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周年庆典-全国卷3
15×15=225 45×45=
25×25=625 55×55=
35×35=1225
75×75=
3、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9.2
单元复习2
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
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
境中,应用
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
考,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
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2、P40.6
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
约有多少个字?
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
多少本书?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
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
照片多?
4、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
盏,带
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三、拓展练习
1、P40.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
与11相乘,积的规
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
:一个大桶能装
多少杯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
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
克,杯重多少克?
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52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
一棵树。问这块土地
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0.7、8
五、观察物体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
、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
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
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
兴
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
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
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
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
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
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
拼拼摆摆”乐园
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
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
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
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1
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
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
面和上面看呢?
3、活动3
根据要求拼摆图形。
⑴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
⑵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
⑶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
是 。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
练习课
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
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
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
利用实物或
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
考的过程中
,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
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4
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
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2、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
的。
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6
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
成的,并说明理由。
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
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
,要搭
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
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思考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
三、 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
决的吗?
四、 课后思考
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六、千米和吨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
单换算。
2、借助生活
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
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能进行质量单位
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
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
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时间:7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P44~4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
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
br>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
,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
积极的
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
米、1分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
度,通常用“千米”做
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
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
一猜。
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
⑶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
个100米) ⑷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
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
下。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⑴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
一想记圈是1千米?
⑵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
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
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
多少分钟吗?
⑶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⑷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
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1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想想做做2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1、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
什么用?
2、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
下调查结果。
认识吨
教学内容:P47~49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
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
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
一车苹果重3( )。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
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
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
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
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学生独立思考;引
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
例。
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 )棵白菜重1吨。
1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头奶牛重500千克,( )头奶牛重1吨。
1桶油重200千克,( )桶油重1吨。
练习,照样子填一填: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
那么( )重1吨。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卡车载重4( )
小明体重35( )
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 )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 )千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00千克=( )吨
填好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算一算
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
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思考: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如果全班39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如果是56人的班级呢?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五、实践作业
课后到商店做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做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
的重量大约是1吨。
练习六1
教学内容:P50~51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1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2、想想做做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说明是怎样想的。
再复习吨和千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背诵。
3、想想做做3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和题意。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先出示意图帮助思考。
独立完成示意图,再思考题中问题。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4
出示图,引导理解图意。
要求先猜测,再指名说说猜测的依据,然后算一算验证猜测的结果。
班级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明确题意。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要求,并独立思考除法计算的问题。
组内交流想法,并组织班级交流。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课内练习
1、选择题
⑴每块砖重2千克,( )块砖重1吨。
A. 5
B.50 C.500
⑵3辆汽车同时运煤,2天共运120吨,平均每天( )吨。
A.40
B.60 C.20
⑶张老师2小时行32千米,估计张老师是(
)的。
A.步行 B.骑自行车 C.乘汽车
2、一只苹果重15克,同样的4只苹果是( )克。(
)只这样的苹果
重量接近1千克。
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是这辆自行车
的3倍。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果品公司上午收购苹果25吨,
运走9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
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三、拓展练习
超市货架上放着大、中、小三种瓶子装的鲜橙汁。每只小瓶里装500
克,每层装的总重量相等
。则中瓶、大瓶各装多少克鲜橙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1.5
练习六2
教学内容:P51~53第6~9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
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
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不断
拓展学生的视野,增
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6
引导看图,读懂图意。
组织学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最后组
织交流讨论。
2、想想做做7
看图,明确图意和题意。
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班级汇报讨论。
3、想想做做8
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谈话: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
少吨,
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我们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4、想想做做9
独立读题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
交流。
(7~9题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进行勤俭节约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
教育。)
二、小常识
P53“你知道吗?”
三、拓展练习
1、水果超市有4
2吨苹果,准备租用卡车把这些水果运到火车站。小卡车
载重2吨,每辆车运费50元;大卡车载重5吨
,每辆车运费100元。
如果要求一次全部运完,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
2、明
明家、学校、图书馆在一条直线上,从明明家到学校1900米,从学
校到图书馆720米。你能想出它
们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请你计算出
每一种情形下,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
念。
2、在
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
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
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课本P55的相关资料。
3、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
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
是100米。
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
的时间。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
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
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
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
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
少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
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
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
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
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
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出的1千米的时间和速
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乘两组,一组留在学校门口,
一组走出1千米。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了1千
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
课前老师布置捏们查阅课本P55中的记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
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谈话: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应用今天了解到的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去体验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测出你家到学
校的距离?
七、轴对称图形
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
生活中的对称
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
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
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
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
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
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
教学时间:3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P56~6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
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
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
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
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
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的眼
前(出示蝴蝶图片的一半),可它把自己
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了起来,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使半
个身体是
怎样的吗?
学生选择图片,问:为什么选择这一种?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行,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
(天安门、飞机、杯子)。
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
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剪下的这三件
物体的平面图,自己折一折、比一比,
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
形。请
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了什么?这条折痕所在直
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指名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步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2
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介绍第4个图形。
3、操作:
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示作品。
4、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5、想想做做5
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6、想想做做3
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7、想想做做6
四、全课总结
谈话:能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其实对称
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
许许多多的美,请阅读P60~61的“你知道吗?”只
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生活
中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
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
奇妙的剪纸
教学内容:P62~6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
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
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利用实物投影仪欣赏剪纸作品。
2、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中国民
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
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
人
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制作剪纸。
3、问:你最喜欢刚才的哪一幅剪纸?
教师相机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谈话: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使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
行分类吗?
小组讨
论,学生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
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
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
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以组或几组完全相
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2、研究方法
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
案?你知道这样漂亮图案是怎样剪
成的吗?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进行剪纸。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教师指导枫叶图案:
一次对折——沿外边画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小结:剪纸时对折要整齐,画样要美观,用剪要稳当。
2、二次创作
出示P62下方的剪纸步骤。
提出要求:按照要求及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
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
小结: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
出了
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P63长方形剪花边——叠剪图案
3、独立创作
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阳刻(剪去的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阴刻(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阴阳混刻。
要求:可以用对折的
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
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
作品。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
成
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
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五、课后作业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认识几分之一(1)
教科书第P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
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
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
一位猴王今天
正准备给小猴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
音乐声响起,小朋友闭起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花果山看
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
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一位
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了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
只小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
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l。
(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
数学问
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
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
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
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
小猴
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
4个
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
份,就是这
盘桃的14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
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
都解决得很好。
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
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
整体,把它平
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
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
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
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
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
拿出这堆小棒的12。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
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认识几分之一(2)
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
观察或实物操作,初
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
合
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
功的体验,增强
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
妈分桃的故事。
动态演示:
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
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
有4
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
“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
。,’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
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
索一下,
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
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
组里讨
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
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
l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
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把4
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汇报的学生讲
清自己的
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4
除以4,这
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
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动态演示)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
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这
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
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
同
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动态演示)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
这盘桃的
12就好了。,’教师谈话引出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
请同学们用刚才得出的
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
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
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
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订
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直接列式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认识几分之几(3)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
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
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
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 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
桃
的14,可是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
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
(2)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3)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
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 全班交流.
(5) 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6)
演示分得34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
提出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
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
(2)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 集体交流.
(4) 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
是它
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
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
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
呢?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全课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
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69—70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
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
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
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 320÷4
690÷3 720÷9
60×4 0×78 89+25
72-56
80×60 80+60 15×6
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P 69 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
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四、P70第7题
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
110,第二个括号填710?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
号让学生填写。
五、P70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
的?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
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
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六、P70第9题。(方法同上)
七、P70第10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八、P70第11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
书中的问题。
九、全课总结。
十、作业:《课堂练习》
综合练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练习七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
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
正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25×8 960÷3 806-236 486+99
240+60 4200÷6 20×50 4×38
25×4
24×5 620-80 603÷6
二、练习七 T1
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练习七 T2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
四、练习七T3
1、
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
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
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结:怎样将低级单位用分数换算成高级单位?
五|、练习七T4
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
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然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
位置。
六、练习七 T5题
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按要求对折后,要把纸打开,数一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
了几份,并填在表里,
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
是它前一次的2倍。)
七、全课总结。
八、作业《课堂作业》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教学内容:p.74—7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
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
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
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些纸片。
教学过程:
一、摸,认识物体“面”
1、老师随手摸一些物体,如课桌、书本等的面,让学生也一起摸
,一边
摸一边感受:我们随时都在摸一些物体的表面,只是有的表面非常的光滑、
平整,有的是
不怎么规则的。
2、一起规范地摸课本的封面(摸完)
问:现在老师请
一个学生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要求很快地摸完黑板上的每
一块地方,你行吗?为什么?
(发现:黑板的面太大了,一下子摸不完;而课本的面相对小很多,很容
易摸完。)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
谁能来完整地把这两个面积比一比、说一说?
3、请你也从身边,选两个物体,一边说一边
摸,说出什么是它的面积?
比一比,哪个面积比较大?
二、图形的面积: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图形也有大有小,也有面积。
1、出示p.75上的两个图形
观察它们,你能估计哪个面积比较大吗?
操作验证。
交流:(1)可以用重叠的方法。
(2)可以用尺分别去量它们相对应的边的长度。
补充书上的方法:老师取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兰色的长方形纸,以它为标准
去量一量。
指出:有的时候对观察的结果没有很大的把握或是为了更肯定自己的猜
想,我们需要一些操作来验证。
通过操作,我们发现确实是长方形比正方
形大一点。
三、试一试: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图略)
刚才我们介绍的三种方法,你觉得可以选哪一种?为什么?
用尺去量一量,说说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为什么?
四、完成“想想做做”:
1
、下面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
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吗?
简单介绍我们江苏省的一些情况。
2、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启发学生通过数格子来比较。第四张图的三角形要2个算一格。
3、用兰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
读题后,让学生说
说题目中要注意的地方。指出: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
4、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5、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
少块方砖?
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结果是多少?
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2、通过画、剪、比等活动,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进行一些比较的简单的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练习。
教学准备:尺、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的课上我们认识了“面积”,板书:面积
谁来说一说关于面积你知道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开始新课:
1、用手摸课桌的面积,它有多大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量一量,说一
说。
交流:(1)用数学书来量:大约是5本数学书那么大。
(2)用铅笔盒来量:答案很多。
在交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有“几个”,还要让大家看清楚他的铅笔
盒究竟有多大? <
br>再此基础上,选择比它小的或是大的铅笔盒继续:先让学生看清楚铅笔盒
的大小之后,以刚才的结
果为依据,进行简单的估计,再请那学生说说自
己的测量结果。
比较:我们两次测量的工具
不同,为什么用数学书测量的时候结果都大约
是5本那么大,而用铅笔盒的时候大家的答案却是不一样了
?
指出: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相对而言,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它的优点是什么?
2、还有比用数学书测量更好的方法吗?
先请大家听故事《小马过河》,听完后思考:为什么小马会不知所措?
提个建议:如果它们
都用数学知识来考虑,比如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究竟
有多深,小马就能自己判断了。看来不统一标准会给
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
我们要用数学知识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
3、面积单位:
以前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有哪些?(板书)
用手分别比画1米、1分米„„感受长度其实都是“线”,它有长有短
面积单位它研究的是一个面(做摸的动作),面是有大有小的。
(1)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指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可用字母:1cm²来表
示。
看着你手中1cm²的正方形,说说你觉得1cm²怎么样?cm²是一个怎么样的
面积单位?
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cm²?
(2)画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问: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在这个正方形里分别写:1平方分米(1dm²)
比一比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你觉得平方分米是怎么样的面积单位?
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面积用它做单位比较的合适?是多少?
(3)老师再请你剪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你行吗?为什么?
那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的大小最接近1平方米?(教室黑板
由3块组成,
其中的每一小块都是1平方米)
(4张课桌拼起来,也大约是1平方米。)
1平方米比较大,我们说房子的大小时就说:*平方米
分别用“摸”的方法,感受1平方厘
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不同于长度。
三、看书消化:
学生自己阅读书上的p.78、79
学生质疑,互相帮助解答。
四、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
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
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
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
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能混淆;再选择合适
的,说明白选择的理由
。
面积单位(练习)
教学内容:想想做做第3~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掌握一些简单求面积的估计方
法;把周长与面积做适
当比较,更好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补充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250( )
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
课桌的长大约是1( )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2( )
以上各题,要让学生逐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一步
要判断是用面积单
位还是用长度单位,第二步再考虑究竟具体用哪一个面积(长度)单位。
注意
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参照物。
二、解决书上的练习:
1、用
若干个边长1cm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cm²的正方形和面积是
12cm²的长方形。
解读“若干”:若干是什么意思?
说说“要拼成9cm²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拼成了一个怎么样的正方形?
说说“要拼成12cm²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交流:你拼成了怎么样的长方形?
比较: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分别拼成了3种形状的长方形。从中你发
现了什么?
(面积相同,但形状可以不同。)
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去量一量(图略)
问:通过量一量,你知道了什么?
3、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特别是图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同桌互相数一数。
4、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
提醒: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
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样对待的,
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
学生估计,数一数,指名讲一讲数的方法。
5、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面积
呢?(图略)
说说求面积和是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
6、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
的有趣图形。
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
入多少粒芝麻?大约可放
入多少粒大米?自己在家里试一试。
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82~8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
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提炼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过程:
一、电脑演示:
1、用画图板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复习: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复制、粘贴之后得到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移动、拼合,得到一个长方形。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拼成这个长方形需
要多少个小正
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用该方法,自己用电脑来拼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在交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说说怎么求出小正方形的个数的?
引导学生发现:长几厘米可以
理解为一排有几个小正方形,宽几厘米可理
解为摆成了几排。这样要求一共有几个的时候就可以用长乘宽
来算。
4、换图,改成只剩下下边和左边铺满小正方形的,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算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后达成共识:要求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就可以了。
5、演示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都不一样,你怎么求它的周长?
(可以用事先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量,也可以用尺去量„„)
6、试一试:出示一个长6cm 宽3cm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7、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b
通常我们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最熟悉的两个字母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
宽。
8、演示一个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能不能像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来表示:s=a×a
比较两个公式,你可以怎么记?
二、试一试:
1、黑板的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计算后,与我们自己实际的黑板作一比较,想象一下8平方米是
多大?)
2、正方形手帕的边长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计算面积。(图略)
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
在估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依据的估计,不要太盲目。
3、你能算出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吗?
指出:这跑道和篮球场属于标准场地,这些数据一般不变的。
4、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
46平方厘米。你会用电话卡测量出数学书封
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动手试一试。评价这种方法。
四、补充思考:
出示图:
思考切一刀,可以把它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切?试一试?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p.85~86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
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
100。
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尺等
教学过程:
一、操作、比较、认知:
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
(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
米”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
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
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
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
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
(2)应该会有
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
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
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
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是100
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
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
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
4、学生在书上填写: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5、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完成想想做做: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
一起读一遍。
3、公园内的一
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
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合多少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
5、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
成长3厘米、宽2
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
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
练习八
教学内容:p.87~8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
算。
2、
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
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
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
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
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
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
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
的结果是否合理。
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
(3)你认为要有比较正确的估计结果,要注意什么?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老师举例:一( )吴老师
说:一棵吴老师、一箱吴老师、一条吴老师„„
学生大笑。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
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
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
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
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
做对了没有。
(1)课桌长106( )。
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
填出
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
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
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
(3)一座塔高36( )
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
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
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
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
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
3、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已知条件
长32cm,宽14cm
边长12m
周长
面积
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
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一张
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
少平方分米?
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
5、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
(1)这块苗圃有多大?
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
(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
分别求一求。
6、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
少平方厘米吗?
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
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
成1格。
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
(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
而直接乘2。)
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加书上剩余练习
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讲评: 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
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
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怎么解答?
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
能不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
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
均分成了四块。
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二、书上剩余练习:
1、
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
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
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
2、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
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
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
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
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3、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
正方形,并把每
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
长(cm)
宽(cm)
周长(cm)
面积(cm²)
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
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
(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
(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
指出:在测量过
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
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
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
72分米或是720厘米。
5、思考:(p.89)
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内容:p.90~9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新学的分
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育学生多发现并解决生活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看到的只是高楼,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里,他们有一<
br>些乐趣是我们没有过。究竟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田图
1、麦田图:
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
问:你可以根据信息求出什么问题?能解答吗?
(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0×20=600平方米)
(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
问:你觉得哪个年级最容易判断?是几分之几?
还有的年级该怎么判断呢?说说你的好办法?
指出:分数一般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
现在这图里并没有明确地平
均分,我们就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线,先把它们平均分好了,再来判断就比较容易了。
2、继续出示另外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自己看懂图,在小组里交流,把
自
己看到信息、想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答方法等说一说。
全班交流:
花房:
(1)花房面积:18×6=108平方米
(2)菊花的棵数:„„
(3)郁金香的棵数:„„
(4)„„比„„多多少棵?„„
菜地:
(1)菜地面积:
(2)西红柿面积占几分之几:
(3)黄瓜占地多大:
(4)西红柿占地多大:
„„
玉米地:
玉米地的面积:
„„
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么想?
方法一:600÷100=6
方法二:用画图法(图略)
„„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第十单元: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6
教学要
求: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
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
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教具学具准备
学过程:
一、 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
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
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
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
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为学生提供感性基
础。
b、
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
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
映一
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
个,这“7个”就说明了
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 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
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
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
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
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 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
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
(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
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
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
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
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
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
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
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
况,怎
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
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
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
个最高分。
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
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
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
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7分米=(——)米 3角=(——)元
9厘米=(——)分米 1分=(——)角
二、 新授
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
少?(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
米呢?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
5分米 米 0.5米 读作:零点五米
10
4分米
4
米 0.4米 读作:零点四米
10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 、零点四
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 1.2元 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
3.5元 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
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
·是自然数,0也
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
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 自然数 整数
0·5、 0·4、1·2、
3·5 小数
整小小数数数部点部分 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 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习。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填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
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
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3角=(——)元=( )元
9厘米=(——)分米=( )分米
5元6角=( )元
3米8分米=( )米
0. 4元=(——)元=(
)角
0. 7米=(——)米=( )分米
8.8厘米=( )毫米
2.5元=( )角
二、 新授
1、 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雪糕、蛋筒、棒冰、冰激凌的价格)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有些什么问题?
(1)学生提问,师给与评价,并将问题引导到
“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上
板书:0.8 0.5
你会比较吗?说说你的想法
a、0.8元是8角,0.5元是5角,8角大于5角,雪糕贵一些。
b、0.8=
8585
,0.5= , > ,雪糕贵一些。
10101010
板书中填入大于号。
(2)你会比一比雪糕和蛋筒的价格吗?
板书:0.8 1.2
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交流,(注意适当提高对学生表述的要求)。
(3)你还会比一比谁和谁的价格?
前后四人一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说说看,
可以怎样来比较? <
br>(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一是整数部分都是0,二是整数部分不是0,
但不要刻意抽象出法则,
机械记忆。)
三、“想想做做”
“1”:先确定厘米数,再换成分米数,然后比较大小。
“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3”: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是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5”:独立完成。
“6”:三个数量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大于号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