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教学提纲

巡山小妖精
89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走进秋天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 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
性问题的探究.这类试题的一般设问 方式是“是否存在?存在给出证明,不存在说明理由”.解
决这类试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首 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
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 得到了矛盾就否定假设.
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 面ABCD,PA=AB=1,AD=√3,点
F是P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移动.
(1)点E为BC的中点时,试判断EF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无论点E在BC边的何处,都有PE⊥AF.
(3)当BE为何值时,PA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为45。?


拓展提升
(1)开放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一般来说,这种题型依据题目特点 ,充分
利用条件不难求解.
(2)对于探索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设出空间点的 坐标,转化为代数方程是否有解问
题,若有解且满足题意则存在,若有解但不满足题意或无解则不存在.
9如图,四棱锥S- 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为侧
棱SD上的点.
(1)求证:AC⊥SD.
(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
PAC?若存 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如图 所示,在正方体ABCD—A
l
B
l
C
1
D
l
中,M,N分别是AB,BC中点.
(1)求证:平面B
1
MN⊥平面BB
1
D
1
D;
(2)在棱DD
1
上是否存在点P,使BD
1
∥平面PMN,若有 ,确定点P的
位置;若没有,说明理由.











如图 所示,在四棱锥P—ABCD 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
梯形,其中BC∥AD, AB⊥AD,AD=2AB=2BC=2,0为AD中点.
(1)求证:PO⊥平面ABCD;
(2)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3)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 PCD的距离为
3
?若存在,
2
求出AQ:DQ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 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可
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和向量法来 解决。立体几何引入空间向量后,可以借
助向量工具,使几何问题代数化,降低思维的难度.尤其是在解 决一些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
题时,更可以发挥这一优势.
本节课主要研究:立体几何中的存在判断型和位置探究型问题等探索性问题。
一、存在判断型
1、已知空间三点A(-2,0,2),B(-2,1,2),C(-3,0,3).设a=
A B
,b=
AC
,是
否存在存在实数k,使向量ka+b与ka-2b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
由。
解∵ka+b=k(0,1,0)+(-1,0 ,1)=(-1,k,1),ka-2b=(2,k,-2),
且(ka+b)⊥(ka-2b),
∴(-1,k,1)·(2,k,-2)=k
2
-4=0.
则k=-2或k=2.
点拨:第(2)问在解答时也可以按运算律做.
(ka+b )(ka-2b)=k
2
a
2
-ka·b-2b
2
= k
2
-4=0,解得k=-2或k=2.

2、 如图,已知矩形ABC D,PA⊥平面ABCD,M、N分别是AB、PC的中点,∠PDA


,能否确定

,使直线MN是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若能确定,求出

的值;若不能 确
定,说明理由.
解:以点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AD|=2a,| AB|=2b,
∠PDA=

.则A(0,0,0)、B(0,2b,0)、C(2a ,2b,0)、D(2a,0,0)、P(0,
0,2atan

)、M(0,b,0 )、N(a,b,atan

).

AB
=(0,2b,0),< br>PC
=(2a,2b,-2atan

),
MN
=(a,0, atan

).
MN
=(0,2b,0)·∵
AB
·(a ,0,atan

)=0,
,则存
存在实

AB

MN
.即AB⊥MN.
若MN⊥PC,
PC
=(a,0,atan

)·则
MN
·(2a,2b,-2atan

)
=2a
2
-2a
2
tan
2

=0.
∴tan
2

=1,而

是锐角.
∴tan

=1,

=45°.
即当

=45°时,直线MN是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方法归纳】对 于存在判断型问题,解题的策略一般为先假设存在,
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若不出现矛盾 ,则肯定存在;若出现
矛盾,则否定存在。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位置探究型
3.如图所示。PD垂直于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AB=2,E是PB的 中点,
DP

AE
角的余弦值为

3

3
P
(1)建立适当的空间坐标系,写出点E的坐标。
(2)在平面PAD内是否存在一点F,使EF⊥平面PCB?
解析:⑴以DA、DC、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设P(0,0,2m).
则A(2,0,0)、B(2,2,0)、C(0,2,0)、E(1,1,m),
从而
AE
=(-1,1,m),
DP
=(0,0,2m).
A
E
D C
B


cosDP,AEDPAE
=
DPAE
2m
2
2m2m
2

3
,得m=1.
3
P
所以E点的坐标为(1,1,1).
(2)由于点F在平面PAD内,故可设F(
x,0,z
),

EF
⊥平面PCB得:
EFCB0

EFPC0


(x1,1.z1)(2,0,0)0x1

(x1,1.z1)(0,2,2)0z0

所以点F的坐标为(1,0,0),即点F是DA的中点时,可使EF⊥平
面PCB.
【方法归纳】点F在平面PAD上一般可设
DFt
1
DAt
2
DP

计算出
t
1
,t
2
后,D点是已知的,即 可求出F点。

4、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
1
B
1C
1
D
1
中,E、F分别是棱
BC、CD上的点,且BE=CF .
(1)当E、F在何位置时,B
1
F⊥D
1
E;
(2)是否存在点E、F,使A
1
C⊥面C
1
EF?
(3 )当E、F在何位置时三棱锥C
1
-CEF的体积取得最大值,
并求此时二面角C1
-EF-C的大小.
空间直角坐标系,设BE=x,则有
A
E
D
B
C
B
uuuruuuruuur
解:(1)以 A为原点,以
AB

AD

AA
1
为x轴、y轴、 z轴建立
B
1
(a,0,a),D
1
(0,a,a),E(a,x, 0),F(a-x,a,0)

uuuruuur
B
1
F=(-x, a,-a),D
1
E=(a,x-a,-a)

uuuruuur
B
1
F?D
1
E-ax+a(x-a)+(-a)(-a)=0

因此,无论E、F在何位置均有
B
1
F^D
1
E

uuuruuuruuur
(2)
AC
1
=(a,a,-a),EC
1
=(0,a-x,a),FC
1
=(x,0,a),

2
ì
ï
a(a
-
x)
-
a
=
0若A
1
C⊥面C
1
EF,则
ï

a=0
矛盾,故不
í
2
ï
ï
î
ax
-
a
=
0
存在点E、F,使A
1
C⊥面C
1
EF
( 3)
V
C
1
-
CEF

x=
2
a

aa
2
=

-
(x
-
)
+


6

24
a
时,三棱锥C
1—CEF的体积最大,这时,E、F分别为BC、
2
CD的中点。
连接AC交EF于G,则AC⊥EF,由三垂线定理知:C
1
G⊥EF
?C
1
GC是二面角C
1
EF-C的平面角.

12
AC
=
a,CC
1
=
a,

tan?
C
1
GC
44
即二面角C
1
-EF- C的大小为arctan22.

Q
GC
=
CC
1
=
22,

GC
【方法归纳】 立体几何中的点的位置的探求经常借助于空间向量,引入参数,综合已知
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 这是立体几何中的点的位置的探求的常用方法.


三、巩固提高
5、 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所有 棱的长度都是2,M是BC边的
中点,问:在侧棱CC
1
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异面直 线AB
1
和MN所成的角
等于45°?
解:以A点为原点,建立如图9-6-5所示的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A-xyz.
因为所有棱长都等于2,所以
A(0,0,0),C(0,2,0),B(
3
,1,0),
B
1
(
3
,1,2),M(
3
3
,,0).
2
2
3
1

,m),
2
2
点N在侧棱CC
1
上,可设N(0,2,m)(0≤m≤2),

AB
1
=(
3
,1,2),
MN
=(< br>-
2
MN
=2m-1. 于是|
AB
1
|=2
2
,|
MN
|=
m1

AB
1
·如果异面直线AB
1
和MN所成的角等于45°,那么向量
AB
1

MN
的夹角
AB•MN
2m1
2
是45°或135° ,而cos<
AB
1

MN
>=
|AB
1
|•|MN|
=
22•m1

2m1
3
2
2
所以
22•m1

2
.解得m=-
4
,这与0 ≤m≤2矛盾.
即在侧棱CC
1
上不存在点N,使得异面直线AB
1
和MN所成的角等
于45°.

6、(湖南高考·理)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 锥P—ABCD中,
∠ABC=60
0
,PA=AC=a,PB=PD=
2a
,点E在PD上,且PE:ED=2:1.
(I)证明PA⊥平面ABCD;
(II)求以AC为棱,EAC与DAC为面的二面角

的大小;
(Ⅲ)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F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
(Ⅰ)证明 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ABC=60°,
所以AB=AD=AC=a, 在△PAB中, < br>由PA
2
+AB
2
=2a
2
=PB
2
知PA⊥AB.
同理,PA⊥AD,所以PA⊥平面ABCD.
(Ⅱ)解 作EGPA交AD于G,
由PA⊥平面ABCD.
知EG⊥平面ABCD.作GH⊥AC于H,连结EH,
则EH⊥AC,∠EHG即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
又PE : ED=2 : 1,所以
EG
从而
tan



123
a,AGa,GHAGsin60a.

333
EG3
,


30.

GH3
(Ⅲ)解法一 以A为坐标原点,直线AD、AP分别为y轴、z轴,过A点垂直平面 PAD
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为
3131
a,a,0),C(a,a,0).

2222
21
D(0,a,0),P(0,0,a),E(0,a,a).

33
A(0,0,0),B(


所以
AE(0,
2131
a,a),AC(a,a,0).

3322
31
AP(0,0,a),PC(a,a,a).

22
31
BP(a,a,a).

22
31
a

,a

,a

),其中0

1,
则 设点F是棱PC上的点,
PF

PC(
22
313 1
BFBPPF(a,a,a)(a

,a

,a
)

2222
31
a(

1),a(1

),a(1

)).

BF

1
AC

2
AE

(
22

33
a(

1)a
1
,

22

12

1

a (1

)a

1
a

2
,
23

2
1

a(1

)a

2
.

3

解得






1

1
,

4




1



1

2
,
3

1

1


< br>2
.

3

11313
1
,
1
,

2
.



时,
BFACAE.

22222
2< br>亦即,F是PC的中点时,
BF

AC

AE
共面.
又 BF

平面AEC,所以当F是棱PC的中点时,BF平面AEC.
解法二 当F是棱PC的中点时,BF平面AEC,证明如下,
证法一 取PE的中点M,连结FM,则FMCE. ①
1
PEED,
知E是MD的中点.
2
连结BM、BD,设BD

AC=O,则O为BD的中点.

EM
所以 BMOE. ②
由①、②知,平面BFM平面AEC.
又 BF

平面BFM,所以BF平面AEC.
证法二

11
因为
BFBCCPAD(CDDP)

221313
ADCDDEAD(ADAC)(AEAD)
2222

31
AEAC.
22
所以
BF

AE

AC
共面.
又 BF

平面ABC,从而BF平面AEC.
【方法归纳】点F是线PC上的点,一般 可设
PF

PC
,求出

值,P点是已知的,
即 可求出F点






高考复习课: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本节课主要研究:立体几何中的存在判断型和位置探究型问题等探索性问题。
一、存在判断型
1.已知空间三点A(-2,0,2),B(-2,1,2),C(-3,0,3).设a=
A B
,b=
AC
,是
否存在存在实数k,使向量ka+b与ka-2b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
由。





2.如图,已知矩形ABCD,PA⊥平面ABCD,M、N分别是AB、PC
的中点,∠PD A为

,能否确定

,使直线MN是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若能 确定,求出

的值;若不能确定,说明理由.














【方法归纳】:



二、位置探究型
3.如图所示。 PD垂直于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AB=2,E是PB的中点,
DP

AE
夹角的余弦值为
3

3
P
(1)建立适当的空间坐标系,写出点E的坐标。
(2)在平面PAD内是否存在一点F,使EF⊥平面PCB?













E
D C
A
B



.
4. 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E、F分别
是棱BC、CD上的点,且BE=CF.
(1)当E、F在何位置时,B
1
F⊥D
1
E;
(2)是否存在点E、F,使A
1
C⊥面C
1
EF?
(3 )当E、F在何位置时三棱锥C
1
-CEF的体积取得最大
值,并求此时二面角C1
-EF-C的大小.





2、如图 ,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面ABCD,PA=AB=1,AD=√3,点F< br>是P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移动.
(1)点E为BC的中点时,试判断EF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无论点E在BC边的何处,都有PE⊥AF.
(3)当BE为何值时,PA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为45。?
























【方法归纳】


三、巩固提高
5.在正三棱柱ABC—A< br>1
B
1
C
1
中,所有棱的长度都是2,M是BC边
的 中点,问:在侧棱CC
1
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异面直线AB
1
和MN所成的角等于45°?







6.(湖南高考·理)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
0
,PA=AC=a,
PB=PD=
2a
,点E在PD上,且PE:ED= 2:1.
(I)证明PA⊥平面ABCD;
(II)求以AC为棱,EAC与DAC为面的二面角

的大小;
(Ⅲ)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F平面AEC?证明你
的结论.

吉林信息教育网-小班上学期教学计划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三下乡心得


提供英文-承德高等专科学校


延期付款-圣诞节的习俗


生活中的透镜-物种起源读后感


专科生的出路-法律伴我成长作文


浙江传媒学院录取分数线-端午节作文400字


主管护师报名入口-合同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