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温柔似野鬼°
766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眼镜店广告语-一朵早醒的桃花



备 课 本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





科 目 数学



班 级 三、二




教 师 张兴良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
1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
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br>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
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
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 是我们
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
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 )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
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 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 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
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
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 )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
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 br>(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
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 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
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
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
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 学》三年级下册第1-5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

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 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

述物体的相 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

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 学的乐趣。

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 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
制校 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学会了
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
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 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
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在新 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我

的描述绘制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 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想到平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

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 “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 ,所以学生
很快就提出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 新绘图。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
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
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
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4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
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
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 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
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有练习二的第2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

,学生根据教师的

补充练习,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

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
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
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 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
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 方向,能够
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 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
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 园
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
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
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
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 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
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
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
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
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 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
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
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
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 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
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 就
6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
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 br>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 北
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 要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
都达到 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生活中的路线结合起 来,让
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第5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
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
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
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7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
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 人问路,要把行走路
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

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

定的问 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
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使学生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

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
练习三第1、2题。
8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 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
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
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
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
箱)
教师:观察 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 。(让学生
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
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 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
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 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
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9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
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 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
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 份是多少,所以用
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
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 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
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
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
份8个十,就是80。
小 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
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 ,再与十位数合并起
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
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

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
10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2课时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
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
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
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 ,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
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
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
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 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
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11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
÷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
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
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
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 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
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 度每小时在50~60
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 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
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
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
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
钱, 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
1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民182人,在考虑所需 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
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


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


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

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
第3课时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
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
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
8 194÷6
13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
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
练掌握除法 口算的基本法。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
熟练地运用。

第4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1、2及“做一做”第1、2题,
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 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
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
14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书写位置。
教 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
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 ,应该与下一位上的
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8÷425÷5 63÷7 45÷9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
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
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
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
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
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
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
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 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
示4个十,4个十除 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
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 ,把4
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
位上还有2,要落下 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
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 写在上面
1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
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
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
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
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
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
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 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
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 br>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
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 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
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
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br>(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
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 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
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16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

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本节课教


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42÷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
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 格式;例2:52÷2=?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
第5课时笔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
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17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6课时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
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
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 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
几。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
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 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
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
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
18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
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 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
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 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
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
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
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 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
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 约要插
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
以,插这些相片要3 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 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
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 看两位,除到哪
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
吗?2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
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19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
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 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 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在于: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

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 ,所

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 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 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

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第7课时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 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0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通过辨析错题,找

出原因,从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进而总结出除数


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
第8课时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
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
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
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1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 )×9=27 ( )×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3)246 2)246 4)488 8 )4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
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 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
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的验算 。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
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
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7、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
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2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
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2题。
【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 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

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 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

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 ,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第9课时除法验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3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是竖式中第二次试商以后的乘法计算,往
往学生不 进行乘法计算就直接在下面写上与个位相同的数,还有
横式后的得数经常忘记写上余数,甚至于写生的是 被除数,鉴于
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第10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学会计算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
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24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14、10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
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
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
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
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
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
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 数的哪一位就要在
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
写,他起占 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
2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 数正好除尽,
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
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
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
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
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
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 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

法。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 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练习我

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 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

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第11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
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
26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
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 )×8<67 7×( )<58 ( )×5<
48
70>9×( ) ( )×9<73 50>8×( )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
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 :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
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 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不够商1,就在那一 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
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
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 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
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
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27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 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
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
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 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
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 什么要写
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 好除尽,而个位
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
的数就是余数 。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 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
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 掌握当
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本
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 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即: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 br>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设
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 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
了。
28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12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①.读题、找条件、问题。
②.列式。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2、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
①.看懂题意。
②.进行计算。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32页“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6、7题。
29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复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笔算的 计算方法,回顾完后
由学生完成师生事先准备的练习题,面批面改效果好,包括交流
时在黑板前 的讲解,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在复习时有效的抓住了本
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第13课时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九第1~6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
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 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
除法的基 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
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 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
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
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
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 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
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
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 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
教师寻找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看 ,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于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 结
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30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
末尾有零的除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
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 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
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统计
31 97


课时备课内容
第一课时条形统计图(一)
【课题】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
难点: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 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
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 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
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
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
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6、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 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应该少进些?
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
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横轴代表销售量
2)、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2 97


课时备课内容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 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
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
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 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
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
每一格用10厘米 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
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 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 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
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 那画的时候,
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 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3 97


课时备课内容
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纵向条形统计图
1)学生身高统计图
2)学生体重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 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
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 组平均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4 97


课时备课内容
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
方法多?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 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
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 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
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 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
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 中数
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 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
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 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
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求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例3、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 组投中33个,第
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
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 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
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 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 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
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
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6 97


课时备课内容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题。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年、月、日
第一课时:年、月、日(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
意识。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
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
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1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
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7 97


课时备课内容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
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
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
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 呢?教
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 能根据201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
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 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 29天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 br>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
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 。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 ?请同学
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 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
教师讲解儿歌 ,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
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8 97


课时备课内容
1、一年有()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 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
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 少,
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
年、月、日(一)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 29天二月特殊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年、月、日(二)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 的关系;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
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39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 拿着一张签
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
过整 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
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
(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
(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 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
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
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
的 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
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 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
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 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
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0 97


课时备课内容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 师判断是平
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
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 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
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 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2006年、3000年。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
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
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01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1 97


课时备课内容

第三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
算。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 几时?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 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
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 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 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
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比如: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是
21时。
三、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3
学生说题意: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
了多少时间?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1、统一时间表示法。
2、用图表示
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
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计算方法: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注意:统一时间表示法。
例3 、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
多少时间?
17时45分—14时40分=3小时05分
答:路上用了3小时05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 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
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
时 深夜12时是( )时
2、13时是下午( )时 17时是下午( )
时 21时是晚上( )时
3、连线
18:06 23:38 5:
00 13:00
下午6:06 晚上2:00 下午5:00 早上5:
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 上8时30分第一次
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 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
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
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 )到晚上( )。一天共营业多
长时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3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
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
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
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 封信?
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4 97


课时备课内容
口算乘法
例1、1)300×10=
想:300个十等于3000 ,就在300的后面加上一个0. 2)300×30=
想:300个30就等于900个十,也就是9000.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 ,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
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
力。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
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 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
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 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
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 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
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
约有多少个座位。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 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
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 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
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例题2: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
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 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6 97


课时备课内容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 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 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
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 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
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 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7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 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
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 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
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 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
少钱?该怎样列式?
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 学过,这是用两位数
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
论。
(3) 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
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 ,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
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 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
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 数
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
个一,再算2 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 “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
1 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 ,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
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 0去乘2,
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8 97


课时备课内容
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 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
48和240加起来,得288。) < br>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
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 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 ,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
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例题1:24×12=288(元)
2 4
×1 2
——————
4 8
2 4
——————
2 8 8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49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乘
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
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
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
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0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口算
14×40 30×24 12×20 50×24
20×90 37×100 500×10 36×30
19×20 80×20 91×20 35×40
2、列竖式计算
24×12 78×11 33×21 19×9
提问:前三道题和最后一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呈现下围棋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
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
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亲身体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
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
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 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
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 能正确解决
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 错误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1 97


课时备课内容
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
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
优胜组。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 :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
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4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19×19=361
1 9
×1 9
——8———
1 7 1
1 9
——1————
3 6 1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
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 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
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 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
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 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 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
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 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
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
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 纳的能
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 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
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
组讨论)
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
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
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3 97


课时备课内容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
约用260个 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 解答,对于学
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六单元:面积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
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 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
立规则。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 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 们实际大小的空
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
54 97


课时备课内容
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
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
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
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
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 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
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
最大,哪个最小。)
教 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
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
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5 97


课时备课内容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 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
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
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
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 看法?怎么想?(不
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
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
想?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6 97


课时备课内容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 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
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 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
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1、面积的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的认识:
1)、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7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合作。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
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7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 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
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二、分析比较
1、教学例1。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让学生明确: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可以 用来表示一个
物体有多长,(有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积单位,是边长1厘米的正
方 形,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表面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再全班汇报。
2、引导小结: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2、数学游戏:教材75页。
3、练习十八的第3、4题。
第3题是面积的甲酸和周长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例一:(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因为:厘米、分 米和米是长度单位,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是面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8 97


课时备课内容
积单位,不是统一单位的数量不能比较大小。
所以:它们无法比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课本第 77-78页中的例2
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 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
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59 97


课时备课内容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 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
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 大操
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
吗?
(2)公式推导:
教师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 br>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 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
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 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
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
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板书设计: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0 97


课时备课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推导:(1)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练习十九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
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1 97


课时备课内容
实就是求什么?
2、练一练:教材78页“做一做”。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4题。
(1)先估计面积,然后动手测量并计算面积。
(2)全班交流想法。
(3)要求它的周长怎么办?
2、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并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计算面积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6、7题。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
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
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单位:厘米) 4

3
4
5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2 97


课时备课内容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 宽越接近,周长就
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 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
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 方形长,增
加了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六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 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 形白纸一张,一面画
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
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63 97


课时备课内容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
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
四人小组,猜测,然 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 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 具袋拿出来。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
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 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 呢?请同
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①我们用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
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 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
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
的想法吗?
②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
就是10×10=100(平 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③老师告诉了 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
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 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
的直接 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 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
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 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
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 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分米,
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如果以分
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4 97


课时备课内容
出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 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 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
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那么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
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注意:长度单位:常用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及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65 97


课时备课内容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
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
示课题)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
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
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
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
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
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6 97


课时备课内容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二十第5~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 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单位间
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积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准确地进 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有关面积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①什么是面积?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
③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 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
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15 30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7 97


课时备课内容
36
30
议一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3、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6平方千米=( )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公顷=( )平方米 8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 )平方千米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二十第5题。
(1)学生独立做。
(2)交流方法:你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6、7题。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 9页的内容,
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合作。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
教具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
(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
68 97


课时备课内容
中的2份占全长的( ) (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
中的5份占全厂的( )( );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 ) ( )
(3)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1元= ( )角 1角= ( )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
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 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
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
(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 :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
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叫做小数点。
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
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 )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
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 0.86读 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
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
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数的写法。
教学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 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
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 ,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
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
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
(2)二位小数的写法。
把1米平 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69 97


课时备课内容
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
数)。 < br>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
厘米、5厘米、18 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 ) ( )米=( )米
30厘米=( ) ( )米=( )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 数部分
(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
写“0”来 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
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 )米 1米8厘米=( )米 7角7分=( )元 1元7
角7分=( )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写法

1、小数的认识:像5.98、0.85、2.60等,这样的数 叫做小数。“.”叫
做小数点。
2、小数的读法:
5.98读作五点九八。
0.85读作零点八五。
3、小数的写法:
例1(1)一位数的写法:
零点一写作:0.1(表示十分之一)
(2)二位小数的写法
零点零一写作:0.01(表示百分之一)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70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 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内容来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的同 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 )米 1米3厘米=( )米 1米12厘米=( )米
50厘米=( )米 1元3角=( )元 2元15分=( )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 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
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教学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 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
(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
(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 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
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
71 97


课时备课内容
(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
(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
顺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下,再结
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
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 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
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 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题。
板书设计: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小数大小的比较
例2、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 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
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 小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7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 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
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 )米 4厘米=( )分米 8厘米=( )米 12厘米-( )

1米6分米=( )米 2米30厘米=( )米 6米3厘米=( )米 5
分=( )元
2元5角=( )元 4元6分=( )元 20元4角5分=( )元 3米
1分米5厘米=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
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
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 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
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 果从
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
教师二次
修改记 录
73 97


课时备课内容
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 )》( )》( )》( )》 ( )》( )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
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 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
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 保护,
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 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 ,
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来表示,其目的是 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四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 96页的例
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
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74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 、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
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
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 到商店里买学习用
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 角为单位计
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
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
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75 97


课时备课内容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
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例3:0.8+0.6=1.4(元)
0.8
+ 0.6
1.4
例4:1.2-0.6=0.6(元)
1.2
-0.6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76 97


课时备课内容
0.6
注意:一是小数点对齐;
二是小数加、减法,方法于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
运算。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
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
(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
(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
(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
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
(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
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
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77 97


课时备课内容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
(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
(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 提供的信息,
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 比什么多”或“什么比
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
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
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
(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 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
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 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
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 ,8-9岁。
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
4题。
教学目标:
78 97


课时备课内容
1、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并
进行运算。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 重难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
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教师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三(2)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 小朋
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 定格
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 题的方法。
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 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
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 多种。例如,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 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
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作业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79 97


课时备课内容
1、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
题,就先解决哪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
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
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 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
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这些
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板书设计: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多样: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5、6、7、8题。
教学目标:进-步理解,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3×86 710×2 532×4 4×5 63×8 25×6 78×2
310×3
二、专项练习
80 97


课时备课内容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
时间有关系)。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
有关系)。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 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
数有关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5×8×2=80(人)
那么5×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8×2(再乘2)解决了什么
问题?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
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
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
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
意识。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1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
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平
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平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
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平均分成二个方
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 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平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
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 ),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
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 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 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
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 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
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2 97


课时备课内容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
可以装几箱。
2、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 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
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或: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或:60÷(5×2)=6(人)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
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
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 简捷的解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3 97


课时备课内容
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
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 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
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 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 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
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 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
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
程,在解决问题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4 97


课时备课内容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
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
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设计新校园
教学内容:设计新校园(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 设计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培 养学生从
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在课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以调查形式写出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 。调查的内容,可以用平面
图的形式画出,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最好要说明位置。
2、教师要准备一些平面图。
(1)小组设计时用的。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5 97


课时备课内容
(2)教师讲解时用的。
二、活动过程
揭示课题,教师宣布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设计校园。
2、讨论: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现在大家讨论学校
应添设什么?
三、过程要求
1、分组讨论,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2、要求:
(l)与其他学校相比较。
(2)根据本校教师,学生的日常实际需要。教材中提出了一些范 例,给学
生以参考,结合平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提出合理的要求。
①操场上应该添设花 圃;②学校应该扩大车棚,增添老师专用车棚;③
要扩大校园面积,增设运动操场,建有跑道;④校内要 增添游泳场;⑤校门口
要增设一个雕塑。等等举。
3、设计新校园。
(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要求学生以本校当前的情况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如学校 的教学楼、图
书馆、食堂、厕所等大件(或固体的大型)建筑物不能擅自改变。引导学生
在原基 础上进行再创作。而不是在一张图纸上画一个新的,理想化的学校平面
图。
(2)应该进行实地测量。
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如场 面大
小,添设设备的形状和大小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
(3)画出设计图: ①确定方向(画出“北”方向标);②画出一些大型的
不能变动的物体平面位置;③画出新设计东西的方 位、形状、大小等平面图;
④写上图示说明。
4、展示设计图。
设计活动完成后,请每个小组的设计平面图挂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
流。
(1)全部一次挂出,便于比较展示;
(2)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说出每一幅图的优点、缺点;
(3)评选出最喜欢的新校园设计图;
(4)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要注意评价的激 励性,使每一位学生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练习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6 97


课时备课内容
1、对家庭的客厅或书房进行重新设计,并画出平面图。
2、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公共场所,并画出平面图。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
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
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
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 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
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 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
表示的意义。
87 97


课时备课内容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
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 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
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
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 的”
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 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
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 ,也可以直接点
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集合的思想方法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只参加语文小组 同时参加 只参加数学小组
两个小组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
88 97


课时备课内容
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
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 样重,右边法码是多
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
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
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
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
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 全体学生
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89 97


课时备课内容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例2:由图1可知 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
由图2可知 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
所以 4×4=16
即 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苹果的重量
【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 页的第2、
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
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90 97


课时备课内容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
3。可以把121 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
81,81+9= 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
的过 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
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 数位对
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
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 、口算乘法、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
的除 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 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
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 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第二课时:面积 < br>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
的第7、8题,练习二十 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
表 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
91 97


课时备课内容
算。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 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
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 教师结合学生
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
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
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 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
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
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 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
教师二次
修改 记录
92 97


课时备课内容
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第三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
(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 习二十五的第5、10~12
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
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
减法运算。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0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
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 得
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
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0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
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93 97


课时备课内容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
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身高
王凤
146
李娟
150
刘丽
135
李芳
148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 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
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和年、月、日
教学内 容:方向的辨认,简单的路线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24时计
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 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 、北、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
简单的路线图。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
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
1、位置与方向
94 97


课时备课内容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
在什么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 中
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
可。
(3)路线图。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
向,小桥在小冬家。 < br>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路线;说一说小冬到小明
家的路线;你还能提出哪些 问题。
2、年、月、日。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 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
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 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
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 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
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 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
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
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
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指导。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95 97


课时备课内容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2)50×6×12(3)400÷8÷5
(4)450÷6÷3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
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
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
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
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 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
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
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 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
96 97


课时备课内容
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
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教师二次
修改记录

97 97

关于亲情的作文400字-南宁人事职称考试网


创建文明城市标语-长春中考分数线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端午节放假通知范文


武媚娘传奇演员-年度安全工作总结


战狼2观后感-个人创业计划书


幸运石-消防安全责任书


图兰朵计划公式-司法考试真题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工作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