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626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5: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除夕祝福语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目 录
一、位置与方向
位置与方向 ……………………2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14
笔算除法………………………20
整理和复习……………………35
三、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39
平均数…………………………43
四、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48
24时计时法……………………50
制作年历 ………………………53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55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57
笔算乘法………………………59
整理和复习……………………63
六、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65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6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69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71
公顷、平方千米………………73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75
小数的大小比较………………77
认识小数的练习………………7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80
小数加减法练习………………82
八、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84
解决问题(二)………………86
解决问题的练习………………88
设计校园………………………89
九、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一)………………91
数学广角(二)………………93
十、总复习
总复习(一)…………………96
总复习(二)…………………98
总复习(三) ………………100
总复习(四) ………………102




第一单元 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
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 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二、发展性目标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
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根据学生原有认识,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表达和交
流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 验。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安排的知识点,主要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
的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并能描述行走路线。学习重点是能
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几个方向;学习难点是用语言正确描
述某一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课时】
5课时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科书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在以前学习上下左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主动构建出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 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能够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周围事物的方位。
3.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目标,学会合作交流中学习。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能正确运用词语描
述周围事物的方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复习,引出问题
1.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他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2.问:太阳在哪个方向升起?
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位词(“前”、“后”、“左”、“右”或“东”
等)来表述。引出认识 东西南北的问题。

二、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 操场上,找一找太阳在哪个方向升
起,在哪个方向落下,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学生 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
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景物记录下来, 并标明方向。允许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
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把例1填 完整。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
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站中间指挥,4人听指
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练习一第2题。向同学介绍一下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
的。
5.思维训练 :投影出示或让学直接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说
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等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教科书第4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绘制校园示意图。
2.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问题
1.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2. 指名说出我们校园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根据学生回
答板书(板书要联系本校实际):
教学楼
操场 雕塑 鱼池
大门
3.引出问题:我们对学 校里的建筑物的位置很清楚,但别人从
板书上看不出来谁在什么方向上,怎样做才能让别人看出谁在什么 方
向上?
二、探究、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2.讨论:把黑板看作地图,北在什么位置?(我们可以把上定
为北)
在“教学楼”上边板书“北”。
3.提问:我们确定了北,你能不能确定出其他的三个方向?
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的三个位置方向。
4.小结:我们在黑板上确定的东、西、南、北的方向是什么样



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教师擦去除北外的其他三个方位词,让学生再说一说方向。
改变表示方向的方法,引出:
三、练习巩固
1.出示中国地图,指一指四个方向。
2.绘制教室的平面图。
同伴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学习收获与体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教科书第5页例3,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正确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准确简洁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在课桌上结合地图的方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描述桌面上学习用品位于所在桌面的什么位置。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教材例3图,理解图意,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内容。
2.图上有哪些地方,它们的位置都在哪里?
图中是否给出了一个方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你能不能确定出其他的三个方向?
4.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问,再多让学生说说解决的方法。
三、练习,作业
1.第5页“做一做”:
①完整看清图意。
②通过观察,你看清图中确定了哪一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其他的
三个方向吗?
③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一读,观察,思考,回答。
④让学生说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⑤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决一下。
2.练习一第3题:
①看图,确定方向。



②独立解决题中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
3.练习一第4题:
①出示、观察本题简图。
②找一找北京的位置。
③你知道地图上还表示了哪些地方?介绍五座名山。
④说说五座山的位置。
⑤尝试填空,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的三个方向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选择行走路线。

小资料:
(结合教材中指南针的资料介绍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是利用
磁铁在地球 磁场中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它的最大贡献是大大地促
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它在一千多年前就利用到 了航海上,大约八百
年前传到西方国家。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材第8页例4及“做一做”,
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 其
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正确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
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 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指南针放大图,由学生汇报交流有 关指南针的资料,
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
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 .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
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 什么位置?你是怎么
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 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
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



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三、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利用方向板辨认
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
哪些同学。
3.“做一做”:
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还用到方位知识?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老师补充。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 北京的位置和
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5.练习二第1题: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学校的简笔图,问:小军的家在学校
的 北面,该把他的家画在哪个位置?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找说法有代表性的
同学画一下,集体评价。
6.练习二第2题:
①老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②按要求独立完成。
③投影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教材第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3、
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正确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想带同学们参观动物园,可对其布局不了解,你们愿意不愿
意当个小导游?
出示课本例5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动物园有哪些场馆,在什么位置?让学生简
要回答。
你最想参观哪个场馆,从大门出发该怎么走?
二、探究新知
1.让一个学生说最想去的场馆,另一个学生当导游介绍行走方
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导集体参与。同桌选角色进行。此活动多进行
几次。
老师指导、帮助学困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拓展:对于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练习与作业
1.“做一做”:
①出示简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能看懂什么。
②说说从火车站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以及从动物园到火车站的
行车路线。



③体会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④自由发言:说一次生活中坐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练习二第3题:
①在书中的图上标出八个方向。
②独立思考,商店在十字路口的什么位置?
③从书店到报亭怎么走?……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请谁回答你的问题?
3.练习二第4题:

①看主题图,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②介绍自己的家乡,找出家乡的大体位置。

③说说图中的地理名胜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你家乡在它的什么
位置?
4.练习二第5、6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
②按要求独立完成。
③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路。
5.课外延伸:
课下观察临沂市行政图,也可以从网上 观察临沂市电子行政
图,找出自己家乡的位置,说一说自己的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叙述行走路线时,一定要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的
七个方向,再叙述行走路线。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
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
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发展性目标
1.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加强学生自主活动。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编排结构如下表: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
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 是两位数
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课时】12课时
1.口算除法 3课时
2.笔算除法 7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教学内容】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教材第13、14、15< br>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口算方法,
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其迁
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进行除法口算。
2.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1.卡片出示,学生快速口算。
6÷2 6÷3 8÷4 9÷3
7÷7 42÷6 18÷9 32÷8
2.快速口答。
60里面有( )个十;800里面有( )个百;
240里面有( )个十。
3.情境引入。
①出示第13页运水果情境图(若能运用遮盖的方法或运用课
件可将图的内容逐步呈现)。
②你看懂了什么?让学生说说。
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④选择相关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①引出:60÷3
②全体再尝试解决60÷3。
③充分让学生表达、交流、展露计算方法。
④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箱子,分一分。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说说想法。
⑤比较谁的想法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2.解决(2):600÷3
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3.解决(3):240÷3
①引出算式,比较本式与上两式中被除数的不同。
②学生独立口算。
③充分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展现出多种算法。
4.比较口算三个算式的相同点。

三、巩固与提高
1.“做一做”第1题。出示图;数一数共有多少只蜜蜂;求平< br>均每间房住多少只蜜蜂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在书上边写算
式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如 有错误可借助小棒加深理解。
2.“做一做”第2题。
比较上下两题的不同;找运算规律;独立完成;验证规律。
3.练习二第1、2题。
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提
高口算速度、第2题要注意规律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是
几个十、 几个百、几个千,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多少个百、
多少个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
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①124÷3 如何估算?为什么用“≈ ”而不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124≈120 120÷3=40 124÷3≈
40
想法二: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
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②学生独立估算:143÷4≈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 成
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
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思考:怎样理解“大约”?
②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筐装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交流。
④质疑: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
为什么把260看成240或280,而不看成250?
⑤还有别的估算方法吗?也可以把260分成240和20进行估算。
2.“做一做”第2题。
①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②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练习三第3题。
①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估算过程。
4.练习三第4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1.口答。
①把24瓶饮料分给7名同学,平均每人分几瓶?
②三年级共有161人去春游,订了三辆车,平均每辆车大约坐多
少人?
2.举例子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估算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来估
算,也可以通过想口诀、折数的方法来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练习:教科书练习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
千的数;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 算方法。
2.锻炼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算理。
2.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知识再现
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①出示内容,指名读题。
②生说数量关系,集体列式计算。
③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④你是怎样计算160÷4的?
2.练习三第6题。
①学生自由读题,说说我们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街道什么?
③独立解答。
④集体订正。
⑤说说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7题。
①自由读题。
②独立列式解答。
③同伴订正口算过程、结果。
2.练习三第8题。
①出示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呈现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④集体评价。

四、思维训练

练习三思考题。
①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②先独立思考,尝试寻找规律。
③与同桌交流想法。
④集体交流,完整表达每小题 的规律。(第3、4小题规律较复
杂,教师要及时指点,不必耗时过多。)
⑤你还能举一些这样的题目吗?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一节的收获与体会。

教学反思: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科书第19页例
l、例2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
握书写格式 ,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
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
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 br>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
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 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42÷2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①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
要求:动手分小棒,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说: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 一除以2得1


个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l。
②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展示算法。
重点展示教材中的两种。
③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 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
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
算过程。
师边演示边 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
的最高位除起。让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讲解,师配 合补充。
④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2.把例1换数变为例2:52÷2=
①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问:52能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呢?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的结果。
问:这道题在分小棒时与例l有什么不同?
②让学生独立试算52÷2,有困难的,可以提问。
学生可能问:十位除后余l该怎么办?
先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师再进一步明确用竖式算的过程、写法。
③小组内讨论:说一说例2和例1比,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应
注意什么。
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以后还有余数,要把余数与被除数
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小练习:竖式计算。

3.小结算法。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今天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小组内
互相说)
师生共同总结笔算除的方法。


4.练习反馈,第20页做一做。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四的第1题,独立快速完成,同位互评。
2.第2题,说说不对在什么地方。
3.独立练习3、4题,同位互相评价。
四、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说明:本课时容量较 大,可在学习例1、2后,增加相应练
习,将练习四作为单独练习课进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除法估算:教科书例3及“做一做”、练习
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体验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2.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笔算。

全体在本上完成,指名板演。
说说计算36÷3、78÷3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出示主题图。
②完整读题,理解题意。
③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列式。
④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⑤尝试笔算。遇到了什么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
怎么办?)
⑥交流解 决办法: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将百位上的数与十
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
⑦再进行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⑧叙述计算过程。


⑨对比估算与计算的结果。
⑩观察例3被除数、除数、商,说说发现的规律。
2.想一想。

①出示: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
吗?2本呢?
②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答。
③集体交流、展示解题方法。
方法一:从例3结果看,需要40页,而一本相册24页,插不
下;而24×2>40,所以2 本能插下。
方法二:24×6=144,24页只能插下144张,144×2>236,所
以1本不够,2本可以。
……
④比较哪种思路简单。
三、练习、作业

1.“做一做”。
先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独立计算。验证判断商的位数是不
是接近计算结果。
2.练习五第1题。
先看明题意。判断商的位数,涂色,说明理由。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2题。
独立连线。让学生说说方法。表扬用估算方法判断连线的做法。
四、课堂小结

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如何
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商的位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练习五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笔算。

全体在本上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练习五第4题。
讲清题目要求,同位一人口算一行,另一人对结果。
3.练习五第5题。
读题,先判断商是几位数。说说判断理由。逐题计算。验证判
断商的倍数是否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第3题。
①出示内容。
②读题,理解题意。怎样理解每集大约播放多少时间?
③分析数量关系。为什么用除法?
④先估算,列竖式计算。
2.第6题。
①看图,理解题意。
②尝试推理,说明理由。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3.第7题。
①看图,完整叙述题意。

②说说题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③运用哪些信息可以解答(1)?学生解答。
④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做法。比较不同的做法。
⑤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第8题。
①出示四幅文具图。
②看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③板书问题(1)。你怎么知道李老师用144元、125元分别买
了哪种文具?
④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⑤独立解答。
三、课堂小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怎样验证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乘法验算除法: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乘、除法的关系验算除法。
2.使学生体验验算的作用。
3.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笔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算加、减法的?
2.导入新课。
①创设例4实际情境,师生分 角色合作。(也可以直接观察例4主
题图,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中每个学生手里拿的钱数)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行尝试解决。
③重点探讨:100÷7=14……2 100÷5=2算法对吗?你可以用
什么办法检查?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验算。
2.交流各自的验算方法。
方法一:再做一遍。
方法二: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3.结合情境重点探讨:①14×7=98表示什么?
②为什么要加上2?让学生充分表达想法。
4.小结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观察其计算、验算是否正确。针对错误加
以纠正。
2.练习六第1题。
强调易出现的错误。独立完成并验算。指导学困生。
3.练习六第3题。
看题,叙述题目要求。说说打算怎样解答。算一算,填一填。
集 体订正,交流方法。找一找规律,渗透能被2、3、5整除的数的
特征(不可涉及过多)。
4.练习六第2题。
出示内容。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联系实际解决问
题 :能摆多少行,还剩几张,说说要注意的问题。集体完成,交流
思路。质疑。
5.练习六第4题。
出示内容。自由读题,分析。独立解答。反馈(注意学生的多
种做法)。
6.练习六第6题。
出示记录单。看懂题意。先估一估,说说估算的方法。计算,
比较。
7.游戏,练习六第5题。
两人一组,前后两个小组比赛。比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个组做对
的多,又有验算。
8.思维训练,练习六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突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 )。
合作学习,尝试解答。阐述解答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回忆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要注意的地方。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有0的除法:例5、6及“做一做”,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
末尾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出问题:其他三个人分不到西瓜
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列式:0÷3
问题:0÷3=?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5。
①学生自己说结果。
②讨论:0÷3为什么等于0?
借助情境中的内容,学生自由表达。
结合算理,说说0÷2、0÷4、0÷5各得多少?为什么?
③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例6(1)。
①继续以《西游记》中徒弟三人分东西为情境引出问题:三人平
均分309个桃子,怎么列式?
②学生自己试笔算:309÷3
③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过程一:写出了被除数中的0除以3的过程;
过程二:漏掉商中十位上的0;
过程三:用了简便写法。



④观察思考,重点讨论:为什么3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要商0?
不写可以吗?
⑤比较另两种写法哪种简便?
3.学习例6(2)。
①继续以故事引出420÷3。
②自己尝试竖式计算。
③展示学生尝试过程。
④讨论:
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
被除数个位上的0除以3的过程可以不写吗?
⑤修改笔算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巡视了解。有针对地纠正。
2.练习七第1题。
指名板练,集中讲述出现的问题。
3.练习七第2题。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快。
4.练习七第4题。
①理解题意。
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倍量。
③独立列式计算。
④说说自己的想法。
⑤再提问题,,独自进行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什么情况下商0?
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
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
落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出问题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2.选择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
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读题。
②指名回答: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③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④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
上。
⑤交流: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
⑥归纳比较:832÷4 804÷4
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


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 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学习例7(2)

①情境中读题,理解题意,引出562÷4。
②讨论:如何计算。
③生试算。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试算。
④思考: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商0?
3.小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不必再除下去,只在个位
上面商0就可以;
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必再除下去,
只在个位上面商0,落下被除数个位 上的数作为余数。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1.31页、32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从两个“做一做”中各选一题完成。集体订正,
请板演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验算, 检查计算结果。
2.练习八第2题。
观察各错在哪里。同桌说说如何改正。在书上直接改正。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
4.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
算进行验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怎样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练习八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教学重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
计算:609÷3 690÷3 508÷5 545÷5
学生在本上独立完成。说说怎样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二、分层练习
1.计算比赛:第5题。
①男女生各选四名代表参赛。
②每人一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③如果有误,让学生说说错的原因。
2.第3题。
读题,理解题意。简要分析数量关系。生独立列式解答。说说自
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
成5 份、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精确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4.第6题。
让生独立看图,解答。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
5.第7题。
①创设情境。
老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②生说说内容。
③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④比一比,哪组解答得既合理方法又多


样。
⑤说说你们买票的方法。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买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
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第8题。
①出示内容,讲述题意。
②让学生说说对图的理解,理解问题。
③学生独立解答。
④交流解题思路。
三、归纳小结
做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3.整理和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35页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
理,使 学生形成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

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复习
出示35页内容。
①让学生自主解答。
②逐题集体订正。
③让学生说说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思考: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 算方法?在什么时候使用了“≈”?
用什么方法验证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
④小组内交流。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①留给时间让学生看书、回忆。
②让学生充分发言,说出所学,整理成网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练习九第1题。
①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
算时要注意什么?
②填空: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准确计算
③说说笔算除法时我们学过了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
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2.练习九第2题。
看清要求。快速独立完成。说选择的方法。
3.练习九第4题。
同桌比赛,看谁算的快又准。算后自主评,出现错误要说说错
的原因。
4.练习九第5题。
①说说每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②集体在本上完成,指名板演。
③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最后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
④引导学生进行检查。
5.练习九第3题。
①看图,理解题意。
②寻找相关信息,解答(1)。
③如何解答(2),小组内交流方法,自行解答。
6.练习九第6题。
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质疑反馈。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1.把不对的地方改过来。

2.要使除到最后余数是2,□里可填几?


3.






①小兔从家到学校用了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②小兔和松鼠同时从自己的家到学校,谁先到校?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4.总结:本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方法。生活
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用除法解决。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统 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 这两种统计图,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 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发展性目标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
思维的开放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
计 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
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平均数 2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条形统计图:教科书38页例1及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条形统
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经理现在想知道超市上周四 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
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
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
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同学间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

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0页第1题。
①看图文,明确题意。
②比较:看图,把各种动物奔跑的最高速度和鸵鸟的进行比较。
③怎样才能直观地看出哪几种 动物比鸵鸟跑得快,哪几种跑得
比它慢?如果在图中画出鸵鸟的速度,该怎么画?
④回答问题(1)、(2)、(3)。
2.下面是三年级两个班同学喜欢喝的饮料情况:
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三年级同学喜欢喝的饮料情况统计图



四、引导学生小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与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数量的条形统计图:教科书39
页例2及练习十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
2.明确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数量不同。
3.培养学生做事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表示数量的数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①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②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①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③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④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
什么不同?
②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
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③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④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
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⑤ 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


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 单位?

⑥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2.解决问题。
①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
题?你能解决吗?
②出示 “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 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③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
常值以下的?
④引导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
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 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
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习十第2题:观察统纵轴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 量
是多少。说说得到的信息。小组讨论,提出建议。
2.第3题:观察,统计图上缺少什么。 如何确定纵轴的数量
单位?把纵轴数量填全。填出中另外两人的成绩。完整观察统计图,
解决问 题。
3.第4题:独立完成。说说是如何预测的。
4.第5题:交流收集到的统计图表,说获得的信息。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
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2.平均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科书42页例1及练习十一第1、2、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 ,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
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
送给 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像哥哥和妹妹分得一 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
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
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探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
说一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

是怎样 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
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 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
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
的数。
6.师生共同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练习十一第1题。
收集本小组同学身高、体重数据。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独
立度试做。小组内交流。
2.第2题。
读题,理解要求。把统计表完整。独立计算。说说平均最高
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方法。
3.第3题。
组内收集数据。把收集到的数据按人数画表,整理到统计表
中。计算本 组平均成绩。与他组交流结果及求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教科书42页例2及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
的总体 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 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
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 br>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一 组6人
共分36块,给二组8人共分了40块,给三组5人共35块,你们认
为哪一组的同学分 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①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②小结:像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 样,不能直接拿总数
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 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
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 说
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
欢乐队和 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
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

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习十一第4题。
①出示统计图,了解相关信息。
②读问题,尝试独立解答。
③交流解答过程。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班踢多少下?

班级
踢的次数
三(1) 三(2) 三(3) 三(4)
632 654 668 646



3.练习十一第5题。
①完整读题,看懂图意。
②独立解答。
③交流解题过程。
④质疑:为什么除以3而不除以4?
4.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年、月、日

【内容标准】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
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学会简单的经过时间。逐步建立时
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课本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实际的
素 材,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
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
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 的平台。教学
时,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
钟面探 索内圈和外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
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 计时法。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
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学生往 往感到不
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让
学生积累丰 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 开始,转动分针到达时刻,把直观
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时间。
【教学课时】
5课时



认识年、月、日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
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天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
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3年日历。
2.揭示课题:
①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
一日。
②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③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年历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
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①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②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③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④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观察课 本47页年历
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2. 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
个大月,4个小 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
小月呢?
①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出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②再介绍一首儿歌,帮助记住一年中的大月。
③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
月就请女生起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24时计时法
第一课时
1.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具准备】

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 好走两圈,一共是24
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6.老师介绍“24 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
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 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 数
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
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
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
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 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3.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
晚上8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
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 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
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 出这两个时刻,讨论
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5.师 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
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 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
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
时” 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
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3、4、5、6题。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 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从年到月再到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 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
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 ,分析信息的能
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
1.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2.介绍不同的年历。
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
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
1.制作2005年1月月历、2005年1月1日是星期六小组合作教
师参与。
2.汇报交流:说说制作过程
3.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有办法补充完吗?
1月1日星期二 2月1日星期五 3月1日( )
4月1日星期二 5月1日( ) 6月1日星期日
7月1日星期二 8月1日( ) 9月1日星期一
10月1日星期三 11月1日星期六 12月1日星期一
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理由。
4.动手制作年历:每个小组做2个月,老师做12月。
5.展示交流:给我们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
三、拓展练习
课后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内容标准】

1.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整两位
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
景。让学 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使
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 用。
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高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
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景,同时也 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
论的学习情景。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
法,探索 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
实实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会估算的方法,运用估算 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
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 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
算能力。
【教学课时】
8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乘法:58页及练习十四1~6题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
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3.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
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①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②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③9个十是( )? 3个30是( )?
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 每天工作的情况。同
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
算的问 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例1:
1. 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
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①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②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300×10 60×10
③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④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⑤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
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
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
信?
①独立解答。a.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
②汇报口算方法: b.你怎么口算?
③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
尾都有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①看谁算的对又快。
②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③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④第6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⑤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作业:第61页 第5、6题。
第58页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 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
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3.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
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①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②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
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
③小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
教学例2。



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
④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 第61页第7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练习本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①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②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1.第59页“做一做”。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5.作业:62页10—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
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
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笔算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插图: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
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 …… +24=288
⑵12+12+12+…… +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
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
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
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
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笔算乘法进位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
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
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①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②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 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
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 个交叉点,
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③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 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
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 题。并且,
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 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
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
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
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
多。奖励优胜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 .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
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 位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正确口算、估算和笔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的解决实际问
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先让学生估计,听完这个故事用多少时间。(2分钟)
2.看68页,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讨论,汇报。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基本练习。
练习十七 1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笔算练习。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
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
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
剩多少千克桃?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 面积


【内容标准】

1.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
验。
2.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
图形的面积。
2.体 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
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 米、1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
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 历,探索并体
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
形的面积公式 ,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
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 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
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
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教学课时】
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
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
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概
念。
2.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米以及分米。
2.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
习新的本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得出面积的意义。
①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②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课本71页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
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③概括面积的意义。
④运用“面积”,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①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
个长 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
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②)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
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 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④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
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 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
单位。
2.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
物体的长度。3、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
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②教师出示: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
图形。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
③教师出示:学生用和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 位来测量?
④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①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
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②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③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
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 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①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 分米和1平方分米。
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
用什么 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

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 的长、宽、面积各是
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 br>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
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 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
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 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的比较(板书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P75 1 、2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
2.课本P75 3 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数学游戏:
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5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
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重难点】
1.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
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
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 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①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
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
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③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 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



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
方形的面积=长×宽。)
④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与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3、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
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
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重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 纸一张,一面画出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
形和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 测,然后反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
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 :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
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 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
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
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 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
以分米 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
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①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 ,可以划分多少个?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
决,进 行汇报。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①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②83页“做一做”。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③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能说出所有的面积单位吗?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重难点】

公顷、平方千米含义的理解以及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
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
千米。(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
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
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
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
顷。
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那就大约有
140个足球场那么大。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标准】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

单的分数。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

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联系计量单位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 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进行学习的迁移,
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
的, 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
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 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
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
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
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 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
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
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教学课时】
5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课本88-89页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
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
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小明去超市购买文具的标价:
文具盒 18元 钢笔 3.20元
橡皮 0.15元 日记本 5元
让学生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2.引入:像 3.20、0.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
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小数
1.读小数: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两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3.20元、0.15元分别表
示多少钱?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 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
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指导写法)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 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
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 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
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读出语文、数学课本的价钱,并说一说表示多少钱?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
学生填在课本上。)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
在此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回顾整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小数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加以
总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90页及练习二十一的第3 ---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 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
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6○12 28○38

生口答。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
小?生说,师小结。
2 .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 书课题)
4375
○ ○
551212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3)班内交流:如何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见解。
(4)生看课本90页上半部分,并填空。
2.做“做一做”
生试做,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3.学生试练。
2.5○2.3 8.6○8.9 0.23○0.53 3.22○ 1.28
订正时,说一说如何比较的。



4.学生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比较小数大小的 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比较
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 br>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
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 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第一竖行)。
学生试做,并说一说如何比较的。
3.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4.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第二竖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一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熟练读写小数。
2.学生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你了解哪些内容?
生说一说。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整理所学内容。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读小数: 0.25 1.3 0.05 50.4 100.18
2.练习二十一的第8题。 学生写,注意小数点位置。
3 .实际测量: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练习本的长、宽,
并把测量结果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4.比大小:0.15 ○0.8 2.8○2.6
0.1○0.09 1.3○10.3
5.练习二十一的第8题,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
6.填适当的数。
0.23米=( )( )米=( )厘米
0.76元=( )( )元=( )角( )分
3.91米=( )米( )厘米
7.练习二十一的第10题(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后调查: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布置数学基础训练上的相应题目。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本95-- 96页及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
数加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
么? 74+28 51+62 100 – 45 83–59
师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或减起。”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1.出示购物情景图: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想购买哪些商品?请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
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生尝试完成 。
3.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班内汇报,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补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
5.试一试
4.5 + 2.3 2.08 + 0.49
(二)学习小数的减法计算。
1.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减法解答的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试一试
6.2– 0.9 14.1 – 3.6
(三)回顾对比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小数加减法计算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96页做一做。
2.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 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
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和相差多少钱?
3.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出示物品单价信息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5.课后实践作业:97页第3题。
6.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计算: 4.6 + 5.4 0.36 + 0.4 0.9–0.7 1–0.6 < br>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统计学生计算情况;并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
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评 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
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 方法,作为重点评讲。
2.完成P98 第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①0.95比0.58多多少?
②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
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对如何分析题意进行指导。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布置数学基础训练上的相应题目。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内容标准】
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发展性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
算 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
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提 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
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
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
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一)
课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 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导入: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口述问题: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 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
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解决问题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
出示大课间时广播操表演情境图,提出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 br>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师生活动。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化。
4.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解决课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班内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意: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例如,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②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班内交流: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
3.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二)
课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15、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出问题
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并提出问题: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引导: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 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一说解题思路。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14题: 先让生认真审题 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
2.第15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
3.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
4.课堂作业:第1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
练习二十三第2、8、9、10、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 得一些用乘法、除法计算解决
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说。
引出学习内容:连乘、连除应用题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题。
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列式:2×7÷7=2元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2题。
师引导:要求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必须先求出哪两个数量,
再怎样进行计算。生试做,订正时,说一说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题。
①观察题目,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②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该怎么算?
③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④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5.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9、11题。
三、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
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教学内容】
课本106和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活动准备
1.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平面图,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面图。
2.学生就自己熟悉的校园画出简易平面图,同时调查其他学校
都有什么。
二、小组讨论
1.教师问:“你们认为我们的校园应该添设什么?”
2.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小组进行讨论。
3.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对全体的意见
予以总结。
三、设计新校园
1.各小组的每个成员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
并合理分工。
2.学 生到室外进行实地的考察,看本组的计划是否能够实行,
如果不能实行应该怎样进行调整。(教师监督指 导)
3.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讨论,制定出设计新校园的最
后计划,并画出设计的新 校园的平面图。
四、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1.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平面图贴到黑板上进行展 示与交流,
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点并让学生选出最喜欢
的新校园图。
2.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注意评价的激励性)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设计:罗庄区罗西街道中心小学 魏丽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二、发展性目标
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
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 单元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
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 br>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
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
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
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 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例2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
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 简单的代数
知识做准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108页的例1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
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集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流程】

一、设疑引入
1.教师设疑:为什么有两对父子却只有三个人?学生解释。
2.引 入: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
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 法。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境,引出图示法
请一小组内喜欢吃水果的 到左边集合站一圈,喜欢吃蔬菜的到
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用什么方
式表示?
引出用2个椭圆表示信息。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请在本学期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
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三、探究新的方法
1.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
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2.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重复的人表示得更
清楚呢?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 补充介绍。
3.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4.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
互相交流想法。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决书上的习题。
2.算一算:
五 一长假中,小红有4天去图书馆看书,小丽有5天去图书馆看
书,小丽有3天看到了小红,图书馆的工作 人员中间休息了几天?
3.辨析:
小明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明统计了一下: 有8人
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明统计的对吗?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看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哪
些问题。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109页的例2和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让初 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
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 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认识到“换”是按
一定规则进行的,解决 问题时应找出这个代换的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如果4颗智慧星就可以换1朵小红花,那么:
4颗☆
12颗☆
1朵花
( )朵花
5朵花 ( )颗☆
生说一说该怎么填。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互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9页的插图1,探讨如何换苹果。
①观察插图的左边,你得到什么信息?
师板书: =4千克
②观察插图的右边,你得到什么信息?
师板书: 1千克=
③这个西瓜可换回多少个这样的苹果?学生思考。
④班内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⑤师小结:生活中这种换苹果的方法,在数学上叫“等量代换”
(用相等的量替换)。
2.试一试:10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分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时,让学



生进行分析等量代换的过程。
3.知识延伸。
①实际生活中,用西瓜换相等重量的苹果你愿意这样换吗?有什
么想法?
引出:4千克苹果和4千克西瓜重量相等,但价格不相等。
② 根据“价格”去换:如果西瓜每千克3元,苹果每千克4元。
该怎样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 情况:西瓜每千克3元,4千克西瓜值12元,能换回
12元的苹果,每千克苹果4元,所以能换回3千 克苹果。
三、巩固应用
1. 算一算:△+□=240 △=□+□+□
△=? □=?
引导: 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如果学生有困难,利用活动袋中的
图片,试着摆一摆,看能否找到答案。
2.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观察插图: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师:能推断出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吗?试着说说思路。
学生交流汇报。
4.课堂作业: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四、回顾整理
1.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和分析,已经初步学会用一些物品代替
另外一些物品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代换的方法今
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和应 用。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 更加提高,数
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二、发展性目标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
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 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
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 法,两
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
他内容也比较重 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
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 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
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
的思想方法。
复习内容在编排时注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
理和比较, 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注意加强与生活实
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统 计观念、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
能力。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一)
第二单元、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 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乘法,熟练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 算和验算。
3.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布置学生课前对这两单元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整理。
2.把自己整理的有关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让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整理 成果。教师在学生
说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这两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

第五单元: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112页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
2.课本第113页的第3、4题
①第3题:让学生进行口算,选择部分题目说说如何口算。
②第4题: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用笔算远征估算的结果。
3.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试做,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学生笔算,并把相应结果归类。同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乘、除法
时还存在什么问题。
5.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6.补充练习。
(1)列竖式计算: 876÷3 242÷4 218÷2 704÷5
39×11 57×28 42×12 63×47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
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②国庆期间,广场上布置了12个花坛,每个花坛摆了36盆花,
广场上一共有多少盆花?
③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
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3)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 价:成人20元 学生16元 团体18元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布置练习册的相应题目,同时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
况。
2.教师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总复习(二)
第一单元、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和西南 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
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 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
路线。
2.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熟练进行简 单
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
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布置学生课前对这两单元进行整理复习。
2.班内交流:
①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指名说一说,其余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
②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说一说,其余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
第六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112页的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 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


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怎样识别方向 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2.课本第114页的第7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
单位之间的进率。
3.课本第114页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 估
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4.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绘制简单的地图,让生描述。
5.练习二十五的第8题。 先让生试做。集体订正时,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注意
引导学生区分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及 各自所用的单位。
6.练习二十五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7.判断。
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布置练习册的相应题目,同时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教师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三)
第四单元、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加深时间单位年、 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
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比较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会 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布置学生课前对这两单元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整理。
2.把自己整理的有关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让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整理 成果。教师在学生
说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这两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第四单元:

第七单元: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平年、闰年、大月、
小月等知识补充和强调。可再补充 有关时、分、秒的练习。
2.课本第115页第9题。
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其余两个图应该用什么数表示?
3.课本第115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

双鱼座性格特征-雅思简介


湖北师范文理学院-入团申请书格式


有关元宵节的诗句-感恩父母作文500字


四川人事考网-人间真情的古诗


法国大学-清明节活动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温暖的时刻-顶岗实习报告


校园一角作文-保定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