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线上测试)期中(理科)数学试卷 含解析

别妄想泡我
838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双11报名入口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理科)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

1
.已知(
a
+
i
)(
2

i
)为纯虚数,则实数
a
的值是( )

A
.﹣
1

B


C


D

1

2
.已知集合< br>A

{1

2

3}

B

{
a
+
b
|
a

A

b

A
}
,则集合
B
的子集个数为( )

A

8

B

16

C

32

D

64

3
.已知曲线
f

x
)=
alnx
+
x
2
在点(
1

1
)处的切线与直线
x
+
y< br>=
0
平行,则实数
a
的值为
( )

A
.﹣
3

B

1

C

2

D

3

4
.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br>n
,若
S
6

12

a
2

5
,则
a
5
=( )

A
.﹣
3

B
.﹣
1

C

1

D

3

5
. 已知
a

1.2
0.3

b

log0.3
1.2

c

log
1.2
3
,则( )

A

a

b

c
B

c

b

a
C

b

c

a
D

b

a

c
6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最长的棱长为( )


A

2

7
.函数
A
.﹣
2

B


C


D


的最小值为( )

B
.﹣
1

C

0

D


8
.抛物线
C

y
2
2
px

p

0
)的焦点为
F
A

B
是抛物线
C
上两点,且
|
A F
|+|
BF
|

10

O
为坐标原点, 若△
OAB
的重心为
F
,则
p
=( )

A

1

B

2

C

3

D

4


9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ε=
3
,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511

B

1022

C

1023

D

2046

10
.我们知道,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即伯努利试验)中,每次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概率

p
,则事件
A
发生的次数
X
服从二项分布
B

n

p
),事实上,在无限次伯努利试 验
中,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即事件
A
首次发生时试验进行的次数Y
,显

P

Y

k
)=
p

1

p

k

1

k

1

2

3
,…,我们称
Y
服 从“几何分布”,经计算
得.由此推广,在无限次伯努利试验中,试验进行到事件
A
和 都发生后停止,
此时所进行的试验次数记为
Z
,则
P

Z< br>=
k
)=
p

1

p

k

1
+

1

p

p
k

1

k

2

3
,…,
那么
E

Z
)=( )

A


B


C


D


1 1
.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
1

F
2

F
1
的直线
l

双曲线
C
的两支分别交于
A

B
两点,∠
AF
2
B

90

|
AB
|

4
a
,则双曲线
C
的离心率为
( )

A


B


C

2

D


12
.已知
A

B

C

D四点均在半径为
R

R
为常数)的球
O
的球面上运动, 且
AB

AC

AB

AC

A D

BC
,若四面体
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则球
O< br>的表面积为( )

A


B

2
π

C


D


二、填空题


13
.已知< br>14
.已知
均为单位向量,且,则向量与夹角的余弦值为



的展开式中第
3
项与第
6
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则展开式 中
x
的系数为



15
.正三棱柱
ABC

A
1
B
1
C
1
中,
A B

2


CB
1
成角的大小为



16
.已知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f
(< br>x
)满足
f

x
+2
)=
f
x
),当
x

[

1

1]

f

x
)=
e
1

|
x
|

2
,则关于函数
f

x
)有如下四个结论: ①
f

x
)为偶函数;②
f

x
)的图象 关于直
线
x

2
对称;③方程
f

x)=
1

|
x
|
有两个不等实根;④
确结论的 编号是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 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

21
题为必考
题,每个试题 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

23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

60
分.

17
.如图,在△
ABC
中,,点
D
在边
AB
上.

其中所有正

D
为棱
A
1
B
1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AD

1
)若:
sin

C

A
)=
1
,求
sin
A
的值;


2
)若∠CDA

90
°,
BD

4
DA
,求
sin

ACB
的值.


18
.如图, 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面
ABCD
AB

CD
,且
CD

2
AB
2

BC

2

M

BC
的中点.


1
)求证:平面
PDM
⊥平面
PAM



2
)若二面角
P

DM

A

30
°,求直线
PC
与平面
P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

19
疫情发生以来,在世界各地逐渐蔓延.在全国人民的共
同努力和各级部门的严格管控下, 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每个国家
在疫情发生初期,由于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到位,感染 确诊人数都会出现加速增长.如表
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国从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之日开始,连续
8
天每日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累计人数.

日期代码
x
累计确诊人数

1

4

2

8

3

16

4

31

5

51

6

71

7

97

8

122

,为了分析该国累计感染确诊人数的变化趋势,小王同学分别用两种模型:< br>②=
dx
+
c
对变量
x

y
的关系 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并进行残差分析,残差
图如下(注:残差,

且经过计 算得≈
17.3
,≈
1.9
,其中
z
i

x


z
i



1
)根据残差 图,比较模型①,②的拟合效果,应该选择哪个模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2
)根据(
1
)中选定的模型求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3
)如果第< br>9
天该国仍未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试根据(
2
)中所求的回归方程估计该国第
9
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累计人数.(结果保留为整数)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20
.已知函数
f

x
)=
3
x
﹣(
a
+1

lnx

g

x
) =
x
2

ax
+4



1)若函数
y

f

x

+
g

x
)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
)是否存在实数
a
,使得函数
y

f

x
)﹣
g

x
)的图象与
x
轴相切?若存 在,求满
足条件的
a
的个数,请说明理由.

21
.已知椭 圆Γ
的直线被椭圆Γ截得的弦长为

1
)求椭圆Γ的方程;


2
)设点
A

B
均在椭圆Γ上,点
C
在抛物线
O
,且△
ABC
的面积为,求点
C
的坐标.

上,若△
ABC
的重心为坐标原点

0
)的离心率为< br>.

,过椭圆Γ的焦点且垂直于
x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

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
[
选修
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原点
O
为 极点,
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
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
sin
2
θ=
cos
θ .


1
)写出直线
l
和曲线
C
的直角坐 标方程;


2
)过动点.
P

x
0
y
0
)(
y
0
2

x
0< br>)且平行于
l
的直线交曲线
C

A

B两点,若
|
PA
|

|
PB
|
2
,求动点
P
到直线
I
的最近距离.

[
选修
4-5
:不等式选讲
]

23
.已 知函数
f

x
)=
|
x
+1|+|
x
1|

2|
x

2|



1
)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f

x< br>)≤
a
有解,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
)若不等式
f

x
)≤
|
x

b
|

4
对任意
x

R
成立,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 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
a
+
i
)(
2

i
)为纯虚数,则实数
a
的值是( )

A
.﹣
1

B


C


D

1

【分析】利用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化简,再由实部为
0
且虚部不为
0列式求解.

解:∵(
a
+
i
)(
2

i
)=(
2
a
+1

+

2< br>﹣
a

i
为纯虚数,


故选:
B


2
.已知集合
A

{1

2

3}

B

{a
+
b
|
a

A

b
A
}
,则集合
B
的子集个数为( )

A

8

B

16

C

32

D

64

,解得
a
=﹣.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
B
中的元素,再求子集个数.

解:∵集合< br>A

{1

2

3}

B

{
a
+
b
|
a

A

b

A
}



B

{2

3

4

5

6}


∴集合
B
的子集个数为
32


故选:
C


3
.已知曲线
f

x
)=
alnx
+
x
2
在点(
1

1
)处的切线与直线
x
+
y

0
平行,则实数< br>a
的值为
( )

A
.﹣
3

B

1

C

2

D

3

【分析】求得
f

x
) 的导数,可得切线的斜率,运用有斜率的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斜率
相等,解方程可得
a
的值.

解:
f

x
)=
alnx
+x
2
的导数为
f
′(
x
)=
+2
x< br>,

可得曲线在点(
1

1
)处的切线斜率为
k

a
+2


由切线与直线
x
+y

0
平行,可得
k
=﹣
1


a
+2
=﹣
1
,解得
a
=﹣
3

故选:
A


4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若
S
6

12

a
2

5
,则
a
5
=( )


A
.﹣
3

B
.﹣
1

C

1

D

3

【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及其性质即可得出.

解:∵
S
6

12

a
2

5



12

故选:
B


5
.已知
a

1.2
0.3

b

log
0.3
1.2

c

log
1.2
3
,则 ( )

A

a

b

c
B

c

b

a
C

b

c

a
D

b

a

c
,解得
a
5
═﹣
1


【分析】利用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性质求解.

解:∵
0

1.2
0.3

1.2
1

1.2
,∴
1

a

1.2



log
0 .3
1.2

log
0.3
1

0
,∴< br>b

0



log
1.2
3
log
1.2
1.44

2
,∴
c

2



b

a

c


故选:
D


6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最长的棱长为( )


A

2

B


C


D


【分析】首先把三视图转换为几何体,进一步利用勾股定理的应用求出 最大棱长
BD

AC


解: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转换为几 何体为:该几何体为三棱锥体
D

ABC


如图所示:



所以
AC

故选:
C


7
.函数
A
.﹣
2

B
.﹣
1

==.

的最小值为( )

C

0

D



【分析】先利 用诱导公式、降幂公式、将函数式化成关于
cos2
x
的二次函数,然后求解.
解:

t

cos2
x
,则原函数化为
y
=,该函数在
[

1

]
上递增,在
2
2
x


上递减.

易知
t
=﹣
1
时,
y
min
=﹣
1


故选:
B


8
.抛物线
C

y
2

2
px

p

0
)的焦点为
F

A

B
是抛物线
C
上两点,且
|
AF
|+|
BF
|

10

O
为坐标原点,若△
OAB
的重心为
F
,则
p
=( )

A

1

B

2

C

3

D

4

.结【分析】 设
A

x
1

y
1
),
B

x
2

y
2
),由
|
AF
| +|
BF
|

10
,可得
合△
OAB
的重 心坐标,即可求得
p


解:设
A

x
1

y
1
),
B

x
2

y
2
),∵
|
AF
|+|
BF
|

10
,则
∵△
OAB
的重心为
F
,∴

故选:
D


9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ε=
3
,则输出的结果为( )

,∴
p

4







A

511

B

1022

C

1023

D

2046

【分析】执行程序框图,写出每次循环得到的
x
的值,当
x

2
10
时,不满足条件,退出
执 行循环体,
S

1022


解:当
x

1

s

0
,此时
x

2


满足
lg
2

3
,执行循环体,
s

0+2

2

2
2

2

x

4

2
2


满足lg
4

3
,执行循环体,
s

2+4

6

3
2

2

x

8

2
3


满足
lg
8
<< br>3
,执行循环体,
s

6+8

14
2
4

2

x

2
4

满足
lg
16

3
,执行循环体,
s

14+16

30

2
5

2

x

2
5


满足
lg
32

3
,执行循环体,
s

30+32

6 2

2
6

2

x

2
6




满足
lg
2
9
3
,执行循环体,
s

2
10

2

x

2
10


不满足
lg
2< br>10

3
,退出循环体,输出此时的
S

2
10

2

1022


故选:
B


10
.我们知道,在
n
次独 立重复试验(即伯努利试验)中,每次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概率

p
,则事件
A
发生的次数
X
服从二项分布
B

n
p
),事实上,在无限次伯努利试验
中,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 即事件
A
首次发生时试验进行的次数
Y
,显

P

Y

k
)=
p

1

p

k

1

k

1

2

3
,…,我们称
Y
服从“几何分布”,经计算
得.由此推广,在无 限次伯努利试验中,试验进行到事件
A
和都发生后停止,
此时所进行的试验次数记为< br>Z
,则
P

Z

k
)=
p

1

p

k

1
+

1

p

p
k

1

k

2

3
,…,
那么
E

Z
)= ( )


A


B


C


D


【分析】
P
Z

k
)=
p

1

p
)< br>k

1
+

1

p

p< br>k

1

k

2

3
,… ,
P

Y

k
)=
p

1

p

k

1

k

1

2

3
,…,可得.于是
P

Y
=< br>k
)=
p

1

p

k
1

k

2

3
,…,


p
.而
E

Z
)=
2
p

1< br>﹣
p

+2

1

p

p
+3
p

1

p

2
+3

1

p

p
2
+
……
+kp
﹣﹣

1

p

k
1
+
k

1

p

p
k
1
+
….=﹣
p
+2

1

p

p< br>+3

1

p

p
2
+
… …
+
k

1

p

p
k

1
+
….设
A
k

2
p
+3< br>p
2
+
……
+
kp
k

1
.利用错位相减法即可得出
A
k


解:
P
Z

k
)=
p

1

p
)< br>k

1
+

1

p

p< br>k

1

k

2

3
,… ,
P

Y

k
)=
p

1

p

k

1

k

1

2

3
,…,可得.


p



P

Y

k
)=
p

1

p

k

1

k

2

3
,…,
那么
E< br>(
Z
)=
2
p

1

p

+2

1

p

p
+3
p

1

p

2
+3

1
p

p
2
+
……
+
kp

1

p

k

1
+
k

1

p

p
k

1
+



=﹣
p
+2

1

p

p
+3

1

p

p
2
+……
+
k

1

p

p
k< br>1
+
….


A
k

2
p
+3
p
2
+
……
+
kp
k
1


pA
k

2
p
2
+3
p
3
+
……
+

k

1

p
k

1
+
kp
k


∴(
1

p

A
k

2
p+
p
2
+
p
3
+
……
+
p< br>k

1

kp
k

p
+

k

+
∞时,(
1

p

Ak

p
+

E

Z
)=﹣
p
+
p
+
故选:
A


11
.已知 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
1

F
2

F
1
的直线
l





1



kp
k


双曲线
C
的两支分别交于
A

B
两点,∠
AF2
B

90

|
AB
|

4
a
,则双曲线
C
的离心率为
( )

A


B


C

2

D


【分析】作出示意图,根据双曲线定义可转化得到
BF
2

AF
2
,结合∠
AF
2
B

90

|
AB
|

4
a
,可求出
BF
2

AF
2

2
的关系,进而可得到
e
的值.

a
,则
BF
1
=(
2

2

a
,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
a
2

c
2


解:不妨设
A

B
的右侧,作出示意图 如图:

根据双曲线的定义:
AF
1

AF
2
2
a

BF
2

BF
1

2
a
,则
BF
2

BF
1
+2< br>a


且有
AF
1

AB
+
BF
1

4
a
+
BF
1
,代入可得AF
2

2
a
+
BF
1
,则
BF
2

AF
2


因为∠
AF
2
B

90
,则∠
ABF
2
=∠
BAF< br>2

45
°,且
AB
2

AF
2< br>2
+
BF
2
2



BF
2

AF
2

2
a
,则
BF
1< br>=(
2

2

a


,即﹣=在△
BF
1
F
2
中,∠
BF
1
F
2< br>=
135
°,则
cos135
°=


整理可得
e
2

故选:
B



3
,则
e
=,


12
.已知
A

B

C

D
四点均在半径为
R

R
为常数)的球
O
的球面上运动,且
AB
=< br>AC

AB

AC

AD

BC< br>,若四面体
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则球
O
的表面积为( )

A


B

2
π

C


D


【分析】由题意要使四面体的体积最 大,则
D
在底面
ABC
的投影恰好为底面三角形外
接圆的圆心
N
,则外接球的球心在
DN
上,求出三棱锥的体积,由均值不等式可得
R< br>的
值,进而求出外接球的表面积.

解:因为
AB

AC

AB

AC

AD

BC
,作
AN

BC

N
,则
N

B C
的中点,且
AN
=,

若四面体
ABCD
的体积 的最大值时,则
DN
⊥面
ABC
,则外接球的球心在
DN
上 ,设为
O


设外接球的半径为
R
,连接
OA,则
OA

OD

R

V
D

ABC
=•
BC

AN
DN
=•
2
AN

AN
•(
R+
ON
)=
AN
2
•(
R+
ON


= (
OA
2

ON
2
)(
R+
ON
)=(
R+
ON
)(
R

ON
)(
R+< br>ON


=(
R+
ON
)(
2R

2
ON
)(
R+
ON

3
=•()


当且仅当
2R

2
ON

R+ON
,即
R

3
ON
时取等号,

因为三棱锥的最大体积为,

所以•()
3
=,可得
R
=,

=,
< br>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S

4
π
R
2
4
故选:
C



二、填空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
.已知均为单位向量,且,则向量与夹角的余弦值为
,然后根据


【分析】根据条件知即可得出
,从而可求出与夹,然后进行数量积的运算即可求出< br>角的余弦值.

解:∵

∴,

,,

=,

∴.

故答案为:.

14
.已知 的展开式中第
3
项与第
6
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则展开式中

< br>x
的系数为
560


【分析】利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求得
n

7
,再利用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令
x
的指数

1
求出人
r
,可得结论.

解:由题意可得=,求得
n

7


•(﹣
2

r

x

r

0

1

7


故展开式第
r
+1
项为T
r
+1


7

r

1< br>⇒
r

4


∴展开式中
x
的系数为:
故答案为:
560


•(﹣
2

4

560


15
.正三棱柱
ABC

A
1
B
1
C
1
中,
AB

2


CB
1
成角 的大小为


D
为棱
A
1
B
1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AD
【分析】可画出图形,根据条件可得出
据条件即可求出求出
解:如图,

,并求出
,,然后根
,从而根据向量夹角的余 弦公式
,从而可得出异面直线
AD

CB
1
成角的大小.< br>

=,
,侧棱和底面垂直,

,且







∴,

,且,

∴异面直线< br>AD

CB
1
成角的大小为
故答案为:.



16
.已知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f
(< br>x
)满足
f

x
+2
)=
f
x
),当
x

[

1

1]

f

x
)=
e
1

|
x
|

2
,则关于函数
f

x
)有如下四个结论: ①
f

x
)为偶函数;②
f

x
)的图象 关于直
线
x

2
对称;③方程
f

x)=
1

|
x
|
有两个不等实根;④
确结论的 编号是 ①②

【分析】由题意判断
f

x
)是周期的函 数,且为偶函数,由此判断所给的命题是否正确
即可.

解:对于①,由题意知
f

x
+2
)=
f

x
),所以
f

x
)是周期为
2
的函数;


x< br>∈
[

1

1]
时,
f

x
)=
e
1

|
x
|

2

f
(﹣
x
)=
e
1

|
﹣< br>x
|

2

e
1

|
x< br>|

2

f

x
),

所以
f

x
)为偶函数,①正确;

对于②,f

x
)是偶函数,对称轴是
x

0
,又f

x
)是周期为
2
的函数,

所以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2
对称,②正确;< br>
对于③,方程
f

x
)=
1

|
x
|
化为
e
1

|
x
|

2

1

|
x
|



t

1

|
x
|
,则方程化为
e
t

2+
t

t

[0
1]


由函数
y

e
t

y

2+
t

t

[0

1]< br>的图象知,图象没有交点,方程无实数根,③错误;

对于④,
f
(< br>x
)是周期为
2
的函数,且为偶函数,在
[0

1]
上是单调减函数;

所以
f
()=
f
(﹣
8
)=
f
(﹣)=
f
();

其中所有正

0
<<<
1
,所以
f
()>
f
(),< br>

f
()>
f
(),所以④错误.

综上知,正确的命题序号是①②.

故答案为:①②.

三、解答题 :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

21
题为必考
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

23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60
分.


17
.如图,在△
ABC
中,,点
D
在边
AB上.


1
)若:
sin

C
A
)=
1
,求
sin
A
的值;

(< br>2
)若∠
CDA

90
°,
BD

4
DA
,求
sin

ACB
的值.

< br>【分析】(
1
)由
A

C
的范围,结合
si n

C

A
)=
1
,所以
C
﹣< br>A


sin

A
+
C
)结合二倍 角公式即可求出
sin
A
=;

,再利用
sin
B

2
)设
DA

x
,则
BD
=< br>4
x
,由
sin
B
=得
BC

3< br>CD
,由勾股定理求出
CD

而求出
AC

x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即可求得
sin

ACB< br>得值.

x
,进
解:(
1
)∵
0

A
<π,
0

C
<π,

∴﹣π<
C

A
<π,又∵
sin

C

A)=
1



C

A

∴< br>C

A
+




)=
c os2
A

1

2sin
2
A
=,


sin
B

sin

A
+
C
)=
sin

2
A
+

sin
2
A
=,又
A
∈(
0
,π),


sin
A
=;


2
)设
DA

x
,则
BD

4
x


∴∠
CDA

90
°,
sin
B
=,∴,∴BC

3
CD


x



BC
2

BD
2
+
CD
2
,∴< br>9
CD
2

16
x
2
+
CD
2
,∴
CD


AC
2

AD
2
+
CD
2

3
x
2
,∴
AC< br>=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x




∴,



sin

ACB
=.

18.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面
ABCD

AB

CD
,且
CD

2AB

2

BC

2

M

BC
的中点.


1
)求证:平面
PDM
⊥平面
PAM



2
)若二面角
P

DM

A

30
°,求直线
PC
与平面
P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分析】(
1
)在直角梯形
ABCD
中,求解三角形 可得
AD
2

AM
2
+
DM
2
, 则
DM

AM
.再

PA
⊥面
ABCD< br>,得
DM

PA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
DM
⊥平 面
PAM
,进一步得
到平面
PDM
⊥平面
PAM


PM

DM

AM

DM
,(
2
)由(
1
)知,则∠
PMA
为二面角
P

DM

A
的平面角为
30
°,
求得
PA

AM

tan30
°=
1
.以
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AE

AB

AP
所在直线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的坐标及平面
P DM
的一个法向量,由与所成角
的余弦值可得直线
PC
与平面
P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答】(
1
)证明:在直角梯形
AB CD
中,由已知可得,
AB

1

CD

2

BM

CM



可得
AM
2

3

DM
2

6



A

AE

CD
,垂足为
E
, 则
DE

1

AE


AD
2< br>=
AM
2
+
DM
2
,∴
DM
AM



PA
⊥面
ABCD
,∴
D M

PA



PA

AM
=< br>A
,∴
DM
⊥平面
PAM



D M
⊂平面
PDM
,∴平面
PDM
⊥平面
PAM
;< br>

2
)解:由(
1
)知,
PM

DM

AM

DM
,则∠
PMA
为二面角
P

DM

A
的平面角

30
°,


PA

AM

tan30
°=
1< br>.

,求得
AD
2

9



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AE

AB
,< br>AP
所在直线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


P

0

0

1< br>),
D


设平面
PDM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1

0
),
C





1

0
),
M
(,
1

0< br>),



由,取
x

1
,得=(
1
,,).
∴直线
PC
与平面
PD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cos
< ,>
|
==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

19
疫情发生以来,在世界各地逐渐蔓延.在全国人民的共
同 努力和各级部门的严格管控下,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每个国家
在疫情发生初期,由 于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到位,感染确诊人数都会出现加速增长.如表
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国从第一例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确诊之日开始,连续
8
天每日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累计人数.

日期代码
x
累计确诊人数

1

4

2

8

3

16

4

31

5

51

6

71

7

97

8

122

,为了分析该国累计感染确诊人数的变化趋势,小王同学分别用两种模型:< br>②=
dx
+
c
对变量
x

y
的关系 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并进行残差分析,残差
图如下(注:残差,

< br>且经过计算得≈
17.3
,≈
1.9
,其中
z
i
x


z
i



1)根据残差图,比较模型①,②的拟合效果,应该选择哪个模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2< br>)根据(
1
)中选定的模型求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3)如果第
9
天该国仍未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试根据(
2
)中所求的回归 方程估计该
国第
9
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累计人数.(结果保留为整数)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 br>【分析】(
1
)根据残差点分布的区域的宽度越狭窄,其模型拟合的精度越高即可得解;

2
)因为
z
i

x
,所以,然后结合数 据和公式分别算出,,即可
得到
y
关于
z
的回归方程,进而得到y
关于
x
的回归方程;


3
)把
x

9
代入回归方程算出即可得解.

解:(
1
)因 为残差,所以残差点分布的区域的宽度越狭窄,其模型拟合的
精度越高,所以模型①的拟合效果更好.< br>

2
)因为
z
i

x
且,所以,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




所以,,

所以,





故 所求的回归方程为

3
)当
x

9
时,有
故估计该国第
9
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累计人数为
156
人.

20
.已知函数
f

x
)=
3
x
﹣(
a
+1

lnx

g

x
) =
x
2

ax
+4



1)若函数
y

f

x

+
g

x
)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
)是否存在实数
a
,使得函数
y

f

x
)﹣
g

x
)的图象与
x
轴相切?若存 在,求满
足条件的
a
的个数,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根据导数和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分离参数,即可求出
a
的取值范围;
< br>(
2
)函数
y

f

x
)﹣
g

x
)的图象与
x
轴相切,且存在
f

x
)的极值等于
0
,根据导
数和函数的极值的关系即可求出.
< br>解:(
1

y

f

x

+
g

x
)=
3
x
﹣(
a
+1< br>)
lnx
+
x
2

ax
+4
在(< br>0

+
∞)上单调递增,


y
′=
3


a

+2
x

a
0
,在(
0

+
∞)上恒成立,

==
2

x
+1
)﹣

1
在(
0

+
∞)上为增函数,


1

2

4

1
=﹣
1



1


易知
y

2

x
+1
)﹣

y

2

x
+1< br>)﹣

a
≤﹣
1



2
)函数
y

f

x
)﹣
g

x< br>)=
3
x
﹣(
a
+1

lnx
﹣< br>x
2
+
ax

4



h

x
)=
3
x
﹣(
a
+1
lnx

x
2
+
ax

4

x

0



h
′(
x
)=3
﹣﹣
2
x
+
a
==﹣=﹣





h
′(
x
)=
0
,解得
x< br>=或
x

1


①当
a
+1

0
时,即
a
≤﹣
1
时,当
x
∈(0

1
)时,
h
′(
x
)>
0
,当
x
∈(
1

+
∞)时,
h
′(x
)<
0



h

x
)在 (
0

1
)上单调递增,在(
1

+
∞) 上单调递减,


h

x

max
h

1
)=
a

2

0
,解 得
a

2
(舍去),

②当
a
>﹣
1
时,
h
′(
x
)=
0
,即极值点为
x

∵函数
y

f

x
)﹣
g
x
)的图象与
x
轴相切,


h
( )=
0

h

1
)=
0



x

1



h

1
)=
0
时,
h

1
)=
a
2

0
,解得
a

2



h


)=
0
时,可得

t
,则
t

0


﹣(
a
+1

ln
()﹣()
2
+
a
×


4

0


3
t

2
tlnt

t
2
+

2
t

1

t

4

0



t
2
+ 2
t

2
tlnt

4

0
,< br>
设φ(
t
)=
t
2
+2
t
2
tlnt

4

t

0


∴φ′(
t
)=
2
t
+2

2

1+
lnt
)=
2

t

lnt
),

再令
m

t
)=
t

ln t

t

0



m
′(
t
)=
1
﹣=,

当< br>0

t

1
时,
m
′(
t
)<
0
,函数
m

t
)单调递减,

当< br>t

1
时,
m
′(
t
)>
0
,函数
m

t
)单调递增,


m
(< br>t
)≥
m

1
)=
0


∴φ′(
t
)≥
0


∴φ(
t
)在(
0

+
∞)上单调递增,

∵φ(
1
)=﹣
1

0
,φ(
2
)=
4

4
ln
2

0

∴存在
t
0
∈(
1

2
),使得φ(
t
0
)=
0


即∈(
1

2< br>),即
a
∈(
1

3
),

综上所 述存在实数一个实数
a
∈(
1

3
),得使得函数
y

f

x
)﹣
g

x
)的图象 与
x


相切.

21
.已知椭圆Γ
的直线被椭圆Γ截得的弦长为

1
)求椭圆Γ的方程;


2
)设点
A

B
均在椭圆Γ上,点
C
在抛物线O
,且△
ABC
的面积为,求点
C
的坐标.

上,若△
ABC
的重心为坐标原点

0
)的离心率为

,过椭圆Γ的焦点且垂直于
x

【分析】(
1
)运用 离心率公式和垂直于
x
轴的弦长公式,以及
a

b

c
的关系解方程可

a

b
,进而得到所求椭圆方程;< br>

2
)设
AB

x

my
+
t
,联立椭圆方程,运用韦达定理和中点坐标公式、三角形的重心

坐标 ,可得
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可得
C
的坐 标.
解:(
1
)根据题意得,又因为
b
2

a2

c
2
,解得
a
2

2
, 则
b
2

1


所以椭圆Γ的方程为:;


2
)设
AB

x

my
+t
,联立椭圆方程
x
2
+2
y
2

2
,可得(
2+
m
2

y
2
+2
m ty
+
t
2

2

0


△=
4
m
2
t
2

4

2+< br>m
2
)(
t
2

2
)=
8

m
2

t
2
+2
)>
0
①设< br>A

x
1

y
1
),
B

x
2

y
2
),
y
1
+
y
2
=﹣,


x
C
=﹣(
x
1
+
x
2
)=﹣
[
m

y
1
+
y
2

+2
t
]
=﹣

2< br>=•(﹣),则
m
2
=﹣


②(
t
可得
y
C
=﹣(
y
1
+
y
2
) =

C
在抛物线
y
2

x
上,可得(<﹣),


S

ABO

|
OA< br>|

|
OB
|

sin

AOB< br>=


S

ABC

3
S

ABO

|
x
1
y
2

x2
y
1
|



|
x
1y
2

x
2
y
1
|

|

my
1
+
t

y
2
﹣(
my
2
+
t

y
1
|

|
t

y
1
+
y
2

|

||
=,


可得
||
=③,将②代入③整 理可得
[
t

2
t
+1

]
2< br>﹣
4
t

2
t
+1

+3

0


解得
t
=﹣
1
或﹣,相应的m
2

2

1


所以
C< br>(
1
,±),或
C

2
,±
1
).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

2 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
[
选修
4 -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 y
中,以原点
O
为极点,
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
sin
2
θ=
cos
θ.


1
)写出直线
l
和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
)过动点.P

x
0

y
0
)(
y
0< br>2

x
0
)且平行于
l
的直线交曲线
C
A

B
两点,若
|
PA
|

|
PB
|

2
,求动点
P
到直线
I的最近距离.

【分析】(
1
)运用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关系,以及两角 查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所求直
角坐标方程;


2
)设出过
P
且平行于
l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整理,运用韦达定

理和参数的几何意义,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二次函数的最值求法,可得所求最值.
解:(
1
)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即ρ
sin
θ﹣ρcos
θ=
2
,可得
y

x

2,即
x

y
+2

0


曲 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
sin
2
θ=
cos
θ,即 为ρ
2
sin
2
θ=ρ
cos
θ,

可得
y
2

x


,即为(ρ
sin
θ﹣ρ
cos
θ)=



2
)设
P

x
0

y
0)(
y
0
2

x
0
)且平行于
l的直线的参数方程设为(
t

参数),

代入抛物线方程
y
2

x
,可得
t
2
+
t
(< br>y
0
﹣)
+
y
0
2

x
0

0



PA

PB
对应的参 数分别为
t
1

t
2
,可得
t
1
t
2

2

y
0
2

x
0
),


|
PA
|

|
PB< br>|

2
,即有
|
y
0
2

x
0
|

1



y
0
2

x
0
,可得
y
0
2

x0

1
,即
x
0

1+
y
0
2


P
到直线
l

x< br>﹣
y
+2

0
的距离
d
===
[< br>y
0
﹣)
2+


]


y
0
=,
x
0
=时,动点
P
到直线
l的最近距离为
[
选修
4-5
:不等式选讲
]

23
.已知函数
f

x
)=
|
x
+1|+ |
x

1|

2|
x

2|
.< br>



1
)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f

x
)≤
a
有解,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
)若不等式
f

x
)≤
|
x

b
|

4
对任意
x

R
成立,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

【分析】(
1
)绝对值, 化为分段函数,求出函数的值域,即可求出
a
的范围,


2
)画出相对应的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可得
b
的取值范围.

解:(
1

f

x
)=
|
x
+1|+|
x

1|

2|
x

2|
=,


f

x
)的值域为
[

4
,< br>4]


∵关于
x
的不等式
f

x
)≤
a
有解,


a
≥﹣
4



2

y

f

x
)与
y

|
x

b
|

4
对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知,要 使
f

x
)≤
|
x

b
|

4
对任意
x

R
成立,

只需要f

2
)≤
|2

b
|

4
,且
b

0

解得
b
≤﹣
6



b
得取值范围为(﹣∞,﹣
6]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宇航员刘洋-借款申请书范文


温暖的作文-家的n次方经典台词


红葫芦-文明工地标语


心无旁骛的意思-月亮的奥秘


春季护肤小常识-伯明翰大学排名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我的母亲-昆明滇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