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重庆大学专业排名-男女朋友之间的情话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朱玉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26-01
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
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
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进行
的动手、动脑、动口等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
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
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
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
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活跃课堂气氛,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
途径。
一、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思维形成架起了桥梁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问题情景进行的一系列动手、动
口、动脑的活动,小学生以操作为主要形式。苏霍姆
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它是形
成思维工具的镜子”。操作型
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
官来参与学习活
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运用较为普遍。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
识‘平
均分’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发现“一般分”与“平均分”的区别,进而理解概念“平均分”;
在学
习“图形的运动”时,也是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对称”,让学生
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
对
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1.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學低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还
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
出现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加之有些概
念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长度
单位”、“认识时间”和“量一量,比一比”等知识点
,都是比较抽象的。要准确理解这些知识
点,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感受理解。因此,教学时要从学
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
发,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化抽象为直观,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如教学长度单位
“厘米”时,可让学生观察直尺、三角尺上“一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用手比划示范
“一厘米”
的长度,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厘米”;在教学单位“米”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米尺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