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合集
党的十六大-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
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
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
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
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
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
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块,三个人吃了几个 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
人吃了3个 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
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
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
= (块),
(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 图片)
(2)观察引导: <
br>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
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
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
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
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
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
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
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
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
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 )
3个 是多少? 5个 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
分母能
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
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
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 或求 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
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 表示;式子为: 。
说明: 是求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板书:求 的 。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 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 的 。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
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公顷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
问: 公顷的 是什么意思?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的
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
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
问:已经求 公顷的 是 公顷,那么 公顷的
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
顷?
板书: 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第三课时:整数和分数相乘及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
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
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
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
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
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
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
br>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
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
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
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第四课时: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15×(34-27)16×4-7×9
(35+21)×2870-4×6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
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
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
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
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
,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
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
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
,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
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
得很好。我们要
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
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
简便,这些运算
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
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 ,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 ,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
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
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
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
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第六课时:分数乘法应用题(1)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
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 ,吃了谁的
?(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
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 ,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
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
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 吃了谁的 谁是多少(已
知)谁的
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
,甲是乙的 。
(2)甲是乙的 ,乙是甲的 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
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第七课时:分数乘法应用题(2)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
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
2)香蕉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 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
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
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
作单位“1”,
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
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
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2.
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 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第八课时:意义、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
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
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
br>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
2)
克?
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
二、 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
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
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
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
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
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
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第九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
,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
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
2)
3)
什么叫倒数?
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
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 和和 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第十课时: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
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
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
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
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
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
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
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 应用乘法结合律
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
,体育小组
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 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习。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 ,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
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
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
,而十月份
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 ,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习第7题。
堂上练习:
1.练习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习。
2.练习七的第3、11题。
3.练习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习七的第12-15题。
第二单元: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的内容和练习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理解
分数除法的意义,推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
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25×4=10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2.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4.求12的 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月饼图并提问: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几块?请你列式
计算。(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 、4、2各叫什么数?(教师板书)
(2)2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
算,教师板书。)
(这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
算,教师板书。)
第3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4)第(2)(3)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及每个算式所表示
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题,学生审题,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列出算
式: (说出
的含义及算式含义)
(2)每段到底长多少米呢?同学们能否以小组形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算时
请你认真观察线段图,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成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两种不同的思路)
(4)学生对以上思路进行质疑:
①6÷2表示什么?
②为什么 ?
(5)我们还可以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几段?(6)还可以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
几段?平均分成4段可以吗?你试着算一算。(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为什么不同6÷4?
(7)把
米平均分成5段、6段,分别计算每段长多少米。(计算后指名回
答,教师板书)
(8)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9)引导学生概括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强调:结论中为什么要
强调“0除外”?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6页的“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七的第2题,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有什么联系。
3.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练习七的第1、3、4、6题。
第二课时: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8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
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
进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
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br>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说
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问:这道题求的是哪个数量?(板书:速度=路程÷时间)指名一学生解答,
集体订正。
二、新授。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一个数除以分数。现在先学习其中的一种:
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1.出示例2: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问:怎样
在图上表示“
小时行驶18千米”这个已知条件?
问:“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
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根据线段图该怎样推想呢?可以先求什么?
问:图上哪一段表示 小时行驶的路程?(教师在图上左边的一份上面注明“
小
时行驶?千米”)
问:怎样求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
小时里有2个 小时,2
个 小时行驶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问:18÷2也就是求18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写
出: )
问:现在已经求出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怎样求1小时行驶的千米启发学生
说出:1小时里有5个 ,要用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以5)教师板书:
问:想一想,根据乘法结合律,
还可以怎样写?启发学生得出:
问:根据上面的推想过程,
转化用什么方法计算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
书:
写出答案:“答:1小时行驶45千米。”
3.引导学生小结: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看教科书中新课的内容后试算。
独立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八1、2题,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六、作业。
练习八第3、4题。
第三课时: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29~30页的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5~
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计
算法则,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教学难点:
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头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的。
(1)小明 小时走
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2)小华3分钟行 千米,平均每分钟行多少千米?
指名两个学生回答。
二、新授。
1.出示例3:小刚 小时走
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问:这道题要求哪一个数量?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
式?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2.教学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说出,按照例2的计算方法想,这道题除以分数应转化为乘
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来计算。即:
问:想一想,这里的“ ”为什么可以变成“ ”
启发学生说出分作两步想的过程:
第一步:因为 小时有3个 小时, 所以要先算 , 也就是求 的 , 即
(千米)。
第二步:因为1小时是10个 小时,所以要再算 , 也就是
(千米)。所
以 ,这样原来的“ ”就变成了
指名学生接着计算,教师板书:
问:认真观察例2和例3的解法,想一想整数或者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分
别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
能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启发学生说出:整数除以分数,或者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是
分别转化成被
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从而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3.教学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八第5、8、10题。
四、作业。
练习八第6、7、9题。
第四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11~
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方程解答分数除法文字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
础。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答文字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代数思想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3.列出算式:
(1)
(2)
(3)
72的6倍是多少?
72 的是多少?
的 是多少
问:最后这道题是把谁看作单位“1”?是求谁的
应怎样列算式?二、新授。
1.出示例4: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多少?
2.这道文字题与上面复习题最后一道文字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这道题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吗?设什么为x?根据什么这样列?
引导学生说出是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出:
4.这道方程怎样解?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5.请你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练习。
2.练习八的第11题。
3.练习八的第12题。
让学生说一说四题的异同点,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法则。
4.练习九第14、15题
5.练习九第16题。
不同的解法,让学生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作业。
练习九第13题。
第五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6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九
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
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分数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的意义是什么?
2.下面各题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鸡的只数是鸭的 ;
(2)梨重量的
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
。他体内的水分有
多少千克?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
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说,
教师出示示意图。)
问:这里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谁是单位“1”?
(启发学生说出:体重 =水分的重量)
(3)学生列式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 。这个儿
童体重多少千克?
(2)读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图表示题里已知的条件各问题,教师画出
示意图:
(3)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启发学生说出:体重
=水分的重量)
(4)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
问题变了。) (5)问:那么这道题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
样求这个单位“1”?
启发学生按照上面的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再列方程求解。
解:设这个儿童的体重是x千克
(7)书写答案,并让学生再说一说问题思路。
(8)完成第43页的“做一做”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谁是单位“1”。
2.教学例2。
(1)出示例2:一条裤子75元, 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元?
(2)让学生读题,说出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后, 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3)引导学生这样想:“裤子是上衣价格的 ”,把上衣的价格看作单位
“1”。根据题意和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写成下面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式:
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
(5)
(5)让学生口头检验后,
写出答案。然后再指名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第35页的做一做。
画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式,说一说谁是单位“1”。
2.练习九第1题。
回答后,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3.练习九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四、作业。
1.练习九第4、5题。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了120千米,占全长的
,甲乙两
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机床厂三月份生产小机床450台,是四月份的
,四月份生产小机床
多少台?
这里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
解:设上衣的单价是x元。
第六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37页练习九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有选举权”的
应用题解题方法,能熟练地用算术或方程进行解答。
2.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说出下题中谁是单位“1”?并列出等量关系式。(口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杨树棵数是柳树的 。
(3)已经打印了全部文稿的 。
(4)再修全长的 ,就完成了任务。
3.填空。
(1)一个数的 是240,这个数是()
(2)20的 是(
)
4.第7题。
是以题组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要重视每道题的解题过程,还应该对这两道题
进行比较。
(1)画图分析题意。
(2)用2种方法解题。
(3)比较分析算
术解法和方程解法: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一个列
方程,一个列除法算式。
5.第8题。
二、指导练习。
1.第9题。
指导学生找到对应关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第10题。
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为下一节
课分数乘、除法应用
题的对比做准备,也是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
三、课堂练习。
根据学生情况,解答*11、*12、*13题。
第七课时:分数乘、除应用题对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的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的题目。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
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
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各题应该把谁看成单位“1”?
(1)鸭的只数的 相当于鸡的只数?
(2)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的。
(3)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说出各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2.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3.根据 ,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
之几?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问: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应把谁看作单位“1”?怎样求?
板书:
答:鹅只数是鸭的 。
(2)出示例题(2):漏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
多少只鹅?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问:鹅的只数是鸭的3分之1,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鹅的只数应
怎样求?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出示例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鸭多
少只?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板书:
问:这道题应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鸭的只数应当怎样求?(应把鸭的
只数看作
单位“1”。这道题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
方程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即把鹅的只数4除以3分之1。)
板书: (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2.问: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
第38页“做一做”
学生说一说单位“1”?根据什么进行列式?
2. 练习十第1、3题
3. 练习十第4、5题。
第4题,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是加一个数的几倍,不再限定必须是
整数,也
可以是带分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
实际是同一问题,只是说法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第2题(1)、(2)、(3)。
第八课时:分数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连除应用
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判断单位“1”的练习。
(1)黑羊的只数是白羊只数的 。
(2)一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
(3)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 。
2.解答课本上的复习题。
指定一名学生读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再指名
分析,判
断,每一步中要把谁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1)指名读题,并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板书:
(2)引导学生解答。
问:美术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
出美
术组人数的3分之1是生物组的人数,也就是:美术组人数 =生物组人数。)
问:生物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
生物组人数
=航模组人数。)
问:航模组人数知道吗?(8人)根据这些条件你能说出这
道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美术组人数 )
问:这个式子等号的两边相等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式子的意义。)
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该设哪个量为X?怎样列方程?
学生试做,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第42页“做一做”。
要求:画出线段图。
2. 练习十一第1题。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2、3题。
第九课时: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3页的例5,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5~
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复
合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商店运来苹果20筐,运来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运来梨多少筐?
2.商店运来梨15筐,是运来桔子的 。运来桔子多少筐?
问:这两道各是以谁为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各用什
么方法解答?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数量?需要用几条线段来表示?
先根据哪个条件来画线段图,表示哪两种水果的筐数?
根据这个条件确定谁是单位“1”?先画哪种水果的筐数怎样画?
(2)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问: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要把谁看作单位“1”,可以得到一个
怎样的数
量关系式?同样根据第三人已知条件,要把谁看作单位“1”,又可以得到一个
怎样的
数量关系式?从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相等关系?
这道题应怎样解答?设谁为X?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解:设桔子有X筐。
答:桔子有25筐。
1.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2.
练习十一的第6、7、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8-10题。
第十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
地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
数的几分之几?女
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 教学比的意义。
(1) 教学同类量的比。
讲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例如:
一面红旗,长是3分米,
宽是2分米。我们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引
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计算)
说明:比较结果,长是宽的 倍。
还可以: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计算:
说明:比较结果,宽是长的
。
问: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说明: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
有一种表示方法,即说成是:长和宽
的比是3比2,或宽和长的比是2比3。
这里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
是同类的量。
(2) 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除以同类量的比,还有不同类量的比。例如: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怎样
表示速度?(学生
列出算式)100÷2=50,它表示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这里,100千米与2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 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 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
9。
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 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
比的写法。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2
(2) 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
号后面的
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 : 2
=3÷2=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问:观察上面的式子,比
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
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问: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
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2.
完成课本“做一做”。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第十一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51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二的第5~15
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2.
3.
4.
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
法、
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
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
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
2.
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
问:这道题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使它化成最简整数比?
(2)
问:这是一道分数比,怎样才能使它转化成整数比?
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的整数比,还要应用(1)题的方法继续
化简。
(3)
问:这道是小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
或
3. 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方法。
2.
3.
练习十二第5、7、8题。
练习十二第9题。
提示:化简与求比值的得数有什么不同?
四、作业。
1.
2.
练习十二第6、10题
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1200千米。
(1)写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求出这个比的比值,再说出这个比值的含义是什么?
第十二课时: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55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相应
练习。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
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的意义是什么?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指名学生进行回答。在
学生得出大豆和玉米的公顷数的比是3:2后,再问:
在100公顷地里种的大豆占多少份?种的玉米占
多少份?一共是多少份?种的
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二、导入新课。
引题:两个小组要栽30棵树,第一组有7人,第二组有8人
,要怎样分配
才合理?
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
分配
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分配方法。(板书:比的应
用)
三、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
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
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3)问:“播种大豆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是什么意思?
(4)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② 播种大豆的面积: (公顷)
③
播种玉米的面积: (公顷)
答:播种大豆60公顷,播种玉米40公顷。
(6)学生试做引题。
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
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
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
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
?(3)
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
糖的几分之几?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六、作业。
练习十五第2、4题。
第十三课时:整理复习(一)
复习内容:课本第56页的第1-3题,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
基本性质,会熟练地求比值
和化简比。
2.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想一想:改成
的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是什么?
学生解答后,教师进行订正并提问:
(1)写出的除法算式: 、 ,与原来的乘法算式 相比较,是已知什么,求
什么?
(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2.说出下面各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提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行间巡视及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
(2)订正得数后讨论: 的商为什么比被除数( )小? 的商为什么比被除
数大?
(3)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发什么规律?
(4)在括号里填>、<或=
( ) ()20 ()
三、复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化简比,之后请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
2.提问: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四的第1题。
2.练习十四的第2-4题。
第十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复习内容:课本第56页的第4、5题,完成练习十四的第5-10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会熟练地
解答分数应用题和按比例
分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应用题。
1.根据下面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写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汽车的速度是火车速度的 。
(2)女生人数的 与男生人数相等。
(3)实际完成计划的 。
二、复习连乘、乘除混合运算的应用题。
1.完成“整理和复习” 的第5题。
2.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复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1.解答练习十四的第10题。
学生独立进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什么规律?
3.讨论:怎样检验“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答正确不正确?
四、课堂质疑。
1.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2.提问:你对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十四的第5题。
2.练习十四的第6题。
第(1)题可以列方程解,也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除法算式解。
3.练习十四的第7题。
学生解答并改编后,再让学生说说这三道题不同之处。
4.练习十四的第8、9题。
第三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
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
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
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
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
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
号的,要先算(),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1) (2) (3)(4)
3.练习十五第4、5题。
第二课时:简便计算和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
题。
教
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
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
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6、9、10题。
第三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
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
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地相距18千米,甲乙
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
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两周修了5千米,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
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
(1)
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
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 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
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
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第四课时: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
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
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
(1)梨树有多少棵?( 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 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
x)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
和黑兔各有
多少只?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 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练习十六的第7题(1)、(2),比较这两道题
有什么不同?它们各用什么
解答好?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第五单元 圆
教材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
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
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低年级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
但只是直观认识。本单元有圆的认识、圆的周
长和圆的面积。在六年级下学期,
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
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而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
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不论
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
题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
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另外,还加强了
动手操作,为学
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
画圆。
2、理解圆周率
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
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圆的基本
概念,尤其是圆周率的意义,是学生学习圆的周长
和面积这部分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时,对圆的基本
特征,通过直观教具的演
示和操作,比较容易理解。但对圆周率的意义往往不能很好地从特殊推至一般,
所以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学
生还是第一次接
触到。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探索推导出计算公式,
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一
定要重视操作体验。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其中圆的认识1课时,圆的周长1课
时,圆的
面积2课时,扇形的面积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主体分析
1、结合具体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圆的特征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经历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4、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第1节圆的认识
陈秋蓉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
1、通过学生的
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
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
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
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能够正确地用圆规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理解圆的半径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设计: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圆)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请你们想一想,
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播放教材57
页主题图)
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圆的世
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
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
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
探索圆的欲望。
二、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
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
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
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
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
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
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
本特征。
2.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
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每四人一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
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
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
(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欣赏完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们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吗?
(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
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
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3.探讨圆心。
(1)教师示范画一个完整的圆,然后对圆讲解: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
点叫做圆心。 <
br>(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上下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左右对折、
打开,又出现一条
折痕;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如此做几次,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几条折痕相交于一点)
师指出:这一点就是圆心。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课件|视频|试卷
什么叫圆心?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
师明确: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引导学生在学具圆上标注圆心。
(3)设疑:同学们刚才画的圆的位置不一样,你们认为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探讨半径。
(1)小组合作。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
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
段吗?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
么?
(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师: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在同一个圆中,可
以画几条半径?所
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学生讨论后,全班汇报。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课件|视频|试卷
师小结:半径是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
半径,所有的半径长
度都相等。
(4)设疑:刚才同学们画的圆有大有小,你们认为它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后全班汇报。
师小结: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5.探讨直径。
(1)小组合作。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
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线段的长度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2)说一说什么叫直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3)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想一想:直径应具备哪些条件?在同一个圆中,可
以画几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
学生讨论后,全班汇报。
师小结: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在同一个圆中有无
数条直
径,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
6.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
径和半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师
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
直径的。用字母表示为:d=2
r或r=。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
的各部
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
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7.设计美丽的图案。
(1)课件出示教材59页图案。
(2)提出设计要求:以
圆为基本图形,运用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等图形的变
换方式,利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来。
(3)教师展示作品。
小结: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①观察圆的特点;②用圆规和
直尺
一步一步地画圆;③擦去多余的线条并涂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在图案设计
中的作用,在设计展示中让学生
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认可和肯定。
三、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1.判断。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频|试卷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3)半径4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4)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2.想一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放在哪?
四、课堂总结,评价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教材58页1、2题。
2.教材60页1、2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第2节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4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实践探索,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
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
初步的演绎推
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七窍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和圆周率的含
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直径分别为5、6、7、8、9、10厘米的圆纸片、绳子、
表格。
教学设计: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认识圆的周长。
师:李奶奶决定让小明和小刚进行一次跑步比赛。方案是这样的:
让小明沿
着一个边长为d米的正方形跑道跑,让小刚沿着一个直径为d米的圆形跑道跑(假
设他
俩跑的速度一样);方案一公布,小明就说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个方
案公平吗?要想判断这个方案
是否公平,必须要知道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否相
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什么?(周长)
师:对,要知道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圆
的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故事的引入给下面将要学习
的内容做了一
个情境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
二、引导探究,展开新课
1.情境导入,借助教具直观感知,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想一想,要想计算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实际上
是求什么?(圆
的周长)
(2)你知道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指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3)围成圆周长的是一条什么线?
明确圆的周长的概念:围成圆的封闭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1)滚动法。
拿出一元硬币,提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鼓励学生各<
br>抒己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学生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
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
滚动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强调:用滚动
法进行测量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做好标记;②不能滑动,要滚动;③要滚
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小结:对于较短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我们可以用滚动法测出圆的周长。
(2)绕绳法。 课件出示:一个圆形水池,提问:要测量这个水池的周长用滚动法可以吗?
那你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呢?(学生提出可以用绕绳法测量)
绕绳法:用一根绳子绕圆形水池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
出绳子的
长度,即可得出圆形水池的周长。提醒学生用绕绳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一定
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②绳子是无弹性的。
(3)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呢?
教师甩动一端系着线的小球问
: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
用上面提出的方法测量吗?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
教育网
httP: 课件|视频|试卷
经过对比,感受滚动法和绕绳法两种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3.操作实验,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观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随着直径或者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2)动手操作,找出规律。
四人一组,合理地分配任务,分别量出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用计算器计算
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逐项
填入表中。例如:
周长C(
cm
)
3.142
9.5
12.6
15.8
31.4
直径d(
cm
)
1
3
4
5
10
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3.14
3.17
3.15
3.16
3.14
(3)观察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
①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比值都是三点几)
②你认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
什么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
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下面我们共同来验证一下之前得出的结论
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圆的周长
随直径的变化而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却是一个定值)
(5)认识圆周率。
①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圆周率)
②圆周率的概念是
什么?(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
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③关于圆周
率,你们还知道什么?(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
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3.141
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
近似值,即π≈3.14)
④感受文明,激发情感。
结合教材63页的资料介绍《周髀算经》中“周三径
一”的说法,介绍祖冲
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
(6)总结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①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结合学生回答,
板书:圆的周长=圆的直
径×圆周率=圆的半径×2×圆周率)
②如果把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你们能总结出求圆的周长的字
母公式吗?
(C=πd或C=2πr)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7)进一步明确复习题答案。
结合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说一说小
明和小刚谁先
跑完?小明跑完一圈的路程是4d,小刚跑完一圈的路程是πd,4比π大,所以
小刚先跑完。
4.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例1,这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
,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
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
,轮子大约转了
多少圈?
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让学生板演。
C=2πr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
件|视频|试卷
2×3.14×33=207.24(
cm
)≈2(
m
)
1
km
=1000
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
。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
转了500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做例
1,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把课堂
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的过程中,教
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
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64页1题。
2.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与直径的乘积。(
)
(3)当半径为3
cm
时,圆的周长为18.84
cm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3.爸爸用卷尺量得圆桌面的周长是4.71
m
,这个圆桌的直径是多少?
4.完成教材66页7、8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拓展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66页9、10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取3.14。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的半径×2×圆周率。
第3节圆的面积
陈秋蓉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频|试卷
1、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观
察、操作、分析 、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 式,渗
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自己面对困难勇于克服、
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圆面积的计算以及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一张圆形纸片、多媒体课
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2)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2.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
(1)感知圆的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问:大家看这两张圆形纸片的面
积一样大吗?
师明确: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
师指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
指导学生 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圆,同桌之间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儿是圆的
周长?哪儿是圆的面积?
学 生操作后,师生共同明确: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的一周的封闭曲线的长;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课件|视频|试卷
设计
意图:圆的周长和面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设计了
摸一摸,指一指,让学生在初步感
知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的同时,充分感知面
积的意义,为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打下了基础。有意的对容
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对
比和强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差错。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度量,猜想圆的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的
面积,(课件演示测
量过程)观察后得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师: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是无法通过度量得出的。
2.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转化过程。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的?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过渡: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
把新的图形通过分割、
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
br>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动手操作。
(1)学生分别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后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
形。
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
(2)讨论: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
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
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把圆平均分成
32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④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
形)
(3)观察、汇报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结合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
来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
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且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所以圆
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
S
圆
=×r <
br>因为C=2πr,所以S
圆
=πr×r,S
圆
=πr
2
。
4.探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其他方法。
(1)小组合作,看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来求面积。
(2)汇报不同方法。(教师结合
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如果学生方法单一,教
师可以补充;如果学生采用的方法比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
间选择展示)
方法一 把圆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之和求面积。
将圆16等分,取其中的一份
,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
这个圆的面积的。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圆的周长的,三角形的
高是圆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圆的面积=
=×2×π×r×r=πr
2
方法二
把圆转化成三角形求面积。
如右图,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三
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的4倍,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所以圆的面
积等于圆的周长
的乘4r除以2,也等于πr
2
。
方法三
把圆转化成若干个平行四边形之和求面积。
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
形。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圆的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的半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底×高,则:
圆的面积=×r÷
=×r×8
=πr
2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后,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
把圆转
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及创新能力。
⊙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
m
,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
多少钱?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说出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20÷2=10(
m
)
3.14×10
2
=314(
m
2
)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皮需要2512元。
(4)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圆的面积的推
导过程,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问
题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1.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
(1)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做。
(2)算法讲评。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r=5
cm
(2)d=8
dm
四、课堂总结,评价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新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
法。
2.完成教材71页1、2、3、4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圆的面积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圆
=×r=πr×r=πr
2
第4 节 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陈建钗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
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让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
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
的举和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图形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圆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
化?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已经知道的环形物体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
趣)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环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
学生掌握的常识和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
身边,学生从直观上也感受到了环形的特点
,为后面学习环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特点。
(1)画一画。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学生按照要求画圆)
(2)剪一剪。
指导学生先剪下所画的大圆,再剪下所画的小圆。
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环形)
师:我们也称它为圆环。
(3)教师手拿学生剪的圆环提问:这个圆环是怎样得到的?
生明确:圆环是从外圆中去掉一个内圆得到的。
(4)借助图示认识圆环的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圆环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图示引导学生明确相关内容并板书)
①外圆:又名大圆,它的半径用R表示。
②内圆:又名小圆,它的半径用r表示。
③环宽:指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相差的宽度。
2.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2)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亲身实践贯穿始终,同
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一些方法,
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
掌握,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把环形从一般图形中分离出来,快速地抓住了环形的本
质特征,
形成环形的概念,并顺利推导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空
间观念。
3.课件出示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
cm
,外圆半径是6
cm
。圆环的
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
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试做,指生板演。
(3)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解法一
外圆的面积:πR
2
=3.14×6
2
=3.14×36
=113.04(
cm
2
)
内圆的面积:πr
2
=3.14×2
2
=3.14×4
=12.56(
cm
2
)
圆环的面积:πR
2
-πr
2
=113.04-12.56
=100.48(
cm
2
)
解法二
π×(R
2
-r
2
)=3.14×(6
2
-2
2
)=100.
48(
cm
2
)
答:圆环的面积是100.48
cm
2
。
(4)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5)小结:圆环的面积
计算公式:
S
=π
R
2
-π
r
2
或
S
=π×(
R
2
-
r
2
)(板书公式)
(6)讨论。
知道什么条件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怎样计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图示多角度解答)
①知道内、外圆的面积,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
环
=
S
外圆
-
S
内圆
②知道内、外圆的半径,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
环
=π
R
2
-π
r
2
或
S
环
=π×(
R
2
-
r
2
)
③知道内、外圆的直径,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④知道内、外圆的周长,也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
环
=π
×(
C
外
÷π÷2)
2
-π×(
C
内
÷π
÷2)
2
或
S
环
=π×[(
C
外
÷π÷2)
2
-(
C
内
÷π÷2)
2
]
⑤知道内、外圆的直径或半径及环宽,也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
环
=π×
[(
r
+环宽)
2
-
r
2
]
或
S
环
=π×[
R
2
-(
R
-环宽)
2]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圆环;结合图示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br>例题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使学生领会两种方
法间的区别,好中
选优,展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合作讨论中进一步弄清求圆环
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
习惯。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68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解题思路。
2.一个环形铁片,外圆直径是20
dm,内圆半径是7 dm,这个环形铁片的
面积是多少?
3.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75
cm
2
,求圆环的面积。
[引导学生理解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R
2<
br>-
r
2
=75(cm
2
),圆环的面积=π(
R2
-
r
2
)
=3.14×75=235.5(cm
2<
br>)]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
所学知
识,又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72页8题。
2.找一些关于环形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
环
=π
R
2
-π
r
2
或
S
环
=π×(
R
2
-
r
2
)
第5节 扇形的认识
陈建钗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扇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
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2、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研究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扇子、圆形纸片。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都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
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
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
”。(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接收扇形的<
br>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
、
B
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
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
和
B
,
所以称这条弧为“弧
AB
”,弧是圆上的一部
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
A
、
B
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
弧
AB
”。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
AB
”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演示先出现彩色的
OA
、
OB
两条
半径,同时在弧
AB
与半径
OA
、半径
OB
所围成的图形中
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叫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
“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
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
OA
、
OB<
br>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
AOB
,
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
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
形。
师
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
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
的图形。
4.三角形和扇形的区别。
(1)出示一个扇形和一个三角形。
问:这两个图形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
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
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
不是弧,
而是线段,这样的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
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设疑:在同一个圆中,怎样判断扇形的大小?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 <
br>师小结: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
角大的扇形大,圆心角
小的扇形小。
设计意图:由观察图片和图形得出概念,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对比扇形和
三角
形的不同,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三、巩固应用
1.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在括号里画“√”。
2.判断。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
(3)在同一个圆内,圆心角越大,扇形也就越大。( )
(4)圆比扇形大。( )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
3.画一个半径是2
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的扇形。
设计意图:练习题层层深入,考查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新
知识的巩固。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教材76页1、4题。
板书设计:
扇 形
扇形是圆上的一部分,∠
AOB
是圆心角
第6节
整理和复习
陈建钗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
生、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圆的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组合图形的面
积。
教具学具准备:一根长绳、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
,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
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
?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出示教材69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知
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
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
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今天,我们
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解决问
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圆
有关的组合图
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圆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1)动手操作,发现半径与边长的关系。
①用直尺画一个边长为10 cm的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②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你能说出你是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
的吗?
(
要收集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判断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评选最优
方法,并指出做错的同学错在哪
里)
③学生到实物投影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回答半径是多少及半径与正方形边
长的关系。
(板书:
d
=
a
r
=)
(2)填表。
计算正方形与它内接圆的面积并完成下表。
正方形的边长m
正方形的面积m
2
圆的面积m
2
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m
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并填表)
(3)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讨论)
以半径为1 m的圆的外切正方形为例:
2×2=4(m
2
)
3.14×1
2
=3.14(m
2
)
4-3.14=0.86(m
2
)
所以半径为
r
的圆外切
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是(2
r
)
2
-3.14
r
2<
br>=
0.86
r
2
。
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正方形内接一个
圆,它们之间部分的面积都是
0.86
r
2
呢?
学生汇报后小结:
(1)边长逐渐增大,正方形的面积逐渐增大,圆的面积越大。
(2)任意一个正方形内接圆,它们之间部分的面积都是0.86
r
2
。
2.探究圆内接正方形中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
师:既然一个圆外切一个正方形有这样
的面积关系,那么反过来,在一个圆
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们之间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1)探究圆内接正方形的对角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①操作。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圆)试一试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一说应该怎
样画。
1
2
3
4
5
r
学生尝试
后汇报: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然后把两条直径与圆上的
四个交点连接,就画出一个正方形了。
(课件演示作图的方法,并集体订正)
②想一想,正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正方形的对角线等于圆的直径)
(2)讨论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3)探究计算方法,发现规律。
①讨论:怎样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②尝试计算,汇报交流。
如果圆的半径是1
m,你可以怎样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 2×1÷2×2=2(m
2
)
3.14×1
2
=3.14(m
2
)
3.14-2=1.14(m
2
)
方法二
1×1÷2×4=2(m
2
)
3.14×1
2
=3.14(m
2
)
3.14-2=1.14(m
2
)
方法三
2×2÷2=2(m
2
)
3.14×1
2
=3.14(m
2
)
3.14-2=1.14(m
2
)
③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变圆的半径尝试计算后汇报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半径为
r
的圆内接正方形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的关系是:=1.14
r<
br>2
设计意图:这一题的关键是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
计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求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并汇报交流,
拓展了学生的能力,提
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
想一想,同一个圆,它们的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讨论:大正方形与圆的比是多少?圆与小正方形的比是多少?大正方形与小
正方形的比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78页“练习十七”。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d
=
a
r
=
S
正
-
S
圆
=2
r
2
-3.14
r
2
=0.86
r
2
S
圆
-
S
正
=3.14<
br>r
2
-×2=1.14
r
2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
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
学生理解和掌握
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
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
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
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
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
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
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
系。)
二、新授
例: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
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
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
总人数的64%……
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1、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
到百分数?
2、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
做百分数,
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
3、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
联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区别: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4、教学百分
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
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5、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
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79练习十九第4题:读
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做一做”第四题:学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
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也可以<
br>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写法:
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第二课时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
小数化成百分数或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
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
小10
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授。
例1:
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命
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
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3÷5=0.6= 60100=60%3÷5=35=3×205×20=60100=60%
4÷6≈0.667=6671000=66.7%4÷6=46=------
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答:王涛和李强的命中率分别是60%和66.7%。李强的命中率高。
例: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
百分数的?
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
它缩小100倍。
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例:把27%、135%化成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
: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
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
化成小数。
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
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
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例2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
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春蕾小学有学生750名,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
义一样吗?
分析: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
过的知识
,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解:
三、课堂练习
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P81“做一做”第1题。
P82“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
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
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想一想:2.5%怎样
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
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
br>(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
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
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5、6、8题。
六、板书设计: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
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
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第三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的解答方法。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
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
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例3;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3
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
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
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
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
(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
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
位
“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
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也可以先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
时要注意什
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
一个数
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
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
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
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
学生体会到,用百分
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第89页“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3、4题。
板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线段图找准单位“1”
解法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教案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
分量占总
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
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
、认真的学习习惯,并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四、课时分配
新授1课时。
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一)
教学课题:扇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
题。
教 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
法:加强合作,归纳整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进行新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
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
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
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
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
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
)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
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
,喜欢跳绳和踢
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
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