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考数学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专题二_立体几何_有答案
自然风景作文-河北留学
江苏 新高考
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一般是“一小一大”,小题主要考查
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问题,而大题
主要证明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其考查形式单一,难度
一般.
第1课时立体几何中的计算(基础课)
[常考题型突破]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必备知识]
空间几何体的几组常用公式
(1)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积公式:
①S
柱侧
=ch(c为底面周长,h为高);
1
②S
锥侧
=ch′(c为底面周长,h′为斜高);
2
1
③S
台侧
=(c+c′)h′(c′,c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周长,h′为斜高).
2
(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①V
柱体
=Sh(S为底面面积,h为高);
1
②V
锥体
=Sh(S为底面面积,h为高);
3
1③V
台
=(S+
SS′
+S′)h(不要求记忆).
3
(3)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①S
球
=4πR(R为球的半径);
4
3
②V
球
=
πR
(R为球的半径).
3
[题组练透]
2
1.现有一个底面半径为3
cm,母线长为5 cm的圆锥状实心铁器,将其高温熔化后铸成一个
实心铁球(不计损耗),则该铁球
的半径为________cm.
解析:因为圆锥底面半径为3 cm,母线长为5
cm,所以圆锥的高为5-3=4
cm,其体积为
3
14
323
π×3×4=12π
cm
,设铁球的半径为r,则
πr
=12π,所以该铁球的半径是9 cm.
33
3
答案:9
2.(2017·苏锡常镇二模)已知直四棱柱底面是边长
为2的菱形,侧面对角线的长为23,则该
直四棱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直四棱柱的侧棱长为
=cl=4×2×22=162.
答案:162
3.(2017·南通、泰州一调)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
1
B
1
C
1
D
1
中,
3
cm,AA
1
=1
cm,则三棱锥D
1
A
1
BD的体积为_______cm.
解析:三棱锥D
1
A
1
BD的体积等于三棱锥BA
1
D
1
D的体积,因为三棱锥BA
1
D
1
D的高等于AB,<
br>1
△A
1
D
1
D的面积为矩形AA
1
D1
D的面积的,所以三棱锥BA
1
D
1
D的体积是正四棱柱A
BCDA
1
B
1
C
1
D
1
的
2
11
2
3
体积的,所以三棱锥D
1
A
1
BD的体积等于
×3×1=
.
662
3
答案:
2
4.如图所示是一个直三棱柱(以A
1
B
1
C
1
为底面)
被一个平面所截得到的几
体,截面为ABC,已知A
1
B
1
=B1
C
1
=1,∠A
1
B
1
C
1
=90°,A
1
A=4,B
1
B=2,C
1
C
则
此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
解析:在A
1
A上取点A
2
,在C
1
C上取点C
2
,使A
1
A
2
=C
1
C
2
=BB
1
,连结A
2
B,
A
2
C
2
,
∴V=V
A
1
B
1
C
1
-
A
2
BC
2
3
2223
2
-2=22,所以该直四棱柱的侧面积为S
2
AB=
何<
br>=3,
BC
2
,
+V
B
-
A
2
ACC
2
111+223
=
×1×1×2+××2×
=.
23222
3
答案:
2
V
1
3<
br>5.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积分别为S
1
,S
2
,体积分别为V1
,V
2
.若它们的侧面积相等且=,
V
2
2
S
1
则的值是________.
S
2
解析:设甲,乙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分别为r
1
,r
2
,高分别为h
1
,h
2
,则有2πr
1
h
1
=2πr
2
h2
,即
2
V
1
πr
1
h
1
V
1
r
1
r
1
3S
1
r
1
2
9
r
1
h
1
=r
2
h
2
,又=
2
,∴=,∴=,则=
=.
V
2
πr
2
h
2
V
2
r
2
r
2
2S
2
r
2
4
9
答案:
4
[方法归纳]
求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解题技巧
(1)求
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熟记公式是关键所在.求三
棱锥的体积,等体
积转化是常用的方法,转化原则是其高易求,底面放在已知几何体的某一面上.
(2)求不规则几何体
的体积,常用分割或补形的思想,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以易
于求解.
多面体与球的切接问题
[必备知识]
解决球与其他几何体的切、接问题
(1)解题的关键:仔细观察、分析,弄清相关元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2)选准最佳
角度作出截面:要使这个截面尽可能多地包含球、几何体的各种元素以及体现这
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达到
空间问题平面化的目的.
(3)认识球与正方体组合的3种特殊截面:
(4)熟记2个结论:
①设小圆O
1
半径为r,OO
1
=d,则d+r=R;
∠
AO
1
B∠AOB
②若A,B是圆O
1
上两点,则AB=2rsin
=2Rsin.
22
[题组练透]
222
1.(2017
·江苏高考)如图,在圆柱O
1
O
2
内有一个球O,该球与圆柱的上、
V
1
下底面及母线均相切.记圆柱O
1
O
2
的体积为V<
br>1
,球O的体积为V
2
,则的值
V
2
是______
__.
解析:设球O的半径为R,因为球O与圆柱O
1
O
2
的上、
下底面及母线均相切,所以圆柱的底
V
1
πR·2R
3
面半径为R、
高为2R,所以==.
V
2
4
3
2
πR
3
3
答案: <
br>2
2.(2017·全国卷Ⅲ改编)已知圆柱的高为1,它的两个底面的圆周在直径为2的同一个
球的球
面上,则该圆柱的体积为________.
33π
1
2
3
解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则r=1-
=,所以圆柱的
体积V=
×π×1=
.
44
2
4
22
2
3π
答案:
4
3.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都在半径为2的球O的球面上,且AB=3,BC=3,过点D
作DE
垂直于平面ABCD,交球O于E,则棱锥EABCD的体积为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BE过球心O,
∴DE=
4-3-
22
3
2
=2,
1
∴V
E
ABCD
=
×3×3×2=23.
3
答案:23 4.(2017·南京、盐城一模)将矩形ABCD绕边AB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AB=3,BC=2,
圆柱
上底面圆心为O,△EFG为下底面圆的一个内接直角三角形,则三棱锥OEFG体积的最大值是
________.
解析:因为将矩形ABCD绕边AB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AB=3,BC=2,
圆柱上底面圆心为O,△EFG为下底面圆的一个内接直角三角形,
所以三棱锥OEFG的高为圆柱的高,即高为AB,
所以当三棱锥OEFG体积取最大值时,△EFG的面积最大,
1
当EF为直径,
且G在EF的垂直平分线上时,(S
△EFG
)
max
=
×4×2=
4,
2
11
所以三棱锥OEFG体积的最大值(V
O<
br>
EFG
)
max
=
×(S
△EFG
)max
×AB=×4×3=4.
33
答案:4
[方法归纳]
多面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解题技巧
方法 解读
解答时首先要找准切点,通过作截面来解
截面法
决.如果内切的是多面体,则作截面时主要抓
住多面体过球心的对角面来作
首先确定球心位置,借助外接的性质——球心
构造直角三
角形法
到多面体的
顶点的距离等于球的半径,寻求球
心到底面中心的距离、半径、顶点到底面中心
的距离构造成直
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半
径
因正方体、长方体的外接球半径易求得,故将
补形法
一些特殊的几何体补形为正方体或长方体,便
可借助外接球为同一个的特点求解
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
[必备知识]
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
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把这类问题称为平面图形的翻折
问题.平面图形经过翻折成为空间图形后,原有
的性质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弄清
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个平
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的性质发生变化.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据此研究翻折以后的空
间图形中的线面关系和几何量的度量
值,这是化解翻折问题难点的主要方法.
[题组练透]
2π
1.(2017·南通三模)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径为3,圆心角为的扇形,则这个
圆锥的高
3
为________.
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
从正方体或
长方体的八个顶
点中选取点作为顶点组成的
三棱锥、四棱锥等
正棱锥、正棱柱的外接球
球内切多面体或旋转体
适合题型
解析:因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径为3,圆心角为
2π
的扇形,所以圆锥的母线长l=3,
设圆
3
2π
22
锥的底面半径为r,则底面周长2πr=3×,所以r=1,
所以圆锥的高为3-1=22.
3
答案:22
2.(2017·南京考前模拟)如
图,正△ABC的边长为2,CD是AB边上的高,E,F分别为边AC与
BC的中点,现将△ABC沿
CD翻折,使平面ADC⊥平面DCB,则棱锥EDFC的体积为________.
11
3
2
311
解析:S
△DFC
=S
△ABC
=
×
×2
=,E到平面
DFC的距离h等于AD=.
44
4
22
4
13
V
E
DFC
=
×S
△DFC
×h=
.
324
答案:
3
24
的
分
AB
△
3.(2017·全国卷Ⅰ)如图,圆形纸片的圆心为O,半径为5 cm,该纸片上<
br>等边三角形ABC的中心为O.D,E,F为圆O上的点,△DBC,△ECA,△FAB
别是以
BC,CA,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后,分别以BC,CA,
为折痕折起△DBC,△E
CA,△FAB,使得D,E,F重合,得到三棱锥.当
ABC的边长变化时,所得三棱锥体积(单位:
cm)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法一:由题意可知,折起后所得三棱锥为正三棱锥,当△ABC的边长变化时,
设△ABC的边长为a(a>0)cm,
则△ABC的面积为
3
2
3
a,△DBC的高为5-a,
46
3
则正三棱锥的高为
53
∴25-a>0,
3
∴0
3
3
<
br>5-a
2
-
a
2
=
6
6
53
25-a,
3
13
2
∴所得三棱锥的体积V=
×
a
×
34
533
25-
a=
×
312
53
54
25a
-a .
3
53
5
令t=25a-a,
3
4
253
4
则t′=100a-a,
3
3
由t′=0,得a=43,
此时所得三棱锥的体积最大,为415
cm.
法二:如图,连接OD交BC于点G,由题意知,OD⊥BC.易得OG=
3
6
BC,
3
1
2
设OG=x,则BC=23x,DG=5-x,S
△ABC
=
×23x×3x=33x
,
2
1
2<
br>故所得三棱锥的体积V=
×33x×
3
5-x
2
-x=3x<
br>×25-10x=3×25x
-10x.
2245
5
<
br>45
令f(x)=25x-10x,x∈
0,
,
2
则f′(x)=100x-50x,
令f′(x)>0,即x-2x<0,得0
34
5
则当x∈
0,
时,f(x)≤f(2)=80,
2
∴V≤3×80=415.
∴所求三棱锥的体积的最大值为415.
答案:415
[方法归纳]
解决翻折问题需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
(1)解决与翻折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的变
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折线同一
侧的,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位置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抓住两个
“不变性”.
①与折线垂直的线段,翻折前后垂直关系不改变;
②与折线平行的线段,翻折前后平行关系不改变.
(2)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翻折前后的
图形,既要分析翻折后的图形,也要分析翻折前的图
形.
[课时达标训练]
[A组——抓牢中档小题]
1.已知正方体ABCDA
1
B1
C
1
D
1
的棱长为1,点E是棱B
1
B的中
点,则三棱锥B
1
ADE的体积为
________.
1
1111
解析:VB
1
ADE=VDAEB
1
=S△AEB1
·DA=
×××1×1=
.
332212
1
答案:
12
2.若两球表面积之比是4∶9,则其体积之比为________.
解析:设
两球半径分别为r
1
,r
2
,因为4πr
1
∶4πr
2
=4∶9,
4
3
4
3
r
1
3
2
3
所以r
1
∶r
2
=2∶3,所以两球体积之比为
πr
1
∶
πr
2
=
=
=8∶27.
33
r
2
3
答案:8∶27 <
br>3.(2017·天津高考)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所有顶点在一个球面上,若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8,<
br>则这个球的体积为________.
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6a=18,得a=3,
设该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2R=3
34
3
4π279
a=3,得R=
,所以该球的体积为
πR
=
×
=
π.
23382
9
答案:
π
2
4.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10
cm,侧面积为60π cm,则此圆锥的体积为________cm.
解析:设圆锥底面圆的半径
为r,母线长为l,则侧面积为πrl=10πr=60π,解得r=6,则圆锥
1
2
1
22
的高h=l-r=8,则此圆锥的体积为
πr
h=
π×36×
8=96π.
33
答案:96π
5.(2017·扬州期末)若正四棱锥的底面边
长为2(单位:cm),侧面积为8(单位:cm),则它的体
积为________(单位:cm).
1
解析:因为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侧面积为8,所以底面周长c=8,ch′
=8,所以斜高h′
2
1
2
43
=2,正四棱锥的高为h=3,所以
正四棱锥的体积为
×2×3=
.
33
43
答案:
36.设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为V
1
,S
1
,底面半径和
高均为r的圆锥的体积和侧
V
1
3S
1
面积分别为V
2,S
2
,若=,则的值为________.
V
2
π
S
2
3
2
23
2
22
1
3
V
1
3a3
322
解析:由题意知,V
1
=a,S
1
=6a,V
2
=
πr
,S
2
=2πr,
由=得,=,得a=r,从而
3V
2
π
1
3
π
πr
3
S
1
632
==.
π
S
2
2π
32
答案:
π
7.(201
7·苏北三市三模)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已知AB=AA
1
3,点P在棱CC
1
上,则三棱锥PABA
1
的体积为________.
19
解析:三棱锥的底面积S△ABA
1
=
×3×3=
,点P到底面的距离为
22
ABC的高h=
9
3
.
4
93
答案:
4
2π
8.(2017·无
锡期末)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个圆心角为,且面积为3π的扇形,则该圆锥
3
的体积等于
________.
解析:设圆锥的母线为l,底面半径为r,
1
2
因为3π=
πl
,所以l=3,所以πr×3=3π,
3
122π
222
所以r=1,所以圆锥的高是3-1=22,所以圆锥的体积是<
br>×π×1×22=
.
33
22π
答案:
3
9.(
2017·徐州古邳中学摸底)表面积为24π的圆柱,当其体积最大时,该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
的比为
________.
解析:设圆柱的高为h,底面半径为r,
则圆柱的表面积S=2πr+2πrh=24π,
即r+rh=12,得rh=12-r,
∴V=πrh=πr(12-r)=π(12r-r),
223
22
23
=
△
1
3
2
33
2<
br>3-
=,故三棱锥的体积VPABA
1
=S△ABA
1
×h
23
2
=
令V′=π(1
2-3r)=0,得r=2,
∴函数V=πrh在区间(0,2]上单调递增,在区间[2,+∞)上
单调递减,∴r=2时,V最大,
r1
此时2h=12-4=8,即h=4,=.
h2
1
答案:
2
10.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
AC⊥BC,AC=BC=1,PA=3,则该三棱锥外接球的
表面积为________.
解析:把三棱锥PABC看作由平面截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1、3
的长方体所得的一部分(如图
).易知该三棱锥的外接球就是对应长方体的
外接球.又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1+1+
22<
br>2
2
3
2
=5,故外接球半
5
2
5
径为,表面积为4π×
=5π.
2
2
答案:5π
22
11.已知正三棱锥P
ABC的体积为,底面边长为2,则侧棱PA的长为________.
3
231
解析:设底面正三角形ABC的中心为O,又底面边长为2,故OA=,由V
P
AB
C
=PO·S
△
ABC
,
33
得
2213
2
26
22
=PO×
×2
,PO=,所以PA=PO+AO=2.
3343
答案:2
12.(2017·苏州期末)一个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分别为3,
8,9,若在该长方体上面钻一个圆柱形的
孔后其表面积没有变化,则圆孔的半径为________.
解析:圆柱两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孔的打法有三种,所以有三种情况:①孔高为3,则
2
πr=2πr×3,解得r=3;②孔高为8,则r=8;③孔高为9,则r=9.而实际情况是,当r=8,r
=
9时,因为长方体有个棱长为3,所以受限制不能打,所以只有①符合.
答案:3
13.如图所示,在体积为9的长方体ABCDA
1
B
1
C
1<
br>D
1
中,对角线B
1
D与
平面A
1
BC1
交于点E,则四棱锥EA
1
B
1
C
1
D<
br>1
的体积V=________.
解析:连结B
1
D
1交A
1
C
1
于点F,连结BD,BF,则平面A
1
BC
1
∩平面BDD
1
B
1
=BF,因为E∈平面A
1
BC
1
,E∈平面BDD
1
B
1
,所以E∈BF.
因为F是A
1
C
1
的
2
1FE11
中点,所以BF是中线,又B
1
F綊BD,所以=,故点E到平面A
1
B1
C
1
D
1
的距离是BB
1
的,所以
2EB23
111
四棱锥EA
1
B
1
C
1
D
1
的体积V=
×S四边形A
1
B
1
C
1
D
1
×
BB
1
=V长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1.
339
答案:1
14.半径为2的球O中有一内接正四棱柱(底面是正方形,侧棱垂直底面).当该正四棱柱的侧
面积最大时,球的表面积与该正四棱柱的侧面积之差是________.
解析:依题意,设球的内
接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高为h,则有16=2a+h
≥22ah,即
4ah≤162,该
正四棱柱的侧面积S=4ah≤162,当且仅当h=2a=22时取等号.因此,当该
正四棱柱的侧面
积最大时,球的表面积与该正四棱柱的侧面积之差是4π×2-162=16(π-2).
答案:16(π-2)
[B组——力争难度小题]
1.已知三棱锥SA
BC所在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且SC⊥平面ABC,若SC=AB=AC=1,∠
BAC=120°
,则球O的表面积为________.
解析:∵AB=AC=1,∠BAC=120°,
∴BC=
2
22
1
1+1-2×1×1×
<
br>-
=3,
2
22
3
∴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直径2r==2,
sin 120°
∴r=1.
∵SC⊥平面ABC,SC=1,
∴该三棱锥的外接球半径R=
∴球O的表面积S=4πR=5π.
答案:5π 2.(2017·南京三模)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1
中,AB=1,BC=2,
=3,∠ABC=90°,点D为侧棱BB
1
上的动点.当AD+DC
1
最小时,三棱
DABC
1
的体积为_
_______.
解析: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BB
1
⊥平面ABC,所以BB
1
⊥AB,又因
BB
1
锥
2
r+
2
5
SC
2
=,
2
2
为∠ABC=9
0°,即BC⊥AB,又BC∩BB
1
=B,所以AB⊥平面BB
1
C
1
C, 因为AB=1,BC=2,点D为
1
侧棱BB
1<
br>上的动点,所以侧面展开,当AD+DC
1
最小时,BD=1,所以S△BDC
1
=
×BD×B
1
C
1
=1,
2
11所以三棱锥DABC
1
的体积为
×S△BDC
1
×AB=.
33
1
答案:
3
3.设四面体的六条棱的长分别为1,1
,1,1,2和a,且长为a的棱与长为2的棱异面,则a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AB=2,CD=a,设点E为AB的中点,则ED⊥AB,
⊥AB,则ED=AD-
AE=
22
EC
<
22
,同理EC=.由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知0<a
22
ED+EC=2,所以0<a<2.
答案:(0,2)
4.如图,已
知AB为圆O的直径,C为圆上一动点,PA⊥圆O所在的平
面,且PA=AB=2,过点A作平面α⊥
PB,分别交PB,PC于E,F,当三
棱锥PAEF的体积最大时,tan∠BAC=______
__.
解析:∵PB⊥平面AEF,
∴AF⊥PB.
又AC⊥BC,AP⊥BC,
∴BC⊥平面PAC,
∴AF⊥BC,∴AF⊥平面PBC,∴∠AFE=90°.
设∠BAC=θ,在Rt△PAC中,
AP·AC2×2cos θ2cos
θ
AF===,
22
PC
21+cos θ1+cos
θ
在Rt△PAB中,AE=PE=2,
∴EF=AE-AF,
11
2<
br>∴V
P
AEF
=AF·EF·PE=AF·2-AF
·2
66
=
22
24
·2AF
-AF=
·-
6
6
2cos θ
AF
-1
22
22
+1≤
22,∴当AF=1时,V
P
AEF
取得最大值,此时
66
AF=
1
=1,∴cos θ=,sin θ=
2
1+cos
θ3
2
,∴tan θ=2.
3
答案:2
第2课时
[常考题型突破]
平行与垂直(能力课)
线线、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
[例1] (2017·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A
BCD中,AB⊥AD,BC
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
棱AD,
上,且EF⊥AD.
求证:(1)EF∥平面ABC;
(2)AD⊥AC.
[证明] (1)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
所以EF∥AB.
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
BC⊂平面BCD,BC⊥BD,
所以BC⊥平面ABD.
因为AD⊂平面ABD,
所以BC⊥AD.
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
所以AD⊥平面ABC.
又因为AC⊂平面ABC,
所以AD⊥AC.
[方法归纳]
立体几何证明问题的注意点
(1)证明立体几何问题的主要方法是
定理法,解题时必须按照定理成立的条件进行推理.如线
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要求其中一条直线在平面内
,另一条直线必须说明它在平面外;线面垂直的判
定定理中要求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须是相交直线等,如
果定理的条件不完整,则结论不一定正确.
⊥
BD
(2)证明立体几
何问题,要紧密结合图形,有时要利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多画出
一些图形辅助使用.
[变式训练]
1.(2017·苏锡常镇一模)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
1B
1
C
1
中,侧面AA
1
C
1
C是<
br>菱形,AC
1
与A
1
C交于点O,E是棱AB上一点,且OE∥平面B
CC
1
B
1
.
(1)求证:E是AB的中点;
(2)若AC
1
⊥A
1
B,求证:AC
1
⊥BC.
证明:(1)连结BC
1
,因为OE∥平面BCC
1
B
1<
br>,OE⊂平面ABC
1
,平面BCC
1
B
1
∩
平面ABC
1
=BC
1
,所以OE∥BC
1
. 因为侧面AA
1
C
1
C是菱形,AC
1
∩A
1
C=O,
所以O是AC
1
中点,
AEAO
所以==1,E是AB的中点.
EBOC
1
(2)因为
侧面AA
1
C
1
C是菱形,所以AC
1
⊥A
1C,
又AC
1
⊥A
1
B,A
1
C∩A1
B=A
1
,A
1
C⊂平面A
1
BC,A1
B⊂平面A
1
BC,所以AC
1
⊥平面A
1
BC,
因为BC⊂平面A
1
BC,所以AC
1
⊥BC.
2.(2017·苏州模拟)在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ABCDPE中,底面ABCD
边长为4的正方
形,PA⊥平面ABCD,PA∥EB,且PA=AD=4,EB=2.
(1)若点Q是PD的中点,求证:AQ⊥平面PCD;
(2)证明:BD∥平面PEC.
证明:(1)因为PA=AD,Q是PD的中点,所以AQ⊥PD.
又PA⊥平面ABCD,
所以CD⊥PA.
又CD⊥DA,PA∩DA=A,
所以CD⊥平面ADP.
又因为AQ⊂平面ADP,
所以CD⊥AQ,
又PD∩CD=D,
所以AQ⊥平面PCD.
(2)取PC的中点M,连结AC交BD于点N,连结MN,ME,
是
1
在△PAC中,易知MN=PA,MN∥PA,
2
1
又PA∥EB,EB=PA,
2
所以MN=EB,MN∥EB,
所以四边形BEMN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M∥BN.
又EM⊂平面PEC,BN⊄平面PEC,
所以BN∥平面PEC,即BD∥平面PEC.
两平面之间位置关系的证明
[例2] (2017·南京模拟)如图,直线PA垂
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ABC
于圆O,且AB为圆O的直径,M为线段PB的中点,N为线段BC的中
点.
求证:(1)平面MON∥平面PAC;
(2)平面PBC⊥平面MON.
[证明] (1)因为M,O,N分别是PB,AB,BC的中点,
所以MO∥PA,NO∥AC,
又MO∩NO=O,PA∩AC=A,
所以平面MON∥平面PAC.
(2)因为PA⊥平面ABC,BC⊂平面ABC,
所以PA⊥BC.
由(1)知,MO∥PA,
所以MO⊥BC.
连结OC,则OC=OB,因为N为BC的中点,
所以ON⊥BC.
又MO∩ON=O,MO⊂平面MON,ON⊂平面MON,
所以BC⊥平面MON.
又BC⊂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平面MON.
[方法归纳]
1
.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
将证明面面
平行转化为证明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内接
2.证明面面垂直常
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
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
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线、高
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变式训练]
1.(2017·无锡期末)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
AP⊥平
面PCD,E,F分别为PC,AB的中点.求证:
(1)平面PAD⊥平面ABCD;
(2)EF∥平面PAD.
证明:(1)因为AP⊥平面PCD,CD⊂平面PCD,
所以AP⊥CD,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AD⊥CD,
又因为AP∩AD=A,AP⊂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
因为CD⊂平面ABCD,
所以平面PAD⊥平面ABCD.
(2)连结AC,BD交于点O,连结OE,OF,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O点为AC的中点,
因为E为PC的中点,
所以OE∥PA,
因为OE⊄平面PAD,PA⊂平面PAD,
所以OE∥平面PAD,
同理可得:OF∥平面PAD,
又因为OE∩OF=O,所以平面OEF∥平面PAD,
因为EF⊂平面OEF,所以EF∥平面PAD.
2.(2016·江苏高考)如图,在直三
棱柱ABCA
1
B
1
C
1
中,D,E分别为AB,
中点,点F在侧棱B
1
B上,且B
1
D⊥A
1
F,A1
C
1
⊥A
1
B
1
.
求证:(1)直线DE∥平面A
1
C
1
F;
(2)平面B
1
DE⊥平面A
1
C
1
F.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A<
br>1
C
1
∥AC.
在△ABC中,因为D,E分别为AB,BC的中点,
BC的
所以D
E∥AC,于是DE∥A
1
C
1
.
又因为DE⊄平面A
1
C
1
F,A
1
C
1
⊂平面A
1
C
1
F,
所以直线DE∥平面A
1
C
1
F. (2)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A
1
A⊥平面A
1
B
1
C
1
.
因为A<
br>1
C
1
⊂平面A
1
B
1
C
1
,所以A
1
A⊥A
1
C
1
.
又因为A
1
C
1
⊥A
1
B
1
,A
1
A⊂平
面ABB
1
A
1
,A
1
B
1
⊂平面ABB
1
A
1
,A
1
A∩A
1
B
1=A
1
,
所以A
1
C
1
⊥平面ABB
1
A
1
.
因为B
1
D⊂平面ABB
1
A
1
,所以A
1
C
1
⊥B
1
D.
又因为B
1
D⊥A
1
F,A
1
C
1
⊂平
面A
1
C
1
F,A
1
F⊂平面A
1
C1
F,A
1
C
1
∩A
1
F=A
1,所以B
1
D⊥平面A
1
C
1
F.
因为直线B
1
D⊂平面B
1
DE,
所以平面B
1
DE⊥平面A
1
C
1
F.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例3] (2017·苏北三市模拟)如图,AB为圆O的直
径,点E,F在圆
O上,且AB∥EF,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圆O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1)求证:平面AFC⊥平面CBF.
(2)在线段CF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OM∥平面ADF?并说明理由.
[解]
(1)证明:∵平面ABCD⊥平面ABEF,CB⊥AB,平面ABCD∩平面ABEF=AB,
∴CB⊥平面ABEF.
∵AF⊂平面ABEF,
∴AF⊥CB.又AB为圆O的直径,
∴AF⊥BF.又BF∩CB=B,
∴AF⊥平面CBF.
∵AF⊂平面AFC,∴平面AFC⊥平面CBF.
(2)当M为CF的中点时,OM∥平面ADF.
证明如下:
取CF中点M,设DF的中点为N,连结AN,MN,
11
则MN綊CD,又AO綊CD,则MN綊AO,
22
∴四边形MNAO为平行四边形,
∴OM∥AN,又AN⊂平面DAF,OM⊄平面DAF,
∴OM∥平面DAF.
[方法归纳]
与平行、垂直有关的存在性问题的解题步骤
[变式训练]
1.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平面ABCD⊥平面BCE,BE⊥EC.
(1)求证:平面AEC⊥平面ABE;
BF
(2)点F在BE上,若DE∥平面ACF,求的值.
BE
解:(1)证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AB⊥BC,
∵平面ABCD⊥平面BCE,
∴AB⊥平面BCE,∴CE⊥AB.
又∵CE⊥BE,AB∩BE=B,
∴CE⊥平面ABE,
又∵CE⊂平面AEC,∴平面AEC⊥平面ABE.
(2)连结BD交AC于点O,连结OF.
∵DE∥平面ACF,DE⊂平面BDE,平面ACF∩平面BDE=OF.
∴DE∥OF,又在矩形ABCD中,O为BD中点,
BF1
∴F为BE中点,即=.
BE2
2.如图,在矩形ABCD中,E,
F分别为BC,DA的中点.将矩形ABCD沿线段EF折起,使得
∠DFA=60°.设G为AF上的
点.
(1)试确定点G的位置,使得CF∥平面BDG;
(2)在(1)的条件下,证明:DG⊥AE.
解:(1)当点G为AF的中点时,CF∥平面BDG.
证明如下:
因为E,F分别为BC,DA的中点,
所以EF∥AB∥CD.
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OG,则AO=CO.
又G为AF的中点,
所以CF∥OG.
因为CF⊄平面BDG,OG⊂平面BDG.
所以CF∥平面BDG.
(2)因为E,F分别为BC,DA的中点,所以EF⊥FD,EF⊥FA.
又FD∩FA=F,
所以EF⊥平面ADF,
因为DG⊂平面ADF,
所以EF⊥DG.
因为FD=FA,∠DFA=60°,
所以△ADF是等边三角形,DG⊥AF,
又AF∩EF=F,
所以DG⊥平面ABEF.
因为AE⊂平面ABEF,
所以DG⊥AE.
[课时达标训练]
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O,M分别为AB,VA的中点,平面
VAB
ABC,△V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C⊥BC且AC=BC.
(1)求证:VB∥平面MOC;
(2)求线段VC的长.
解:(1)证明:因为点O,M分别为AB,VA的中点,
所以MO∥VB.
又MO⊂平面MOC,VB⊄平面MOC,
所以VB∥平面MOC.
(2)因为A
C=BC,O为AB的中点,AC⊥BC,AB=2,所以OC⊥AB,
平面
且
⊥
p>
CO=1.
连结VO,因为△V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所以VO=3.又
平面VAB⊥平面ABC,OC⊥
AB,平面VAB∩平面ABC=AB,OC⊂平面ABC,
所以OC⊥平面VAB,所以OC⊥VO,
所以VC=OC+VO=2.
2.(2
017·南通二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AC⊥BC,A
1
B与
交于点D,A
1
C与AC
1<
br>交于点E.
求证:(1)DE∥平面B
1
BCC
1
;
(2)平面A
1
BC⊥平面A
1
ACC
1
.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四
边形A
1
ACC
1
为平行四边形.
又E为A
1
C与AC
1
的交点,
所以E为A
1
C的中点.
同理,D为A
1
B的中点,所以DE∥BC.
又BC⊂平面B
1
BCC
1
,DE⊄平面B
1
BCC
1
,
所以DE∥平面B
1
BCC
1
.
(2)在直三棱柱AB
CA
1
B
1
C
1
中,AA
1
⊥平面AB
C,
又BC⊂平面ABC,所以AA
1
⊥BC.
又AC⊥BC,AC∩A
A
1
=A,AC⊂平面A
1
ACC
1
,AA
1⊂平面A
1
ACC
1
,所以BC⊥平面A
1
ACC1
.
因为BC⊂平面A
1
BC,所以平面A
1
BC⊥
平面A
1
ACC
1
.
3.(2017·南京三模)如图
,在三棱锥ABCD中,E,F分别为棱BC,CD
上的点,且BD∥平面AEF.
(1)求证:EF∥平面ABD;
(2)若BD⊥CD,AE⊥平面BCD,求证:平面AEF⊥平面ACD.
证明:(1)因为BD∥平面AEF,
BD⊂平面BCD,平面AEF∩平面BCD=EF,
所以 BD∥EF.
因为BD⊂平面ABD,EF⊄平面ABD,
所以
EF∥平面ABD.
(2)因为AE⊥平面BCD,CD⊂平面BCD,
所以AE⊥CD.
AB
1
22
因为BD⊥CD,BD∥EF,所以
CD⊥EF,
又AE∩EF=E,AE⊂平面AEF,EF⊂平面AEF,
所以CD⊥平面AEF.
又CD⊂平面ACD,所以平面AEF⊥平面ACD.
4
.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CD,AB⊥BC,AB=BC=
1,DC=
2,点E在PB上.
(1)求证:平面AEC⊥平面PAD;
(2)当PD∥平面AEC时,求PE∶EB的值.
解:(1)证明:在平面ABCD中,过A作AF⊥DC于F,则CF=DF=AF=1,
∴∠DAC=∠DAF+∠FAC=45°+45°=90°,
即AC⊥DA.
又PA⊥平面ABCD,AC⊂平面ABCD,∴AC⊥PA.
∵PA⊂平面PAD,AD⊂平面PAD,且PA∩AD=A,
∴AC⊥平面PAD.
又AC⊂平面AEC,∴平面AEC⊥平面PAD.
(2)连结BD交AC于O,连结EO.
∵PD∥平面AEC,PD⊂平面PBD,平面PBD∩平面AEC=EO,
∴PD∥EO,
则PE∶EB=DO∶OB.
又△DOC∽△BOA,
∴DO∶OB=DC∶AB=2∶1,
∴PE∶EB的值为2.
5.(
2017·扬州考前调研)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梯
CD∥AB,AB=2C
D,AC交BD于O,锐角△PAD所在平面⊥底面ABCD,
⊥BD,点Q在侧棱PC上,且PQ=2
QC.
求证:(1)PA∥平面QBD;
(2)BD⊥AD.
证明:(1)连结OQ,
因为AB∥CD,AB=2CD,
形,
PA
所以AO=2OC,又PQ=2QC,
所以PA∥OQ,
因为OQ⊂平面QBD,PA⊄平面QBD,
所以PA∥平面QBD.
(2)在平面PAD内过P作PH⊥AD于H,
因为侧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H⊂平面PAD,
所以PH⊥平面ABCD,
又BD⊂平面ABCD,所以PH⊥BD.
又PA⊥BD,且PA∩PH=P,PA⊂平面PAD,PH⊂平面PAD,
所以BD⊥平面PAD,
又AD⊂平面PAD,所以BD⊥AD.
6.如图,在多
面体ABCDFE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ABEF
腰梯形,且AB∥EF,AF=2,EF
=2AB=42,平面ABCD⊥平面ABEF.
(1)求证:BE⊥DF;
(2)若P为
BD的中点,试问:在线段AE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PQ∥平面BCE?若存在,找出
点Q的位置;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如图,取EF的中点G,连结AG,
因为EF=2AB,所以AB=EG,
又AB∥EG,所以四边形ABE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G∥BE,且AG
=AF=2.
1
在△AGF中,GF=EF=22,AG=AF=2,
2
所以AG+AF=GF,所以AG⊥AF.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AD⊥AB,
又平面ABCD⊥平面ABEF,且平面ABCD∩平面ABEF=AB,AD⊂平面ABCD,
所以AD⊥平面ABEF,
又AG⊂平面ABEF,所以AD⊥AG.
因为AD∩AF=A,所以AG⊥平面ADF.
因为AG∥BE,所以BE⊥平面ADF.
因为DF⊂平面ADF,所以BE⊥DF.
(2)存在点Q,且点Q为AE的中点,使得PQ∥平面BCE.
222
为等
=BE
证明如下:连结AC,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
所以P为AC的中点.
在△ACE中,因为点P,Q分别为AC,AE的中点,
所以PQ∥CE.
又PQ⊄平面BCE,CE⊂平面BCE,
所以PQ∥平面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