
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 促进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
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93




2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
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 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
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 算是在学生
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
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
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
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
善于独 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
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 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
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
行 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
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
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 标
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
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94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 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
《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
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后,长方形的长和
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
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
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
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
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
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 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学具准备
95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 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 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 学生体会到数学
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书上情境图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
兴趣特征设 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
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 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粹的数学知识。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 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
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
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 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
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 组实践操
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
底、宽与高相同的 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
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 个性得到彰
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民主、宽松、 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 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 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
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
96



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 正是本节课
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 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
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 如有误,可用课件演
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
了学生 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
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 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 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
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 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
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 从具体到 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
点,解决 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 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 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计算题,使学生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
式进行计算。
3 判断练习 对学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巩固。
97



4 选择练习 用题型多样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5 发散练习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
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
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
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
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




25.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页的内容,属于空间
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
方面对本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
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 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
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
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过程 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
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
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 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组
合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 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 学生原有知识和
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
别是转化图 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
99



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
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 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 功的乐
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 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 到数学
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
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本课一开始 ,通过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
家的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 下基础。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
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学生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同学说说自< br>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
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引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 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 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出示主题图
由老师拼 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给出数据信息,提出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 板呢?在解决
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中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
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第二层次: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100

项链教案-鉴史问廉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折扣村


我懂得了坚持-浙江高考名次查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两学一做实施方案


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初中生周记


郁金香的花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总结


天华学院-中华魂


中秋的来历-法国留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