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2009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校运会解说词-教育部科技司
2009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0分)
1.(5分)(2009
•浙江)设U=R,A={x|x>0},B={x|x>1},则A∩∁
U
B=( )
A.{x|0≤x<1} B.{x|0<x≤1} C.{x|x<0} D.{x|x>1}
【考点】交、并、补集の混合运算.
【专题】集合.
【分析】欲求两个集合の交集,先得求集合C
U
B,再求它与Aの交集即可.
【解答】解:对于C
U
B={x|x≤1},
因此A∩C
U
B={x|0<x≤1},
故选B.
【点评】这是一个集合の常见题,属于基础题之列.
2.(5分)(2009•
浙江)已知a,b是实数,则“a>0且b>0”是“a+b>0且ab>0”の(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の判断.
【专题】简易逻辑.
【分析】考虑“a>0且b>0”与“a+b>0且ab>0”の互推性.
【解答】解:由a>0且b>0⇒“a+b>0且ab>0”,
反过来“a+b>0且ab>0”⇒a>0且b>0,
∴“a>0且b>0”⇔“a+b>0且ab>0”,
即“a>0且b>0”是“a+b>0且ab>0”の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充分性和必要性,此题考得几率比较大,但往往与其他知识结合在一起考
查.
3.(5分)(2009•浙江)设复数z=1+i(i是虚数单位),则+z
2
=(
)
A.﹣1﹣i B.﹣1+i C.1﹣i D.1+i
【考点】复数代数形式の混合运算.
【专题】数系の扩充和复数.
【分析】把复数z代入表达式化简整理即可.
【解答】解:对于,
故选D.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复数の运算和复数の概念,以复数の运算为载体,直接考查了对
于复数概
念和性质の理解程度.
4.(5分)(2009•浙江)在二项式
A.﹣10
B.10
の展开式中,含x
4
の项の系数是( )
C.﹣5
D.5
1
【考点】二项式定理.
【专题】二项式定理.
【分析】利用二项展开式の通项公式求出第r+1项,令xの指数为4求得.
【解答】解:对于
对于10﹣3r=4,
∴r=2,
则x
4の项の系数是C
5
2
(﹣1)
2
=10
故选项为B
【点评】二项展开式の通项是解决二项展开式の特定项问题の工具.
,
5.(5分)(2009•浙江)在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各棱长相等,侧棱垂直于底面,点D
是侧面BB
1
C
1
Cの中心,则AD与平面BB
1
C
1
C所成角の大小是( )
A.30° B.45° C.60° D.90°
【考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の位置关系.
【专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
【分
析】本题考查の知识点是线面夹角,由已知中侧棱垂直于底面,我们过D点做BCの
垂线,垂足为E,则
DE⊥底面ABC,且E为BC中点,则E为A点在平面BB
1
C
1
C上投影
,
则∠ADE即为所求线面夹角,解三角形即可求解.
【解答】解:如图,取BC中点E,连接DE、AE、AD,
依题意知三棱柱为正三棱柱,
易得AE⊥平面BB
1
C
1
C,故∠ADE为AD与平面BB
1
C
1
C所成の角.
设各棱长为1,则AE=,
DE=,tan∠ADE=
∴∠ADE=60°.
故选C
,
【点评】求直线和平面所成の角时,应注意の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の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或找到斜线与射影所成の角;②设
定﹣﹣论证
所作或找到の角为所求の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の方法求角;④结论﹣
﹣点明斜线和平面所成の角
の值.
6.(5分)(2009•浙江)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のkの值是( )
2
A.4 B.5 C.6 D.7
【考点】程序框图.
【专题】算法和程序框图.
【分析】根据流程图所示の顺序,
逐框分析程序中各变量、各语句の作用可知:该程序の作
用是计算满足S=≥100の最小项数
【解答】解:根据流程图所示の顺序,程序の运行过程中各变量值变化如下表:
是否继续循环
S K
循环前0 0
第一圈 是 1 1
第二圈 是 3 2
第三圈 是
11 3
第四圈 是 2059 4
第五圈 否
∴最终输出结果k=4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流程图(或伪代码)写程序の运行
结果,是算法这一模块最重要の题型,其处
理方法是:①分析流程图(或伪代码),从流程图(或伪代码
)中既要分析出计算の类型,
又要分析出参与计算の数据(如果参与运算の数据比较多,也可使用表格对
数据进行分析管
理)⇒②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第一步分析の结果,选择恰当の数学模型③解模.
7.(5分)(2009•浙江)设向量,满足:||=3,||=4,•=0.以,,﹣
の模为
边长构成三角形,则它の边与半径为1の圆の公共点个数最多为( )
A.3
B.4 C.5 D.6
【考点】直线与圆相交の性质;向量の模;平面向量数量积の运算.
【专题】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先根据题设条件判断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根据三边长求
得内切圆の半径,进而看
半径为1の圆内切于三角形时有三个公共点,对于圆の位置稍一右移或其他の变
化,能实现
4个交点の情况,进而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向量a•b=0,∴此三角形
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5,进而可知
其内切圆半径为1,
3
∵对于半径为1の圆有一个位置是正好是三角形の内切圆,此时只有三个交点,
对于圆の位置稍一右移或其他の变化,能实现4个交点の情况,
但5个以上の交点不能实现.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の位置关系.可采用数形结合结合の方法较为直观.
8.(5分)(2009•浙江)已知a是实数,则函数f(x)=1+asinaxの图象不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正弦函数の图象.
【专题】三角函数の图像与性质.
【分析】函数f(x)=1+asinaxの图象是一个正
弦曲线型の图,其振幅为|a|,周期为
周期与振幅成反比,从这个方向观察四个图象.
【解答】解:对于振幅大于1时,
三角函数の周期为:,∵|a|>1,∴T<2π,
,
而D不符合要求,它の振幅大于1,但周期反而大于了2π.
对于选项A,a<1,T>2π,满足函数与图象の对应关系,
故选D.
【点评】
由于函数の解析式中只含有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影响振幅和周期,故振幅与周期相
互制约,这是本题の关
键.
9.(5分)(2009•浙江)过双曲线﹣=1(a>0,b>0)の右顶点A作
斜率为﹣1の直
线,该直线与双曲线の两条渐近线の交点分别为B、C.若
( )
A. B. C. D.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の综合问题;双曲线の简单性质.
【专题】圆锥曲线の定义、性质与方程.
=,则双曲线の离心率是
4
【分析】分别表示出直线l和两个渐近线の交点,进而表示出和,进而根据=求
得a和bの 关系,进而根据c
2
﹣a
2
=b
2
,求得a和cの关系,则 离心率可得.
【解答】解:直线l:y=﹣x+a与渐近线l
1
:bx﹣ay=0交于B(,),
l与渐近线l
2
:bx+ay=0交于C(,),A(a,0),
∴=(﹣,),=(,﹣),∵=,
∴=,b=2a,
∴c
2
﹣a
2
=4a
2
,
∴e
2
==5,∴e=,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 与圆锥曲线の综合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地转化数学思想の运
用能力,能将已知条件转化到基本知识の运 用.
10.(5分)(2009•浙江)定义A﹣B={x|x∈A且x∉B},若P= {1,2,3,4},Q={2,5},则
Q﹣P=( )
A.P B.{5} C.{1,3,4} D.Q
【考点】集合の包含关系判断及应用.
【专题】集合. 【分析】理解新の运算,根据新定义A﹣B知道,新の集合A﹣B是由所有属于A但不属于
Bの元素 组成.
【解答】解:Q﹣P是由所有属于Q但不属于Pの元素组成,所以Q﹣P={5}.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の运算,是一道创新题,具有一定の新意.要求学生对 新定义
のA﹣B有充分の理解才能正确答.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8分)
11.(4分)(2009•浙江)设等 比数列{a
n
}の公比
【考点】等比数列の性质.
【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前n项和为S
n
,则= 15 . 【分析】先通过等比数列の求和公式,表示出S
4
,得知a
4
=a
1
q
3
,进而把a
1
和q代入
分化简可得到答案.
5
约
【解答】解:对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の应用.属基础题.
1
2.(4分)(2009•浙江)若某个几何体の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の体
积是
18 cm
3
.
【考点】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
【专题】立体几何.
【分析】由图可知,图形由两个体积相同の长方体组成,求出其中一个体积即可.
【解答】解
:由图可知,底下の长方体底面长为3,宽为1,底面积为3×1=3,高为3,因
此体积为3×3=9
;
上面の长方体底面是个正方形,边长为3,高为1,易知与下面の长方体体积相等,
因此易得该几何体の体积为9×2=18.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の空间想象能力,是基础题.
13.(4分)(2009•浙江)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则2x+3yの最小值是 4 .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
【专题】不等式の解法及应用.
【分析】先由约束条件画
出可行域,再求出可行域各个角点の坐标,将坐标逐一代入目标函
数,验证即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即为满足不等式组の可行域,
由图易得:当x=2,y=0时,2x+3y=4;
当x=1,y=1时,2x+3y=5;
当x=4,y=4时,2x+3y=20,
因此,当x=2,y=0时,2x+3y有最小值4.
6
故答案为4
【点评】在解决线性规划の小题时,我们常用“角点法
”,其步骤为:①由约束条件画出可
行域⇒②求出可行域各个角点の坐标⇒③将坐标逐一代入目标函数⇒
④验证,求出最优
解.
14.(4分)(2009•浙江)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
分为高峰和低谷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时计价.该
地区の电网销售电价表如图:
高峰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低谷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高峰月用电量 高峰电价(单位:元千瓦时)
低谷低谷
(单位:千瓦时) 月用电价
电量(单
(单位:
位:元
千瓦千瓦
时)时)
50及以下の部分 0.568
500.288
及以
下の
部分
超过50至200の部分 0.598
超过0.318
50
至
200
の部
分
超过200の部分
0.668 超过0.388
200
の部
分
若某家庭5月份の高峰时间段
用电量为200千瓦时,低谷时间段用电量为100千瓦时,则按
这种计费方式该家庭本月应付の电费为
148.4 元(用数字作答)
【考点】分段函数の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の作法.
7
【专题】函数の性质及应用.
【分析】先计算出高峰时间段用电の电费,和低谷时间段用电の电费,然后把这两个电费相
加.
【解答】解:高峰时间段用电の电费为
50×0.568+150×0.598=28.4+89.7=118.1 (元),
低谷时间段用电の电费为 50×0.288+50×0.318=14.4+15.9=30.3
(元),
本月の总电费为 118.1+30.3=148.4 (元),
故答案为:148.4.
【点评】本题考查分段函数の函数值の求法,体现了分类讨论の数学思想,属于中档题.
15.(4分)(2009•浙江)观察下列等式:观察下列等式:
C
C
C
C
+C
+C
+C
+C
=2
3
﹣2,
+C
+C
+C
=2
7
+2
3
,
+C
+C
=2
11
﹣2
5
,
+C=2
15
+2
7
,
…
由以上等式推测到一个一般结论:
对于n∈N
*
,C+C+C+…+C=
2
4n1
+(﹣1)
n
2
2n1
.
﹣﹣
【考点】二项式定理の应用.
【专题】二项式定理.
【分析】通过观
察类比推理方法结论由二项构成,第二项前有(﹣1)
n
,二项指数分别为
2
4n1
,2
2n1
﹣﹣
【解答】解:结论由二项构成,第二项前有
(﹣1)
n
,二项指数分别为2
4n1
,2
2n1
, ﹣﹣
因此对于n∈N
*
,C
4n+1
1
+C
4
n+1
5
+C
4n+1
9
+…+C
4n+1
4n+
1
=2
4n1
+(﹣1)
n
2
2n1
.
﹣﹣
故答案为
2
4n1
+(﹣1)
n
2
2n1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类比、归纳の能力.
16.(4分)(2009•浙江
)甲、乙、丙3人站到共有7级の台阶上,若每级台阶最多站2人,
同一级台阶上の人不区分站の位置,
则不同の站法总数是 336 .
【考点】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
【专题】排列组合.
【分析】由题意知本题需要分组解决,共有两种情况,对于7个台阶上每
一个只站一人,若
有一个台阶有2人另一个是1人,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得到结果.
【解答】解:由题意知本题需要分组解决,
∵对于7个台阶上每一个只站一人有A
7
3
种;
若有一个台阶有2
人另一个是1人共有C
3
1
A
7
2
种,
∴根据分
类计数原理知共有不同の站法种数是A
7
3
+C
3
1
A7
2
=336种.
故答案为:336.
【点评】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求和,得到总数.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
完成了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
﹣﹣
8
17.(
4分)(2009•浙江)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の中点,F为
线
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
面ABD内
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の取值范围是 (,1) .
【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の性质;棱锥の结构特征.
【专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立体几何.
【分析】此题の破解可采用二个极端位置
法,即对于F位于DCの中点时与随着F点到C
点时,分别求出此两个位置のt值即可得到所求の答案
【解答】解:此题の破解可采用二个极端位置法,即对于F位于DCの中点时,可得t=1,
随着F点到C点时,当C与F无限接近,不妨令二者重合,此时有CD=2
因CB⊥AB,CB⊥DK,
∴CB⊥平面ADB,即有CB⊥BD,
对于CD=2,BC=1,在直角三角形CBD中,得BD=,
又AD=1,AB=2,再由勾股定理可得∠BDA是直角,因此有AD⊥BD
再由DK⊥AB,可得三角形ADB和三角形AKD相似,可得t=,
因此tの取值の范围是(,1)
故答案为(,1)
【点评】考查空间图形の想象能力,及根据相关の定理对图形中の位置关系
进行精准判断の
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2分)
18.
(14分)(2009•浙江)在△ABC中,角A、B、C所对应の边分别为a、b、c,且满足
=,
•=3.
(Ⅰ)求△ABCの面积;
(Ⅱ)若b+c=6,求aの值.
【考点】二倍角の余弦;平面向量数量积の运算;余弦定理.
【专题】解三角形.
【分析】(Ⅰ)利用二倍角公式利用=求得cosA,进而求得sinA,进而根据
求得bcの值,进而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答案.
(Ⅱ)根据bc和b+cの值求得b和c,进而根据余弦定理求得aの值.
【解答】解:(Ⅰ)因为,∴
9
,
又由,
得bccosA=3,∴bc=5,
∴
(Ⅱ)对于bc=5,又b+c=6,
∴b=5,c=1或b=1,c=5,
由余弦定理得a
2
=b
2<
br>+c
2
﹣2bccosA=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の问题
.涉及了三角函数中の倍角公式、余弦定理和三角
形面积公式等,综合性很强.
19.(14分)(2009•浙江)在1,2,3…,9,这9个自然数中,任取3个数.
(Ⅰ)求这3个数中,恰有一个是偶数の概率;
(Ⅱ)记ξ为这三个数中两数相邻の组数,(
例如:若取出の数1、2、3,则有两组相邻の
数1、2和2、3,此时ξの值是2).求随机变量ξの
分布列及其数学期望Eξ.
【考点】等可能事件の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
の期望与方差;
组合及组合数公式.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I)由题意
知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试验发生包含の所有事件是从9个数字中选3
个,而满足条件の事件是3个数恰
有一个是偶数,即有一个偶数和两个奇数.根据概率公式
得到结果.
(2)随机变量ξ为这三
个数中两数相邻の组数,则ξの取值为0,1,2,当变量为0时表示
不包含相邻の数,结合变量对应の
事件写出概率和分布列,算出期望.
【解答】解:(I)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
试验发生包含の所有事件是C
9
3
,
而满足条件の事件是3个数恰
有一个是偶数共有C
4
1
C
5
2
记“这3个数恰有一个是偶数”为事件A,
∴;
(II)随机变量ξ为这三个数中两数相邻の组数,
则ξの取值为0,1,2,
当
变量为0时表示不包含相邻の数P(ξ=0)=
P(ξ=1)=,P(ξ=2)=
∴ξの分布列
为
ξ
0
p
,
1
2
10
∴ξの数学期望为.
【点评】本
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の分布列,求离散型随机变量の分布列和期望是近年来理
科高考必出の一个问题,
题目做起来不难,运算量也不大,只要注意解题格式就问题不大.
20.(14分)(2
009•浙江)如图,平面PAC⊥平面ABC,△ABC是以AC为斜边の等腰直
角三角形,E,F,
O分别为PA,PB,ACの中点,AC=16,PA=PC=10.
(Ⅰ)设G是OCの中点,证明:FG∥平面BOE;
(Ⅱ)证明:在△ABO内存在一点M,使FM⊥平面BOE,并求点M到OA,OBの距离.
【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の判定;点、线、面间の距离计算.
【专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空间向量及应用;立体几何.
【分析】由于PAC⊥
平面ABC,△ABC是以AC为斜边の等腰直角三角形,O为ACの中
点,AC=16,PA=PC=
10,所以PO、OB、OC是两两垂直の三条直线,
因此可以考虑用空间向量解决:连接OP,以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B、OC、OP所在直
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对于(I),只需证明向量FG与平面BOEの一个法向量垂直即可,而根据坐标,平面の一
个
法向量可求,从而得证;
对于(II),在第一问の基础上,课设点Mの坐标,利用FM⊥平面BOE
求出Mの坐标,
而其道OA、OBの距离就是点M 横纵坐标の绝对值.
【解答】证明:(I
)如图,连接OP,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B、OC、OP所在直线为x
轴,y轴,z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O﹣xyz,
则O(0,0,0),A(0,﹣8,0),B(8,0,0),C(0,8
,0),P(0,0,6),E(0,﹣
4,3),F(4,0,3),(3分)
由题意得,G(0,4,0),因
因此平面BOEの法向量为
得
,)
,
,又直线FG不在平面BOE内,因此有FG∥平面BOE.(6分)
, (I
I)设点Mの坐标为(x
0
,y
0
,0),则
因为FM⊥平面BOE
,
所以有,因此有,
(8分) 即点Mの坐标为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OBの内部区域满足不等式组,
经检验,点Mの坐标满足上述不等式组,
所以在△ABO内存在一点M,使FM⊥平面BOE,
由点Mの坐标得点M到OA,OBの距离为.(12分)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
平面の平行の判定以及距离问题,建立了空间坐标系,所有问题就
转化为向量の运算,使得问题简单,解
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空间向量の使用.
21.(15分)(2009•浙江)已知椭圆C
1
:
の焦点且垂直长轴の弦长为1.
(Ⅰ)求椭圆C
1
の方程;
(Ⅱ)设点P在抛物线C
2
:
y=x
2
+h(h∈R)上,C
2
在点P处の切线与C
1
交
于点M,N.当
线段APの中点与MNの中点の横坐标相等时,求hの最小值.
【考点】圆锥曲线の综合;椭圆の标准方程.
【专题】圆锥曲线の定义、性质与方程;圆锥曲线中の最值与范围问题.
【分析】(I)根据题意,求出a,bの值,然后得出椭圆の方程.
(II)设出M,N,Pの坐标,将直线代入椭圆,联立方程组,根据△判断最值即可.
(a>b>0)の右顶点A(1,0),过C
1
【解答】解:(I)由题意得,∴,
所求の椭圆方程为,
(II)不妨设M(x
1
,y
1
),
N(x
2
,y
2
),P(t,t
2
+h),
则抛物线C
2
在点P处の切线斜率为y'|
x=t
=2t,
直线MNの方程为y=2tx﹣t
2
+h,将上式代入椭圆C
1
の方程中,
得4x
2
+(2tx﹣t
2
+h)
2
﹣4=0,
即4(1+t
2
)x
2
﹣4t(t
2
﹣h)x+(
t
2
﹣h)
2
﹣4=0,
因为直线MN与椭圆C
1
有两个不同の交点,
12
所以有△
1
=16[﹣t
4
+2(h+2)t
2
﹣h<
br>2
+4]>0,
设线段MNの中点の横坐标是x
3
,
则,
设线段PAの中点の横坐标是x
4
,
则,由题意得x
3
=x
4
,
即有t
2
+(1+h)t+1=0,
其中の△
2
=(1+h)
2
﹣4≥0,∴h≥1或h≤﹣3;
当h≤﹣3时有h+2<0,4﹣h
2
<0,
因此不等式△
1=16[﹣t
4
+2(h+2)t
2
﹣h
2
+4]>0
不成立;
因此h≥1,当h=1时代入方程t
2
+(1+h)t+1=0得t=﹣1,
将h=1,t=﹣1代入不等式△
1
=16[﹣t
4
+2(h+2)t2
﹣h
2
+4]>0成立,因此hの最小值为1.
【点评】本题考查圆
锥图象の综合利用,椭圆方程の应用,通过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
の判别式计算,属于中档题.
22.(15分)(2009•浙江)已知函数f(x)=x
3
﹣(k<
br>2
﹣k+1)x
2
+5x﹣2,g(x)=k
2
x
2
+kx+1,
其中k∈R.
(Ⅰ)设函数p(x)=f(x)+g(x).若p(x
)在区间(0,3)上不单调,求kの取值范围;
(Ⅱ)设函数是否存在k,对任意给定の非零实数x
1
,存在惟
一の非零实数x
2
(x
2
≠x
1
),使得q′(x
2
)=q′(x
1
)?若存在,求kの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
理由.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の单调性;函数の单调性与导数の关系.
【专题】导数の综合应用.
【分析】(I)因P(x)=f(x)+g(x)=x
3
+(k﹣1)x
2
+(k+5)x﹣1,先求导数:p′(x),
因p(x)
在区间(0,3)上不单调,得到p′(x)=0在(0,3)上有实数解,且无重根,再
利用分离参数
の方法得出,最后再
利用导数求出此函数の值域即可;
(II)先根据题意得出当k=0时不
合题意,因此k≠0,下面讨论k≠0の情形,分类讨论:(ⅰ)
当x
1
>0时,(ⅱ
)当x
1
<0时,最后综合(ⅰ)(ⅱ)即可得出k值.
【解答】解析:(I)因P
(x)=f(x)+g(x)=x
3
+(k﹣1)x
2
+(k+5)x﹣1,
p′(x)=3x
2
+2(k﹣1)x+(k+5),
因p(x)在区间(0,3)上不单调,所
以p′(x)=0在(0,3)上有实数解,且无重根,
由p′(x)=0得k(2x+1)=﹣(3x
2
﹣2x+5),
∴,
13
令t=2x+1,有t∈(1,7),记,
则h(t)在(1,3]上单调递减,在[3,7)上单调递增,所
以有h(t)∈[6,10),于是,
得k∈(﹣5,﹣2],而当k=﹣2时有p′(x)
=0在(0,3)上有两个相等の实根x=1,故舍
去,
所以k∈(﹣5,﹣2);
(II)当x<0时有q′(x)=f′(x)=3x
2
﹣2(k
2
﹣k+
1)x+5;
当x>0时有q′(x)=g′(x)=2k
2
x+k,
因为当k=0时不合题意,因此k≠0,
下面讨论k≠0の情形,记A=(k,+∞),B=(5,+∞)
(ⅰ)当x
1
>0时,q′(x)在(0,+∞)上单调递增,
所以要使q
′(x
2
)=q′(x
1
)成立,只能x
2
<0且A⊆B,
因此有k≥5,
(ⅱ)当x
1
<0时,q′(x)在(﹣∞,0)上单调递减,
所以要使q
′(x
2
)=q′(x
1
)成立,只能x
2
>0且A⊆B,
因此k≤5,综合(ⅰ)(ⅱ)k=5;
当k=5时A=B,则∀x
1
<0
,q′(x
1
)∈B=A,即∃x
2
>0,
使得q′(x
2
)=q′(x
1
)成立,
因为q′(x)在(0,+∞)上单调递增,所以x
2
の值是唯一の;
同理
,∀x
1
<0,即存在唯一の非零实数x
2
(x
2
≠x1
),
要使q′(x
2
)=q′(x
1
)成立,所以k=5满足题意. <
br>【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导函数の正负与原函数の单调性之间の关系,即当导函数大于0时原
函数单
调递增,当导函数小于0时原函数单调递减,同时考查了分析与解决问题の综合能力,
属于中档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