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阿根廷留学-客户经理述职报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附目录: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第九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复式统计表
两位数乘两位数
面积
年、月、日
制作活动日历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广角——搭配(二)
我们的校园
总复习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
学年的学习,
已经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辨认东、南、西、
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
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
照儿童空间方位认识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
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
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难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四、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
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积极营
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
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
、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五、位置与方向课时安排共7课时时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会辨认东南西北,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
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
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材重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
目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方
法设计
观察法、引导
相关知识衔接
对于三年级的学
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
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情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
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
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
的认识。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前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1、分清左右
听口令: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女生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男
生举起左手。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新本领,说说喜洋洋所在的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教室中认识东南西北
2、你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的吗?
教学
过程
3、通过体验感知分辨东南西北的方法
4、请小朋友面向东起立,向右转面向哪?(南)再
向右转面向西,继
续向右转面向北,再向右转面向东。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闭上双眼,站在
原地不要转,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
东向右转面向哪面?向右转,睁开眼看一看继续闭上眼。
5、你发现了什么?
6、太阳从东方升起,从哪里落下?
三、设计悬念,巩固和扩展知识
1、用北极星来认方向。北极星总是指着地球的正北方。
2、看树的枝叶,茂盛的向南,稀疏的向北。
3、看年轮,年轮宽的向南,窄的向北。
4、指南针可以辩认方向。
四.巩固练习。
1、当我面对北时,我的后面是(
),我的右面是( ),我的
左面是( )。
2、我们小朋友现在面向西,能说说其他三个方向的位置吗?知道的小
朋友马上和同桌说一说。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和谁交上好朋友?
2、确定了一个方向,怎样来找其它三个方向呢?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六、课外活动
小朋友今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一个你喜欢的地方,找一找东、南、
西、北四个朋友分别在哪里。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
辨认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面东背西,左北右南;
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1、东与( )相对,北与( )相对。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3、说一说,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作业
设计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本课第 2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并能看懂平面图或地图
教学
目标
上的方向。
2、使学生正确辨认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掌握平面图或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学会在平面图或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
法设计
发现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完
成校园示意图的具体情境中,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环境中的东、南、西
、
北,并能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
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你们能在纸上画出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些什么吗?
3、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上的东、
南、西、北)
二、新课讲授
1、绘制地图的规则
(1)尝试画校园示意图。
①生活中,人们常常要绘制地图,给人们指引方向。你能根据上节课
所学的知识说说我们校园的各个方向
上都有些什么吗?
②小组长整理汇报各组的绘图情况。
③为什么各小组汇报的结果都不同呢?要怎么办才行呢?
说明:平面图和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统一
要求绘制的。
(2)再画校园示意图。
①请同学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要求,重新绘制校园
示意图。
②介绍方向标。
说明:在画平面图或地图时,一般要画一个向上的箭头,箭头上写一
个“
北”字,表示这幅平面图或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
规则绘制的,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校
园示意图加上方向标。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运用绘制地图的规则,说出教学楼、体育馆、图
书馆在操场的什么面
;操场在图书馆的什么面,图书馆在体育馆的什么面,
教学楼在大门的什么面,大门在教学楼的什么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例2填空。
三、尝试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页第4题。(结合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五
岳”
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地图上的方向)
四、课堂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绘制的,这样就标
准统一,简单清楚。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作业
设计
1、今天刮南风,顺风的方向应该是北方。( )
2、面朝南方时,你的左手边是西方。( )
3、在北半球,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
4、学校在小红家的东面,小红家在学校的西面。( )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本课第 3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
育设计 趣。
1、使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这四个方向,能够用给
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
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
教材重 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
目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
过程
引导法、发现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本节课是在学
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材
在内容的呈现上都是力求
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讲台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2、以前我们辨认的都是正北、正南、正西和正东四个方向,但是在生活
中,当物体摆放得不是正对
着这四个方向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辨认呢?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情况。(板书课题:认识东北、东南、
西北、西南)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前面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
的位置并不是正对着这四个方向
的,很多道路也不是正对着这四个方向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正东和正南之间的方向称为“东南
”,正东和正北
之间的方向称为“东北”,
正西和正南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正西和正北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北”。
在地图、指南针、罗盘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分布
如下:
教学
过程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的校园平面图。
①在平面图上怎样辨别东、南、西、北?
②请看这个美丽校园的布局图,操场的北面有什么?操场的东面、西
面、南面各有什么?
师:为了更快更准确地辨认方向,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请看,
这是什么?(指南针)
指南针红色一头永远指向北方,它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
向。指南针的盘面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
,还有哪些方向?
(2)观察平面图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9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分别是东北、东南、西北和
西南。东南和西北是
两个相对的方向,西南和东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此外,
我们还认识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以
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指南
针来给我们指明方向。
【板书设计】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林立同学放学回家往东走,学校在她家的( )。
作业
设计
A.东面 B.西面 C.南面 D.北面
2、图书馆在邮局的北面,少年宫在邮局的南面,少年宫在图书馆的( )。
A.东面 B.西面 C.南面 D.北面
备 课 记
录
课题:简单的路线图 本课第 4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
教学
目标
2、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
动探究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材重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方
法设计
讨论法、尝试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学生已经认识了东、
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物园导游图”的
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
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够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会辨认地图上的八个方
向,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览时,
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然后确定自己的
游
览路线。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路线图)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主题情境图。
(1)请大家观察导游图,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景点?
①如果你在大门口,熊猫馆在什么方向?
②如果要到熊猫馆,可以怎样走?请你用方向描述你走的路线。
(2)描述去各动物馆的行走路线。
①描述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参观点所处的方向,看哪
条路通
向参观点,用“先向……再向……最后向……”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这样会
使描述的路
线更清晰,更有条理。
②具体叙述方法
去熊猫馆的路线(答案不唯一):
熊猫馆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叙述一:从大门出发,先向北走到狮山,
教学
过程
再向西北走到熊猫馆。
叙述二:从大门出发,先向西北走到猴山,再向北走,经过大象馆到达
熊猫馆。
(3)如果站在大门口,猴山在什么方向?可以怎样走?能找出不同的行
走路线吗?
小组内交流,然后把每组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4)如果从大门往北走,你先来到什么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
(5)当你站在狮山上,你能告诉大家其它几种动物分别在什么方向吗?
2、尝试练习
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把提出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汇报,并指名学生解答这
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有关方向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路线图
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
处的方向,
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用“先向……再向……最后向……”的句式把
行走路
线描述出来。
1、在学校西30米的地方是小红的家,请你用“O” 标出小红的家。
作业
设计
2、小明和小立背对背站着,小明向北走了150
米,小立向南走了130米,
两人现在相距多远?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年段
二年级下学期
三年级下学期
四年级上学期
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
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
和思维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
除法的笔算
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商中间、末尾有零的一位数除法。
2.估算的方法。
备 课
记 录
课题:口算除法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让学生自主探索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
4、理解掌握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正确进行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教学
目标
教材重
点、难点
【教学难点】
1、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弄清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
算理。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
教学
过程 <
br>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
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
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并将它
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
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2= 8÷2= 4÷4=
教学
过程
10÷5= 9÷3= 8÷4=
2、口答。
①240里面有( )个十。
②720里面有( )个十。
③3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④5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课件出
示例1,分析题意。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求每
人得到多少张,就是把60平均分成3份,
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
式为60÷3。
(2)探究6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60是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即20。因此60÷3
=20。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先算6÷3=2,6后面有一个0,就在商2的后面添一个0。
因为6÷3=2,所以60÷3=20。
方法三:利用口算乘法推导出商。
因为20×3=60,所以60÷3=20。
(3)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2、口算:600÷3
3、引导学生归纳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1)用
表内
除法计算。用被除数左起第一个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求出商后,看被除
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
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
4、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题目。
问题: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2)探索120÷3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把120看作12个十,根据表内除法12÷3=4,可知12
个十除以3得
4个十,就是40。因此120÷3=40。
方法二:想乘法算除法。
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3)解决问题。
120÷3=40(张)
5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6÷3
(2)探索66÷3的计算方法。
(提示:拿出我们准备的66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再分一分)
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②组长汇报,集体讲评,使学生理解66÷3的计算方法,把6
6根小棒每
10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6捆,还剩6根。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
即6
0÷3=20,再把剩下的6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根,即6÷3=2。
20+2=22,所以66
÷3=22。板书:66÷3=22。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60÷3=20 120÷3=40(张)
600÷3=200 66÷3=22(张)
1、24除以6等于(
),运用的口诀是( )。
作业
设计
2、口算450÷9,想:450是( )个十( )个十除以9等于(
)
个十,也就是( )。
3、1200是3的( )倍,是4的(
)倍,又是6的( )倍。
备 课 记 录
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本课第 2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点、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教学方
法设计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
除法的基础。教学时
应该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重
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
纳,同时注意除法竖式书写格式的指导。在学生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原理,探索用竖式
计算的合理程序。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
3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新课导入。
(1)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果吗?
(2)以前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一
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除法,那么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又该怎样笔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共同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情境图,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2÷2。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的口算知识进行计算。
40÷2=20 2÷2=1
20+1=21
42÷2=21
(2)请同学们运用分小棒进行计算。
我们刚才分小棒时,第一次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捆
(20根);第二次把2根小棒平均
分成2份,每份又分到1根。这样每份分得
21根,21就是42÷2的商。它是两位数,现在出现了商
是两位数的笔算除
法,你们会不会写竖式呢?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3)交流笔算方法
我们在分小棒时先分整捆,在竖式计算中就要先分十位上的数。在42
中,4在十位上,我们先从整十数除,4个十除以2,应该得2个十,这个“2”
要写在十位“4”的
上面;再用2个十乘2,应该得4个十,这个“4”应该
写在被除数十位“4”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
分掉的数是40,为了简便,
这里“40”的“0”可以省略不写,再用4减4得0,表示被除数中的整
十
数正好分完。然后我们再求个位的商,从图上看,分完了整捆的,还有2根
没
有分,从竖式看十位数正好分完,还有个位上的2没有分。我们继续求个
位商,在竖式中把个位上的2落
下来,用求十位商的方法来求出个位商。2
个一除以2,得1,商1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得出
42÷2的商是21。
(4) 课件演示除法竖式的过程。
图式结合。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例2。
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52÷2。
(2)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小棒。
指名学生说出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出分的过程。
(3)结合分小棒的过程,
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52÷2,请两名学生上
台板演。老师作说明:计算52÷2,要先从十位除起
,5个十除以2,每份最
多分2个十,还剩1个十,2个十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上面,再用2个十乘2得4个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分掉的
数是40,十位上没有分
完,5个十减4个十,还剩1个十。再把个位上的2
落下来与十位合起来是12,12÷2=6,把6写
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
(4)验算。
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
3、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
在哪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师生共同归纳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1、7除63的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63
B.63÷7 C.7×63
作业
设计
2、15÷5读作( )。
A.15除5
B.5除以15 C.15除以5或5除15
3、小红有60朵红花,6朵黄花,红花是黄花的多少倍?正确列式是( )。
A.60×6 B.60÷6 C.60-6
备
课 记 录
课题: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本课第 3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培养学生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
育设计
好的数感。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
目标
2、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
趣。
3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
需要看被除
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4、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教材重 2、使学生能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点、难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的算理与算法。
2、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相关知识衔接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位
数除两位数的知识经验来学习一
位数除三位数。教学过程中将估算用于笔算除法之中,一方面可以确定商
的
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
良好的数感。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笔算和验算
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
、汇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
过程
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对好朋友,上学期末,她们俩荣幸地被评为“五星”,她们高兴
极了!学校还为“五星”
每人发了一本相册以资鼓励。放假了,这两个好朋
友商量着把她们俩的照片整理一下,插在相册里。你们
看,她们俩多认真呀!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课件展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256÷2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2个百被2除商1,在商的百位上写1,
用除数去乘1个百,积是2个百,写在
被除数百位“2”的下面,没有余数;
再把十位上的5写下来,表示5个十,5个十除以2,商2个十,
在商的十
位上写2,用除数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5的下面,5减4得1,1
在十位上
表示1个十;1个十和被除数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16。16除以2
商8,表示8个一,在商的个位上写
8,即256÷2=128。
(3)验算。
用乘法验算一下,看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8×2=256,即256÷2=128正确。
2、归纳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
被除数的
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题目,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想
一想该怎样列式。
(2)列出算式:256÷6
(3)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学生汇报结果:因为每页可插6张照片,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
册里,可插满多少页,就是求
256里面包含有多少个6,每包含一个6就插
满一页,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5)请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①被除数的第一位不够除,怎么办?
②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③十位上余下的1个十怎么办?
(6)汇报。
小组汇报第①问:(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是2,2个百
除以6,商不够1个百,就
要看前两位,把它看成25个十,用25个十除以
6进行试商。
汇报第②问,教师引导商应该写在十位上,并追问: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汇报第③问最后得出
:十位上余下的1个十,应和个位上的6个一合起
来,再继续除,直到余数比除数小。
(7)请学生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叙述同步写出竖式。
4、小结
当
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
以它的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
,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5、课件出示
234÷3
536÷6 456÷3
(1)请学生观察各题,判断其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2)计算上面各题。
4.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1)师:怎样检验例4的计算是否正确?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用42和6相乘表示什么?
(42页可以插多少
张照片)42页可以插252张照片,用252加上余下的4张,就是共有的照片。
板书: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
3、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6、7、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设计
1、273是一个数的3倍,这个数是多少?
2、488里面有多少个8?
备 课 记 录
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本课第 4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
间有0的除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在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商1时写0占位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进行
计算。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教材重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
目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
设情境,引入“商中
间有0”的除法的两种情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中掌握算理。
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填空。
(1)0乘任何数都得( )。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
2、引入。
有6颗糖,3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6÷3=2)如
果
其中一个小朋友一下子就把6颗糖都吃掉了,那么另外两个小朋友还能分
到糖吗?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题目0÷5=K,0÷2=K,0÷8=K。
(2)探究0÷5的计算方法。与以往的除法不同,这里的被除数是0,根
据除法的意义,0÷5表示把
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因为“0”表
示没有,所以平均分后还是没有,即为0,因此0÷5=
0。也可以根据乘、除
法的关系想几乘5得0,因为0×5=0,所以0÷5=0。同理,0÷2=0,
0÷
8=0。
(3)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1)例如5÷0,根据乘、除法的关系,0和几相乘都不可能得5,所以
5÷0不可能得到商。
(2)例如0÷0,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不可能得到一
个确定的商。
由此发现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的情景图
(1)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求每套花了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①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08÷2
②让学生试着自己笔算出结果。
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把这三种结果用投影显示出来。
③思考:算法a:为什么2除到被
除数十位上的0时,在商的十位上
写0呢?因为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0除以2得0,因此,十位
上要
商0。算法b中0和除法2相乘得0,0减0得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算法c错在哪儿了?
学生互相讨论,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少了除数2除被除数十位上为0的过程。
请学生讨论这一步能不能省略,然后汇报结果。
不能,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
④观察a和b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计算208÷2时,先用2去除百位上的2,2除以2得1,在商的百位
上写1。除到十位
时,由于除数的十位上是0,0除以2得0,因此十位上要
商0。0和除数2相乘得0,0减0得0,这
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但商十位上
的0起占位作用,必须要写,接下去再除个位上的数。
(2)小红买了2套世界名著,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怎样列式计算呢?
①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16÷2
②学生试做,说一说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③用2去除十位上的1,不够商1,该怎么办?
④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
一位上商0。
⑤师讲
解: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2乘0得0,把0写在1的下面。
1减0得1,与被除数个位上落下来的6
合在一起是16,16除以2商8,8
写在商的个位上。
⑥引导观察:想一想,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⑦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变成了几位数?计算还对不对?
使学生明白:商中间的0不能漏写。
(3)师提问:我们学习商中间有0的情况有几种?
学生讨论后汇报:商中间有0的情况有两种:①求出商的最高位后,
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
是0,商0;②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不够商1,商0。
小结:两种情况都是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
就在十位上商0。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
设计
1、612÷6
2、712÷6
备 课 记 录
课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本课第 5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
教学
目标
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材重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商末尾有0的除法算理。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相关知识衔接
“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
除法”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独立
计算,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计算方法。
教学
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
过程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2÷2 408÷4
358÷6
订正时说一说:402÷2和408÷4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商0?
我们已经学过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今天再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板
书课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7第(1)小题。
课件出示例7主题情景图,揭示问题: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50÷5
(2)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遇
到了什么困
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予指导。
(3)教师借助竖式指导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指导:a.用5先除百位上的6,商1。(表示1个百,余数1个百,把
商1写在被除数百位上面)
b.把十位上的5落下来,5除15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被除
数十位上面)
c.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已经刚好除尽,个位上还有0,0除以3商是几
呢?(商是0)为什
么?(因为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那么要怎样表示
商的个位呢?(商的个位要写上0,如果这
个0没写,那么商就变成13)
d.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只要在个位的上面补0就
可以了。
2、小结:在
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
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用再除
,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3、教学例7第(2)小题:245元买长跳绳,可以买多少根,还剩多少钱?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45÷8
(2)请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师引导:我们在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
商1时,怎么办?
学生讨论汇报:必须商0。
这里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1时,也要商0,用来占位。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同
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
可以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5、6、7、8题。
3、完成教材第28页第13、14题。(较难题,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商末尾有0的除法,大家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商末尾有0的除法
的笔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7:(1)650÷5=130(根)
(2)245÷8=30(根)……5(元)
作业
设计
备 课 记 录
课题:除法的估算 本课第 6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1、4800里面有多少个8?
2、4除360得多少?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1、使学生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
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
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材重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
目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
过程
启发法、练习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
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
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
的策略,策略
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和问题:
(1)例8情境图
(2)从学校到静水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大约
行多少千米?
2、你能列式吗?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267÷3 223÷4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除法估算来解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
教学
过程
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除法的估算)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8
(1)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主题图,理解题意。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分析题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出算式:267÷3
这里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讲解: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这一道题并不要我们求出
精确值,只要我们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除法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因为267的十位满5,要向百位进一位,约等于300,
┊
所以267÷3≈100(元)。
300
方法二:因为267的个位满5,要向十位进一位,约等于270,
┊
所以267÷3≈90(元)。
270
(3)比较以上两种估算的方法与过程,评价:
a.两种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b.把被除数四舍五入到十位或百位,虽然两种结
果有差异,但都接近
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4)学生独立估算:223÷4。
2、引导学生归纳: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
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估算。
3、教学例9。(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例9主题情境图,理解题意。
小组内讨论:“够装”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来解决。
方法一:因为20个纸箱,每箱装8个,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
纸箱不够装。
方法二:因为182≈180,180÷8>20,所以18个纸箱不够装。
4、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准确计算,用估一估的方法
就可解决。
5、尝试练习: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182÷8=22(个)……6(个),表示用22个纸箱装时还多6个菠萝,
所以需要22+1=23(个)纸箱。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1、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估算
┊┊
例8:267÷3≈100(元) 267÷3≈90(元)
300270
例9:18≈20 20×8=160(个) 不够装
或182≈180 182÷8>20,
答:18个纸箱不够装。
182÷8=22(个)……6(个)
22+1=23(个)
1、估算510÷4时,可以把510看成( ),也可以把510看成( )。
2、估算243÷6时,可以把243看成( ),( )÷(
)=
作业
设计
( ),
所以243÷6≈(
)。
3、284里大约有( )个7。
4、5 7÷8, 里填(
)时,商最接近70。
第三单元 复试统计表单元分析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
统计表,并能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
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
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材的内容和作用
通过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收集数据、
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
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
分析和
解决有关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
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
要性及数据
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
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
据的情况。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是学生以后
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基础。
2. 教材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
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例如,例1是统计学生最喜欢
的活动;“做一做”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电
视节目;练习八中安排了统计体育成绩、学生喜
欢的种类、完成作业的时间等。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体会其必要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标准(
2011)》中明确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
做调查研究,收集
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
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
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将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
环节。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尽管一、二年级时,
学生已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经历,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
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
而就,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因此,
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
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
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式统
计表的多角度解读,获得对数
据分析方法的切身体验,体会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
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和意义。
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
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新时代公民需要具备的二种
重要素养。这种素养,应该从小就进行有意
识地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载体。教学时,可
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等。引导学生
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
据
却又跳出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据解读能力。
3.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教学。
备 课 记 录
课题:复式统计表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
育设计 趣。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
写统计表,并能根
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
目标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
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
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
教学方
法设计
教材重
点、难点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上,教学复式统计表。让学生通<
br>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思维的开放性。
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统计的知识。
2、课外你们喜欢下面的哪种活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的情景图)
3、如果老师要请你对这
些数据进行整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整理?
(制表或制图)下面就请大家把课前调查到的同学们喜欢课
外活动的信息填在
统计表中(见书上)。
学生独立填写。
4、从上面两个统计表里,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5、这两个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
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
一些情况进行对比就比较麻烦,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样两个调查的是同样内
容的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知识。(板书课题:
复式统计表)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师:请大家想一想,把这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要统计哪
些内容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2)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
么意思?
学生观
察、交流后,老师指着男生“看书”栏问:你知道这一栏该填
哪个数吗?再指着女生“看书”栏问:这一
栏又该填哪个数?
课件出示合并的统计表,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
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活动”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什么?(人数
)
(3)师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两个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合在这
一个统计表中
,会不会?(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4)启发:从现在的这个合并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
什么?你觉得这
个统计表与刚才的两个统计表比较,有哪些优点?
小结:刚才的每个统计表都
只能反映出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这些
简单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活动的男、女生人数,而这个合
并的统计表则
能很容易地比较出各组人数。
(5)师:刚才的两个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个合成的统
计表叫什么名称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认识了复式统
计表,从复式统计表里我们可以更
容易地进行比较,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
息。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
对
同学在这节课上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把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就形成一个复式统计
表,这样可以更加 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
三年级同学在二月到六月份做好事的件数如下:
二月20件;三月40件;四月30件;五月25件;六月35件。
作业
设计
(1) 将上面的数据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月份
件数
合计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分析
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
整十数乘几 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 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
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 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进位乘法)、
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
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部
分是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教材先
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
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并且,
在笔算教学活
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
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
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
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重点教学乘的
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突
出各部分积的实际含义。接
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
握笔算乘法的
方法。教材中还出现了利用估算的策略对乘积作出初步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2.教材编排特点。
(1)改变估算教学的编排。
(2)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运算规律的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2.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3.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单元建议用11课时教学。
备 课 记 录
课题:口算乘法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学会运用口算乘法解
育设计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
目标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学会运用口算乘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方
法设计
教材重
点、难点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的基础上教学本节课。
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
论。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
学生学好口
算的信心。
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和一个末尾有0的数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安排了
一个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掌握口算的方
法。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0×6= 20×3= 10×4=
12×5= 11×6=
320×2= 170×4= 20×7=
30×2= 20×6=
2、抢答。
(1)13个十是( )。
(2)120里面有( )个十。
教学
过程
(3)60是( )个十。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观察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2)提出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①如何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3
②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③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
2、教学150×3
(1)学生讨论,在计算15×3的基础上,想一想,怎样计算150×3。
因为150里有15
个十,15×3=45,15个十乘以3就有45个十,
是450,所以150×3=450。
(2)怎样计算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呢?
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口算时
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
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3、教学例2第(1)小题
师:这里有10盒橙子,每盒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橙子?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10
(2)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3)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算出这道题:
9盒橙子共有的个数:6×9=54(个)
10盒橙子共有的个数:54+9=60(个)
4、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 9×10= 15×10=
18×10=
总结发现的规律:一个数乘10的积,就是在这个数的后面加上1个0。
4、教学例2第(2)小题
课件出示例2(2)的情景图
师:这里有20盒苹果,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20
(2)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方法一:可以先算出2盒的苹果数,20里共有10个
2,再算出10
个2盒共有多少个,即:12×2=24,24×10=240。
方法二:因为20里面有2个十,先算出2个12是多少,再在积的后
面加上一个0。
4
、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
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
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41页4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九第6、7、8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1:15×3=45 150×3=450
例2:(1)6×10=60
(2)12×20=24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
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作业
设计
1、计算50×70时,先算( )×( ),再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
2、27的30倍是( ), 12个30是( )。
备 课 记 录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 本课第 2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
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
乘法。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材重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
目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处理进位的方法。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
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
两位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各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知
识
技能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不进位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计算方
法,并借助直观
、形象的操作理解算理,逐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内化新知。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小丽的妈妈是老
师,小丽可是她们班有名的“万
事通”,因为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这不,妈妈又带她买书了。引出问
题:
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板
书:
14×1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两位数
乘两位数)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怎样计算14×12?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得数吗?试试看。(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法去解决14×12,教师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方法一:用点子图的方法。每行14个点代表1套14本书,
共12行,
代表12套。(课件出示点子图)
a.先求出4套书的本数,12套书正好有3个4套。(在点子图上圈一
圈,课件演示)
14×4=56 56×3=168
b.先求出10套书的本数,再求出2套书的本数。(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笔算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
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12个位上的2
去乘14,得28个一,将28末位上的8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
个因数12十
位上的1去乘14,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相乘得14个十,即140,
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所以14的末位上的4应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
得的积加起来。
2、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用第二个因
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
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
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主题情境图。
分析题意,因为每人一盒酸奶,要求一共
需要多少盒酸奶,就是要求37
个班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是48×37。
(2)请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
估算的结果比准确值大还是小呢?为什么?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
去乘48,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
齐,接着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积的末
位与十位对齐,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件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4、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
位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的笔算方法相同,只是要注意在乘的过
程中,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2、3、4题。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9题。
4、完成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第3、4、6、10题。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今天学习的与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
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
该和那一位对齐。
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1:方法一:点子图法
①14×4=56 56×3=168
②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笔算
例2:48×37=1776(盒)
用竖式计算。
32×13
27×56 43×58
25×17
63×72 45×25
备 课 记 录
课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本课第 3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
作业
设计
育设计 学、用数学的兴趣。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
解决连乘问题。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
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材重
点、难点
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
一位数的
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
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
教学
过程
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等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2×3=6(朵) 6×8=48(朵)
答:8个小组一共做了48朵花。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有5箱保温壶,每箱有12个,每个卖45元钱,问
一共卖了多少钱。
(2)解决问题
师: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必须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明确解题的思路,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加以整理并用课件展示出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求每箱卖了多少钱。[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540×5=2700(元)]
列综合算式为45×12×5=2700(元)。
方法二:先求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12×5=60(个)]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60×45=2700(元)]
列综合算式为12×5×45=2700(元)。
(3)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两种解答的过程,是按两种思路来解决问题的,这两种思路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思路,然后指名汇
报。
2、教师小结:解决同样的问题,有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
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
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
问题。
【板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
例3:方法一:45×12=540(元) 540×5=2700(元)
45×12×5=2700(元)
方法二:12×5=60(个)
60×45=2700(元) 12×5×45=2700(元)
1、某工厂有男职工32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18倍,这个工厂有职
工多少人?
2、有163名同学乘3辆车旅游,前两辆车每车坐54人,第三辆车坐多少人?
3、学校的礼堂最后一个座位18排25号,我们学校共有436人,这些座位
够坐吗?
备 课 记 录
课题:用连除解决问题 本课第 4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教学
目标
作业
设计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
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经历。
【教学重点】
教材重 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点、难点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
法设计
探究法、启发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熟
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在舞蹈表演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兴趣。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植树节到了,学校
要植树24棵,平均分给了3个年级,
每个年级要植树多少棵?每个年级又把植树任务平均分给4个班,
每个班要
教学
过程
植树多少棵?
(1)列式计算:24÷3=8(棵) 8÷4=2(棵)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引入:上面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
吗?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用连除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揭示题目:三年级女生要进行
集体舞表演,
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小组内探讨:着重探讨课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把学生的方法整理后再用课
件演示出来。
方法一:先算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2÷3=10(人)。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组。[3×2=6(组)]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3×2)=10(人)。
2、小结:同学们能够通过仔细观察,找到隐藏的信息,并且大胆思考,
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真是了不起,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用连除的方
法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例4:方法一:60÷2=30(人)
30÷3=10(人)
60÷2÷3=10(人)
方法二:3×2=6(组) 60÷6=10(人)
60÷(3×2)=10(人)
作业
设计
第五单元 面积单元分析
八、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
统一的面积单
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
、
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
形、正方形
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
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
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
形
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
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
还能为以后学习
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求
三年级有150名学生。每两人
用一张课桌,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
桌平均放在5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
建立1平方
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
算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中注意的地方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备 课 记
录
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
育设计 趣。
1、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
目标
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材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1、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相关知识衔接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
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
学习面积,
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
经验进行
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的认识。
通过图示和直观演示引导,使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
方米的大小。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有哪些同学喜欢画画?
这时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问:如果要在这两张白纸上进行涂色
比赛,谁先涂完,谁就
是冠军,你会选择哪一张白纸?(学生会回答,选小的
那张)
师:同学们发现纸张有大有小,也就是说纸的面有的大有的小。用手
摸一摸纸的面,感觉怎样?
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有面,它们的面在哪里?(文具盒、黑板、书本、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课桌等)
师:这些物体的面,也叫物体的
“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数学上
叫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
积和面积
单位)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1)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
有平坦光滑的桌
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
们的
大小。
(2)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相比,哪一个面比较
大?
像这样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图形:
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体会用观
察、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
直径为1厘米的
圆)让学生选择。
(3)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的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数正方形的个数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图形
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
测量。
(4)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
br>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物体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用一句
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最后归纳面积的概念。
3、教学例3
(1)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
2
表示。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如手指甲
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铅笔盒上面的面
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
想?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用字母dm
2
表示。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课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
分米。
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
么想?
③平方米的认识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1平方米的纸。问学生:你们能用手势做
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
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估
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
平方米。平
方米用字母m
2
表示。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第1、2题。第63
页“做一做”。第64和65页第
4、5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想法或疑惑?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例3:平方厘米——cm
2
平方分米——dm
2
平方米——m
2
1、(
),就是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周长是(
)。面积是1
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
作业
设计
备 课 记 录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本课第 2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
目标
的计算公式。
2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
算。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点、难点 【教学难点】
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
法设计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相关知识衔接
在学生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引导
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
的公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
推
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
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
过程
1、师: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有
什么办法比较吗?
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课件出示画出1平方厘米格子的图示,比较出大小)
3、提问:要知道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怎么
去测量呢?(用1平方米的
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知道我国的土地面积有多大,怎么办呢?
4、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测量很大面的面积时,用面积单位去量
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
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这
节课探究的问题。(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主题情境图,观察图中的长方形,猜想:长方形的面
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2)发现规律:
①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a.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给每个同学长方形板,要求学生先量
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
b.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
c.思考讨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
摆(
)个小正方形,摆一排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
以摆(
)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 )排。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②活动反馈
四个小组测量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
每排摆的个数(长的厘米数)×排数(宽的厘米数)=面积(长和宽厘米数
的乘积)
一组:4 × 3 = 12
二组:5 × 2 = 10
三组:6 × 4 = 24
长 × 宽 = 面积
抽象概括。
师生共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刚才第四组的同学还没汇报你们组的活动情况。
指名学生汇报:每排摆的个数和排数都是5。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
边长。那么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
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
算面积
时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还有什么
问题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例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0米,宽是长的一半。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它
的面积是多少?
作业
设计
2、有一块正方形地砖,周长是2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长是3米,宽是1
米。现在要粉刷这
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
备 课 记 录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本课第 3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教学
目标
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学会利用一个物体的面积估测另一个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正确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利用一个物体的面积估测另一个物体的面积。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让学生
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使
学生学会用一种物体的面积去估计另一种
物体面积的方法。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教学
过程
学生回答算式及结果。(要注意单位问题)
3、引入: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2))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题目。
(2)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长大约26厘米,宽大约18厘米
所求问题: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3)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利用你们掌握的知识,算一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
是多少平方厘米。
全班同学独立计算,请两位同学板演。
板书: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2、什么是单位统一呢?
教师明确
说明:在一道题目中,长度单位必须是相同的。长度单位是
米的,所对应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长度单位
是分米的,所对应的面积单位
是平方分米;长度单位是厘米的,所对应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
3、师: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下你的课桌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怎样利
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呢?
学生组内讨论,并说说估计的结果。
(用数学书的封面来量课桌面,看课桌面大约有几本数学书的封面大,
有几本就用468乘几)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8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例5: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4、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8分
钟,能
给地面上洒水多少平方米?
5、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
如果用面积8平方分米的水泥方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方砖多少块?
6、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20米,宽60米,小明每天沿着操场跑3圈,他
每天跑多少米?
作业
设计
备 课 记 录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本课第4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教学
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建立面积间的进率关系。
2、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探索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点、难点 【教学难点】
熟悉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
教学方
法设计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相关知识衔接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
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明白1平方分米与100
平方
厘米、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探索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人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用到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
厘米、毫米、千米)
教学
过程
师: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我们知道相邻两个常
用的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研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边长,然后算一算这个正方
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想法,并说出理由,教师归纳如下两种情况:
①用尺子测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
平方分米。
②用尺子测量它的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平方厘米。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根据这一关系,你知道2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3平方
分米呢?
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你能反过来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举例:2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你知
道平方分米和
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
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在小组内讨论、汇报,说出理由。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
×10=100,所以说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生边
说,师边演示课件)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想一想: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小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相邻
的面积单位,每相邻的
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00)
3、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例7主题图
①师:观察一下这块正方形的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求这块标志牌
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80×80
师:算出的结果该带什么单位?
指名学生汇报。(因为这个正方形标志牌的边长是80厘米,所以面积
单位是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80×80=6400(平方厘米)
②师:合多少平方分米?
师: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刚才算的正方形的面积6400平方厘米,
换算成平方分米。
6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学生组内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6400里有64个百,所以6400平
方厘米=64平方分米。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3页第1、2、3、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课区分了面积单位
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总结如下:相邻两个常用
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
的进率是100。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例6: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例7:80×80=6400(平方厘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400平方厘米,合64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0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作业
设计
200厘米=(
)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千米=( )平方米
40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备 课 记 录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本课第 5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
育设计 趣。
教学
目标
1、能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铺地砖问题。
【教学重点】
教材重
理解两种解决铺地砖的方法。
点、难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
引导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相关知识衔接
过程 在已有知识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单
位的统一,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
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铺地砖问
题。(板
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8
(1)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爸爸准备给客厅铺上地砖。要铺地
砖,首先要了解什么?
教学
过程
(课件出示例8主题图)请大家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
师:你知道怎样铺地砖吗?
(课件演示铺地砖)地砖是一排一排铺的。
(2)提出问题: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3)解决问题
①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客厅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
板书:6×3=18(平方米)
师:要求客厅里一
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就是求客厅面积里面包含多少
个地砖的面积,所以必须再求出地砖的面积。(要求学
生独立求出地砖的面积,
然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3×3=9(平方分米)
师:要求客厅面积里包含多少个地砖的面积该怎么做?客厅的面
积是
18平方米,地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学生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客厅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要用客厅的面积去除以地砖的面积。因为<
br>客厅和地砖的面积单位不统一,所以必须把客厅的面积18平方米换算成
1800平方分米。
师板书: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②师:刚才老师用课件演示了怎样铺地砖,同学们还能不能用其他的
方法来求要用的地板砖的块数?
学生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需要铺
多少块地砖,
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客厅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因为客厅的长和宽与地砖的边长的单位不统一,所以首先必须把单位
化成统一。
板书: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4)师:这两种方法算出的地板砖块数都是200块,
用一块地板砖的面
积乘以块数来检验一下是不是客厅的面积。
板书:9×200=1800(平方分米)
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写出答语。
2、小结:解决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这种问题有两种方法,即:
客厅面积÷一块地砖面积=地砖块数
一排地砖数×排数=地砖块数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例8: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检验:9×200=1800(平方分米)
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3.莉莉家的客厅宽4m,长比宽的2倍少1m.
作业
设计
⑴莉莉家的客厅的面积是多少?
⑵这种瓷砖的边长是2dm,如果莉莉家用这种瓷砖铺客厅的话,至少需要多
少块?
第六单元 年、月、日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
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
br>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
会计
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
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
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
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
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
等时间单位和
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 2.义务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六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
相同。
三、编排特点
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意义的素材。 第46页,主题图,提供了几
幅有意义的日
子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同时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52页,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
场景:妈妈带着女儿去百货商场,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9:00~21:00”,
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 第53页,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
景 ,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来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认识年、月、日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
教材重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点、难点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 位。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
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 龄的增长,
学生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
三年级上 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
教学
过程
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适应,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学
习内容中,有了形成
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介绍国家大事的年份:
1、(课件出示)开国大典场景图:这是什么情景?发生在什么时候?这
个特殊的日子是什么节日?
2、(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看到这个场景,你知道了什
么?有什么感受?
3、(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你们知道照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吗?
说明: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入飞船
教学
过程
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神舟”五号载入飞船
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引出课题:刚才的几件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发生
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
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①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
②然后两人一组讨论,互相交流。
③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大家可能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
的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年有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有30天的月份:四、六、九、十一
28天或29天:二月
师:请学生拿出今年的年历,在今年的年历上找一找,国际儿童节是
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香港回归是哪一
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把这些日子圈
出来。
(2)记忆大月、小月。
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
字?
学生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之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怎样才能很快
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八两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2、游戏练习:教师任报一个月,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
生起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0页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例1:
31天(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7个)
30天(小月):四、六、九、十一月(4个)
28天、29天(特殊月):二月
1、通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 )、( )、( )、( )、(
)。
2、通常一年有( )个大月,( )个小月,每个月有31天的月份有( )、
(
)、( )、( )、( )、( )、( ),每月有30天的月份有( )、
(
)、( )、( )、( )。
作业
设计
3、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一年有( )天,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
二月有( )天。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本课第 2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教学
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材重
认识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点、难点 【教学难点】
会判断平年、闰年以及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学生已经认
识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了大月、小月的知识,记
住了各月的天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
规律、掌握判定平年和闰年的
方法。
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左手,小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右手。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
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是二月份出生的。
师:观察你们
手中的二月份天数表,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
而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9天?带着这个问题进入
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认
识平年、闰年)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认识平年、闰年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
天数是固定不变的,只
有2月的天数很特殊,有时28天,有时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①课件出示2015年年历: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②你知道2012年我国有件什么大事吗?
③计算2012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师:归纳学生的算法,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31×7+30×4+29=366(天)
方法二:30×12+7-1=366(天)
方法三:31×12-4-2=366(天)
④问:2015年是什么年?2015年一共有多少天?为什么?
⑤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活动质疑,启发尝试。
师: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平年、闰年二月份天数表,并把闰年的年份用
红笔圈起来。
看着这张表,先自己看一看,再和小伙伴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
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大家?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为什么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呢?老师这里查到了
一份有关的
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资料)
师小结:每4年里有3个平年,1
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
般是闰年,但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
科学
家又做了一项补充规定:公历年份是数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第3、5、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
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
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帮我找找家。
1995
2000
1997 平年 1885
2004 闰年 1994
1994 2010
备 课 记 录
课题:24时计时法 本课第 3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作业
设计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用“上午
”“下午”“晚上”等词表示的时刻和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
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教材重 使学生能正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点、难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相互转换。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年、月、日的基础上,通过把钟面上时针走过的一天<
br>的时间展开,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如何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一段视频:小华和小明约好星期天一起去打篮球。
约好时
间为6时,结果小华早上6时到华景公园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小明。后来小
华到小明家。
小华说:“小明,你在做什么呢?我们约好是6时,现在都7
时多了,让我等了一个多小时。”小明说:
“不会吧,我是约你下午6时,不
是早晨6时。”小华:“啊!”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6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的6时而
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计时方法吗?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24
时计时法)
二、新课讲授
1、体会0时
课件出示第82页主题情境图,让学生结合情境说出从①到⑧各钟面上
的时间。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你知道为什么除夕的晚上12时放爆竹的人最多吗?
教学
过程
因为晚上12时,既是过去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
就把它记成0时,24
时计时法就是从0时开始计时的。除夕晚上12时,既
表示过去的一天的结束,也表示过去一年的结束;
既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
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在晚上12时放爆竹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2、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从半夜0时到晚上12时,经过了几个小时?
钟面上指针指着12,师提问:现在是几时?(中午12时)接下来是几
时?(下午1时)下午
1时,时针走了几大格?(13大格)那么2时呢?(14大
格)你怎么知道是14大格的?(12+2
=14)接着数15,16……直到24,现在
是几时?(晚上12时),从半夜0时到晚上12时,一
天中时针走了几大格?
(24大格)也就是几小时?(24小时)几圈?(2圈)
小结:在这
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了两圈,共24小时,为了简明且
不易出错,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这叫做24时计时法。
3、体会24时计时法的用途
师: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课件出示火车票)开车时间是21:
00。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吗?
4、了解24时计时法
(1)课件出示时钟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能把上面的时刻补充完整吗?
师:在填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①有2圈数。
②内圈的数表示从0时到中午12时的时间。
③外圈的数表示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的时间。
④外圈的时刻比内圈的时刻都多12。 <
br>(2)介绍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
午”等来描述一天
中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
“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中从中午
12时起到晚上12时这一段时间里
的时刻。
(3)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请看:(课件出示题目)
上午9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
是________时,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
表示是________时,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
表示是________时。
师:晚上9时为什么是21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归纳:
①看上面的钟表知道的。
②晚上的时刻应该比上午的时刻多12,即9+12=21。
③晚上12时是24时,倒数三格,24-3=21。
5、小结: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比
如凌晨4时,时刻不变;中午12
时以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加上12,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普通计时法: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21:00
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表示时刻不变;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把时
刻数加上12,用24时
计时法表示。
1、我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下午5时 ( )
上午7时( )
下午3时20分( ) 晚上9时(
)
备 课 记 录
课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本课第 4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作业
设计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
育设计
教学
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
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
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材重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点、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教学
过程
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
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通过观察钟面,
把两个时刻化为24时计时法的时刻或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初步
理解时间和时
刻的意义,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课后老师出示闹钟,让学生观察钟面:现在是什么时候?(上午
八时三
十分,就是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2、师口头报出时间,学生在自己的闹钟上拨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8:00 2:50 21:45 9:15 23:05
3、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教学
过程
晚上8时是(
)时
中午12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
下午3时是(
)时
4、上课5分钟后,老师的闹钟响了。(事先设定好)观察钟面,此时的
时刻是多少?(
8:35)
师:像8:30,8:35,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
一天当中
某一特定时刻,还有我们平时说的早上6点起床,中午12点放学,
晚上7点《新闻联播》,说的都是“
时刻”;从刚上课8:30到8:35闹钟响,
经过了5分钟时间,这叫“经过时间”。今天我们将学习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课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境图,问:你看懂了哪些信息?
①9:00和下午6点是“时刻”还是“经过时间”?(都是具体时刻)
②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是什么意思?(就是求经过时间)
(2)你能在钟面上拨出
出发时刻和到达的时刻吗?用24时计时法和普
通计时法读出这两个时刻。
(3)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经过时间?想想办法,试一试。(小组内讨论)
(4)指名汇报,根据回答归纳以下三种方法:
①用钟表拨一拨,数一数,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小时。
②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3小时,再由中午12时到下午6时
经过了6小时。
3小时+6小时=9小时
③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出发时刻即
为经过时间。
18-9=9(小时)
(5)注意:时刻都用几时几分表示,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2、小结:
先统一时间表示法,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用到达时刻减去出
发
时刻,就是经过时间。也可以用数一数、拨一拨的方法,还可以口算推算。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5页第3、4、6题。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
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例3: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①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小时。
②上午9时→中午12时→下午6时
3小时 + 6小时=9小时
③下午6时是18时
18-9=9(小时)
开始时间
作业
设计
结束时间
经过的时间
8:30
1小时40
分
14:25 23:10
3小时
18:00
2小时30
分
16:20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九、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让儿童联系生活认识小
数,并以
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
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教材的内容和作用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两位小数。
2、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四、教学策略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
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
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
这些有利条件,使学生学会的同时,形成
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
<
br>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是简
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
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
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
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
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课时安排(共4课时)
认识小数 2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课时
备 课
记 录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课第 1 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学科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育设计
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
【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教材重
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方
法设计
引导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相关知识衔接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
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
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
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
生活中应用,又
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逛过超市或到过商店吗?超市(或商店)里摆满了各
种各
样的商品,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你们知道哪些商品的价格呢?
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一些商品的价格。
师:在超市(或商店)里,我们常常看到比如1.25元,2.8元,10.6元
教学
过程
等这样的价格,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新课讲授
1、小数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
师:这4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指名同学回答)从
图片中我们看到了
一些数。(板书:3.45、0.85、2.60、36.6、1.2、1.5)这些
数和我们以前学过
的数有什么不同呢?(在数中有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就叫做小数点,像这些
有小数点的数就叫做小数。(板书:“·”叫做小数点)
教学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