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

温柔似野鬼°
920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作文-中考模拟试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
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
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广 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 册
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 两位数以及小
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
一位数除的步 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 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 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
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 和交流,
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 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
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
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 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
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 要性,认识面
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 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
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 、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 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
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 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
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 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
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初步理解平
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 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
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 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 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
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 理的能力,培
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 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 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
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 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
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 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
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 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
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 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 br>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 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
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 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
知道 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 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 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
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 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
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 br>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在东、南、西、北中,给定 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
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
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 体所在的方向;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让学生.结 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
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 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 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 、前、后描述
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 ,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
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 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


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
图用“东、南、西 、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操场
教学楼







5








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 走了 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收获?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例4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除了东、 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
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 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 方
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
给定的一 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
体所在的方向。
2、学生分析:让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
路线。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 一个指示
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
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 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
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
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 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 的一头总是
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 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
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 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
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 “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
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
-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 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动物公园平面图
这一段旅 途还算顺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动物园,不过我们可不能
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 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 在游玩之前,
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你们看,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 物园的平面图,这样便于我们更
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
吗?
2、认识游览路线
师:根据不同的需要,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
说的很清 楚。五、六、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13-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 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
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 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
应用 数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 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
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 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 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
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 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2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 位数的
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 顺序和商地定位
方法。
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 位数
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
被除 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材分析与处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 法,一位数乘多位数,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 数的除
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3)9 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 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 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
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0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 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
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 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
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 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6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0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 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
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 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 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
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
么办?余 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
次除得的余数和除 数有什么联系?
四、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
4)4 8 6)8 4
4 □
□ □□
□ □□
0 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 做一做 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 11 1
2)68 6)96 5)60
68 6 5
0 6 1
6
0
五、全课总结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例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
不够商1 ,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 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
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
—概括一位数除三 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
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材 分析与处理: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
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 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
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试算完毕,开展“ 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
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可对你的同伴 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懂。”
“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 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
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
23个十 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
么——最后做什么 ”,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 ,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
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 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
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
先估算, 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 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
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5页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学生汇报
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 被
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
学习除 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3、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 ”,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
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 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
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 112÷9 756÷8 124÷3
985÷9 423÷4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28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过程与方法:能熟练掌 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
中间有零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材分析与处理: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 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
“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
看到西瓜嘴都馋 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
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 、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
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 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
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
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
略呢? 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
么?商的十 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29页例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理解商 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
末尾有0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从“以学生为 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
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 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
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算式:218÷2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投影反馈
方法一: 方法二:
109 109
2)218 2)218
2 2
1 18
0 18
18 0
18
0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比较简单
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
2、练一练
出示例题7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
学生质疑问难
3、小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拓展练习


1、P32做一做
2、数学小医生
17 900 80
4)428 6)544 3)250
4 54 24
28 4 1

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 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
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 ?再看课本目录,
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
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 联
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 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
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
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 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
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 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
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 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
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 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 算理过程进行
评价。


四、小结

第三单元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课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
计图,并能根据统计 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 用,体会
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 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
教材分析与处理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
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
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
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 上,让学生认识
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 br>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
备一些不同 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
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 泉水之间的差异。但
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
就小了。这样横 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 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
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 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 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
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 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
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 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 br>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
多少个单位 ?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 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
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 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 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
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
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你对自己、同
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平均数
教学内容:42-4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处理: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也就是一 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
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 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 是一个“虚拟”
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 什么看法?
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 (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
手分:让女同学和男 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 均
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 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
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
没有这个统计图 ,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
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
人都是收集 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
收集12个,小新 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
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 杯子


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 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
8人共分了40块,给蓝 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
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 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
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 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
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
高分别是多 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
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第四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
教学内容:46-49页,例1、例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
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材分析与处理:学生已经在三年级 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
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 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
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 上向学生介
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
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 、月、日是表
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 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
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 呢?教师节呢?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
逐月观 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 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 br>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 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
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 ,
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 就请女生起立,
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 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
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 最快,最便宜
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52-53页,例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 ,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
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 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
采用从0时到24时 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 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
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 ,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
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 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 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
10时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 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
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 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
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4 、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
35分放学都是 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
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 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 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3、4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 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日,
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 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准备: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
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想请大家自己动手来制作今年的年历,有兴趣吗?
1、谁来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2、介绍不同的年历
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
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
1、制作2005年1月月历
2005年1月1日是星期六
小组合作教师参与。
2、汇报交流
说说制作过程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充完吗?
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1月1日
星期六
7月1日
星期五
小组汇报
说说理由
4、动手制作年历
每个小组做2个月,老师做12月
5、展示交流
给我们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
三、拓展练习
课后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




2月1日
星期二
8月1日

3月1日

9月1日
星期四
4月1日
星期五
10月1日
星期六
5月1日

11月1日
星期二
6月1日
星期三
12月1日
星期四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58-59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 确熟练
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3) 9个十是( )? 3个30是( )?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
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
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 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 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
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 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 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 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
(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
(2) 汇报口算方法:
b.你怎么口算?
(3) 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
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作业:第61页 第5、6题
七、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5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
的估算,会 说明估算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
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 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 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
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
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
个问题吗?试试看。
(1) 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 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 么多的好方法,可见,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
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 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 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 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 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62 页第10—12题。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63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
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 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
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与处理:这部分 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
展到两位数。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
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 十” ,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
的十位对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 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 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
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 „„ +24=288
⑵12+12+12+„„ +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
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
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24 „„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
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
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
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 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
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 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
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 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
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
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 另几
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 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
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
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 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
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六单元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71-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 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
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 较面积
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与处理: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 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
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 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
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 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
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
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 的?(板书课
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 分
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
的大 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 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
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
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 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
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77-78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己 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
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
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 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
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 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
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 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

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

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
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 形,


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82-84页 ,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准确 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 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
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
100多个。
教材分析与处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 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
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
然后反馈)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
位间的进 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 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 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
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 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生2: 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
10=100(平方厘 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 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
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
师:这种方法真妙!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 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
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 用平方
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 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
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 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
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 是多少平方
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 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 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 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
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 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
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 2
四、小结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88-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过 程与方法: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
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
3、请按态度与价值观: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
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 成了标价牌,谁愿意
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 做小数,(拿
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br>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 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
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
4. 5 0 4元5角
0. 7 0 7角
0. 6 5 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
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
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 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


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
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 )8( )9( )
4.54米=4( )5( )4( )
(2)填适当的数
0.56米= 米 =( )厘米
0.89元= 元=( )角( )分
6.18米=( )米( )厘米=( )厘米
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
力。
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 朋友,小数。你们能利用自己的学具来具体解决一个问
题,并且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说出来。
学生汇报
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比较小数大小,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1、出示课本例题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隔一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先从小数点左边
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大家一起来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联系,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做一做
2、P94 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长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 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
水平的差距。
四、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95-96页,例3 、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 28+5= 37-5= 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 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
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 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
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 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
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 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
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 是相同数
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 角 分
0 . 6
+ 0 .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
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 角 分
1 . 2
- 0 .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 0,在十分位上加10再
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
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
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 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99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
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
面老师有几个问题 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 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
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 定格在表演广播操
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
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
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 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 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
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
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 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 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
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三10-11
1.10题 先让生认真审题 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 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校园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 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
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 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
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
北、西北八个方位 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 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
视指导。)
7、 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
东南、西南、东北、 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 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
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 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
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第九单元 数 学 广 角
数 学 广 角
教学内容:108一10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培养学生从集合和等量代换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逐步提高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 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
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 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 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
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
玩一次 “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
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
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 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
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 ,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
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 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
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 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 br>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二) 109-111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 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 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 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
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 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 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
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
题。 < br>(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
启发与指导 。)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


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
总 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 br>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
4倍,就是 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 重,所以4千克砝
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 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
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 )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 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
其改正。)
生2 :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
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
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 也变成
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
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 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
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 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
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 2只鸡和2只鸭,或4


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
□=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 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
加,可得到2×(○+△+□)=200,所以○+△+□= 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
依次求出○、△、□的值。

感恩节-德国大使馆电话


忽然七日-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精神病科-2016江苏高考作文


5月14日是什么日子-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7月7日-上海立信会计分数线


经典美文欣赏-先进团支部申报材料


再审申请书范本-化州市人事局


青岛工学院-劳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