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全册)
二本学校排名-沈阳医学院分数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全
册)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
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br>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
、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
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
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
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
向,并
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
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
所在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观
察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各建筑的位置
关系?
2、组织学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1 63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
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
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挂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
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第二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63
)面,大门在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
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
并注
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
,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
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3 63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
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
2、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3、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4、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5、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6、观察例4图: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第10页第1题: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第四课时 认识简单的路线
教学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4
63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
北走。)
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
各个馆的
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
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
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第五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
南、西或北)辨认其
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5 63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
生能
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
中进行
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
3课时
2、笔算除法
9课时
3、复习检测
2课时
课时计划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6 63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
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
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
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
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7 63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除法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
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听算。(略)
2、 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896≈ 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 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
问:
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8 63
4
、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9 63
÷4
÷3
90÷3
6×7
8000
120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2、
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1)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
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
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
。
教学难点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4
280÷7 300÷6 540÷9 24÷2 84÷4
问:24÷2时是怎样想的?
3、 竖式计算
8÷4
25÷5 64÷8 65÷9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编一除法应用题。
2、
出示板书例1,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3、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
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教师讲解竖式除法的步骤和关键。
10 63
6、试一试(抽学生黑板上做)
36÷3
68÷2 84÷4 78÷3
三. 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2)
教学内容:20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
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
并造继续除
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
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
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40÷8 360÷3
150÷5 36÷3 33÷3 63÷3
2、竖式计算
69÷3 78÷3 95÷5 72÷3
78÷3 58÷2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
br>2.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
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11 63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第三课时 练习
练习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
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
要充分重
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略)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 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
。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
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 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三、作业
第21页第4题。
12 63
第四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 <
br>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
两位再除的算理。
2、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
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
最高位
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略)
2.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出示例3。
3、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4、
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 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3 63
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
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第五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
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
除数不
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
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
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
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
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14
63
第六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20题(略)。
2.18÷6= 27÷9=
8×8= 56÷8=
( )×6=18 (
)×9=27 ( )÷8=8 ( )×8=56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 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是怎样的?
3、出示例4。抽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自己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再问:你们怎样验证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说,教师板书。
5. 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
,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
98 98÷7=14
3.
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15 63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第七课时
练习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
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一位
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
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 里的数
出示2 ×4=104,你能在 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16 63
2. 27页第7题
第八课时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
28页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2、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
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
用算是
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
,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
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17 63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 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第九课时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31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
法,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8 63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作业
33页第1题第一排四个小题
第十课时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3)
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
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19 63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第十一课时 练习
练习内容:33页练习八5至8题
练习要求
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⑴700÷7 7200÷9 4000÷8 880÷4
⑵600÷2
5400÷6 550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20 63
票 价
成人10元
学生6元
团体6元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3、整理复习
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
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
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21
63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 242÷4
896÷8 644÷7 753÷5 417÷6
四、作业
36页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 584÷5
824÷4 920÷8
720÷3 204×3
238+647 412—298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576÷3÷4
81×7÷9 201+232—3
399÷7+294
672÷(2×3) (601—246)÷5
3、第6题:
是计算
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
会从图中
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
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
均每
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22 63
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
出进
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
图。并会进行简单
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
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3 6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
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
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
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
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
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
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
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2)
教学内容 第39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24 63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
,身高等,(出示班级座
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二、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1、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
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
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
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2、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
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
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3、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4、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观察体重统计图,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6、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7、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三、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
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
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
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
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
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
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
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
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
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
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
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
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四、教师小结
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
学生
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25 63
第三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
位
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1、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
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
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
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
平均数。为什么呢?
2、通过
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
们能给这种
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
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
26 63
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
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
中
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
)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
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四、拓展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1、平均数在
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
我们同学的平均
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
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2
27 6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
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
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
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
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
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
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
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28 63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练习内容
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练习目标
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第一题,是
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
计算完了以
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
现什么信
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
统计表补充完
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
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
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
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
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三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
力。
第四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
多少,
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
背后隐
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
月份的
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
季度的
销售情况。
第五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
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
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第四单元 年、月、日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
29 63 <
/p>
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
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
一些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
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
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
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
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课时分配: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
及平
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
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30 63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
、闰
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 )分 60秒=(
)分
60分=( )小时 1星期=( )天
3分=( )秒 4星期=( )天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
、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
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接着
。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大约是35
5天6小时。
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简便,这样一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
24小时,即一
31 63
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
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的少算的
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长年累月也要造成误差
,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闻,必
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
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
少天
?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
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
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
10、12,小月(30天)有:4、6、9、11
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
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
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 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32 63
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请学
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
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重难点:
注意平、润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归纳时间单位表。
(1)教师出示时间单位表。(未填的)如下表:
时间单位 年 月 日 时
大月
31天
进率 12个月
小月 30天
平年2月 28天
24时
60分
闰年2月 29天
(2)提问:
①我们已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求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讲。
②一年有几个月?每月31日的有哪几个月?每月30日的呢?
③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二月呢?
33 63
分 秒
60秒
④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
(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上表填完整。
2、复习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230 1338 1978 1979
学生上台板演,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3年=( )个月
120小时=( )日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题
1、填空
闰年有( )天,平年有(
)天。
1900年的二月有( )
连线:
闰年 平年
1800 1267 1945 1949
1964
2、解决问题:
①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两个生日,那他是那年出生的 ?
②学校的棕榈树是1990年1月1日种下的,那到2003年的1月1日一共长了多少天?
③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3、完成课本51页 第5 题,第6题、第7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
--53页上的内容。
34 6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算。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
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24时的基本含义以及
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
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
的计时法。(板书:2
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
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讨论一
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比如: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时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三
学生说题意: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35 63
4、师生共同总结:
①统一时间表示法。
②用图表示
③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 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
的时
间。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
晚上10时是( )时 深夜12时是( )时
2、13时是下午( )时 17时是下午( )时
21时是晚上( )时 14时是下午( )时
3、连线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 晚上11:38 下午1:00
早上5:00
36 63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
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
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 到晚上
。
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
些节
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37 63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
3),两位数乘
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
础上进
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口算乘法
估算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
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38 63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
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
高的目标。
课时安排:
9课时
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
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39 63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
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
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2课时
40 63
教学内容:
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41 63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
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
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42 63
(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
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43 63
四、学习总结:
生生互相谈收获。
笔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 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的乘法。在学习
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44 63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
,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
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45 63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6 63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的乘法。在学习
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
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7
63
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
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
,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
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48 63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
: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
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
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
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整理和复习
整理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
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49 63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第六单元
面 积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
展上的一次
飞跃。学好本单元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
br>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
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0 63
平方米
面
积
的
含
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算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
统一面积单位的必
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建
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
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
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
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
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
念。
51 63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
的?
(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
br>(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
面积比
较小。
2 、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
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
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
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
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
(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52 63
(3)同一格子标准
(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
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53 6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
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
叫长度单位。<
br>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
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
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
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54 63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
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
55 63
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
)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
次序地将长方形和
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
大的地面面积,
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
,
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
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56 63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
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
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
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
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57 63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
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
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
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
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
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
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第5课时
58 63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59 63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60
63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
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
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61 63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62 63
)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
分数,会计算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
元内容包括:认识小学;简
单的小数加减法。
简单的小数
加减法
认识小数
例1:一、二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例2:一、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3:一位小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例4:一位小数的减法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
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63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