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玛丽莲梦兔
57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狱警面试-元宵的来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及描述行走的路
线。
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上、下、 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方位
知识设计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材注重 实践和探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个 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
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 表达与
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地图上认识方向
(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4)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引用的实例要有普遍性、趣味性,以便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 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充分利用学生
熟悉的生活场景做例子,把教师演示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以便学生 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抽象思维能力。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题 认识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型 新授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 性支柱
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 ,充分调
设计说明 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 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
识的认识。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学习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以及与人合 作、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学习难点 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记录纸、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 展示: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
旗仪式。提问: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
一、创设
情境,引
方向升起的吗?
2.课件展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右面是( )。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位置与
方向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
1.把学生带到操场,借助太阳,辨认
东、南、西、北。
(1)引导学生思考:早晨太阳从哪
个方向升起?晚上太阳从什么方向落
下?
(2)思考:左手指什么方向?右手
指什么方向?
(3)两人一组,互相说说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
二、合作
实践,探
究新知。
(2 5分
钟)
1.(1)学生面向东方,指认东、
西方向。(背对的方向是西方)
(2)学生操作,明确:左手指
北方,右手指南方。
(3)两人一组,操作练习。
(4)学生明确:前、后、左、
右与东、南、西、北的关系。
2.学生指认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3.(1)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2)观察后 交流,明确:东与
西两个方向和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
对的。
4.自由讨论,在老师的 引导下明
确:只要确定一个方向,就可以找
到其他三个方向,东与西相对,南
与北相对 。

出方向。
1.结合常识回答。
2.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在( )的上面。
(2)的左边是( ),
右边是( )。
答案:(1)
(2)
2.用太阳来表示东方,填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入新课。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
(5分
钟)
(4)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全班交流。
西、北之间的关系。
2.指认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3.回到教室,课件出示例1图。
(1)小组讨论: 学校的教学楼在校
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图书馆在校
园的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
(2)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哪两
个是相对的?
4.师生共同总结辨认方向的方法。

3.转一转,填一填。
面向南,后面是( ),
向左转是( ),向右转是
( )。
答案:北 东 西
4.想一想,填一填。
傍晚太阳要落山了,这时
如果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前面
是( ),后面是( ),左
边是( ),右边是( )。
答案:西 东 南 北


三、巩固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1.课后到操场上指认东、南、西、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提 高。(7
分钟)
2.完成教材第5页第1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第2题。
北。
2.在教室里2人一组互相说一
说。
3.回家后说说自己房间的布置。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通过太阳可以
辨别方向,也学会了两组相对的方向,
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2.布置作业。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本节课的收
获。
五、教学
板书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贴近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课的开始,我
创设了学生站在操场上辨别方向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辨认方向的重要
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 ,我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观察太阳升起的方向,先辨别出东
方,再辨别其他三个方向。然后回到教室,通 过观察比较,学会正确地运用词语描述出物体所在的方向。在
六、教学
反思
活动中,采用了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比较轻松地学到了东、南、西、北的有关知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
课题
设计说明
地图上认识方向 课型 新授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节课学习如何在 地图上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完成
校园示意图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 活动,使学生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能读懂校园示意图,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的。
学习目标 2.能准确运用词语描述物体位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使学生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难点 利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四张卡片,中国地图一份,PPT课件。
学具准备:操场平面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我们学过了哪些方向?
2.你能找出下列相对的方向吗?连
一连。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7分
钟)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 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指出北京
所在的位置,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再
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所 在省会城市的位
置。
4.揭示课题,板书:地图上认识方向。
1.完成校园示意图。
图,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
场的东、南、西、北面 各有什么记录在
二、合作
学习,探
这张平面图上吗?
(2)通过绘制这张平 面图,你有什么发
1.(1)学生完成操场平面示意
(2)学生交流后明确:在平面
图 上应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
准。
(3)学生认真倾听。
2.(1)点名回答,明确:教学
楼的位置为北方。
(2)点名学生在黑板上辨认方
向。
(3)小组交流讨论,集体订正。
答案:南 东 南 东

3.找准同学们的位置,把
名字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1.回答:东、南、西、北、前、
后、左、右。
2.说一说,连一连。
3.点名指出北京和省会在地图
上的位置。
4.认真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

2.如图,科技楼在教学楼
的( )面,在实验楼的( )
面,从办公楼向( )走到实
验楼,再向( )走到科技楼。

学案 达标检测
1.用北极星来表示北方,
填出方向。
(1)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操场平面示意图。
究新知。 现?学生讨论交流。
(23分
钟)
(3)讲解:在地图或平面 图上,通常是
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
定方向的。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
2.教学例2。
(1)请学生看图,根据指向标,说一说


哪个位置是北方?
(2)确定了北方,请学生辨认其他三个
方向。教师相继完成板书。
(3)教学楼在大门的北面,大门在
教学楼的南面,这两种描述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


三、巩固
提高。
(7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3
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
么收获?
2.布置作业。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1.完成例2的填空。
2.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
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 有效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在体现“生活味”的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的本质。教学
中尽量做到科学有序、活 动目的明确、手法灵活运用。此外,我还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通过指
六、教学
反思
出上、下、左、右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等,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方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 生
的学习兴趣。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课题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课型 新授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充分调动学
生的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学生创设
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大胆扩展学习空间。
设计
说明
认识方向这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到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 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
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因此,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游戏活动指 导学生去辨认方向,极大
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1)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转动,东 、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这八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2)通过做顺时针转动,帮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八个方向的相互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前
准备
课时
安排
教学
环节
1.把学生带到 操场上。引导学
生思考:你面向的是什么方向?说
出你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 、创
设情
境,引
入新
课。(6
上的建筑物的名称。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的建
筑物。
(2)引 入:你斜对的是哪个
1.按一定顺序走到操场上。思
考自己面向的方向,然后认真观察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建筑
物,说出建筑物的具体名称。
2.(1)仔细观察东、南、 西、
北四个方向之外的建筑物,说出有
明显标识的建筑物的名称。
(2)认真思考,明确本节课的
学习内容。
小宝的背面是东面。
(1)卫生间在( )面,厨
房在( )面,客厅在( )面。
(2)父母的卧室在客厅的
( )面。
(3)小宝的卧室在卫生间的

1.下面是小宝家室内的平面
示意图,填一填。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教具准备:PPT课件、指南针。
学具准备:指南针。
1课时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 、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分钟) 方向?这个建筑物既不在正东方
向 ,也不在正北方向;既不在正南
方向,也不在正西方向。这样的方
向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


1.借助指南针辨认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
(1)组织学生观察、了解指
南针辨认方向的原理。
(2)指导学生借助指南针来
描述东南方向上的建筑物。
(3)分组活动,借助指南针
辨认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的建
筑物。
< br>2.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辨认平
二、实
际操
作,探
究新
知。< br>(22
分钟)
面图上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四个方向。
(1)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
生看图,了解数学信息。
(2)观察餐厅在校园里的位
置。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并归纳
出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
个方向的方法。 < br>4.组织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
做顺时针转动,边转动边说出转动
前、后的方向及这两个方 向之间的
方向。
1.(1)观察指南针,发现盘面
上红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北,黑色的
一端总是指向南。
(2)面向在正东方向与正南方
向之间的建筑物,说明用东、南、
西、北这四个方向不 能描述这个建
筑物所在的方向,然后自由讨论如
何描述此建筑物的方向。借助指南
针盘 面上的方向标记,明确该建筑
物所在的方向是东南方向。
(3)小组活动,描述校园内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并说出自己是如何知道的。
( )面。
答案:(1)西 北 南
(2)西 (3)北
2.看图选择正确的答案。

(1)办公室在花坛的( )方
向。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四年级在花坛的( )面。
A.东 B.西
C.南 D.北
2.(1)认真观察例3的主题图,
答案:(1)D (2)D
从图中了解到存车处在校园的东南
3.养鸡场在商店的正西方向。
方向。
(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方向
标记,明确餐厅在校园的西北方向。
3.小组讨论, 明确探究的四个
方向。正东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东
南方向;正东和正北之间的方向是
东 北方向;正西和正南之间的方向
是西南方向;正西和正北之间的方
向是西北方向。
4 .面向东做顺时针转动,说出
转动前面向东,转动后面向南,这
两个方向之间的方向是东南方向 ,
依此类推。

(1)菜园在商店的( )面,学
校在商店的( )面,市政府在
商店的( )面。
(2)海洋馆在商店的( )方向,
气象站在商店的( )方向,医
院在商店的( )方向,果林在
商店的( )方向。
答案:(1)东 北 南
(2)西北 东南 西南 东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三、巩
固提
高。(8
分钟)
四、课
堂小
结。(4
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页第1题。
1.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并展示
作品。
2.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
流。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
学板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指 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
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同时,在数学 教学活动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之中,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 他们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六、教
学反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
课题 简单的路线图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的基础上, 学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和经过的地方。教学例4时,分为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先让学生找方向 标;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说出去
同一景点的不同路线,培养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的意识;第三部分是从不 同的路线中发现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设计说明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究。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有游览的 经验,也见过路线图。本节课就以去动物园游览的情境来引入例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 究、自由交流,从而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切入教学。
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合作、交流,体会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学习目标 2.能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学习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学习难点 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谈话:同学们,节假日爸爸妈
妈都带你们去过哪些地方 ?当你来到
一个陌生的公园,要去参观公园的某
一、谈话
导入。(5
分钟)
一景观或某一游乐项目时,你会怎样
找到这个地方?
2.揭示课题:无论我们采用哪 种
方法,都要先确定行走路线,可以根
据别人的指点,或查看导游图进行寻
找。板书课 题:简单的路线图。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观察
动物园导游图,获取数学信息。
二、合作
学习,探
究新知。
(20分
钟)
2.组织学生观察从大门去熊猫馆
的不同行走路线。
3.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行走路线进
行比较:哪条路线经过的场馆少?
1.观察动物园导游图,
获取数学信息。
2.说出自己喜欢的行走
路线。
3.讨论后得出:从大门

(1)邮局在学校的( )方向;
(2)医院在学校的( )方向;
(3)超市在学校的( )方向;
(4)书店在学校的( )方向;
(5)超市在书店的( )方向;
(6)医院在邮局的( )方向。
答案:(1)西北 (2)西南
(3)东北 (4)东南
(5)正北 (6)正南
2.芳芳从家到公园要走多少米?写
学案
1.自由交流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达标检测
1.看下面的平面图,填一填。
出发,先向北面走到狮山,
出她的行走路线。
4.引导学生完成例4中的:小平再向西北方向走到熊猫馆
经过的场馆少。
4.讨论交流后得出:小

要去看熊猫应该向什么方向走?文文
要先去看狮子 ,再去猴山,应该怎么


走呢?
5.同桌互相提问,并试着解答。
6 .教师引导小结:我们在描述路
线时,先弄清楚起点位置(即观测点),
再明确方向,每走到一 个位置都要这
样做。
平应该向西北方向走;文文
先向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
向西南方向,走到猴山。
5.同桌合作学习。
6.学生明确描述路线的
方法。
答案:80+150+100+170=500
(米)
答:芳芳从家到公园要走50 0米,
芳芳从家向北走80米到超市,从超市向
东北走150米到书城,从书城向东走100< br>米到银行,从银行向东南走170米到公
园。
1.完成教材第10页第6题。
三、巩固
提高。(10
分钟)
2.完成教材第10页第7题。
1.明确题目要求,独立
完成。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时要求学生叙述自己的解
题思路。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
小结。(5
分钟)
1.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有关方向
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
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 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动物园进行参观,自己提出
问题,解 决问题,在看行走路线和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拓展练习、质疑问难、反馈矫正,帮助学生巩固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学会 了看简单的路线图,让
六、教学
反思
生活数学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和除法估算。
本单元 是在学生学会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学习除< br>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及除法估算。
教材注重学习策略,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 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同时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
的简便写法,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 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的除法 。
2.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 数,并能用乘法验
算。
3.让学生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 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 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能 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1.口算除法
(1)口算除法(1) (1课时)
(2)口算除法(2) (1课时)
2.笔算除法
(1)一位数除两位数 (1课时)
(2)一位数除三位数(1) (1课时)
(3)一位数除三位数(2)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4)商中间有0的除法 (1课时)
(5)商末尾有0的除法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6)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 (1课时)
(7)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重视口算教学,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数学 交流能力。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与问
题解决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1.口算除法
第1课时 口算除法(1)
课题 口算除法(1) 课型 新授课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 课重点教学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
千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这些,对本
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设计说明 1.加强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新课时,复习巩固表内除法,突出新知识与
表内除法的联系 ,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2.探究算理,掌握算法。这一环节很重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各 自的口算方法,把除数
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理解算理。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习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算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展示口算题目,学
会开火车说结果。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5分钟)
81÷9= 27÷3=
72÷8= 32÷4=
15÷3= 25÷5=
2.点名回答刚才的口算
题目的商是几位数。
3.揭示课题。
1.教学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
二、提出
问题,交
流算法。
(20分
钟)
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讨论并交
流算法。
2.出 示80÷2、600÷3、
8000÷2,让学生先说口算时
是怎么想的,再说出得数。 3.教师引导小结:用一位
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1.列出算式:60÷3。尝试计 算后,
汇报口算方法。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
6,6÷3=2,所以60÷3=20。
1.读题,开火车说出得数。
2.交流明确商都是一位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1)8个十是( )。
(2)730是由( )个百和( )
个十组成的。
(3)3个百是( )。
(4)5个百、4个一组成的数是
( )。
答案:(1)80(2)73
(3)300(4)504
2.口算。
7÷7= 9÷3=
70÷7= 90÷3=
700÷7= 900÷3=
7000÷7= 9000÷3=
(2)想乘算除:因为20×3=60,
答案:1 3 10 30
100 300 1000 3000
所以60÷3=20。
3.选一选。
(3)数的组成:6个十除以3等
(1)400除以5的商是
于2个十,所以60÷3 =20。
( )。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用描述性
A.8 B.80 C.800
的语言说出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
(2)3000÷5( )600。


的口算方法。 一位数应该怎么想,怎么算。
3.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结。
A.> B.< C.=
答案:(1)B (2)C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方法。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5
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
一做”。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
三第1、2题。
1.独立完成,订正时请学生说出口
算方法。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 究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讨论、交
流,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六、教学
反思












第2课时 口算除法(2)
课题 口算除法(2) 课型 新授课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创设问题 情境,引导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 流的过程,培养
设计说明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 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
和谐的 氛围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出示:口算。
40÷4=8000÷2=
6000÷6=5000÷5=
60÷2=800÷4=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5分
钟)
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回顾用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 们来
学习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
千几百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
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
题:口算除法(2)
1.教学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
二、 提出
问题,交
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
了多少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动脑思考,列出算式:120÷3。交流算
法。
(1)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
÷3=4,所以120÷3=40。
(2)想乘算除:因为40×3=120,所以
120÷3=40。
(3)数的组成:12个十除以3=4个十,
所以120÷3=40。
2.(1)认真观察,列出算式:66÷3。

答案:30 60 90 460 800
3.有88枝玫瑰花,准备
1.开火车口答。
2.回顾、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口算。
60÷6=
80÷4=
900÷3=
400÷2=
6000÷2=
300÷5=
3000÷3=
答案:10 20 300 200
3000 60 1000
2.填一填。
流算法。 并思考口算方法。
(20分
钟)
2.教学例3。
(1)把66张彩色手工纸
平均分 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
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汇报


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归
纳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汇报口算方法:利用数的组 成把66分成
扎成4束,平均每束有几枝玫
60和6。60÷3=20,6÷3=2,20+2 =22,
瑰花?如果扎成8束呢?
答案:88÷4=22(枝)
所以66÷3=22。
答:如果扎成4束,每束
(2)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有22枝玫瑰花。
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88÷8=11(枝)
方法。
a.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
除以一位数,求出商后,看被除数 的末尾有
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
b.想乘算除: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
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c.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②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的口
算方法:先用被除数 的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
0。
③两位数( 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
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分别
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次 除得的商加起来。
答:如果扎成8束,每束
有11枝玫瑰花。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方法。
(11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4
钟)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13页第3、4
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第8题。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完成作业:教材第14页
第6、9题。
1.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完成作业:教材第14页第6、9题。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教学了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全班交流
口算方法时,出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的目的。同时,在说 算
理的时候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锻炼了思维能力。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2.笔算除法
第1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
课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
等活动,并从中学 习除法笔算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作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br>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先创设情境,提出问设计说明
题,然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方法,通过分小棒、师生对话、 教师板书的方式,
共同经历笔算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解决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
后还有余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运用操作或口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到探索运用竖式计算,学 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获得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验算方法。
学习目标
2.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竖式的写法。
3.引导 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
创造 性。
学习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的书写。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出示三年级植树情境图,
一、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5分钟)
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探究
算式的特点。
3.导入新课,这样的算式你
会计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
探究一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算
二、尝试
探究,感
法,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方法。
2.组织学生讨论竖式中每一
3.出示四年级植树情境图,
获取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4.组织学生观察算式。(1)
1.观察算式,思考尝试计算,然后交
流。
方法一:借助摆小棒计算。
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
捆小棒,也就是2个 十;再把2根小棒平
均分成2份,每份1根小棒,也就是1个
一;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21 ,因此
学案
1.交流信息,列出算式:42÷2。
2.观察算式,发现该除法算式 和以前
学过的不同,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两位数
不是整十数)。
3.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达标检测
1.填空。
(1)45是由( )个十
和( )个一组成的。
(2)38是由( )个十
和( )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4个一组成
的数是( )。
(4)植树节是( )月
( )日。
答案:(1)4 5 (2)3 8
(3)5 4 (4)3 12
2.计算。
(1)
(3)
(2)
(4)


悟方法。
步商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1分
钟)


用竖式试着做一做。(2)交流笔
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5.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归纳
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
法。
6.组织学生讨论、验证计算
是否正确的方法。
42÷2=21(棵)。
方法二:列竖式计算。
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
十除以2商2个十,商2 要写在十位的上
面,把除数2与商2个十的乘积40从被
除数里减掉,十位得0,表示没有剩余 (0
省略不写);然后将个位上的2落下来,2
除以2得1,商1要写在个位的上面,把
除数2与商1的乘积2从被除数里减掉,
2减2得0,正好除尽。
42÷2=21(棵)

3.学校买了3个同样的篮
球,付给售货员100元,找回
13元。每个篮球多少钱?
答案:100-13=87(元)
87÷3=29(元)
答:每个篮球29元。

2.先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
上面。
3.先观察情境图,列出算式。52÷2。
4.(1)用竖式进行笔算。
(2)交 流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除
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
面;每次的余数必须比除数 小。
5.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要点:先用一位
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被除数
的十位上;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
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
的哪一位,就 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6.讨论,尝试验算,交流后明确:当
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
算。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方法。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4
1.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
做”。
1.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认真观察每组算式,进行笔算后,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2.完成教材第19页第1题。 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分钟)
五、教学
板书

教学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 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 写法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笔算除法
的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 ,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
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
计算是一个非常枯燥的 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
六、教学
反思
让平时掌握知识比较慢的,或者计算比较容易出错的学生板演,及时地纠正了他们的错误。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1)
课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1) 课型 新授课
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 数后,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继续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分别教学被除
设计说明
数首 位够除、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的两种情况。本节课例3通过创设插照片的情境引入第一种除法情况,即商
是 三位数的除法。教学时,鼓励学生笔算后进行验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帮助学生
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
学习目标 2.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学习难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5分
钟)
导案
1.笔算:84÷6。
引导学生说说一位数除两
位数的过程。 2.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一位数除三位数(1 )
教学例3。
1.课件展示例3的情境图,交流
获得的信息。
2.解决问题。
(1)根据信息,你能列出算
式吗?
二、探究
新知,掌
握方法。
(20分
钟)
(2)观察算式,根据一位数
除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尝试计
算这道题。

(3)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方法:①先



1.获取并交流信息。
2.(1)点名交流列出的算式:256÷2。
(2)学生尝试笔算,交流汇报解题
过程。256÷2=128(张)

1.学生笔算后交流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 )<38
9×( )<70
5×( )<42
7×( )<60
6×( )<39
答案:9 7 8 8 6
2.列竖式计算。
726÷6= 426÷3=
876÷6=
答案:121 142 146
(3)教师 引导学生进行笔算,
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得的商
并交流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写在百位上;②然后将百位上的余数与十
方法。
3.验算结果。
(1)小组交流:可以怎么验
算?
(2)学生书写验算过程。
位上的数合 起来继续除,(如果百位无余
数,直接用除数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
写在十位上,再把余数和 个位上的数合起
来继续除;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
小。

3.育新小学 共有学生834名,
现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博物馆。要
求分6批进入博物馆。每批有多
少 名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


3.(1)交流验算的方法:没有余数的
除法,可以 用被除数除以商,看是否等于
除数;也可以用商乘以除数,看是否等于
被除数。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答案:834÷6=139(名)
答:每批有139名学生可以
参观博物馆。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提高。
(12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
做”。
1.独立完成,点名板演,集体订正。
2.理解题意,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2.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再列式解答。
一共花去620元。一副球拍多
少钱?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
方?
2.布置作业。
一位数除三位数(1)
自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合作
学习、互相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让每个学生都有 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
习惯。
本节课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 ,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并通
六、教学
反思
过计算 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理清计算256÷2的基本策略,体会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好 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就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发现
进行 肯定和表扬,不仅对发言者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2)
课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2)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第二种情况,即被 除数首位不够除(商为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除法。
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与前节课联系紧密,教学时注 意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学习目标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前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口算比赛。(出示口算卡)
一、复习
铺垫,导
入新课。
(6分
钟)
100÷2=63÷3=
2800÷7=7200÷9=
200÷5=84÷2=
2.笔算练习。
565÷5=435÷3=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交流获取信息。

2.理解题意并列式。
3.探究256÷6的笔算方法。
(1)同桌合作,交流256÷6的
二、探究
新知。(20
分钟)
笔算方法。
(2)全班交流笔算过程。
4.比较例3,交流后总结一位数除
三位数商为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
法。
5.检验256÷6的商是否正确。

4.明确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为两
位数 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1)从
被除数的百位除起,当百位上的数
小于除数时,将百位上的数与 十位

3.选一选。

1.交流获取的信息。
2.交流列式:256÷6。
3.(1)同桌合作交流笔算方法。
(2)明确笔算过程。
2.笔算下面各题。
(1)213÷5=
(2)452÷7=
答案:(1)42……3
(2)64……4


1.抢答。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改错。
(1)计算349÷8时,商的
首位应写在( )位上。
A.百 B.十 C.个
(2)计算237÷9时,商是
( )位数。
A.一 B.两 C.三
(3) 25÷4,要使商是两
位数, 里最大能填( ) ;要
6.拓展延伸:观察、发现、交流、
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2)除到
判断商的 位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
位上面;(3)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


除数小。
5.全班交流验算方法:有余数
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被
除数”验算。 6.交流明确:当一位数除三位
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
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它 的商是两
位数。若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
数时,商就是三位数。
三、运用
方法,巩
固提高。
(10分
钟)
1.联系上节课,交流一位数除三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位数的笔算方法及验算方法。
2.交流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
位数的方法。
3.布置作业
一位数除三位数(2)
组内互相讨论,再全班交流。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第6、7题。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订正。
使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要填
( )。
A.3 B.2 C.4
答案:(1)B (2)B (3)AC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
板书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
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而不同计算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个
体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差异,又必然导致计算方法探索过程的丰富多样。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题 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 br>本节课是有关0的除法,它是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以及除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 br>算理,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本节课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设计说明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让学生分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 的情境中充分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为什么还等于0。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都 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采用交流、讨论的
方式自己学习计算方法。学生在汇报中明确了计算 方法和竖式的写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
化。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学习目标 2.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及计算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组织学生读题,明确数量关系,
一、创设
情境 ,设
疑激趣。
(5分
钟)
有6个桃,平均分给第一小组的6名同
学,每名同学分到几个桃?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
果。
3.提出问题:如果第一小组的同学
把桃吃掉,还能不能将桃分给第二小组
了呢?你能用算式表示这种情况吗?
1.课件出示例5。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
二、尝试
探究,感< br>知方法。
(23分
钟)
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
(2)反馈练习。
0÷2=( ) 0÷8=( )
2.引导学生探究0不能作除数的原
因。
3.师生共同小结。
学案
1.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
关系。
2.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列
出算式:6÷6=1(个)。
3.第一小组的同学把 桃吃掉
后,一个桃也没有就用0表示,要
把0个桃平均分给第二小组的6名
同学,列式 为0÷6。
1.(1)想乘算除:因为0×5=0,
所以0÷5=0。
(2)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0÷2=00÷8=0
2.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例 如5
÷0,根据乘除法的关系,0和任何
数相乘都不可能等于5,所以5÷0
不可能得 到商。

3.判断。
(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2)被除数的中间有0,商的
中间一定有几个0。( )
达标检测
1 .育英小学的学生收集废
饮料瓶,三年级共收集了432
个。如果每8个废饮料瓶放一
个袋子里,需要准备多少个袋
子?
答案:432÷8=54(个)
答:需要准备54个袋子。
2.笔算下面各题。
(1)408÷4=
(2)735÷7=
答案:(1)102 (2)105


4.出示例6情境图,交流从情境图
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5.出示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6.组织学生笔算 208÷2,讨论交
流: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是0,0除以2
等于多少?在哪一位上面商0,为什
么?这个0不写行不行?
7.出示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
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
算式。 < br>8.引导学生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尝
试列竖式计算,讨论:除到被除数的十
位时,十位上 的1除以2不够商1怎么
办?
9.组织学生观察例6这两道题的商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并归纳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仔细观察,了解到光明书店
正在搞促销活动 ,中国古典名著1
套120元,2套208元;世界名著1
套125元, 2套216元。
5.分析题意,列出算式:208÷
2。
6.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中
间 用0除以2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但商十位上的“0”不能省略,它起
到占位的作用。
答案:(1)× (2)×

4.

答案:618÷3=206(节)
答:三年级一共回收了206
节旧电池。


7.独立分析题意,交流题中的
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16÷2。 < br>8.同桌交流,明确商是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且前
面没有余数,就在商 的十位上写0,
把十位上的数落下来与个位上的数
合起来继续除。
9.仔细观察,发 现这两道题的
商的中间都有0。与老师共同总结
方法: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
程中 ,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
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
位上商0。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方法。
(8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 、探究、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商中
间有0的两种情况。一是当除到被除数的中间 那一位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为0,同时在
用竖式书写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二是 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商0占位。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5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课题 商末尾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 因为有了上节课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主
要分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留出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 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发展。教学例7
设计说明
时,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扩大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2.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教学例7第1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列竖式计算。 笔算时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根据
学生笔算的情况,把正确的竖式和错误的竖式,简便的竖式和不简便的 竖式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中理
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例7第2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除 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
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让学生探索不够商1,用0占位的道理。在列竖式时 ,启发学生用简便写法。
1.初步理解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学习目标 2.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进一步理解商0占位的作用。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同学们,你们喜 欢跳绳吗?
一、创设
情境,设
疑激趣。
(3分钟)
你们玩的是长绳还是短绳?你们
知道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个吗?
2.如果学校开展跳 绳比赛,你
愿意参加吗?体育老师在购买长
跳绳和短跳绳时遇到了问题,你
们愿意帮助 他吗?
1.课件出示例7情境图,引导
学生交流从情境图中获取的数学
二、尝试探究,感
信息。
2.课件出示第1个问题:650
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还要 用
到哪个已知条件?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笔算650÷5,讨
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

1.学生相互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2.倾听老师的谈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案 达标检测
1.水果店运进416
千克苹果,是运进的梨
的质量的4倍,水果店
运进多少千克梨?
答案:416÷4=104
(千克)
答:水果店运进104
千克梨。

1.仔细观察,了解到每根短跳绳5元,
2.计算下列各题。
每根长跳绳8元。
(1)910÷7=
2.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还要
(2)543÷9=
用到“每根短跳绳5元”这个已知条件,
答案:
列出算式:650÷5。
3.学生尝试笔算,小组内交流笔算的
过程,归纳总结: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
“0”,且前面没 有余数,直接在个位商0
占位,这个0不能省略。


(1)130
悟转化。
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引
(22分
钟)


“0”,且前面没有余数,怎么办?
4.对比不同的竖式,掌握简便
写法。
5.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245
元 买长跳绳,可以买多少根,还
剩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
个问题还要用到哪个已知条件?< br>怎样列式?
6.组织学生笔算245÷8,讨
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不够
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怎么办?
验算计算结果。
7.组织学生观察例7这两道
题的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8.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并归纳
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学生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竖式,理
解简便写法。
5.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还要
(2)60……3

用到“每根长跳 绳8元”这个已知条件,
3.希望小学的422人分3
列出算式:245÷8。
6.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上节课学的商
天去参加植树活动。平
均每天去多少人?还剩
中间有 0的笔算除法的经验,归纳总结:
多少人?
答案:422÷3=140(人)
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
……2(人)
余数,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 这个0不能
答:平均每天去140人,
省略,被除数个位的数就是余数。利用“商
还剩 2人。
×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
7.仔细观察,发现这两道题的商的末
尾都有0。
8.与老师共同总结方法:当除到 被除
数的十位正好除尽,(1)被除数个位是0
时,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2)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是小于除数的非零数时,直接在
个位商0占位,被除数个位的数就是余数。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方法。
(12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27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观察后找出错误的地方,再进
行改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
疑问: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六、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善于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使学生感 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第6课时 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 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
目标。为此,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第二部
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解决提出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设计说明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 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
的重要工具。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 己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一个构建
的过程。
2.注重培养深入理解的能力。
在教学估算方法时,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估算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易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进一步了解估算的用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易估算方法。
学习难点 多种方法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金星小学三年级的126名
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比赛,分4批一、创设
情境,提
出问题。
(6
钟)

进行比赛,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
名学生?
2.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
意思。
3.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探
究算式的特点。
4.揭示课题: 用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
1.探究算法。
二、尝试
感悟,探< br>(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算
法,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
学案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26÷4。
2.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
行估算,用“≈”连接。
3.观察算式,发现:该除法算式不
能整除。
4.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数。
(1)467≈ (2)269≈
(3)183≈ (4)207≈
答案:(1)500(2)300
(3)200(4)200

2.小熊面包房烤了238个
面包。
(1)如果每3个面包装一
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如果每4个面包装一1.(1)观察算式,思考、尝试计算,
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然后交流。
答案:(1)238≈240
方法一:想乘法口诀,三四十二,
126接近120, 把126看作120,再口算
出120÷4的商。
126÷4≈30(名)
方法二:想4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
238÷3≈80(袋)
答:大约可以装80袋。
(2)238≈240
238÷4≈60(袋)
答:大约可以装60袋。

达标检测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
究新知。
法。
(23分
钟)
(2)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方
法。
2.教学例8。


(1)出示例8的情境图,获
取数学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
系并列出 算式。
(2)组织学生观察这道估算
数的前两位数“12”,4×3=12,所以4
乘3个十就等于12个十。
126÷4≈30(名)
(2)通过对比发现:两种估算方法

3.三年级同学参加义务劳
动,有27 5名同学,每7名同
学分成一组,大约可以分成多
少组?
答案:275≈280
275÷7≈40(组)
答:大约可以分成40组。
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虽然有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
(3)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
和区别。
(4)两种解法都合理吗?为
什么?
(5)引导总结除数是一位数
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6)讨论:每天的住宿费比
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比80元
呢?
对问题的合理解决,这种差异在本题中
可忽略不计。
2.(1)观察情境图,根据数量关系
列出算式:267÷3。
(2)①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
算。
②交流算法。
生1:267接近300,把267看作300,
再口算出300÷3的商。
生2:267接近270,把267看作270,
再口算出270÷3的商。
(3) 明确两种估法都只估被除数,
除数不变,一个将被除数估成几百,一
个估成几百几十。
(4)合理,都接近准确值。
(5)明确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方法。
(6)明确:比90少,比80多。
三、巩固
提高。(7
分钟)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并提
问。
2.布置作业。
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
自由交流,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1.完成教材第31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1页第3题。
1.独立完成,交流估算的方法。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一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用估算来 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策略,掌握除法估算技能。
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7课时 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课题 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在上节 课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够不够”
的问题。与前面不 同的是,本节课所学的估算,不仅仅是求一个大约的数,在估算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往
设计说明 大处估,还是往小处估,需要从算法的实际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例9以“装菠萝”为背景,提出“18个纸箱够装吗”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除法,
一种是乘法。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学习目标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估算。
78÷8≈451÷5≈
一、复习
旧知,引
入新课。
(6
钟)

324÷8≈239÷6≈
2.在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
震中,有灾民15 8人,如果按
每4人发一个帐篷,准备40顶
帐篷够吗?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
习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
题。
教学例9。
1.课件出示例9情境图。
(1)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
二、探究
新知。(22
分钟)
息?
(2)“够装”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1)讨论:这道题需怎样
解决?需精确计算吗?
(2)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
估算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1.(1)交流获取的信息。
(2)讨论、交流、明确:“够装”指
182个菠萝需要的箱子数量小于18个。
2.(1)交流估算的过程:
分析题意,列式为182÷8。
①用除法估算。
182≈180,180÷8>20,
所以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
过18个。
②用乘法估算。
1.点名回答。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选一选。
(1)一篇短文有8行,一
共有243个字,这篇短文平均
每行大约有( )个字。
A.20 B.30 C.40
(2)一片树林共有265棵
树,共9排,平均每排大约有
( )棵树。
A.20 B.25 C.30
答案:(1)B(2)C
2.185人的旅游团到宾馆
住宿,每4人一间,要多少间
才够住?
答案:185≈200
200÷4=50
185÷4≈50(间)
答:要50间才够住。
3.学校新买了274套课外
阅读书,要分发给四、五、六< br>年级,每个年级分90本够吗?
答案:274≈270
270÷3=90(本)
274>270
274÷3>90


3.回顾与反思。
讨论、交流:刚才18个纸
箱不够装,那么多少个纸箱才
能装下?
4.联系上节课学习内容,归
纳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
法的估算方法。
18≈20,20×8=160,20箱只能装
160个,这里有182个菠萝,肯定装不下。
(2)讨论交流:第一种用除法,估
算时将被除数估得小一点。第二种用乘法
时,估算 时将一个乘数估得大一点。
3.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182≈200,200÷8=25,25个肯定能
装下。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要点:
(1)把三位数看作几百几十或整百
的数进行估算。
(2)想一位数接近的整十数,再进
行估算。
答:每个年级分90本够。
三、应用
新知,巩
1.完成教材第31页第4题。
2.完成教材第32页第6、7
1.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再
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固方法。题。
(8
钟)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五、教学
板书

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
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根据已
六、教学
反思
有的估算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1.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
学习
2.会运用所学除法的计算,解决身边简单的数学问题。
目标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点
学前
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分析:求几 块这样大的草地1天产生的
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实际上就是求
一块像教室那么大的草地11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计算
知识点1:口算除法 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
时按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第33页整理和
复习第(1)题
三年级有120人,多少块这
进行计算或者直接口算解决。
样大的草地1天产生的氧气
答案:120÷3=40(块)
够三年级学生用?
答:40块这样大的草地1天产生的氧气
够三年级学生用。
分析:求丁小林每分钟大 约走多少米,
知识点2:用不同的
用除法计算。根据问题需求,用估算来
估算策略解决 实际
问题
教材第33页整理和
复习第(2)题
500÷8≈50
答:他每分钟大约走50米。
知识点3:笔算一位
数除三位数商两位
数 < br>教材第33页整理和
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
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
的 人同样多,每辆车应该坐
多少人?
分析:求每辆车应该坐的人数,就是求
把225平 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用
除法计算,解答时根据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笔 算。
答案:125÷3=41

答案

丁小林家到学校有500米。
解决。
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
答案:8≈10
他每分钟大约走几十米?
10×50=500
画“√”。
接近圈中的数,在它上面
2.估一估哪个 算式的商最
60÷2
666÷3
30
600÷3
270÷390
300÷5100-20
150÷351
达标检测
1.比一比,在里填上
1.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或“=”。
是求把500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答案:< < = = >
3.这瓶药够吃1个月吗?


复习第(3)题 答案:225÷5=45(人)
答:每辆车应该坐45人。
(天)……2(粒)
41>30
答:这瓶药够吃1个月。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完成教材第34和35页第4、5、6题。
1.说一说本节的收获。
2.读读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本节课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了系统复习 ,知识点主要包括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提高了 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
教学反思
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复式统计表,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学生在前面 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会看单式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
以 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对两组数据进 行
对比分析,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便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
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式统计表
练习课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对统 计数据的解读能力,
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第1课时 复式统计表
课题 复式统计表 课型 新授课
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 创设情境课前小调查,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 是今后学习复式统计图
的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 以学生熟悉的活动调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设计说明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发现比较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数据在
两个表中的不便,从内心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求。
2.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特征。
引导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填写、
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通过
对比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之间的异同,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是解决问题
的 需要。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 能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参与意识。
学习重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习难点 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空白单式统计表、空白复式统计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小调查:说出一种你最喜
欢的活动。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组
一、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5分钟)
织交流图上的这些活动你最喜
欢哪种?
3.组织学生整理调查的各组
数据,填写单式统计表。
4.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
白本班所有同学最喜欢的活动
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这一问题。
1.观察填好的两个单式统计
表,交流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
点。
2.组织讨 论:像这样的两个
表可以合成一个表,叫复式统计
表,怎么合呢?(课件出示)
二、尝试
探究,感
知基本方
法。(20
分钟)

3.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
表。
4.组织学生填写复式统计
表。
5.根据复式统计表,小组交
流探讨问题,然后汇报。
6.分析复式统计表,你对调
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7.组织同桌交流:对比 观察
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找出
1.观察后可以知道这
两个表的活动都是一样的,调查的都是同学们最
喜欢的活动。
2.仔细观察大屏幕,
初步接触复式统计表。
3.通过观察、交流明
确:复 式统计表包括表头、
调查的活动名称、调查的
人数以及调查的性别。
4.把调查的数据填在
复式统计表中。
5.从复式统计表中能
很清晰地了解 到男生和女
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能
求出一共调查的人数。
6.通过分析,明确了


(1)最喜欢吃( )的男生最多,
最喜欢吃( )的女生最多。
(2)喜欢吃( )的同学最少,共
( )人。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 )人。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案:(填表略)(1)苹果菠萝
(2)香蕉9 (3)50
(4)(答案不唯一)如:喜欢吃苹果
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8-6=2(人)
2.

1.小组内交流自己最
喜欢的活动。
2.从图上选一种自己
最喜欢的活动。
3.根据调查的数据填
写单式统计表。
4.倾听老师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品种
人数

苹果
6
梨子
5

香蕉
5
菠萝
9
品种
人数

苹果
8
梨子
6

香蕉
4
菠萝
7
学案 达标检测
1.最喜欢吃的水果。


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
动,建议经常开展这样的
活动。
7.发现:单式统计表
只能反映出男生或女生最
喜欢的活动的人数情况,
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反映出
所有学生 最喜欢的活动的
人数情况,还便于进行数
据间的比较。

(1)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
的人最多,( )千克的人最少。
(2)三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
的人最多。
(3)体重在35千克以上的学生偏胖,
三年级时,偏胖的学生有( )人。你
想对他们说什么?
答案:(1)21~2520及以下(2)31~35
(3)9如:注意饮食平衡,少吃肉,
多吃蔬菜,多运动。
三、应用
新知,巩
固提高。
(12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38页第1题。
1.独立把调查的数据
填在复式统计表中,然后
小组内交流问题的答案。
2.针对不同的问题找
出相应的数据,比较后再
回答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五、教学
板书

统计是日常生 活中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善用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统计的教学
六、教学
反 思
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会轻视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统计时,要激发学生 学
习统计的兴趣,创造各种情境,加强学生在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同时也需要知道,统计教学不要过分的浮夸,多给予学生统计的意义,使其明< br>确学习的目的。



练习课
课题
学习目

学习重

学前准

教学环

知识点
1:根据
复式统
计表中
的数据
解决问
题教材
第38页
练习八
第1题
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
育成绩记录单。
男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知识点
2:合并
单式统
计表并
解决问
题教材
第38页
练习八
第2题
女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1)这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得优和及

格的人数相等,男生得良的比女生
二( 1)班、二(2)班活动课
得良的多1人,说明这个班的男生
人数
和女生的体育成绩差不多。

分析:已知育人小学三(1)
班男生、女生体 育成绩记录单(两
个单式统计表),根据复式统计表
的制作方法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
成 复式统计表,再根据表中记录的
数据回答问题。
答案:


分析 :已知复式统计表中包含
中国、美国、俄罗斯在第27届、
第28届、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
牌数的信息,根据统计表中数据分
析判断。
答案:(1)和(2)的说法是
正确的。

(1)三年级参加数学组、音乐
组、田径组各有多少人?
(2)参加美术组总人数是棋类
组的多少倍?

答案:(1)203236
(2)12+4=16(人)
5+3=8(人)
16÷8=2
2.我当统计员。
1.下表是天红小学三年级课外
活动统计表。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教具准备:PPT课件。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
2.巩固学生运用统计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进一步体验统计的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达标。

(1)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了课外活动?二(2)班

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呢?
(2)二(1)班和二(2)班参
加美术活动的共有多少人?

答案:25 10 12
22 12 11
(1)25+12+10=47(人)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
体育成绩。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教师布
置作业
课堂小
结,拓展
延伸。
本节课复习复式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巩固学生对复式 统计表中的认识并利用统计表中信息解决问题。在课
堂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 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本堂课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统计、
交流,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 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通过自
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 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敢说敢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 实想法,学生也更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
六、教学
反思
的快乐。
教师点评和总结:










1.完成教材第39页第4题。
2.完成教材第40页第5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22+11+12=45(人)
(2)25+22=47(人)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 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 安排口算,在扩大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准备。
在笔算方法的教学活 动中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
学重点 ,不仅为以后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 br>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将计算机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 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 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 、整百数,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
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1.口算乘法
(1)口算乘法(1) (1课时)
(2)口算乘法(2) (1课时)
2.笔算乘法
(1)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2)进位的笔算乘法(1) (1课时)
(3)进位的笔算乘法(1)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4)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1课时)
(5)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放手让 学生主动
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口算乘法(1)
课题 口算乘法(1) 课型 新授课
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本节课。要让学生成为活动 的主
设计说明 体,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 鼓励,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口算方法,并能理解乘法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两位 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
学习目标
算。
2.学会运用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学习难点 利用口算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0×5= 30×6=
100×5= 3×200=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6分钟)
50×4= 500×3=
2.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算
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共
同点以及自己的算法。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
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1)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先不出示文字),组织学
二、自主< br>探究,解
决问题。
(25分
钟)
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知
道什么?
2.课件出示画面上两人
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后提
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两
4.对比思考:将150×3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可知:水果< br>店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
和苹果,一位阿姨要买草莓。
2.从对话中了解到 每筐装15盒草
莓,阿姨买了3筐。通过分析,提出
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列式为:15< br>×3。
3.讨论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口算):把15分成10和5,< br>1.看题直接写出得数。点名任选一
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观察算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
点,汇报自己的算法。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 )×( )=160
( )×( )=160
( )×( )=160
( )×( )=360
( )×( )=360
( )×( )=360
答案:2 80 20 8 4 40
6 60 4 90 40 9
2.算一算,比一比。
(1)14×5=
140×5=
(2)24×3=
240×3=
(3)17×4=
170×4=
答案:(1)70 700
(2)72 720
(3)68 680
3.邮递员叔叔每天送18
份报纸,工作3天,要送多
少份报纸?
答案:18×3=54(份)
答:要送54份报纸。
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分别与3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
积加起来,10×3=30,5×3=15,


与15×3的结果进行比较,30+15=45。
说说你的发现。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根据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出结
果。
4.观察、交流算式的不同,明确
150×3的口算方法。
发现总结:两位数乘一位 数(进
位)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
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一
位数相 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
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 ”前面的数,
再在所得的积末尾添上1个0,也可以
把几百几十数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
行口算。
三、巩固
练习,形
成能力。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
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1、
1.独立思考,口算出结果,并检查
结果是否正确。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
问:
(5分钟) 2题。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
获?还有不明白或需要提
醒大家的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 过程中探究口算方法。教学时,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
六、教学反思
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并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在学生自 主探
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 br>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口算乘法(2)
课题 口算乘法(2)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主要是在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口算的范围。本节课安排了一个例题,让学生
通过解决问题探讨 计算方法及实践练习等活动,逐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安排了两个小问
设计说明 题。 第一个问题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二个问题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后者以前者
为 基础,前者的安排很好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降低了学生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方法的难度。“做
一做”进一步将口算拓展到了两位数乘整百(十)数、几百几十数。
1.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算式。
学习目标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 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
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体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习难点 正确处理在积的末尾添0的问题。
学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口算,并任选一组说出口算过
程。
12×8= 24×3=
一、复习
导入。(6
分钟)
120×8= 240×3=
5×16= 25×4=
5×160= 250×4=
2.引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助买
草莓的阿姨 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水果
超市里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
们一起去看看。
教学例2。 1.列出算式6×10,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一:利用表示乘法计算6×
答案:

学案
1.口算出得数,并任选一组说出口
算过程。
2.进入新课学习情境。
达标检测
1.口算。
18×4=
450×2=
16×6=
160×4=
答案:7290096640
2.你能帮小鸟找到家
吗?
1.课件出示例2第1个问题情境方法算出得数。
图,观察后出示:橙子每盒6个,10
二、探究
新知。(20
分钟)
盒有多少个?列出算式并交流算法。 9=54,54+6=60。
2.计算下面的四道计算题,你发
现了什么?
5×10= 9×10=
18×10= 40×10=
方法二:6×10可以看作6个10,
6个10是60,所以6×10=60。
2. 口算后可知5×10=50,9×
10=90,18×10=180,40×10=400,发


3.买体育用品
3.课件出示例2第2个问题情境现一个数与10相乘,口算时直 接在这


图,观察后出示:苹果每盒12个,20
盒有多少个?讨论后列出算式并 口
算。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两位数
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即可。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20,讨
论交流口算方 法:根据两位数与10相
乘的口算方法,把20看成2×10,然

56元 27元

(1)买30个篮球,需要多
(2)用600元能买20副羽
毛球拍吗?
答案:(1)56×
30=1680(元)
答:需要1680元。
(2)27×20=540(元)
540<600
答:能买。
后先算12×2=24,再算24×10=240。
少钱?
4.共同总结交流两位 数乘整十数
的口算方法:先用两位数和整十数0前
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三、巩固
能力,形
成技能。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44页第5题。
3完成教材第44页第6题
1.独立思考,口算结果,小组交流
答案。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 体的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
探索,经历实践与创新的 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课上我利用学
生感兴趣的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
验和已有的口算技能 寻找出计算方法。
六、教学
反思
我还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 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找
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讨论交
流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 教学设计,不仅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新的教育
理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2.笔算乘法
第1课时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课题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课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 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
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 这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
基于上述情况,本课时的设计特色如下: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为学生探究新知准备条件。
有效地复习能使学生通过已掌握的知识 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
设计说明
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时,先安排了两项复习内容:一是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二是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数。通过复习, 再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学生探究笔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顺序及 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准备了条件。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 br>自主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然后在合作交流中生成对算理的理解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增强了学
生对教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题卡。
学具准备:练习本。
1课时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1.出示口算题卡。
1.课件出示笔算题。
35×9=
一、复习
导入。(5
分钟)
58×4=


48×8=
26×7=
1.点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
在练习本上做。全 班订正时请学生
说出乘的顺序和算理。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3×10=
45×20=
62×40=
36×20=
28×40=
74×10=
16×30=
答案:230 900 2480 720
1120 740 480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2.谈话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
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
要学习更复杂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
数(不进位)的笔算乘 法。
板书课题: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 1情境图,观察后
出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
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分析后列出< br>算式。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
验,用自己喜欢的算法算出得数。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板
书学生的算法。
4.组织学生对黑板上的算法进行
讨论。
(1)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二、迁移
类推,探
究新知。
(20分
钟)
(2)计算过程是否合理?
(3)哪种算法更简便实用?
5.组织学生探究用竖式进行计
算。讨论:
(1)两个因数怎样对齐?
(2)从哪一位开始乘?
(3)每次乘得的积写在什么位
置?
(4)最后怎样算出得数?
6.展示学生竖式,组织学生交流
计算过程。
1.读题,理解题意,列出正确
的算式:14×12。
2.独立思考,尝试自己算出得
数,把自己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3.全班交流算法后在黑板上板
演。
方法一:14×4=56,56×3=168,
14×12=168。
方法二:14 ×10=140,14×2=28,
140+28=168,14×12=168。
4.全班讨论黑板上的算法。
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尝试自
己在练习本上进行笔算。
6.讨论乘的顺序和积各部分的
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7.共同归纳总结算法:相同数
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
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
的末尾要和个位对 齐;再用第二个
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
位,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7.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
应用,检
验学习效
果。(11
分钟)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7页第1、2、3
题。
1.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
订正第3题时,交流算式 错误的原
因,并给出正确的算法。
2.参观科技馆的儿童有多少
人?

答案:23×12=276(人)
答:参观科技馆的儿童有
276人。
3.
(1)便民早餐店今天卖了
12盘花卷,11盘包子。花卷和包
子各卖了多少个?
(2)有一种保温箱能装下800
个花卷和包子,这些能装得下
吗?
答案:(1)花卷:12×33=396
(个)
包子:11×45=495(个)
答:花卷卖了396个,包子
卖了495个。
(2)396+495=891(个)
891>800,装不下。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
所学的算法。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五、教学
板书
< br>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展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即要把一个乘数分解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并分别用这两个数与< br>另一个乘数相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这种方法蕴含着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
方法。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外,还适当地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 渗
六、教学
反思
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 续学习。教学中我还注重沟通口算与笔
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好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进位的笔算乘法(1)
课题 进位的笔算乘法(1)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 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这节课
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 生,所以本节课的设计特色如下: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在教 学中,教师不再进行过多的指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大胆地去
设计说 明
尝试,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
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注重对新知的及时巩固,学与练紧密结合。
在学 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之后,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顺势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
过练习 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他们刚刚掌握的笔算技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
际问 题的能力,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学习目标 2.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掌握在计算过程中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1课时
导 案
1.列竖式计算。
78×11=
33×21=
24×12=
14×12=
1.填一填。
(1)求17个31的和可列式
为( ),结果是( );( )
1.点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
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师生一起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是33的12倍。
(2)王老师要买28个篮球,
每个篮球81元,王老师大约要带
( )元。
答案:(1)17×31 527 393
(2)2400
2.选出下面各题错误的原因
并把它们改正过来。

学 案 达标检测 < br>2.结合上面的笔算说说两位
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5分钟)
法。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
位数乘两 位数(进位)的笔算方
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1.读题,理解题意,交流列式:
48×37。
2.估算。
把48看作50,37看作40。
48≈50
37≈40
50×40=2000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组织学生理
二、自主
学习,探
解题意,并列式。
2.引导学生估算,确定得数的
3.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4.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5.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的笔算方法。
大约2000盒,比2000盒少。
3.尝试笔算,在练习本上写出笔
算过程。
4.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从以下方
面交流。
(1)乘的顺序;
(2)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遇到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笔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一个乘数每
一 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用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
一位对齐,哪一位乘得的 积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相加。
三、巩固
应用,检
验效果。
(12分
钟)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3题。
3.完成教材第50页第4、5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交流错在什么地方并改正。
3.独立分析,列出算式解答后在
小组中交流,再合理订正。

错误原因:( )
A.没有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
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
B.积的位置书写错误
C.忘记进位
答案:
(1)B改正:(2)A改正:

究新知。取值范围。
(2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
顾所学的算法。
2.布置作业。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进位的笔算乘法(1)



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这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 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
否合理。在学生笔算之前,我让学生先估一估,在提高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的同 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
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 注重进位的处理。尤其在计算
中,总有进位的,若学生口算有困难,就会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 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但是在计算结果校对中发现错误率 很高,除了算理理解不透外,很多学
六、教学
反思
生都是在口算时这儿或那儿出点问 题。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轻声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每个
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 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 进位的笔算乘法(2)
课题 进位的笔算乘法(2)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继续学习。
设计说明
1.本节设计特色:让学生在实际计算、探讨、体验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将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联系起来,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1.进一步明确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学习目标 2.正确运用方法进行计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PPT课件。
1课时
导 案
1.用竖式计算。
26×12=
18×15=
38×42=
一、复习
旧知,导
19×54=
2.结合上面的计 算,说说两位
3.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方法。
板书课题:进位的笔算乘法
(2)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课
堂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
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 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两位数乘 两位数(进位)的
计算方法:先用一个乘数()位
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
末尾 与这个乘数的()对齐,再
用这个乘数()位上的数去乘另
一个乘数。哪一位乘数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最后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答案:个个位十几相加
2.竖式计算。
48×35
入新课。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5分钟)


1.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
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1.出示例题。
张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为学
二、自主
学习,探
究新 知。
(20分
钟)
校购买24个篮球,每个篮球45
元。张老师带1000元钱够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怎样列
式计算。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竖式计
算的,同桌或小组相互交流。
4.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4.先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师生再
一起总结:
①怎样对位?
②怎样进位?
③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
三、巩固
应用,检
验效果。
(12分
钟)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2.交流列式。
45×24=1080(元)
3.组织交流,展示竖式算法。
76×43
82×39
28×65
答案:1680(竖
式略)
3.小区住 宅的电梯最大载重
量是1000千克,如果每人的平均
体重75千克,电梯一次乘13人
安全吗?
答案:75×13=975(千克)
975<1000,安全。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竖式计算:
38×62 54×47
19×72 58×34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5题。
1.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独立分析,列式解答,交流订
正。
1.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
2.布置作业。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首先复习上节课的计算,让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新课由于有上节课 作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由解决,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
六、教学
反 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探讨,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4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题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了题中数量关 系的特
点,本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选材范围的扩大,提供的信息数 据范围的
扩大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
1.注重复习铺垫,实现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先出示两道情境相同、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 学生独立解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
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如果把两题合二为一,变成一道题, 你能解决吗?这样的设计既为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
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能激发学生的探 究欲望。
2.注重数量关系的梳理,形成深刻烙印。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为了让 学生在头脑中印上深刻的烙印,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数量关系的
梳理,使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找出这类问题数量关
系的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 象,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 关系,并能应用连乘的方法解决
学习目标 相关的生活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
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1课时
导 案
1.解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
(1)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 br>折纸鹤。每两个同学一组,每个
同学折3只纸鹤,每个小组一共
折了多少只纸鹤?
(2)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
一、复习
导入。(6
分钟)
教室折纸鹤。每个小组折6只纸
鹤,8个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纸
鹤?
2.如 果将这样的两道题合在
一起,你能解决吗?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
题。
板书课题:用连乘的方法解
决问题
1.观看课件,独立分析,口述答案。 < br>(1)根据“每个同学折的只数×人
数=每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3
×2=6(只 )。
(2)根据“每个小组折的只数×小
组数=8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6
× 8=48(只)。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答案:(1)3×4=12(枝)
(2)5×3=15(个)

2.填一填。
学校教学楼有4层,每层
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里装6
盏日 光灯。一共要装多少盏日

(1)
学 案 达标检测
1.看图列算式。


1.先观察情境图,再读题,交流题
中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讨论,要求出“一共卖了多
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要用到哪些已知 条件。
3.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思路列
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后出
示文字。
二、迁移
类推,探
究新知。
(20分
钟)
引导学生交流例题中存在的
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
关系。
3.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汇报,订正答案。
5.总结归纳用乘法两步计算
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6.小结这一部分学习的内容。
式解答。
4.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说说自己
的解题思路。
生1:我先求每箱卖了多少钱,列
式为45×12=540(元),再求一共卖了多
少钱,列式为540×5=2700(元), 综
合算式:45×12×5=2700(元)。
生2:我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
湿 壶,列式为12×5=60(个),再求一
共卖了多少钱,列式为60×45=2700
(元) ,综合算式:12×5×45=2700
(元)。
5.观察、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
思路就不同。知道卖出的保湿壶数量和
每个保湿壶的价钱 ,就可以求出总钱
数。数量关系式为:单价×数量=总价。
6.师生共同总结用乘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中间量。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
第2、3、4题。
光灯?
解法一:列式为4×12×6,
这里先求( ),再求( )。
解法二:列式为12×6×4,
这里先求( ),再求( )。
答案:4层 有多少间教室一
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每层数学
楼装多少盏日光灯一共要装多
少盏日光灯
3.江南小区有32幢楼房,
每幢楼房有6个单元,如果每
个单元每月节约用电8千瓦 时,
那么江南小区每月一共节约用
电多少千瓦时?
答案:方法一:8×6×
32=1536(千瓦时)
方法二:6×32×8=1536(千
瓦时)
答:江南小区每月一共节
约用电1536千瓦时。
三、巩固
练习。(11
分钟)
1.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小组
选代表口述答案,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
小结。(3
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
识?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 在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
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
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 br>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
六、教学
反思
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 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
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5课时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 经会用表内除法和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意在让学生自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1.引而不替,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只呈现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已知条件,让 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独立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 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注重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的内容后,便放手让学生
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
提高了 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PPT课件。
1课时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1.选一选。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把 144
人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
谈话:1.同学们,你们组织参
一、谈话
激趣,导
入新课。
(3分钟)
加过集体活动吗?参加集体活动
过程中有遇到 分组的情况吗?这
节课我们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生活
中关于集体活动的数学问题。
2.板书课题: 用连除的方法
解决问题
1.回答老师的提问。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均分成3组。
(1)144÷6表示( )
A.每个组有多少人
B.每个队有多少人
(2)3×6表示( )
A.一共有多少个组
B.一共有多少个队
(3)144÷6÷3表示( )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C.6个队一共有多少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1.观察情境图,再读题,弄清题中
提供了哪些信息,缺少什么。
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后出
示文字,引导学生交流题中信息。
2.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3.听取汇报,板书记录。
4.师生共同选出符合题意的
问题。
二、小组
合作,探
5.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思考:哪些问题可以用一步
2.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小组成
员提出的问题。
3.各小组组长口述本组的几种答
案。
4.发表见解,指出哪些问题是符合
题意的。
5.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将解
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方法一:先求每个队有多 少人,列
式为60÷2=30(人),再求每组有多少
人,列式为30÷3=10(人),综合 算式:
60÷2÷3=10(人)。
方法二:先求一共有多少组,列式
为3×2=6 (组),再求每组有多少人,列
式为60÷6=10(人),综合算式:60÷(3
×2)=1 0(人)。
6.讨论交流。
明确:两种方法同样解决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 题,会有不同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
7.明确此部分的学习内容。
答案:(1)B(2)A
(3)B

2.

照这样计算,6辆这样的车
3次可以搬多少台?
答案:120÷(4×2)=15
(台)
15×6×3=270(台)
答:6辆这样的车3次可以
搬270台。
究新知。计算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用两步
(20分
钟)
计算解决,用两步计 算解决的问
题还有其他的的解决方法吗?解
决这样的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 < br>6.观察比较,用连除两步计算
解决的问题和用乘除混合两步计
算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区别 ?讨论
交流。
7.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小结。
三、巩固
练习。(13
分钟)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第7、8题。
3.完成教材第56页第9题。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
问题。
2.独立列式,小组交流。
3.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
小结。(4
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
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这一课,我选择 了学生所
熟悉的生活中场景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 ,使他们产
生好学想学的欲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去解答、去验证问题。
学生全 面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提出
问题的能 力。
六、教学
反思
对于习题的选择,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使学生感到 数学的亲切感。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
次,又有梯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 务于生活”。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
学习
2.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目标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审题等良好的习惯。
学习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运用其解决问题。
重点
学前
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1.口算。
分析: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积是
口算得来的,如22×20,口算
方法是先算22×2=44,然后在
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44的末尾添上一个0,所以2 2
×20=440。两位数乘两位数是
笔算得到的,根据两位数乘两
知识点1:两位数 乘两位数
的口算和笔算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
1题
样口算的?
(2)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是怎
样笔算的?

(1)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是怎
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计算。笔
算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要
对位;②每次乘得的 积的书写
位置;③进位乘法不要忘记加
进上来的数。
答案:
78×10= 56×20=
80×90= 34×20=
90×22= 40×40=
85×20= 70×70=
答案:780 1120 7200 680
1980 1600 1700
4900
2.列竖式计算。
(1)39×11 (2)23×32
(3)95×32 (4)48×24


知识点2:用连乘或连除解冬冬家有4行橘子树,每行8分析:(1)求今年冬冬家一共收
3.


决实际问题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的
第2题
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
千克。
(1)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
少千克?
(2)把这些橘子装箱,每箱8千
克。用5辆三轮车运走,平均
每车运多少箱? (3)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钱。
获橘子多少千克,有两种解
法:一是先求出冬冬家的橘子
树的总棵数,再求出一共收获
橘子的千克数。另一种方法是
先求出每行橘子树的总千克
数,再求出4行一共收获橘子
的千克数。(2)求平均每车运多
少箱,可以先求出可以 装多少

(1)学校各班开展“我爱读
书”活动。每班捐书26
本,每个年级 有5个班,
6个年级共捐书多少本?
(2)把这些书平均放到3个
书柜中,平均每层放多少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箱。(3)已知有800千克橘子,本?
每千克卖2元钱,可以提出:答案:(1)26×5×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钱?
答案:(1)解法一:4×8×
25=800(千克)
6=780(元)
答:6个年级共捐书780
本。
解法二:25×8×4=800(千克) (2)780÷3÷5=52(本)
答: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
800千克。
(2)800÷8÷5=20(箱)
答:平均每车运20箱。
(3)800×2=1600(元)
答:一共可以卖1600元钱。
1.课堂作业教材第59页第1、3题。
布置作业
2.独立作业,教材第59页第2、4、5、6题。
1.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小结 获?
2.自由谈一谈。
2.你认为需注意些什么?
本节课对这一单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复习,同学们对本单元只是归类、总结,使知识
教学反思
形成了知识体系,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答:平均每层放52本。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 br>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 的。小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对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展现概念的 形成过程,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1.结合 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 单位之间的
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
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
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1)认识面积






















(1课时)
(2)认识面积单位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4)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练习课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6)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练习课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面积概念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 学习之中,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充分利用实
际操作,深入理解面积公 式;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面积
课题 认识面积 课型 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 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设计
了平面图形比 大小,摆方格表示面积单位,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
节课的教学 设计如下:
1.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在教学比较面积大小时,注重让学生体验比较方法的多 样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比较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
设计说明 验,从而明白可以通过观察、重叠、拼摆正方 形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还通过摸一摸、比一
比、指一指等活动,激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与 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相同的小正方形去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长方形的大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去
拼摆,再讨论这样拼摆的不足,从而知道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要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要用统一的
面积单位去拼摆。教学过程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独立思考、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两张大小不同长方形的白纸,三角形、圆形、方形纸若干。
1课时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1.填空。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
1.课件出示 例1情境图。引导
一、创设
情境,提
出问题。
学生说出:图中都有什么?这些
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1.认真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
教室内的物体:桌椅、黑板、门窗、
国旗。这些物体都 有一个平整光滑
的表面。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较
大,哪些物体的表面较小。明确本
节课学习内容。
3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2)一个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
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
答案:(1)16(2)4
2.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1)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5分钟) 怎样用数据来描述它们的大小


教学例1。
1 .课件出示例1,题目:观察
二、自主
探索,学
会用“鸽
巢原理”
解 决问
题。(22
分钟)
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
个面比较大。
2.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物体表
面的面积。
4.触摸体会:摸一摸字典的封
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
积比较小。
教学例2。
引导学生比较图形面积的大
小。
1.课件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
长方形,引导学生猜测哪个面积

大。
探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
法。
1.观察,猜测哪一个面积大一
些。
2.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图形
形能铺满整个长方形而没有空隙,
是最佳的选择。
3.启发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
需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1.直观感受黑板和国旗表面的
大小,并说出比较结果:黑板面比
国旗面大。
2.理解面积的概念。
3.以“××表面的大小就是×
×的面积”的句式说出其他物体的
面积。
4.拿出自己的字典,摸一摸封
面和侧面,体会这两个面的大小。
( )个
(2)


( )个
答案:(1)6 (2)8

3.下面四个图形中,面积最大
的是( ),面积最小的是( ),
( )和( )的面积相等。

答案:①③②④
2.出示○ 、△、□三种图形,来量出长方形的面积。明确:正方
请学生任选一种量图形的面积。
3.认 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
性,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
难以确定它的面积是否比前面出
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怎么办?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三、巩固
练习。(10
分钟)
1.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
做”。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1、2题。 汇报。
四、课堂
小结。(5
分钟)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认识面积
五、教学
板书


在此课的教学中,关于 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没有以讲解示范为主,也没有提供现成的面积单位
直接让学生进行感知,而 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操作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亲自比一比、看一
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 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可
以说,学生经过这种 “亲身体验”,理解更到位,在大脑中建立起了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掌握的程度也
六、教学
反思
比直接借助现成的面积单位进行感知要牢固得多。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了面积概念,体验 了数学化
的过程。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课题 认识面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比 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实践
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设计说明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 发去感知理解。如: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
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肚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 形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
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 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关于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学习重点 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等。
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课件出示:
下图是一面破损的墙,墙上有两
个洞,比一比,这两个墙洞哪个面积
大?
一、复习
导入,引
入新课。
(5分钟)

2.你是怎样比较的?
3.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
学习有关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有关知
识。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1.观察、比较、发现、交
流:①的面积大。
2.交流比较①和②面积
大小的方法,明确:比较两
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
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答案:
1.在下面的方格内画出2个面积是
12个方格且形状不同的图形。


2.填一填。
(1)测量或计算物体表面或平面图
形的大小要用( )单位。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1.明确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例3。
二、尝试
探究,感
悟新知。
(20分
钟)
1.课件出示: 测量物体表面的面
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引导学生体会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
3.引导学生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
单位。
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
方米。
2.拿出边长为1厘米、1
分米和1米的正方形,体会
它们面积的大小,并列举出和(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和( )。
(3)( )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 )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 )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答案:(1)面积 (2)平方厘米 平
方分米 平方米cm
2
dm
2
m
2
(3)指
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甲盖 书本 封面 桌面
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物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体。
3.明确长度单位与面积
单位的区别。
(1)教室的长大约是6。
(2)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3)课桌的高大约是7。
(4)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35。
(5)小红手掌的面积大约是80。
答案:(1)米 (2)平方米 (3)分米
(4)平方分米 (5)平方厘米
三、巩固
练习。(10
分钟)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
1、2题。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
3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四、课堂
小结。(5
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
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回顾,师生总结。
认识面积单位
五、教学
板书


数学学习的对象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体验了许多数学,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是积极唤醒 学生的
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
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让学 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
分米、1平方米,进一步让学生在 熟知的、现实的情境中增强对面积单位的正确感知。这样,不仅缩短了数
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训练了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
六、教学
反思 事物的习惯,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和构建所学数学知识的“原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
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想学的愿望。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课型 新授课
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因而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成了本
节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对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设计说明 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的情境,以疑激趣,引导学生亲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 动探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经过初步发现后,引发猜想:是不是所有长方形 的面积都等
于长乘宽呢?然后通过操作、观察、填写表格等活动进行验证。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 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获 得新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
学习目标 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尺子、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彩纸、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5分
钟)
导案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
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能说一说并比画一下1平方米、1
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吗?
3.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探究,感
悟深化。
(20分
钟)
1.课件出示例4。
(1)引导学生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
面积。
(2)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结果。
小正方形拼不同的长方形,并算出每个
长方形的面积。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1.(1)分析题目信息,在给出的
长方形中 摆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
正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2)汇报自己的摆法及结果。方法一:一个一个地摆,共摆了15个
小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是15平方厘米。
方法二:每行摆5个,摆了3
学案
1.回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实际比划。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位名称。
(1)火车票的面积大约是
40()。
(2)一张单人床的面积大
约是2()。
(3)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答案:(1)平方厘米(2)
平方米
(3)平方分米
2.选一选。
(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
等,它们的面积()
A.相等B.不相等
C.不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
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
A.12分米B.8分米
C.12平方分米
答案:(1)C(2)C
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
(3)组织学生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行。5× 3=15,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
15平方厘米。
(3)边操作边填表。
(4)仔细观察,发现:每个长方


(5)总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推导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
3.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
形的面积都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的乘积。
(5)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2.用同样的方法摆学具,得出: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
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记忆公式。
3.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答案:(1)12×25=300
(平方厘米)
(2)16×16=256(平方
厘米)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三、应用
新知,巩
固练习。
(12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3
钟)

1.完成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68页第1、3题。
1.先明确剪下的这个最大正方
形边长应该是多少,再计算。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实践出真知。在这节课 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来总结并
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使学生在活动中透彻地理解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了对公式
的记忆,可谓一劳永逸 。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课型 新授课
例5是在例4的基础上教学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合理的估
算 。
设计说明
估测虽然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平 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
会一般比精确计算还多,估测还能检测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在正确范围。因此在练 习中除了注重将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估一估,这样有 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应用意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较正确地估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正确利用已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估测常见物体的面积。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提问:(1)长方形的周
长、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2)正方形的周长、面
一、复习
旧知,导
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2 .提示课题:现实生活
方形的物体,我们常常需要知
道它们大概的面积,那么如何
对这 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
积进行合理的估算呢?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1.独立分析理解题意,用长方形的面积计
1.课件出示例5。
二、探究
新知。
(20分
钟)
请学生读题后尝试独立完成。
2.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
计自己课桌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4.小结估算长方形和正
方形面积的方法。
算公式直接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6×18=468(平方厘米)
2.同桌合作,边操作边记录,估出课桌的
面积。
3.同桌合作,测量走一步有多长,利用步
1.学生回答: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一块正方形果园的四
周 围上了长68米的篱笆,这
块正方形果园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
答案:68÷4=17(米)
17×17=289(平方米)
答:这块正方形果园的面
积是289平方米。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
厘米,宽30厘米。
(1)做这个枕套的正面
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花布?
(2)四周缝上花边,至
少要用多少厘米的花边?

答案:(1)50×
30=15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枕套的正面需
要1500平方厘米的花布。
(2)(50+30)×2= 160
入新课。中,有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和正
(6分
钟)
长测出教室的长和宽,然后估计教室的面积。
(厘米)
4.明确:(1)用直接或 间接的方法估测出长
答:至少要用160厘米的
和宽的长度。(2)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花边。


三、巩固
提高。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4
钟)

1.完成教材第68页第4
题。
2.完成教材第69页第6、
7题。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交流学习中的疑问。
1.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面积,然后实际测量
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出面积,全班交流。
2.提醒注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
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及单位名称。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说一说。
五、教学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例5: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 br>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估算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估测,再利用计算的结果估计课桌面的面积,从< br>而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估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5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始
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 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为此,对本节的教学作如下 设计: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
设计说明
在上课之前,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间 的换算,明确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进而追问:相
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定好了基调。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因为学生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不再陌生,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出< br>来的,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算一算等活动自主发现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目标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并解决关于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改写。
学习难点 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的推导过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出示:1厘米=()
毫米,
1分米=()厘米,
一、创设
情境,导
1米=()分米。
提问:相邻两个常用长度
1. 回顾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是10,然后填空汇报。
2.回顾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
厘米,周长是4分米,它的面
积是()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形菜地的边
长是18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答案:(1)75(2)324
2.填空。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600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
入新课。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分
钟)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
位?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
位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我
们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板书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例6。
1.引导学生探究平方分米与
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边长为1分米的
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
算一算正方形的面积。
(2)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
方法。
(3)讨论:1平方分米和100平
二、尝试
探究,感
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平方米
(1)算一算。
(2)交流汇报自己得出的结
论。
3.总结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
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例7
面积单位间的转化。
(1)课件出示例7,引导学
生找出题目已知信息。
(2)要解决的是什么问
题?怎样解决?
1.
(1)思考:已知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0厘
米),怎么求正方形的面积?并写出计算过程。
(2)叙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以分米为单位,这个正方形的边
长是1分米,面积为1×1=1(平方分米)。
方法二:以厘米为单位,这个正方形的边

7平方分米=()平方厘
300平方分米=()平方

答案:500367003
3.一张正方形的风景画,
边长是7分米。
(1)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长是10厘米,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3)讨论后明确: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
(2)在风景画的四周贴一
方厘米表示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
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 多少分
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米?合多少厘米?
2.(1)明确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
方米。
(2)把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看 作10分米,面
积为10×10=100(平方分米),得出结论:1平
方米=100平方分米 。
3.明确: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
方米=100平方分米。结论:相邻两个常 用面积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面积单位间的转化。
读题,理解题意。
(2)先求出标志牌的面积,再把平方厘米换
算成平方分米,注意: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
米。
答案:(1)7×7=49(平方
分米)
49平方分米=4900平方
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49平方
分米,合4900平方厘米。
(2)7×4=28(分米)
28分米=280厘米
答:花边的总长是28分
米,合280厘米。
悟深化。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20分
钟)

1.完成教材第71页“做
三、巩固
提高。
(12分
钟)
一做”第1题和教材第73页
练习十六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1页“做
一做”第2题和教材第73页
练习十六第2题。
四、课堂
小结。
(4
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自由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1.先想一想要换算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再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2.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长方
形的面积,再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五、教学
板书
例6: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例7:80×80=64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本课设计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
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来进行教学的。
教学 时,我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让学
生参与 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大胆地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
同 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需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习完面积的推导,
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利用正方形面积
六、教学
反思
计算公式,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 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
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6课时 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课题 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本节 课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通 过以上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陷入盲目的境地,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帮
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使学 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2.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数学来源于 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
流、集体讨论 等活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能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2.理解铺砖问题的数量关系特点。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 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学具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假设这是王 叔叔家的客厅,他
要在客厅里铺上正方形的地
一、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5分
钟)
砖,应该怎样铺呢?
2.可是王叔叔还有一个
难题就是一 共要用多少块地
砖呢?你们愿意帮他解决
吗?
3.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
学 习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座位 上用学具操作,在长方形里摆正
方形的学具卡片,直到把长方形铺满,体会铺
地砖的过程。
2.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思考。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金星小学的一间会议
室的地面长15米,宽12米。
(1)这间会议室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2)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
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多少
块?
答案:(1)15×12=180(平
方米)
答:这间会议室的面积是
180平方米。
(2)180平方米=18000
平方分米


教学例8。
1.课件出示例8情境图,引导
学生分析已知信息和要解决
的问题。
2.组 织同学们思考:要解决这
个问题,得先求出什么?与什
二、合作
探究,解
么知 识有关?
3.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动手操
1.观察情境图,收集关于客厅和地砖的信
息 :客厅长6米,宽3米;地砖的边长是3分
米。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 .思考: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首先
得知道客厅的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各是多少。与
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有关。
3.明确:客厅的面积=地砖的面积×所需地
砖的块数,用除法计算。
4.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写出解决问题的
过程。
5.组长汇总本组成员的解题方法,并在全
班交流。
6.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与 老师一起归
纳解题方法:认真分析题意,灵活选择解题策
略。
18000÷9=2000(块)
答:需要2000块。
2.一个长方形蓄水池,长
9米,宽3米。
(1)这个蓄水池占地面
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
方分米?
(2)若沿着蓄水池的边
长走两圈,一共走了多少米?
(3)在池底铺上边长为3分
米的地砖,一共要用多少块地
砖?
答案:(1)9×3=27(平方米)
27平方米=2700平方分米
答:这个蓄水池占地面积是
27平方米,合2700平方分米。
(2)(9+3)×2×2=48(米)
答:一共走了48米。
(3)2700÷(3×3)=300(块)
答:一共要用300块地砖。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思考客厅的面积与
决问题。
作的过程,
( 20分
地砖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用
钟)
什么方法计算?
4.组织学生列式计算,解决问
题。
5.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回顾解决问
题的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
的方法。
三、巩固
练习。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5
钟)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
一做”。
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
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1.仔细读题,明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再
确定解题方法。
2.独立完成,交流答案,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谈谈本节课的收
获。
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例8:方法一: 方法二:
地砖的块数=客厅的面积÷地砖的面积 地砖的块数=长铺的块数×宽铺的块数
五、教学
板书
6×3=18(平方米) 6米=60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米=30分米
3×3=9(平方分米) 60÷3=20(块)
1800÷9=20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砖。

< p>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先通过谈话,将学生引入数学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学 习
和探索的兴趣,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分析理解题意,梳理数量关系,从而使 学生
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打好基础。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本单元的教学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经验的基
础上 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
的时间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以及简单的 经过时间的计算
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 br>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掌握两者 之间的转
化方法;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分配:
(1)年、月、日(1) (1课时)
(2)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
(3)24时计时法 (1课时)
(4)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综合与实践 制作活动日历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关注 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
和“时间轴 ”的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




第1课时 年、月、日
课题 年、月、日(1) 课型 新授课
时 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并不陌生,
有一 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学时要突出以下两点:
1.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
月、日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有意义的日子、纪念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 年、
设计说明 月、日之间的关系,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关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
间进行探究,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和交流及时 引导学生验证、推理和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
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 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
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对 比、概
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习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大月、小月的天数及判断方法、记忆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年历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一物
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
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2.教师出示2011年、2012年年历,揭
示课题。
(1)我们学习、生活一天,就在日历
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一日。板书“日”
字。
一、激趣
导入,引
(2)从1月1日开始,到1月31日
这一天,要经过多长 时间?学生答,教师
1.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猜出
谜底:日历。
2.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
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时
间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
多少?
答案: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2.判断题。对的打“√”;

(1)2月的最后一天是2
月30日。()
(2)大月都是单数月,
小月都是双数月。()
(3)大月有31天,小月
有30天。()
答案:(1

3.(1)
23)
入新课。
板书“月”字。
(8分
钟)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
页,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 答,教师板书
“年”字。
(4)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都
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时、分、秒是表示较
短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
时间单位。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年、
月、日的有关知识。


蛋糕的生产日期是2015
1. 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主题图,引导学生
观察,找出图中标注的特别日子。
2.引导学生进一 步观察2011年有多少个
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探究
新知 ,认
2月有多少天。
3.课件出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用同
什么不同,并完成教材中的统计表。
4.引导学生认识大月和小月。
5.引导学生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1.仔细观察2011年年历,小
组合作交流,分别找出主题图中标
注的特别的日子。
2.观察后汇报:2011年有12
个月,1月、3月、5月、7月、8
月、10月、 12月是31天,4月、
6月、9月、11月是30天,2月有
28天。
3.观察对 比得出:2012年也有
12个月,但2月有29天,其他月
份的天数与2011年同一月份的 天
数相同。填写统计表。
4.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有31
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 天的月份
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
月。



购买日期:2012.01.08,
保修期:3年。
笔记本今天坏了,在保修
期吗?
(3)
年4月13日,保质期5天。
2015年4月17日,这块蛋糕
能吃吗?
(2)
识年、月、样的方法观察,说说与2011年年历相比有
日及它们
之 间的关
系。
(20分
钟)


5.理解并掌握记忆大月、小月
的方法。
注册日期:2015.10.23
答案:
(1)能吃
(2)不在保修期
(3)2021年
三、巩固
练习。
(9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3
钟)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80页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3.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
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1课时 年、月、日
五、教学
板书
例1:一年有12个月。
大月(有31天的月份):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
小月(有30天的月份):4月、6月、9月、11月(4个)。
特殊月:2月(28天或29天)。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年历、大月、小月和二月 。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
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
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 识。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认识平年和闰年
课题 认识平年和闰年 课型 新授课
例2分别给出了2011年和2012年的二月份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并不一样多,然设计说明
后说明: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然后让学生探讨平年 、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做一做”给出了1997~2008年各年的二月份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 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平年
和闰年的判定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学习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前准备 PPT课件、年历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上节课,我们学< br>习了有关年、月、日的
一、复习
旧知,导
哪些知识?
2.回忆上节课 内
2012年二月份天数相
同吗?为什么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年 、月、日。
1.课件出示例2。2011
年、2012年二月份的日
历,引导学生观 察并说
说两年二月的天数各
二、自主
学习,探
是多少,并分别计算全
年有多少天。
1.观察、计算,全班交流
后明确:2011年二月份有28
天,全年 365天;2012年二月
份有29天,全年366天。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关
年、月、日的知识。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回答老师问题,明确本节课学
习内容。
学案
1.选择题。
(1)下面月份是31天的是( )
A.1月、3月 B.4月、5月
C.9月、10月
(2)小华的生日是第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日
子数比月份多7,小华的生日是( )
A.4月13日 B.4月11日
C.6月13日
(3)既是一个季度的第一天,又是下半年的第
一天,还是一个月的第一天的是( )
A.8月1日 B.7月1日
C.6月1日
(4)一个月最多有( )个星期日。
A.3 B.4 C.5
答案:(1)A (2)C(3)B(4)C
2.填空题。
(1)每四年中有( )个闰年和( )个
(2)平年一年有()天,闰年一年有()天。
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天 。
(3)玲玲满20岁时,才过第五个生日,她是
()月()日出生的。
(4)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年是()年,二
月份有()天,这一年共有()天。
(5)闰年全年有()天,是()个星期零()
天。
答案:(1)13(2)365 366 28 29 (3)2 29(4)
达标检测
入新课。容:2011年二月份和
(4分
钟)
2.学习后明确平年、闰年:
平年。
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
天的是闰年。
3.自主学习,认识平年和
年的方法。得出:公历年份是
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4.掌握判断公历年份是
100的倍数的闰年的判断方法。
究新知。2.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
(23分
钟)
念。
3.课件出 示“做一做”,闰年,小组交流判断平年和闰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
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
方法。
4.引导学生发现1900


年是平年,强调:公历5.交流后明确平 年、闰年
闰29 366(5)366 522
3.
(1)2000年是闰年。()
(2)2016闰年的一、二、三月份共90天。()
(3)2011年有365天。()
(4)李华是1996年2月29日出生的,她到2011
年过了4个生日。()
答案:(1)√(23)√(4

年份是100的倍数时,的判断方法。
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
闰年。
5.共同总结闰年、平年
的判断方法。
三、巩固
练习,解

1.完成教材第81页第
2.完成教材第81页第7
题。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决问题。4、5题。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3
钟)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年、月、日(2)
例2:2月28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五、教学
板书
29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公历年份如果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公历年份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如果是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本节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旨
在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地进行两次探究 活动,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
始终。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以及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课题 24时计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呈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 的场景,从而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通过钟面上的时针转
设计说明
动介绍了在1天的 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说明1天有24小时,因此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通过小
精灵的提问, 让学生去观察钟面上外圈的数代表的含义以及钟面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讨发
现如何用2 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学习目标 2.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够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换算。
3.教育学生要爱惜宝贵的时间,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点
1.知道1日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学习难点 区别两种计时法,并能进行相互转化。
学前准备 PPT课件、24时钟表盘1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课件出 示问题:吉姆一家和艾
丽丝一家暑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
一晚通了电话:吉姆一家买了第二一、创设
情境,生
天8时的飞机票,约艾丽丝一家在
飞机场等。可是第二天一早艾 丽丝
1.讨论、交流原因。
预设:吉姆一家没有说清楚是早上8
时还是晚上8时。
2.猜测、讨论、交流后回答。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辨一辨。(对的画“√”,

(1)0时就是12时。( )
(2)17:00用普通计时
法表示是5时。( )
(3)11:00a.m.表示上
午11时,4:00p.m.表示16
时。( )
答案:(1
(3)√
2.

1.观察汇报在图中获得的信息。
2.在动手拨钟面上时针的同时,可能
会提出以下问题。
(1)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















学案 达标检测
成问题。一家在飞机场等了很久,吉姆一家
(6分
钟)
也没找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
2.引出问题:一天中还有不同的
8时吗?生活中 怎么来区分两个不
同8时而不会造成误会呢?
3.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引
导学生分析获得信息。
二、探索
新知,解
决问题。
(20分
钟)
2.组织学生动手拨钟面上的时针,提
出在拨时针的过程中的疑问。
2
3.课件演示,讲解学生提出的疑问。 么时候结束的?
4.拿出“24时钟表盘”,研究两圈数
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概念。
5.引导 学生探究上午9时和晚上9
时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根
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
(2)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3)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都是从
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3.跟随老师一同解决上面提出的疑
问。


4.仔细观察表盘,讨论、 交流表盘上
内圈的数表示什么,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5.根据自己的动手操作,探究出上午
9时和晚上9时的表示方法。
生1:上午9时 是时针走第一圈所指
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9时。

(1)第二场电影放映时
间是下午 时 分。
(2)第 四场电影放映时
间是晚上8时20分,请在上
表中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
来。
(3)刘阿姨晚上6:45
到达电影院,她能赶上第三场
电影吗?
答案:(1)230
(2)20:20
(3)能赶上
三、巩固
应用,内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1
2.完成 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2
题和第85页第1题。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
疑问?

自由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化提高。题。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4
钟)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五、教学
板书
普通计时法:午夜12时——中午12时——午夜12时
时间前需加限制词
24时计时法:24时(0时)——24时
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不变,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我们加上12。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 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
六、教学
反思
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在课堂上,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 得
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带领学生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 也多样,给学生创造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


让学生感受两种计时法的优 缺点,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课题
设计说明
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 ,让学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通过学生观察钟面和计算,把两个时刻化为
24时计时法的时刻,初步理 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1.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多种策略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前准备 PPT课件、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
样表示下面的时间。
上午8时下午3时
一、复习
旧知,导
入新课。
(6分
钟)
上午11时下午5时
中午12时晚上10时
2.小明喜欢看动画片《奥
特 曼》,动画片从18:30开始,
19:30结束,小明看了多长时
间的动画片?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简单的经过
的时间。
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引导
学生观察并汇报获得的数学
信息。课件出示两个时刻对 应
二、合作
学习,探
的钟面图。
2.课件出示问题:到奶奶家要
生思考,明确实际要求的问
题。
1.观察课件,组内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注意
老师出示的两个时刻对应的钟面图。
2.明确: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实际是
求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共经过多长时间。 < br>3.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从上午9时到中午12
时,正好经过了3小时;从中午12时到下午6
时正好经过了6小时。把两次经过的时间合起
来就是9小时。
4.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并汇报:下午6时就是18
5.(1)
a.用数一数、拨一拨的方法。
b.用分段计算法,用中午12时(或午夜12时)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独立完成,全班
交流。
2.独立思考,尝试回答。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
列时刻。
22:00
11时
13时30分
20时
答案:晚上10时
上午11时
下午1时30分
晚上8时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
列时刻。
上午7时30分
中午12时
下午2时30分
晚上9时30分
答案:7:30 12:00 14:30
21:30
3.选择题。
( 1)夜晚工人晚上11
时接班,第二天早上7时下
班。这一班的工作时间是()
小时。
A.7 B.8 C.9 D.10
(2)阅览室上午
8:00~12: 00开放,下午
1:30~4:00开放。全天共开放
( )
A.4小时
究新知。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引导学
(20分
钟)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时,用18时减去9时就是9小时。
4.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
方法。
5.(1)总结计算简单的经过


时间的方法。
(2)组织交流:你们发现计
算经过的时间有哪些需要注
意的地方?
将经过的时间分段,分别计算再相加。
c.先统一时间表示法,只要用到达时刻减去发
车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2)注意: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两个时
刻的表示法不同,要转化成相同的表示法。
B.6小时
C.2小时30分
D.6小时30分
答案:(1)B(2)D
4.多美奇餐厅的营业时
间是上午8时到晚上10时半,
全天营业时间是多少?
答案:晚上10时半是22时
30分
22时30分-8时=14小时
30分
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4
小时30分。
三、巩固
提高,拓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5页第3、4题。
这是一个常识,想不想知道?
(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
收获?自己还有哪些疑问?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独立试做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订正。
3.倾听老师介绍的常识,开阔视野,增加
自身的知识含量。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有疑问的提出自
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展延伸。3.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
(10分
钟)
四、课堂
小结。
(4
钟)

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
板书
例3:上午9时→12时→下午 6时3小时+6小时=9小时
上午9时——9时 下午6时——18时
18时-9时=9小时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 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到奶奶家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用开车(开始)时
刻和到达(结束)时刻来求经 过时间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发现解
决问题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 地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1.掌握年、月、日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学习
2.熟练地掌握24时计时法,正确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目标
3.掌握较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学习
重点
学前
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备
教学环节
到这一单元为止,我们学习
了许多时间单位,请你完成
下表。
导案
分析:引导学生用表格形式系
统梳理本单元及以前学过的
知识,以便形成全面、清晰的
关于时间单位的知识网络。
答案:
知识点1:时间单位的系统归
一共有()天。

③2018年是()年,有()
教材第88页整理和复习
天。

如果你对时间方面的其他
法是()。
知识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
⑤2017年的2月有()天。
或网上查一查,并和同学互
相交流你所了解的知识。
分析:
1.你能说说24时计时法是
什么?
知识点2:归纳24时计时法及
2.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
有关时间的计算
法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3.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普通计时法去掉时间段限制
词,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不
变,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加

法。
1.概念:采用从0时到24时的
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

下图是某路段的交通提
示牌,该路段每天有多长
时间禁止货车通行?
④下午5时用24时计时
1.填空。
①3年=()月
360分=()小时
②第二季度有()个月,
达标检测
1.注意时间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熟练地计算经过的时间。


上12小时,就是24时计时法。 答案:20时30分-8时=12
3.可直接根据钟面推算,也可小时30分
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答:该路段每天有12小
计算时要统一计时法。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89页第1~5题。
1.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
收获?
课堂小结
2.你还有哪方面知识欠缺,2.自由谈一谈。
掌握不够的?
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归纳,教师适当点拨,要统一计时法。培养了学生主
教学反思
动学习的意识,也很好地巩固了所复习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点评和总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时30分禁止货车通行。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综合与实践 制作活动日历
课题 制作活动日历 课型 新授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日 历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活动日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体会到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设 计上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 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准备日历,观察日历的
组成部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 交流。把知识蕴涵于学生具体活动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
设计说明 欲望。
2.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主导者 ,无论是问题的提出,信息的处理,还是数学
结论的获得,都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研究。让学生在自己 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学生
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使学习活动 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体现了学 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 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日历的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
学习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设计合适、简洁的日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日历。
学具准备:4个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底座、水彩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创设
情境,引
入新课。
(5分
钟)
导案
1.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说
出日历的作用。
2.看来日历的作用真不
少,这节课我们将利用所学的
知识来制作一个活动日历。
1.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
日历,交流日历的特征。
二、实践
活动,交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
制作活动日历需要呈现哪些
1.观察后全班交流:明确日历中的每 页都
是由月份、星期和日期组成的,每个星期都有
7天。
2.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要用4个小正方
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
日历要能同时表示出月、日、星期 几。
3.讨论、交流后汇报制作方案。
(1)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可以在一个< br>面上表示两个月份,通过文字方向进行区分当
学案
1.组内交流汇报:日历可以看日期 ,可以
知道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可以记录家人的生
日等。
2.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
达标检测


1.说说家庭成员的生日。
2.如果2014年4月6日
是周日,那么2014年4月16
日周几?( )
答案:周三
3.2014年全年有( )
天,有( )个周日。
答案:365 52

4.2014年第一季度一共
有( )天,上半年有( )
天。
答案:90 181
5.一列火车上午7:30从
流展示。内容,明确活动。
(16分
钟)
3.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方
案。
怎样分配正方体木块,并表示
出12个月、3 1天、星期一到


星期日呢?
4.小组合作,制作日历。
5.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发
现活动日历的优缺点。
前月份。
(2)用一个木块表示星期一到星期日,星
期六和星期日在同一个面上表示。
(3) 用两个木块表示1~31天,把0~9分
别在两个木块上标出。一个木块上标上
0,1,2,3 ,4,5,另一个木块上标上0,1,2,6,7,8(6
上下调换可作9用)。
4.小组内做好分工,设计制作活动日历。
5.各组展示制作好的活动日历,通过对比
明确活动日历的优缺点。
(1)优点:活动日历看日期一目了然;操
作简便。
(2)缺点:不能表示出重要的日子。
始发站出发,当日下午2:30
到达终点站。 火车平均每小时
行驶160千米,这列火车一共
行驶了多少千米?
答案:下午2:30是14:30,
从7:30到14:30是7小时。
160×7=1120(千米)
答:这列火车一共行驶了
1120千米。
三、巩固
实践,操

小组合作,尝试制作一个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作提高。年历。
(15分
钟)
同学们,看看讲桌上的活
四、课堂
小结。
(4
钟)

动日历,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努
力的成果。虽然我们可以 留住
这些精美的日历,但是我们不
能留住匆匆而过的岁月,所以
我们要珍惜时间。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有疑问的提出自
己的疑问。
制作活动日历
五、教学
板书
1.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
2.用一个木块表示星期一到星期日。
3.用两个木块表示1~31天。
4.同底座组合。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日历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年、月、日之< br>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巩固“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
六、教学
反思
简单问题。同时日历可以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做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教师点评和总结: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小数,比较小数的大小,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 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并且学 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
数打下了基础。
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 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
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 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1)认识小数 (1课时)
(2)比较小数的大小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课时)
(4)利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 含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课题 认识小数 课型 新授课
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为后面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如何让 学生将这一部
分知识学懂、学透,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如下特点: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突破小数的读、写方法。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在生 活中对小数已有所接触,所以学生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
设计说明
陌生,所以在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并由此解决了小数的组成
和读写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在教 学中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回顾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为下面用分数、小数表示长度单
位奠定 基础,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把量得的数据变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进而变成小数,循序渐进,
使 学习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会读写小数。
学习目标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米尺、文具标价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1.点名出示课前调查的常用
文具的价格,并制成的标价牌。
教师在黑板依次贴出这些文具的
标价牌。
书包46元 圆珠笔3.50元
一、联系
生活,导
入新课。
(6分
钟)
日记本4元 铅笔0.50元
小刀1.55元 文具盒20元
2.引出问题:能把这些标牌
分成两类吗?怎样分?教师随机
调整标价牌的位置。 < br>3.引入新课:像上面
3.50,0.50,1.55这样的数叫做小
数。“.”叫做小 数点。这节课我
们一起走进小数,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1.交流展示文具的价格。
2.交流回答:将整数分为一类,剩下的
分一类。
3.认真观察,掌握教师提到的有关小数
的概念。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30厘米=( )米( )厘米
2米5分米=( )厘米
1元=( )角
20角=( )元
3元8角=( )角
答案:10 10 1 30
250 10 2 38

2.读读写写。
0.76读作( )
0.04读作( )
2.50读作( )
零点三五写作( )
六点零七写作( )


1.小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
图,引导学生尝试读出图中的小
数,小组内交流。
1.(1)观察情境图,尝试读出图中的
小数,体会小数点左右两部分的读法。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的。
(3)归纳总结: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两
三十点五三写作( )
答案:零点七六零点零四
两点五零
0.35 6.07
30.53
3.填一填。
(1)7厘米用分数表示
是( )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 )分米。
(2)3角用分数表示是
( )元,用小数表示是( )
元。
(3)2米5分米写成小
数是( )米,4元3角写成
小数是( )元。
答案:
(2)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读法。 部分,小数点左边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
(3)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读法。 为分数部分。读小数时,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
2.以0.85元、2.60元为例,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它们表示
几元几角几分。
二、合作
学习,探
3.组织讨论、交流,总结以
“元”为 单位的小数的小数点左
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
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即可。
2.小组合作,根据各自的购物经验判断
这些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小组推荐代 表汇报,归纳总结出小数
点左边的部分表示什么,右边的部分表示什
么。
4.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记录量
得的数据。
5.各小组汇报本组取得的数据。
6.自学教材上的内容,分组讨论。汇报:
把1米 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
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3
分米,可以 写成0.3米。1米3分米就是1.3
米。
7.交流得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
一位小数来表示。
究新知。 右两部分的实际意义。
(20分
钟)
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量
一量身高。
5.组织汇报。
6.组织讨论。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出示:王
东身高1米3分米。提问:如果
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 示?
7.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的含
义。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三、巩固
提 高。
(10分
钟)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94页第1、2
题。
1.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2.独立思考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
小结。
(4
钟)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认识小数
五、教学
板书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 活实际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在
教学小数读法和写法时,没有刻意地总结小数读写 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 位,学习兴趣高涨。
六、教学
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题 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由于学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小数的,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让学生在熟悉而有趣的情境中探究新知。 < br>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并比较小数的大小,恰当的情境能使学习过程轻松而充满乐趣。在教学中,设计说明
创设运动会跳高比赛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头脑中联想出生动的画面,带着愉 悦的心情去探索新
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比较 出小数的大小时,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这种
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都给予他们赞许与肯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坚定
了自己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会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探究并概括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能有序地思考,灵活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填一填。
(1)75<7□, □最小填
( )。
(2)629>62□,□最大
填( )。
一、复习
旧知,引
入新课。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2.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小

1.口头填空,并回顾交流
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
答案:(1)6(2)8
2.在○里填上“>”“<”
或“=”。
0.1○1 1.4 ○0.6
1.4○1.7 3.4○3.1
1.9○2.1 1.1○10.1
答案:<><><<

3.比一比。
(6分钟) 数的大小比较,比如: 在运动会的跳高比赛
中,他们的成绩一般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要
想知道谁是第一名,就要比较出 小数的大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表格、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信息。
提问: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给他们
排出名次。思考实际要求的问题。
2.小组讨论,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总结比较方法:
方法一:化为分米后比较。
二、小组
合作,探
究新知。
(20分
钟)
0.8米=8分 米,1.2米=12分米,1.1米=11分
米,0.9米=9分米。12分米>11分米>9分
米>8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
米。
方法二:直接比较小数的大小。
仿照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地比。
1.读题 获取已知信息:小
明、小刚、小强、小林四人的
跳高成绩。同桌交流后明确:
实际要求 问题是比较四个小数
的大小。
2.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
并给他们的成绩排序。
3.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
并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4.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
看其是否真正比较出小数的大
小。
5.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1)先比较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 br>(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
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
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大,如果< br>相同,再依次比较下一位,直

因此1.2>1.1>0.9>0.8。
5.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三、巩固
提高。
(11分
钟)
1.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5页第5、6题。
1.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独立思考完成,小组交
流,交流时说说是如何比较小
数大小的。
到比较出大小。

6.8>4.5>2.6

( )>( )>( )
答案:牙膏最贵牙刷最便
四、课堂
小结。
1.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
了什么方法。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3分钟)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比较小数的大小
例2: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五、教学
板书
(1.2)>(1.1)>(0.9)>(0.8)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 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
再依次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
“小数 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
的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
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也掌握得比较好, 但是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
六、教学
反思
有的地方讲得太多,还不够放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特别注意。
教师点评和总结:






















荆门漳河-物种起源读后感


你的名字台词-扬州大学本科招生网


刚果盆地-班主任自我评价


北京市育才学校-甘肃省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


手抄报的版面设计-雷鸟商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排名-商场活动策划


我可爱的妹妹-大学班长竞选稿


滨州公务员-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