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啥意思
平顶山学院分数线-入党宣誓仪式主持词
重阳节啥意思
【篇一: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的历史由来:
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九
日那天,因为在《易经》中,“九”为阳数,
“六”为阴,所以,农历九月九日,“重九”,则为“重阳
”,“九九”谐
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
敬老活动常
常在重阳节进行。由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可知道,插茱萸、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
为“登
高节”、“茱萸节”此外,因为在重阳有和菊花酒的习惯,所以,
也称“菊花节”,重阳节始出现在三国
时代,见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中。重阳节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唐朝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瘟魔,它的出现会使家人病丧,让百
姓受尽
了蹂躏。桓景一家也是受害者之一,桓景于是决心拜师为民除害,
经过万般努力,练就了
一身非凡武艺。在九月九日瘟魔出来作恶的
那天,其仙长送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
法,
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除魔。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由于闻到
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
色突变,便戛然止步,此时,桓景手持降
妖宝剑把温魔刺死剑下。由此,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被流
传
下来成为风俗,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又因
为“九九”寓意长久,所以
,重阳节还寓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
思,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至今日为止,重阳佳节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重阳节首
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
到心旷神怡、
健身祛病的目的。
2.祭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
中国传统四大祭祖
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
太公山
”,特别是男丁。
3.敬老: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
的孝敬,倡
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
重阳节被国
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
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
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
于地
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
晒、挂晒农作物。
5
.赏菊: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
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6.佩茱萸: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
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
、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的饮食:
1.吃重阳
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
事俱高,乃古人九
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
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
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
代替“登高”的意思,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2.饮菊花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
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
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中医证明,菊花药性甘寒微苦
,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
之功。菊花酒虽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确有清热解毒、明
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3.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
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
“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
九”
之典。羊肉性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
五劳七伤。在《本草纲目
》中,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
品。秋冬食用,可收进补防寒的双重效果。
【篇二:重阳的含义】
重阳的含义
在传统意义上
,日月并为阳九的重阳,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
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
道的人,他的
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
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
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
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
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
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
替你们受灾了。”2003年重阳
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
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
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
道。2005年年底,中国民
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
乡”。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
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
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
,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
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
思亲和
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朱德荣作曲、歌手陈少华唱红的流
行歌曲《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
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
终在心
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
问候;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噢——”
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
之情,它同样不知道
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
为“敬老
日”,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重阳节
敬老爱老的新内容
。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
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
【篇三:关于重阳节的名称】
重阳节的名称,据三国时代曹丕《九日
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
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
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
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
爱妃
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
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
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
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
又叫
“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
随费
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
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
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
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
也。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
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
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而在这些文学家的
故事里,包含着重阳节的各种风俗,
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
茱萸等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这些风俗也为人们所
熟知。至于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
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
的了。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
名文人,说起来还是陶渊明的外租父。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
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
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
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
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问,一阵风刮过,把
盂
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
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
,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
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
写了
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
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
,立刻提起笔来;作了
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
谈。
大诗人陶渊明的重阳故事更有名。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
“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
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
也
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
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
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
。陶渊明
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
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
景!他只得采了一
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
功效,所以
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
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
,陶渊明正在百无聊
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
的差人,
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
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
方罢。 由于这些重阳掌故的广泛流
传,六朝以后文人都很重视重阳节,诗文中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可<
br>称节令诗中的大宗。唐朝诗人工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这首咏重阳的诗,恐怕是
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阳诗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
细
看”等,特别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诗人,凡写重阳诗,大多要提到登
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
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
越椒。
这是一种小乔木,树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
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
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
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
以治
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西晋初期的周处在他
所写的《风土记》中,曾
说到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宴会;把它称
作“茱萸会”。周处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记的风俗
是江
南风俗。 比周处稍后的晋朝人陆翻的《邺中记》,也写到当地重阳
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惯
。邺中是现在的河北省临彰一带,可见北方
也有同样的风俗。按道理推论,
重阳茱萸
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
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
气有一段时间回暖;
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
易霉变。
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
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
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
样来的。 至于登高,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
游览,
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怕的感受。重阳节登高之
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
诗篇。唐代诗人刘长
卿的一首诗云: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
西。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
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如果说登高游览还只是文
人们喜欢的事,那未追究起来,民间恐怕
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
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
类,
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
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时机,农民们向来管这
种上山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
当然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
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
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
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
阳登
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重阳赏菊饮酒,也是一个传
统的风俗。清秋气爽,
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
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
白菊)
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
头翁入少年场。 这
首诗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至于王勃的“九
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诗句,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更写出了赏
菊饮酒的情趣。旧时重阳节还饮菊花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花。”据《西京
杂记》载: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
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后人在重
阳节这一天,还有
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栗或肉。
讲究的重
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
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阳糕上还插一
小红纸旗,并点蜡
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
萸吧
。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
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
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
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
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顾名思义,“登高”
就是上高处登临,那未在当地
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
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
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
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
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
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
br>“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
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
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
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
为“登
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
人节”或“敬老节”
,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
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
新的社会风
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重阳节名称来历农历九
月九日,为传统的
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
过此节日。庆
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
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
长
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
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
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
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
9年,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
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
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
,或
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
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
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
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