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别妄想泡我
69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工招生办-感恩的心演讲稿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
套教案。

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 面积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制作活动日历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
我们的校园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
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
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 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 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 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
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 位联系起来。教材首
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
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
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
抽象逻辑思 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
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 、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
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 时要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让所 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 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1,第5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
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 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
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
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
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
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 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
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 置关系。




第二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
(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教材第4页例2.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 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
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 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 ,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
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 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
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一第3~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尝试操作: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确定图上的方向。
(3)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 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 :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
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 、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
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板书: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 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
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5、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2题。引导看图查找。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五、板书设计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第四课时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练习二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
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
角色,多次练习。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
再从狮山往西南方 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
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 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
学校的位置。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 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
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 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
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 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 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
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 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
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 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
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
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
除法口算经验,结合 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
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
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 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
每个例题时 ,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
(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
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 同解题策略。通过


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 时,学会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
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 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
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 应根据当地情况和
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
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
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 认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
义。②将估 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 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
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 联系的估算内容,
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
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 60÷3( )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 br>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
学生揭示知识间的 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
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1、第12页例2,教材第11页“做一做”和教材
第1 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
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


推的 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 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
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 式?
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怎 样理解求平
均每班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 变
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五、板书设计

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的口速算方法
用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或前两位数除以一倍数,在得数
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第二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
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难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
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材第12页例3.
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 跟
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
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三第4、6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
五、课外作业:
练习三第5题。




第三课时
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
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
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 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五、课外作业:
练习三第9、10题。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基本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1,第1 6页“做一做”左边3小题和练习四的第
1题第一排4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
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
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48

517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 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
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
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
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 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226

393

(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26

393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488

666

(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
多少棵树?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
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第二课时 基本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 容:教材第16页例2,第16页“做一做”右边3小题和第19页练
习四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小题、第 2、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
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369

284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
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 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


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 。从竖式看,得数是26,把余下的1个
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
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
(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位 数除两位数,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
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 去除,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
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第三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做一做”,及练习四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7页例3.
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方法分析。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2去除
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讲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
乘,得到2个 百,将“2”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0可以省略不
写),表示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已经被 分完。
接着,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
十位上, 2与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
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
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 ,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
余数的位置上。
(2)列式解答。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 或2×128进行验算,
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3)引导完成第17页的“做一做”。
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
(1)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 合起来,
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
以商是两位数,通过 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3、出示题。
4327

5305

6848

735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先估一估,再计算。
3156

8434

5605

7863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
(4)学生独立做一做。
(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
(7)质疑、解疑。
2、练习四第6题。
5257

6804

4183

2317

给商是两位数的涂上红色,商是三位数的涂上黄色。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商的位数。
(3)动笔涂色。
(4)说明判断理由。
(5)分组各做一题,验证其商的位数,订正其精确值。
(6)明确:做笔算除法时,先观察最高位上的数字,再用它与除数比大小。
3、练习四第7~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10题。
543÷3 62
372÷6 132
924÷7 181
185÷5 149
712÷8 37
894÷6 89
(1)看清题目要求。
(2)根据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
(3)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开设病题门诊。
(4)按要求连线。
(5)表扬书写工整、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
(6)请同学总结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四、思维训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课外作业:练习四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得商写在百位上;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
就与在十位上。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第四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1-2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四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笔算闯关。
出 示5道计算题,请同学们做,谁能都做对,证明谁闯过了第一关,结合班
级评价方式给予表扬;做错的, 说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3、100÷2 63÷3 2800÷7 6300÷9
200÷5 84÷2 2400÷6 5600÷8
4、练习四第12题。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6276

2324

3651

3640

8498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3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问:怎样理解平均每集播放多长时间?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计算。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4、15题。
(1)出示,理解题意。
(2)按要求尝试推理,说明理由。
(3)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想一想,你提出了几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3、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8题。
(1)先出示四幅图。
(2)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3)板书问题(1)
(4)板书第18题的问题(2)。
(5)读题,思考。


(6)学生独立解答。
4、练习四第19、20题。引导学生完成。
三、课外作业:练习四第11、17题。




第五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5、例6,第24页“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7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算商中间有0
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 ,除到被除数的某一
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 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
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
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 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 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 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
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 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
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 0乘1得0,1减去0
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 的
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第24页的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练习五第6题。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五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笔算:
28004

(1)尝试计算。
(2)质疑。


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
个0)
五、课外作业:练习五第4、5、7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
在笔算除法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中间那一位上的
数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
这一位上写0.




第六课时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7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五第8~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
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690

4600

5505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 法
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 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
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 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
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 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
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我们再来解决问题(2)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长跳绳8元,求245元能买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 钱,
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5÷8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看被除 数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用8去除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数“24” ,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写3,
接着用8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5,8除5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 写0,被除数的
个位上还余5,表明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①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
商0就可以。 ②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
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落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作余数即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请学生自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3)检验。
2、病题门诊。(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6题)
(1)看题,明确题意。
(2)观察各题错在哪里。
(3)同桌互说如何改正。
(4)在本上动笔改错。
3、练习五的第8、11、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28页第13、14题。
五、课外作业:练习五第9、10题。
六、板书设计



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一位数除三位数,在求出商百位上的数以后,除
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
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
够商1,要商0占位。




第七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 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逐步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相关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0题。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板演竖式,全班
订正。
(2)全班点评时,师强调:在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不要忘了还要加上余数。
(板书:被除数=除数 ×商+余数)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7题。
(1)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 全班交流时,教师追问:①520÷5,商中间的0能不能省略不写?(强调
0占位的作用)②520÷ 8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弄清算理,强调数
位要对齐)
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9题。
(1)出示本题:
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千米?
(2)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列式后先估一估商是几位 数,再计算。并想一想:怎样检查算


得对不对?
(4)反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几盆?
5、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2题。
(1)创设情境,教师边讲边结合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通过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3)说一说你们小组的买票方案。
(4)比一比,哪组解答既合理又方便。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合算?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
合算?
6、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3题。
(1)读题,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
(2)提问:求的是什么?该怎样求?
(3)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集体反馈。
7、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4题。
(1)先引导学生观察第1道竖式。
(2)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 生根据已给的数字及竖
式特点逐步推导出结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并介绍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儿歌:我是0,本< br>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别人要想把我除,
常胜将军总是我。





第八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8、例9和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c O m
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3690

24002

55080

4428

3690

56000

43228

554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 十数,然后应用
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
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
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 能装下多少个
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 br>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
完这些 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
大于20,所以,18 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六第3、4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六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解答。
3、练习六第5、6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4、练习六第7题。
(1)分组合作,尝试解答。
(2)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装上车?在什么情况下不能?
(3)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练习六第8题。



第九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举例说明吗?
2、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除法估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练习六)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5题。
(1)课件出示本题。
让学生观察图,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怎样比较哪位老师打字打得更快?
指名回答,让学生明确:要先求出每位老师每分钟大约打多少个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展示算法,全班交流。若有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6题。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指名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7题。
(1)投影出示情境图。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反馈。
此题的解法有多种,教师对合理的解法都应予以肯定。
4、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8题。
(1)要求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讨论:一位数除三位数时,什么情况下商0?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全班讨论。全班交流后 师明确: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哪一位
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被除数百位正好整除,十位是0时 ,商的十位也
要商0.
(3)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第(1)题,然后直接写在课本上。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
是怎样想的。
(4)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商的末尾有0?
根据学生交流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被除数前两位正好除尽,且个位是0


或比除数小时,商0。
三、课题小结。
今天我们运用除法估算的相关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的呀!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内容,第34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 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
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 、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 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
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
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 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
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练习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4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1、练习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2、练习七的第6、7题。
四、课外作业:练习七的第3题。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
口算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笔算除法




基本笔算除法
验算
估算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新知识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 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
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
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建议: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 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 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
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 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
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做一项
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
致情况。



第一课时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复式统 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
题。
2.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
展统计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目标: < br>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 表,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
题。
2.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
展统计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设疑激趣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三(1)班男生喜爱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人数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三(1)班女生喜欢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
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 ,人们就
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三(1)班学生喜爱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男生
女生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二、尝试探究,点拨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 统计
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
据与单式统 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
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
竖向所放内容以及 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
不同活动的相应人 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三、反馈展示,归纳提升
出示37页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 生人数;用刚才的统
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 什
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训练巩固,达标测评
1.第37页“做一做”
(1)现场统计
(2)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 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
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 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
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 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
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五、再设疑激趣,预习初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复式 便于比较
单式 简洁 、丰富




第二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3~6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对比和探究活动中,经历 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
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2.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意义,发
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调查了解班级中男、女生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梳理方法
1.整理数据并填表
(出示调查结果及统计表)能把我们的结果填入这两个统计表吗?
请同桌2人合作填写数据,看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
2.汇报并检验
汇报数据,数据都同意吗?
3.获取信息
从上面的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1.第38页2题
(1)独立完成
(2)介绍好的方法
(3)回答问题
2.第39页3题
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落实四基
第40页第5题
(1)分组收集数据
(2)汇总和整理
四、拓展提升,提高能力
第40页第6题
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复式统计图,师适当指导。
五、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统计表还很多,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确定一些主
题进行统计,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新知识点: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
(2)估算。
2、笔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3)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
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扎起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
体现出它的作用。教材为学生 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
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 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
很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计
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 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
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 br>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谈论鹅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
已有的知识和已有 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恶化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 讨论、交流,
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
学 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
算方法理解,在这个探索过 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并获
得成功的体验。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 不仅在口算乘法
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的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
“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老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给
学生提供估算是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
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提高 估算
的能力。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1、例2和相应“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
十)
教学重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
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
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 可以小组讨
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 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
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 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
个十,口算结果是45.
对学生的口算方 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
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 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
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 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
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 法,即先口
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
论,看看怎样 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
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 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应该怎样计算 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
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 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 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
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
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 ,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
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 300×4 30×70 24×20
19×10 14×20 40×700 50×50
2、送水的叔叔骑 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
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
(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 )×30=900 40×( )=2000 80×( )=32000
五、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
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 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基础知识练习。
1、70×70 60×90 80×50 11×40
30×80 20×70 40×60 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 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
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 其说出
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
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 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
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 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
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 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 br>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 生认真
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
题中都知 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
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 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
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 200×30 32×10 74×100
20×40 60×50 6×100 10×700
12×30 34×4 40×6+8 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出生后, 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
克。小海龟刚出生时有多少克?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1,第47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 、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
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xKb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
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
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 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 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
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
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 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
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 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
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
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
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
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 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练习十第2题。道竖式计算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练习十第1题。引导完成。
四、思维训练
1、练习十第3题。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 2 1 2 3 2
×1 4 ×1 3 ×1 3
8 8 3 6 9 6
2 2 2 3 2
1 1 0 5 6 4 1 6
( ) ( ) ( )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 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
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十位上的
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
齐。然后,把两次 乘得的积相加。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 17× 10 13×30 21×30 43×20
32×40 51× 70 63×30 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 13 42×11 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
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小结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
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 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练习十第6题。
23×32 41× 21 22×23 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 31× 31 23×33 22×24 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 视,把完成既正确
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
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教材第47页的第4、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回 答,列式
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
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 31× 13 12×12 22×11 11×25
2、1套书有14本,每本21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练习十第8、9题。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例2,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
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
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
论, 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 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
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 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
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 ,得33
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
所得 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 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
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 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
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 br>加进位的数。
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十一第1题。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 让同学们
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
程和结 果。
3、练习十一第2题。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
本上完成笔算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
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 学以示表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 6 2 5 1 8 2 4
×1 6 ×1 3 ×1 7 ×1 9
2、练习十一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19 38×9 76×99 12×11 11×47 38×21
2、动脑筋。
3 □ □ □
× 2 4 × 7 □
1 □ 2 □ 3
□ □ □ □ 7


7 □ □ 2 □ □ 3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进位)的笔算方法
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
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
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
进位的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4~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板书: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 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
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 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
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 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
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 45×36 89×46 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
和书写 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


学将一枚小动物 印章。
练习十一第60题,让学生在书中完成。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
向日葵上采 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
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
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两 位数乘两
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
12 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 68×53 18×24 48×79 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
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练习十一第9、10题。
2、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37 333 9
9 549 ( )
26 ( ) 18




3、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 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
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
一共卖了多少钱。
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
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 来黄瓜多少千
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 。
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 隔5米种一棵,一
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条
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和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
经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 br>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


在引导 、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 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
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
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 题,教
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
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 br>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
每 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
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 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
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
解决思路一样,应问题入手,确定好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运用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结合练习题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自然地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人练习。
1、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按怎样的步骤进行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了解信息、数量;
(2)分析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
(3)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运算的步骤;
(4)列出算式,计算结果;
(5)检验,写出答案。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练习十二)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4题。
投影出示第4题情境图。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中有哪些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2)教师巡视,对解答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订正。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再列出综合算式。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意,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题目中了解信息,并分析这家3口人一年要产生多少
垃圾。
师提示:一年=12个月
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并列综合算式计算。


全班交流,订正错题。
4、完成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7~9,12、15题。
这五道题都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1)第7题的情景是在图书馆里,如何合理地摆放图 书,也是我们日常遇到的
问题。此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共有756本书,要摆在3个书架,每 个
书架有6层,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要如何解答。
(2)第8题的情境在动物园里,教师根据 情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获信
息后,加以解答。
(3)第9题的情境在公园售票处。引 导学生理解954张票是两天所得,所以列
式为954÷2÷3=159(张)。
5、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3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单价的方法解决问题。
6、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6题。
这道题是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3)提问: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
学生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7、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7题。
这道题属于开放题,在解决每道题时,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信息。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让学生清楚了解每道问题中应先解决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要了解
问题中的信息和数 量,并分析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分析的数量关系列
出算式解答;最后对解答的结果要进行检验 ,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正确地解决问
题。




4、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 内容,指名让学生回
答,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口算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 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
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总结:为了简 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
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 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
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教材第58页的第1、2题。
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
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
么,根据问题从题中 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练习十三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三第4~6题
5、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面积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 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 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
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 通过手、口、眼、耳多种
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
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
手段的优势,根 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
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 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 ,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
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 联系,更不会灵


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 理解它
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例如 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
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 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
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 ,而且便于展开
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
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
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 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
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 的培养,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
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 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1.
(2)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
出。
(板书:观察比较)
(3)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4)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 的。(板
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 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
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 方形大,教师
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 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
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 形,
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
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1)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第二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3,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 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
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 ,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
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
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
形量。
(3)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 )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 )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 )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 )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 )
四、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2)
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表示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



第三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意义和单位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多种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面积的意义和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面积的意义和单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四)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用红笔描出每个图形的一周,再涂色表示出它们的面积。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引导学生比较图形的一周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不
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图形的一周表示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示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投影出示本题,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个省(直辖市)面积的大小。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1)投影出示本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3)汇报交流。
反馈后,教师明确:因为1个□代表1平方厘米,所以有几个□就有多少平方厘
米。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8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割补法把不完整的正方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
学思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填写完成后引导学生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材针对易错题展开辨析,探讨解题思路。
(3)思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长度单位用于测量线 的长短,表示的是线;面积单位用
于测量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表示的是面。
6、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6题。
(1)投影出示本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师提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3)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个是多少?
(4)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7、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7题。
(1)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几个周长都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比较它
们的面积。
(2)提问: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追问:周长是8、12、 16、20、24„„这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长和宽或
边长分别是多少?
(3)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画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 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每排几个(长)
有几排(宽)
6
2








个数
面积
12
12








引导学生去设 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
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 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
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
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 发现了什么?
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房里你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
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
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引导
学生:“长和宽 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
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
面的面积大约是多 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
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 br>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
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 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下列各题。


13×5 5×11 2×23 16×8 31×3 8×10
410×3 7×12 42×2 4×12 130×2 20×4
2、一个长方形 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
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四、思维训练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方形

8厘米
9米
边长5分米
边长

7厘米

周长

24米

100厘米
面积




正方形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 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
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五课时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
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练习十五第1题,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4 5 7

9 5 2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
范书写格式。
4、练习十五第4题,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 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
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 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
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
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
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 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练习十五第5题,篮球场的长是2 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 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
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
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厘米

10厘米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
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
周长,填入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周长(厘米)
16
8
4
1
2
4
16
16
16
34
20
16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只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成为正方
形时,周长最短。
说明:这一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明。
3、从一张边长为 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
方形。小明想到三种方法(教材第69页第1 0题的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周长呢?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讨论这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1)三幅图剩下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
(2)第一幅图的周长和原正方形的周长 相等仍是40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
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4厘米,是48厘米;第三幅图周长比原正方形 多了两个6
厘米,是52厘米。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再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下面各题的周长和面积。
(1)长23厘米,宽17厘米,求周长和面积
(2)正方形边长=12分米,求周长和面积。
(3)正方形周长是36米,求边长和面积。
2、张大伯要在一块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菜地的四周围上一圈篱笆,要用多
长的篱笆?菜地能种 多大面积的菜?
五、思维训练
1、一块长方形绿地,宽24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绿地的 面积是多少?如
果每平方米种4棵松树,绿化队应该准备多少棵松树就够了?
2、一个长方形 ,它的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正好变成一个
正方形,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第六课时 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判断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你知道如何计算它
们的面积了吗? < br>2、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 五)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3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利用的面积计算公
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68~69页“练习十五”第4~6题。
先让学生根据经验估一估,并在小组 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的;再组织学生
在小组中合作量一量计算时要用到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把测量 的结果和计算
的方法在班上交流。
3、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7题。
教 师指导: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求围栏的长度
就是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再独立完成。
4、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剪下最大的正
方形?并让学生用纸 片和剪刀动手试一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剪下的图
形。
提问: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后,剩 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各
是多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计算出剩下部分的面积 。
师强调:要从一个长方形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长
方形的宽相等。
5、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9题。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在小组中讨 论:要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必须先求出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必 须先求出这个正方形
的边长。
6、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10题。
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观察小明想到的三种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算
一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七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6,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
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
份是多少? 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
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 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吗?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 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
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 积单位之
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 )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
想的。
5平方米=( )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让学生 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 位)请同学
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平方米=( )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 黑板的面积是3( ) < br>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合多少 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 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
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7、第72页例8,
教学目标:
1、巩固复 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
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
呢?|m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 ,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
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 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 要的地
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 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重
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 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
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
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 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
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 ) 数学书厚6( )
课桌面的面积33( ) 课桌长8( )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
2、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
条彩带,彩带 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
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
每扇窗户2平方米, 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
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
同样的的正方形,那 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 它的宽延长
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六、板书设计
千米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平方千米
米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公顷
长度单位 公式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分米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方分米
厘米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方厘米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
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 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 br>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事件
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 、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
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 性的认识和经验,
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
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
台。教学时,教师可以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
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
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 日之间
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
晚上几时,学 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
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 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
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 教学计算简单的
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
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
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思维
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1时=( )分 1分=( )秒 1时=( )秒
240分=( )时 1分25秒=( )秒 82分=( )时( )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 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
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 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
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 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
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 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
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
30天?
(6)讨论交流。
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认识年、月、日
12个月 31天(大月):1、3、5、7、8、10和12月
一年 365天(平年) 30天(小月):4、6、9和11月
366天(闰年) 28或29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 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
(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 、3、5、
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
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
都是30天的这 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
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 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
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 月和一
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
该怎么数 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四、思维训练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12个月 31天(大月):1、3、5、7、8、10和12月
一年 365天(平年) 30天(小月):4、6、9和11月
366天(闰年) 28或29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第二课时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 变的,
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
年,当 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
(2)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11年有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2012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 在老
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你们相信吗 ?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 很快就
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 窍门儿,你们想
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08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
关系呢?
(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 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
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 数这一年
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 ,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
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 ”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
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1 )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 ,
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回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 日比
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得生日,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四、思维训练。用下表制作今年1月份的月历。










































(1)告诉学生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2)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制作月历。
(3)展示制作结果。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和闰年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如果公历不是整百年份是4的倍数,这
一年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
年;如果是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
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七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求天数的具体方法。
2、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问题分析,能理解和掌握解决求天数问题的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求天数的具体方法,能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年、月、日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
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系统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怎样判断平
年闰年?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有关年、月、日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
十七)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中反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1题:
(1)学生尝试计算天数。
(2)组织交流计算天数的方法。
(3)归纳概括。
(4)注重难点辨析理解,实际儿童画展出时间是6+1=7(天)。
第2题:
(1)牛奶还能喝吗?让学生计算天数,理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识。
(2)学习机今天坏了 ,在保修期吗?让学生理解保修期2年,所以用
2012+2=2014(年)来解决。
(3 )灭火器的检验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满5年后须检验,所以到2016.09.27
开始,必须进行检验 。
第3题:
(1)全班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发现本题应先求出2014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再


判断2014 年的2月有多少天。
(3)全班交流用什么方法求出全年的天数,教师择优评价。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4题。
(1)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2)小组交流,明确思路:闰年有 366天,一个星期是7天,求366天里
有第三个星期零几天,用除法来解决。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猜猜小强的生日。
(3)全班讲评,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第6、7题。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暑假计划,并在月历上标注出来。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猜其他成员的生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24时计时法
第一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
哪几个月是小月?小月与多少天?
每年二月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2、填空。
(1)90分=( )时( )分
(2)2时=( )分


(3)1998年是( )年,有( )天。
3、导入新课。
提问: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小时?1天有多少小时?
讲述:在一天的时间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24小时;也就是1日
=24时。
分别在钟面上拨出学生上学、吃饭、放学和睡觉的时间,让学生识别。
说明:按照这种普通计时法,一般要指出是上午、下午、晚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2)猜一猜,说明理由。
(3)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
2、讲述24时计时法。
(1)演示。
1日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0时开始到 中午12时,时针走1圈是12小
时;从中午12时早走到夜里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 共是24小
时,也就是1日=24时。通常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有24小时。
3、操作感知。
把钟拨到下午1时。
提问: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3时)
在往下走,下午3时是几时?下午5时是几时?
如何用24时计时法表示这一时刻呢?
晚上11时是几时?(23时)
晚上12时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 以常常说0时
或0点,而不说24时)
4、解决问题。
(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12时。
(3)一天是24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两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一连、。
2、照样子,填一填。
18:06 ( ) 23:38 ( )
四、思维训练
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 取信时间。已定每天取3次信,早


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 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1)读题,看懂题意。
(2)讨论解答方法。
(3)交流解题思路。
(4)填空。
五、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与24计时法的转化:
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两种计时法相同;
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计时法的整点
时刻相差12小时,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
计时法,24计时法的时刻减12就是普通计时法。




第二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例3,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X|k B| 1 . |O |m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 )时 中午12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 下午3时是( )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
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
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2)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
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
711
721
T42
始发站
北京
北京
西安
开点 终点站 到点
当天19:29
第二天8:00
第二天7:23
运行时间



10:22 沈阳北
18:00
17:48
上海
北京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
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第三课时 练习十八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2、能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
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1、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知识及两种时间表示法的互换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有关24时计时法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十
八)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集中反馈。反馈时,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2、4题。
第2题:下午4时爸爸开车走了公交车道,他违反交通规则了吗?


(1)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
(2)引导学生将下午4时转化成24时计时法后再进行理解并解决问题。
第4题:
(1)要求学生读题,并仔细观察图片,找到相关信息。
(2)独立完成第(1)小题,这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互换练习。
(3)求营业时 间时,可以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理解一天的营业时间是有两个时
间段。应先把两个时间段的营业时间求出 来,再相加,才是一天的营业时间。
(4)独立完成第(3)小题,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6~7题。
第6题:
(1)全班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第7题:
(1)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2)小组交流,明确思路:表演从 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应先
求出表演结束的时间,再进行判断。
4、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八”第9~10题。
小组内交流,制定活动计划和讨论客车的班次及发车时间。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学时间单位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时间单位的认知
结构。
2、能运用所学时间单位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整理时间单位的知识内容,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1、谈话导入。
师:到这一单元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时间单位,你能来说说吗?
教师明确:这节课我们 要对到第一单元为止所学的时间单位进行整理和复
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出示教 材第88页复习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根据提纲整理时间单
位的相关知识,并在班级内交流。
3、根据提纲,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时间单位的知识。
二、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题。
投影出示本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独立理解,教师巡视。
学生在解答参观 颐和园经过的时间时,若遇到困难,可提示学生利用逆推法
从结束时间逐步推导出参观颐和园经过的时间 。
全班交流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
(1)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写出在校的作息时间表。
(2)汇报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3)提问:你们学校中午休息时间多长?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小组合作:请你结合作息时间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从2012年2月1日到3月2日,一共经历了多少天?
指名回答后教师强调:2012年是闰年,因此2月有29天。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4、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时,说说判断的依据。
5、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介绍“时差”。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的“你知道吗?”。
(2)引导学生计算伦敦和北京的时差是多少。
(3)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开始时北京的时间。
独立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 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内容: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
3、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调查。
(1)提问: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日历?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日历:整本、单张、台历、书历。
(3)思考:这些日历都是怎样做的?
(4)设问:你们想自己做一个活动日历吗?
2、制作一个活动日历,需要有哪些步骤?
(1)准备4个小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
(2)我们可以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一个木块表示星期几。
(3)用另外两个木块表示1—31天。
二、制作活动日历
1、分组合作。
2、教师进行指导。
三、展示与交流
1、各组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发现各组制作日历的优点。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新知识点:
1、认识小数。
(1)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2)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3)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位小数的加法。
(2)一位小数的减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
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 ,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都恩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
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 学
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 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
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 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
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 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
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 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
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教学时,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尝试计算,验
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
力。




第一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2页例1,第92页“做一做”和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
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
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重点: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 br>就会给他们什么呢?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
下吗?
老 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证,现在老师把
它做成了标价牌。(展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呢?怎么分?
左边这组数是45、 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证书的
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 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
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
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 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5 0 5角
0 1 5 1角5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的1份,
1
所以1 分米也可以表示为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10

3
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 米,还
10
可以写成0.3米)


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鹅两位小数 。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
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 厘米)那么用分
1
数表示就是 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100
18厘米呢? 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
写成小数是1.30米 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
义再解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第3题。
2、填单位名称
8.37元=8( )3( )7( )
2.65米=2( )6( )5( )
0.24米=2( )4( )
3.40元=3( )4( )
3、填适当的数。
0.25米=
()
米=()厘米
0.73元=
()
元=( )元( )角( )分
2.92米=( )米( )厘米=( )厘米
四、思维训练
按要求涂色。







(1.4) (0.5)
五、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概念:像3.45、0.85、2.60、36.6、1.2和1.5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
分之几。




()
()


第二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93页例2,第93页“做一做”和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
6题。
教学目标:由生活实例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
0.3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3页例2。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 呢?你能把
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表,你们看一下。
姓名
成绩(米)
小明
0.8
小刚
1.2
小强
1.1
小林
0.9
让学生把成绩单读一下。这是四名男 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今天请同学们
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
引导学生小组合 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用手中的盒尺,动脑筋,想办法
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词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 列得又对又快。
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组汇报排名的情况,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板书
在 黑板上,并由各组代表说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加以指导总结,
选择正确的结果留在黑板 上。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小刚 小强 小林 小明
理由从三点说明:①1.2米是 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9米是9
分米,0.8米是8分米。②可以把四位同学的跳高 成绩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分
别是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和80厘米。③利用手中的卷尺, 根据四个成
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直接比较出来的。
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次填写出来。
2、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第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
多少?然后让学生看图在 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6题。
2、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玩具机器人 玩具小飞机 汽车 皮球
3.8元 4.2元 15.1元 2.6元
( )元>( )元>( )元>( )元
3、看图比大小。
四、思维训练
1、比较下列数据的大小。
7厘米 0.53米 3分米7厘米 1.03米
( )<( )<( )<( )
2、比较大小。
0.5○0.7 5○8.1 5.4元○4元6角
3.3○2.9 6.1○1 2 4.7米○5米1分米
五、板书设计

小数比较大小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大的那个就大;
如果
小数点前面的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

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就大„„





第三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3、第97页例4,第97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 际问题并从中体会
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 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
对齐。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
法, 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
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 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
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
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新-课 标-第-
一-网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
上,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 ,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
题呢?肯定他们的说法后,
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板书)
0.8+0.6= 0.8-0.6=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 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
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总结并板书:
0.8+0.6=1.4(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 6角 0.8
1元4角 + 0.6
1.4
答:一共1.4元。


0.8-0.6=0.2(元)
方法一: 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2角 -0.6
0.2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 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
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
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
们的不同做法。
3、学习教材第97页例4.
出示例4 。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 买一个笔记本
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
换 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 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
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 铅笔的总价进行
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
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相


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 十。不同点:
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
齐 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
提出问题边 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4+4.9= 6.5+0.8= 5.2-0.7= 4.1-3.3=
2、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 小布熊 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 )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 )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 )元)。
3、写出竖式,并计算。
4、8+5.6 5.6-4.8 5.6+5.2 5.6-5.2
四、思维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2、动脑筋试一试。
7.□ 6. □
-□.3 +□. 5
3.5 1 3. 3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按
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
点要与加数(或减数和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四课时 练习二十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把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 5.3-4.6= 35.2-7.8= 2.8+6.2=
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 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
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
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
回答。
让 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
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5.3+2.7 8.6
3.6-2.1 1.5
12.6+4.7 8
15.9-7.3 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 30.7-1.8 17.6+14.7 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 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
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 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 的三位小数。(每个数
字只能用一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
新知识点: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
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 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
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建议:
“数学 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
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
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 而且也是日常生活
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
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
线等等。

< p>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
较强,要尽 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
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 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
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 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
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 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
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 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
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 言表达、交流即可,使
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课时 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例1和“做一做”,及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
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二、探究新知
教材第101页例1.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节约作文-抗日口号


新闻摄影学-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奥运会2016-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如何做人-文员工作职责


广州公务员报名入口-跳水真人秀


纽约大学理工学院-中秋留言


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留学黑中介


影响世界的100人-托物言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