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中秋作文400字-我的小伙伴作文500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
点、教学准备、教学
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 7 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
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 4 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 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位置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圆
第四单元 :
百分数
第五单元 :
第六单元 :
第七单元 :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
物体的位置。
第一课时 位置
统计
数学广角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3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2 课时
共 13 课时
共 10 课时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 48 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
一位同学发言,你
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 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XX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 示自己的位置
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XX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2, 3)。按
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 名回答)
2、小结例 1 :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 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
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2,
3)与( 3, 2)的不同。
}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
四、课堂总结
}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第二课时:位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
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
2
}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
张示意图上(出示
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 1
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 0列、0
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
分利用这些经验和
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
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 培养空间观念。
}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 6 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
5
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 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
了知识间的相互联
系。 }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
价。
练习一第 5 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A再向上平 移
3,0)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
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
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
表示位置,让学生懂
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
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 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 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
算式的研究,使学
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
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
算理,并在这过程
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 个 12 是多少? 9 个
11 是多少? 8 个 6 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 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 课件出示例 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
11 份,其中的 2
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 3 个 是多少?
,那么“人跑 3 步的距离
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
2/11 + 2 /11 + 2 /11 =
211 X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 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
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
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 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 不变。(板书)
C. 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
数。
4 、 教学例 2
(1) 出示X6,学生独立计算。
( 2
)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 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
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
格式。
三、
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 .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
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
习惯)
四、 学生课堂自评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11 X3
=2 X3 11
= 6 /1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
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
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 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 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XXX
2、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 、教学例 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
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X
(2)
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
1 小时粉刷的面积,
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由此得出X这个乘法算 式表示“ 的
是多
少?”
(3)
导出计算方法:
X ==。
(4)
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 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 、教学例 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X。
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X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
律对于分数乘法同
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 性。
3、
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 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
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
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 36 X2 + 15
二、新知探究
1
、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
确定运算顺序后计
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
)
+
X
(3) — X
(2
)
X —
(4
)
X
+
(2) 5 X6 + 7X3 (3) 15 X(34 — 27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 1 )乘法交换律: aX b=b X a
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
(a+b)Xc=aXc+bXc
( 2 )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 3 )用简便方法计算: 25X7X4 0.36 X101
3、
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 1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 2 )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
能,你们能找到证
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 5
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 3 )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 教学例 6
( 1 )课件出示: X X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 律?(应用乘法交换
律)
(2) 课件出示:+ X,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
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算)
(3)
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 认真观察已知数有
X4和X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
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 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 1)
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 3 )教师讲解疑难。
四、 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
鼓励学生
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
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 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
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
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 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 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x
1”。
x
2、 列式计算。
(1)2 0的是多少?
(
2)6的是多少?
3、
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 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 知道如何找单位“ 1 ”。
(二) 、教学例 1
1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 1
)、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
( 2)
、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 、如何来理解单位“
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
1”的量,知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
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
2500 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 2500 的 是多少)
(4)
、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x= 1000 (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
什么?然后独立解
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 2 题、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 定单位“ 1
”,画出
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
意义进行复习,并事
先复习如“ 20 的 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
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
之外,更重要的还在
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 “1
”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
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二)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
乘法的
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 ,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
(1) 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3)
一条路,已修了 。
(5) 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 32
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
来
80
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
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 3)( 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
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 应用题”。
、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 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
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 位“
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 — 80 X = 80 — 10 = 70 (分贝)
(2) 120 页的 是多少?
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2)
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4) 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80
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解法二:80 X(1 — )
= 80 X = 70 (分贝)
3、
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 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 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 巩固练习:P20 “做一做”
(二)教学例 3
1 、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说说
自己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 的
”。着重让学生
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 1 ”。
3、
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
方法。
解法一:75 + 75 X = 75 +
60 = 135 (次)
解法二:75 X(1 + ) = 75 X = 135 (次)
4、 巩固练习:P21 “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 2、3、 4、5 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 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 2 和例 3
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
基础上,学习解
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
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 两种解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 1 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 1
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
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
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
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
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教学后记 :
第九课时 :练习课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
题、自探问题、应用
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 x x 6 x X40
(2) x x 3 x X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 、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 1 )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 2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 3)0、1 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 1 )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 2
)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3
)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
互依存,一个数不
能叫倒数)
( 3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 1 )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 3 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
母位置处)、分母
(数字 5 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 2 )写出
6 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 1 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 ) 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
数”,所以 1 的倒数是 1 。)
1 X1 = 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
6 =
(2)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因为 0 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 1,所以
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 、练习六第 2
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 3 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
x( ) = (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
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
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
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
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
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
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 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
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教学后记
)X47 =( ) x 5=13 x( ) =1
第十一、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 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
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
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
法则,能运用法则正
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 个因数的运算。
(2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 X6 = 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 *5 =
6, 30 -
6 = 5)
2、口算下面各题
3x
x
xx
6 x x
二、新知探究
( 一) 、教学例 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
(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 100 克化成 千克,
300 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 、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
、全班汇报:
100 x3= 300 (克)
A、
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B、 300克水果糖,每盒 100克,可以装几盒?
x3 =(千克) *3 =(千克)
300 *3 = 100 (克)
300
*100 = 3 (盒)
*3 = 3 (盒)
4
、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 P28
“做一做”
(三)、教学例 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
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 2 份,并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
=,每份就是2个。
B、 *2 = X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 3 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
通过操作对比,让
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 和 *3
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 数,等于乘上这个整
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 20 * 5 * 10 *
6 *
2、解决问题
(1) 、一辆货车 2 小时耗油 103
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 、正方形的周长是 45 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
导学生总
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 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X
泊 3
3 x 2 x 6 x
- 2 - 6 -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 2 小时走了 6 km
,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
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 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 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 2 km 这个条件?(将
线段平均分成 3
份,其中 2 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
(3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 2 km ,要求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 2个,算式:2X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X X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 2X X3 = 2 X
(二)
、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
用整数乘这个分数
的倒数。
(三) 、计算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
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X = 2 (km
)
2、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
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
算,也就是说除以一
个不等于 0 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 当堂测评
1、 P31 “做一做”的第1、2题。
2、 练习八第 2、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 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
是重点让学
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
意义有更
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
益,根据操作计算方
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 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
中同样适用,并能应
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
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
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
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
面的,最后算中括号
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
428+63 -H9—7
X
5
(2) 1.8+1.5 -4― X0.4
(3) 3.2 ―[(1.6+0.7) X2.5] (4) [7+(5.78 —
3.12)] X(41.2 —9)
3、小红用长 8 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 23
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一) 、教学例 4( 1 )
1
、教师课件出示例 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 1 )例 4
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 3 相同?问题相同吗?
(2
)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 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 全班汇报
( 1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 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
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 多少朵花。
B、
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 2
)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 、教学例 4(2)
(1)计算 15
-(23+15 )X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 1、2、 3 题:
注:第 2
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 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 5
层楼的
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 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
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
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一)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能熟练地列方程解
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
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 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 34 等于 12.
(2)男生人数的 1112 等于 220 人。
(3)甲数的 58 是 40.
(4)乙数的 45 刚好是 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六年级学生 小明的体重为
35 千
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 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X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 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X
=体内水分的重量
(2)
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 变了)。
(3)
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
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
(4 )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X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 1 )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 1 ”。
(2)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 段图)
爸爸的体重X
=小明的体重
1”?单位“ 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1 ”设为X,)
=体内水分的重量,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X= 35
X=
35
*
X=75
②算术解:35 * = 75 (千克)
4、巩固练习:P38
“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 讲)
三、 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
(1 )一个数的2 5是4
0,这个数是多少?
(2)
(3)
(4)
一个数的3
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5,乙数是多少?
15 分)。
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
甲数是乙数的2 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 解决问题( 40 分)。
某校有女生 160 人,正好占男生的
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
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 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
学例题的第( 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
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
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