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先进个人发言稿
第1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br>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
个方向,培
养辨别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
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前、后、左、右。
师:请一名同学介绍自己后,顺便把前后左右的其他同学一起介绍好吗?(学生介
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师:请你向后转面向大家再介绍一遍好吗?(学生转身再介绍一遍。)
师:老师不明白,刚才
你面前明明是A,现在怎么变成了B了?(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他转了个身。)
2.揭示课题。
师:看来我们辨别方向用前、后、左、右有一定的局限性。你还知道哪些关于
方向
的词语?(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
识东、
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去
拜访一位朋友,可是走着走着迷路了。朋友电话
告诉我,只要一直往东走,一定能找到的。可是我怎么找
东的方向呢?
师: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用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了我“东”在哪里。
现在大家坐在教室里想一想,早晨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请同学们指一指。
师:噢,太阳从这个
方向升起,我把太阳升起的位置在教室的这面墙上标出来,这
面就是东。教室的东面有什么?
2.认识东、南、西、北。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么确定呢?你还知
道哪个方向?能
找出来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看来有点难,请电脑博
士帮帮忙吧。(课件出示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
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你能通过儿歌找到其他的方向了吗?
先请学生自己小声读一读,转一转、找一找,找出西、南和北来。
(1)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边读边指明方向。
(2)全班一起边读边指明方向,教师在另三面墙上贴上字样。
3.了解东、南、西、北的特点。
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师:我们已经确定了教室里的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练习你会填吗?
我前面是东,后面是( );我左面是西,右面是( )。
我前面是北,后面是(
);我左面是南,右面是( )。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板书:东——西南——北。)
三、通过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一:转一转。
师:请全体起立,按老师的口令活
动,同时想一想一直是朝哪个方向转的。面向东、
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
面向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直向右转。
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东西转动相似? <
br>生:顺时针方向。(板书)师:对,顺时针方向,它能帮助我们记住这4个方向。现
在请你伸出胳
膊,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面向东,顺时针转到下一个方向是南,现
在面向南。再顺时针转到下一个方向
是西。再顺时针转到下一个方向是北。面向北,
下一个方向是东。
师:同学们学会了利用顺时
针的规律来辨认东南西北了吗?现在请自己利用刚才所
学的顺时针的规律转一转,再来练习辨认东南西北
。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大家来想一想,如果我们要确定四个方向,最少需要知道
几个方向
就可以了?说说你的理由。
师:假如我只留下“东”字,(取下其他三个字)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吗?为什么?
2.游戏二: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面向西方,说一说你的后面是哪个方向,你的左面和右面
是哪个方向。
(学生活动,注意纠正错误的说法。)
师:请同学们面向南方,说一说你的后面
是哪个方向,你的左面和右面是哪个方向。
(学生活动,注意纠正错误的说法。)
师:同学们
都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了吧?现在请同桌两人,一人出口令,另一个人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转一转、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快,刚上课的时候,你们用前、后、左
、右来介绍了身边的同
学,现在你们能不能再用东、南、西、北来介绍一下身边的同学呢?
请一名学生先介绍,再请全班每个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东、南、西、北方的
同学是谁。
3.游戏三:指一指。
(1)请一位学生用手指一指南方;向前两步走,再指一指南方;向右转再指一指南
方。 (2)全体起立,请全班同学一起指出教室的西面在哪里?再说一说教室的西面有什
么?全体向左转
,指出教室的西面在哪里?再说一说教师的西面有什么?再向后走
三步,指出教室的西面在哪里?再说一
说教室的西面有什么?
师: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改变,他们所
指
的方向不会改变。因此,人们在航海、航天以及画地图时都用东、南、西、北来确
定方向。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西南——北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
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
课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
经验与知识积累,充分放手让学生探讨新知识,对学好这
节课的内容起到重要作用。本节课的设计,结合
了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
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
解、掌握所
学知识。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位,能看懂平面图的方向,能识别简单的示意图。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位,能看懂平面图的方向。
○教学难点
在平面图或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淘
气的喜羊羊到森林里采蘑菇,回家时不小心迷路了,谁能想办法告诉喜羊羊怎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
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才能回到家?(引出课题: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介绍方向标。
师:在画平面图或地图时,一般要画一个“”
,上面写个“北”字,表示这幅平面图
或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的。
(2)学生根据绘制的学校示意图说说大门、教学楼和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3)同桌互相交流,全班汇报。
(4)师:根据学校示意图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出示例2中余下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反馈。
2.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
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
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
物,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3.反馈练习。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这是一幅中国地图,地图和平面图
一样,也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要求绘制的。
(2)找出我们生活的城市。位
于中国的什么方向?北京、海南位于中国的什么方向?
如果你到北京旅游要往哪个方向走?
(3)完成练习一第4题。
4.小结。
师:说说在平面图和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所得。
引导学生在
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数学活动经
验
。在学生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绘制规则后,教师让学生在
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熟
悉的省份或城市在我国的哪个方向,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没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名山大川的位
置与方向,
如果能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名山大川的所在位置与方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
知
识应用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3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例3及“做一做”,第9页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结合具体情境
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
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
认识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认识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
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板书:四面八方)
师:四面是指哪四个面?(四面是指东、南、西、北这四面)
2.复习东、南、西、北。
师:教室的哪一面是东面?你是怎么知道的?
与东面相对的是哪一面?(学生回答后在西面贴上一个“西”字)
教室的哪一面是南面?与南面相对的是哪一面?
师:东、南、西、北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方位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科书第7页例3的校园平面图。
在平面图上怎样辨别东、南、西、北。
操场的北面有什么?操场的南面、西面、东面各有什么?
(学生回答时,随机在四个建筑物上点击出东、南、西、北4个字)师:同学们回
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答得真棒,为
了更快更准地辨别方向,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想认识它
吗?请看,这是什么?(指南针红色
一头永远指向北方,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2.观察指南针的盘面。
师:指南针的盘面
上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有哪些方向?(东北、东南、
西南、西北)
(1)认识东北方向。
师:请看大屏幕,这根箭头指向哪一面(东),这根箭头指向哪一面(
北),东与北
之间所指的方向叫东北方向。(电脑演示)
(2)认识东南、西南、西北方向。
师:东和南之间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电脑演示)
东和南之间所指的方向是东南方向。(我们一起说说)
师:认识了东北和东南,你还想认识什么?
谁能说说西南是指哪儿?
请你大声地告诉同学们西北是指哪儿?
教师小结。
3.说方向。
辨别操场平面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记住了八个方向,请
看操场平面图,上面除了北面的主席
台、南面的教学楼、西面的大门、东面的雷锋塑像,你还看到了什么
?
(1)谁能用“什么在操场的哪一面”说一句话吗?
(2)谁还能用“操场的哪一面有什么”说一句话?
(3)还有许多小朋友想说,那就用两句话在小组里说说吧。
三、课堂小结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成语“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有
了进一步的理解。
下课后,同学们(带上指南针)可以到操场上找找四面八方都有哪些建筑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你家客厅的四面八方各摆着什么东西。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反思
“认识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
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
习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知道
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在课
前让学生超前预习:让学生自
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
强了学
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找的答案
涉及面
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汇报
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
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
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在练
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然后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这两个
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第4课时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1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4及第10页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玩过哪些景点?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玩时,一般
都会看
到一幅导游图,这就是某动物园的一幅导游图。(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的“动物园导
游图
”。)
(1)看一看:这个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能给这些动物的游览景点取名吗?(学生
一边说有哪些动物,一边给各种动物的游览景点取名,教师依次把各种动物游览景
点的名称填写在图上
)
(2)说一说各种动物游览景点的位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各种动物游览景
点的位置。
(3)谁能说说各种动物游览景点在狮山的什么方向?(教学时以学生取的名称进行表
述,以下
均如此。如果这个问题学生在第二问中已回答,则省略此问)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4)如果你到这个动物园游览,你想游览哪些景点?
2.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览时,可以先
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
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路线问
题。
[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二、新课讲授
动物公园平面图。
同学们,开始游玩前,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
易出现
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在游玩之前,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你们看,公园的入口处
有一张
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先研究一下,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各地点分别在动物园的哪一面?
2.请你为游客设计游览路线。
(1)教师扮演游客A,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熊猫馆,你们能帮我设计游览路线吗?
a.同学们分组设计几条不同的游览路线。
b.各组汇报设计的游览路线。
c.评一评,哪些组把设计的游览路线说得最准确?
d.猜一猜,我会选择哪一条游览路线呢?为什么?
(2)教师扮演游客B,我想从大门出发
去飞禽馆,然后再回到大门,你们还能帮我设
计游览路线吗?
a.每位同学独立设计一条自己认为较好的游览路线。
b.谁能汇报你设计的游览路线?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c.猜一猜,我会选择哪一条游览路线呢?为什么?
(3)教师扮演游客C,我想从大门出发
不重复的游览所有景点,你们能设计出这样的
游览路线吗?
a.学生独立设计游览路线。
1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b.把你设计的游览路线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说的最准确。
c.把你的设计游览路线告诉老师。3.请你为自己设计游览路线。
(1)在教科书第8页的动物园导游图上为自己画一条游览路线。
(2)把你的游览路线告诉全班同学。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给你单独出去游玩,
你还会有信心吗?将它写成数学日记,让全
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与成功,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狮子山在哪里?怎么走?
熊猫馆还可以怎样走?
飞禽馆怎么走?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学有
价值的数学。本课在
学生学会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路线图。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加深体
验,教师创设“去动物园的乘车路线”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
方向和路线的认
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使学生在这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 口算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用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用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
6÷3 12÷6 16÷4 24÷3
36÷9
32÷8 72÷9 64÷8 49÷7 80÷4
2.
组织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互相算一算,然后指名口算,出示结果,使学生重温表内
除法的计算过程。
3.当学生口算80÷4时,教师适时引出:这道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被除数是80,这样的除法算式以前没有学过)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出示例1问题。3.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教师揭示课题: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
简单的口算除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1)]
4.提问:60÷3等于多少呢?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个别
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
以提示用小棒摆一摆。
5.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反馈本小组想到的计算方法。预设学生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1)20×3=6060÷3=20。
(2)6÷3=260÷3=20。
(3)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6.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数的算理。
(1)60里面有几个十?(6个十)
(2)60÷3可以看成什么?(6个十除以3)
(3)6个十除以3等于多少?(2个十,就是20)
教师结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板书。
(4)反馈练习。
教师出示60÷2,90÷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想一想:600÷3=
(1)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时多让学生说说算理。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1)
6÷3=2
60÷3=20
600÷3=20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
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教学时积极采取措
施,激活学
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
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
一个新的情境中。同时重视算理表述,培养学生
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计
算出结果,还要重视和引
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的过程,因为它是计算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
个
过程中,教师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有层次的说算理的过程,
使学生自
主归纳出口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
第2课时
口算除法(2)
△教学内容
1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科书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卡片口算:
4÷2= 40÷2= 400÷2= 8÷4=
80÷4= 800÷4=
10÷5= 100÷5= 1000÷5=
16÷8= 160÷8=
1600÷8=
学生开火车练习,当学生口算到第四组的时候,后面的两个会有难度。
那应该怎样计算呢?
那么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口算除法,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科书第12页例2的情景画面:
(1)学生读题。
(2)找出题中的信息,并说出哪些是已知,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
(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1
方法一:把120看作是12个十,12÷3=4,所以10×4=40(张)。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40×3=120,120÷3=40(张)。
方法三:把12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120÷3=40(张)。
试一试。
140÷7=350÷7=
2.教学教科书第1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2)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怎样求解呢?
(3)学生根据例1、例2的学习,提出解决方法。
(4)分析、汇报并板书。
方法一:(结合实物)把6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2,所以66÷3=22(张)。
方法
二:66是由6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因为60÷3=20(张),6÷3=2(张),20+2
=22
(张)。
所以66÷3=22(张)。
方法三: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2×3=66,所以66÷3=22(张)。
小结:通
过口算,我们知道了进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可以将被除数分解成几个百、
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然后分
别相除再相加;或者将被除数平均分成除数的份数就
可以求解。
3.完成教科书第1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互相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师:口算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实用,根据所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 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教师要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
算法是计算
教学的关键。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
生
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
更清楚思考的过程。说时
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
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教学
时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
体,把学生
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
展
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
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
的欢乐。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教科书第15~16页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重点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2.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
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的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
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
续除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的算
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
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算。
120÷4
24÷2
280÷7
84÷4 300÷5
93÷3 540÷9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2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
的笔算除
法,即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教科书第15页例1。
三(1)班和三(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
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
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
对又快。
(4)笔算:42÷2。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
笔算怎样
算?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
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
的5,商是2,写在
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
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
均分成2
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4.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
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
必须比除数小。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5.指导看教科书质疑。
6.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
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
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一位数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言语讲解是
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
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
“操作”有时能直
接说明问题;“操作”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
br>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
料,让他们的眼
、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
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
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2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科书第17、1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第5、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
前两位再
除的算理。
2.结合数学,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64÷4 72÷6 96÷8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笔
算除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7页例3主题图)
(1)师:观察情境图,你知道哪些信息?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及算式。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
256÷2=
(2)探究算法。
①学生试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强调:用2去除被除
数的首位,够商1时,
直接商1,接着继续去除。
(3)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7页“做一做”。
2.教学例4。
(1)师:如果我们把条件和问题进行修改,你还会解答吗?(课件出示例4)
(2)探究算法。
①学生试算。
发现被除数百位上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呢?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强调:百位上不够商1时,就把百位和十位合起来看成几个十,再在十位上写商。
③学生继续试商,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算出结果是:除到个位时仍余下4,不能恰好除完。
④师: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不能恰好除完,可以留有余数,
但余数必须比
除数小。
⑤师:大家结合题目,说说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3)师: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学生试做完,总结归纳方法。
(当有余数时,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法。
小组讨论,学生反馈。
2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笔算方法:①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
在哪一位;③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
数小。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56÷2=128256÷6=42……4
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
础上进行教
学的,为此,上课开始就安排了一些笔算训练,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为了更
好
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此时学生会出
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
时让学生自己总结算法,明确法则。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
地方,在巩固练习时向学生强调:一是:每次在
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除完后要
检查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二是:计算完后要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四第2、6~8、10~15题。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巩固笔算除法中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法中的相关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提高运算的效率并能熟练运用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64÷2= 66÷3= 56÷4=
48÷3= 128÷4= 225÷5=
256÷8= 124÷2=
127÷2= 249÷4= 198÷7= 273÷2=
让学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在小组中说一说。
组织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互相交流算法,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19页练习四第2题。
计算不是目的,计算正确才是我们的目的,先请学生看教
科书第19页第2题,完成
正误的判断。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改正,最后请学生进行验算判定。
接下来请大家继续完成练习四第20页第7题。
2.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第6题。
观察这些算式,题目只要求我们判定商是几位数,可以直接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
数字去除以除数时,
是否够商。如果够,就说明商是三位数;如果不够,就说明商
是两位数。
2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然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四第20页第10题。
3.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1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出:计算时一定要列竖式,计算完之后一定要验算来确
保计算正确。
4.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第8题、第21页练习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笔算除法练习方式,学会看图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
而非只是单纯
计算的模式。同时也作为笔算除法相关练习的一个综合复习。
三、提高练习
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13~15题。
从题中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强调:像这样的除法应用题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首先我们需
要注意的就是明
白是否应该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理清题目含义。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
课设计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讲解和练习,使
学生逐渐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的
笔算除法技巧和相关延伸运算方法。“基础练习”倡
导学生自主计算,多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相互检查计
算过程和结果。“指导练习”结
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自主学
习的习惯。
“提高练习”意在强化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运用,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把握和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解答。提高学生们的文字把握能力,渗透具体情况分析的思路,将生活中可以用除
法计算的难题
一一解开。
第6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
,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
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2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科书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
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
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
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
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
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
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再写竖式的计算过程。
(3)例6第
(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
(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
发现与形成
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
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
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
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
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
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
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
反思:错在哪里?
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第7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商末尾有0的意义,学会一位数除多位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批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
404÷2 288÷4
816÷8
2.笔算。
309÷3=327÷3=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
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
(板书课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7。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25页例7第(1)题的情境画面和问题(1)。
(1)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板书。
650÷5=
(2)组织学生试算,遇到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让学生提出在试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别把计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3)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试拨,在百位上拨1颗珠,当拨完十位3颗以后,问
学生得到的商是由1个百,
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请同学们写出来。
(4)对照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黑板上的几种算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方法简
便些?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确算理。
(5)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出示例7第(2)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计算,共同讨论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共同解答。
(2)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245÷8=30(根)……5(元)
个位还余5,为什么商的个位写0?学生: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
(3)师:计算正确吗?请验算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7:(1)650÷5=130(根)(2)245÷8=30(根)……5(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于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已经非常熟悉,
并且对于除
到被除数的某位得0时应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有了一定
的
认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和空间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尝试、探究、讨
论,让他们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
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等经历理解
掌握了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8页练习五第3~8、12~14题。
△教学目标
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列出竖式。(课件出示)
609÷3= 570÷3=
707÷7= 810÷8= 840÷7= 604÷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做题时有什么规律?
学生总结:
计算此类除法,遇到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根据“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可直接在相应数
位上商0,当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时,就商0,0
不能漏掉了,它有占位的作用。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你们总结的非常好!那么什么情况商中间有0呢?
学生回答:比如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时,当被除数百位刚好整除除数,被除数十位是0
时,这样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中通常
商中间会出现0。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7页练习五第5题。
分小组交流,集中展现问题,集体订正。
2.教科书第26页练习五第3、4题。
看图说话:先看图,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独立思考和计算,集体订正。3.教科书第27页练习五第6题。
观察:找出竖式中的错误并进行订正交流。强调可能出错的地方。
4.教科书第27页练习五
第7、8题和教科书第28页练习五第12题。指导学生找出已
知条件、所求问题,列出算式,得出结果
,进行交流和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注意商中0的位置以及当不够商1时一定要记得商0。
三、提高练习
1.教科书第28页练习五第13题。
(1)观察这道题目,先将题目读三遍。
3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余数是多少?
(3)除数是多少?
(4)由已知条件可知除数为9,商为3
,余数为3,求被除数。可以用:除数×商+
余数=被除数来计算,即9×3+3=30。
(5)思考:怎样写出综合算式?
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找准关系,循序渐进,分层次思考。
2.教科书第28页练习五第14题。
以第1个算式为例,指导学生先看百位,7对应下面为
6,说明商的百位商1:再依
次往下完成练习。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
一节练习课,是对前几个课时的巩固,练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进一步了解
商中出现0的情况,同时解决一
些问题,比如:如何从一些缺数字的竖式中推导出
被除数和除数的具体数值等。针对性练习,提高了学生
自主参与探究商中0的位置
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练习课的巩固作用。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练习课上的讲
解,
也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读题能力不强,归纳分析的能力也有
不足,需
要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多多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再进行指正,而不是直接
将答案展示出来。练习课通过“
练习——归纳”“归纳——练习和演绎”的过程,重
在让学生既学会运用知识,又掌握归纳能力。
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例8、例9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估算,掌握估算技巧。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特别是针对有余数
的那些算
式。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正确、快速地运用估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技巧,了解恰当的估算时机。
○教学难点
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0÷2=240÷6=180÷3=2400÷3=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要
求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而只要求算出大约等
于多少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会估算。
(板书课题:除法的估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课件出示例8。
(2)师:这道题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大约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要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67÷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关系式,可以这样列
式)
师:怎样计算呢?(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钱数,只用估算就可以)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交流。
展示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方法一:267÷3≈100(元)
…
300方法二:267÷3≈90(元)
…
270
(5)师:他们的解答都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
小结: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
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
元少?(少,因为这里把267估成270,估大
了,所以住宿费比90元少)
比80元呢?(多)
(6)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
百(整十)
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结果不是准
确数,是一个比较接近的数。
2.教学例9。
(1)出示例9。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够装”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3)师:可以怎样列式?需要精确计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方法一:
1820×8=160(个)160个<182个,不够装。方法二:182÷8>20
(5)师:那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呢?请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例8:
267300÷3≈100(元)
267270÷3≈90(元)
例9:
1820×8=160(个)160个<182个182÷8>20
▼教学反思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
生
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
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使学生看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计算
方法。如把267看做300,267÷3的估
算结果是100;如将267看作270,结果是90。
3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让学生明白两
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后一个更精确些。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没有
涉及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可以在
巩固练习时,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的估算内容,在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
算习惯。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科书第33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
握口算、
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掌握商
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
程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
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
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揭示整理知识的一
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教科书目
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
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
系?你认为
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2.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
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
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
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予
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
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
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①口算除法。
②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③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④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复习讲授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第(1)~(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2.提问:
(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4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4~35页练习九第1~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第3题:是四则运算和
四则混合运算练习。可以采用计时竞赛的方式进行。让学生
在一种激励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
第4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注意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5、6题:是计算在解决问题
中的应用。而这题是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
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第7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
流,并说
出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对于除法的知识都掌握了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
堂时间的掌
握不够合理;另外,对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来说,我没有很好的放手让学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生去做,在小组内交流完后写出的重难点题目,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来讲解,而不是
由教师来插手
。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
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
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第3单元 复式统计表
第1课时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难点
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好。
4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师:我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主题——用统计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师:这里有6项活动,现在想
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我
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同学只能选一项
活动。
预设1:全班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差别较大,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
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请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略。
)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人数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人数(3)分析数据。
师:从这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是相同的,但统计的对象不同,
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用投影出示两张并排放置的统计表,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女生最喜欢看书的人数与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l学生回答。(略。)
生:两张统计表这样放,比较起来有点麻烦,要是放在一张表上就方便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先议一议,然后发表你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们的意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
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格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
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
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如下表)。
活动人数性别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
子游戏男生女生(2)引导比较:这张统
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教科书第37页统
计表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
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三、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作用:到目前为止,我
们既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又学习了复式统计表。那么,
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单式统计表,什么时候用复式统
计表?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4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科书第38~4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
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
理解统计
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练习分析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8页练习八第1题的表格。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8页练习八第2题的记录单。
请把以上记录整理在表中(课件复示统计表)。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9页练习八第3题复示统计表。
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
(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
(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4)引导小结:
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
准确性。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再
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4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
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几份与例题不一样形式的
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
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充
分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整节课目
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
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第4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口算乘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
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
性。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4=
20×4=
12+8=
(2)6×3=
10×3=
18+30=
(3)5×4=
20×4=
20+80=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组的第三题就是在求前两题计算结果之和。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今天
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板书:口
4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结果。[板书:15×3=45(盒)。]
(2)汇报口算方法。
师:你是怎样口算出结果的?说说你的想法。(随学生汇报,板书学生的口算方法。)
预设1:15+15+15=30+15=45(盒)
课件出示:小方块图演示计算过程。
预设2:10×3=30(盒),5×3=15(盒),30+15=45(盒)。引导学生说出每筐先
算10
盒,3筐就是30盒,再算每筐5盒,3筐就是15盒,最后将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
算
出总盒数45盒。
监控:说说你这样拆的原因?(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比<
br>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而出错。)
课件出示:小方块图演示计算过程。
预设3:想竖式口算。
预设4:9×3=27(盒),6×3=18(盒),27+18=45(盒)。
监控: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口算的原因。
……
(3)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师:第一种方法是用连加解决问题的,第二种方法是把15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分别
乘3后再相加,第三种方法是想竖式口算,第四种方法是把15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
br>乘3后再相加。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繁琐,如果是计算13×6,一个一个的加,要加5次很麻烦;第二
种方法把两位数
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第四种方法有时候乘数不能拆成两个一
位数,如23×3中的23不能拆成两个一位数。
三、课堂小结,提出疑惑
师:今天我们学
习了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第2课时 口算乘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
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算
理,并能找到规律运用简
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难点
5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3×4
43×2130×4
33×312×4
11×7
2.说一说13×4、130×4、43×2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口算乘法掌握得
比较好。今天我们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2)]
二、新课讲授
1.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谈话引入。
水果商店里还有其他的水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出示教科书第42页例题2的插图。
思考: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出示例题2(1):
(1)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6×1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1
①10×6=60
②6×1=66×10=60
③6×9=5454+6=60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小结:一位数乘整
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
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
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2(2):
(2)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12×2=2424×10=240
小结: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十位
上的数去乘整十数、整百数,再
在积的后面加上一个0。
4.完成教科书第42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讲评时提问:3
1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
算过程。12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2)
例2:(1)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6×1=66×10=60
6×9=5454+6=60(2)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12×2=2424×10=240
5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结: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
数去乘整十数、整百数,再
在积的后面加上一个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扎实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
用知识的迁移,让
学生经历探索、熟练运用乘法口算方法。教师通过主动构建知识,
精心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
学活动,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课变得生动,洋
溢着生活与时代气息。让学生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
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
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体验成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人人
都获得必需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第3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获得
成功的体验。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口算卡。
34×20 400×30 30×40
24×30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乘法
知识。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出“一共买了多少本?”的问题。
3.得出乘法算式14×12。
4.同桌商讨如何计算。
(1)口算方法可能有:
①14×4=56
56×3=168
②14×10=140
14×2=28
140+28=168
(2)笔算。
教师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5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把两个乘数写在竖式上,先用个位上的2同14相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同个位上的2
对齐,再用
十位上的1同14相乘,乘得的积是14个十,末位同十位上的1对齐,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板书:
14×12
2套书的本数←2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
14168……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5.归纳提炼。
(1)你能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2)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其实是把它分解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
数来分别计
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再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口算:
①14×4=56
56×3=168
②14×10=140
14×2=28
140+28=168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笔算:
14×12
2套书的本数←2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
14168……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教学反思
本课例题创设老师买书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活动画面中,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
际,缩短了数学知识
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我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
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
没有直接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课件
信息提出问题,小
组讨论如何计算14×12,先口算,再进行交流反馈准确的笔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第4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2及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计算的探究过程,并掌握算理。
3.在活动中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5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23×12 32×23 42×22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这三道题是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两
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
探讨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例2的主题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
怎样的问题?
(2)引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37个48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2.学习新知。
(1)讨论:怎样计算48×37?(2)交流、汇报:组内交流算法。
①48≈50 37≈40 50×40=2000
②
教师强调:先
用个位上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
去乘48,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十,末位同十位对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小组讨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48×37=1776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图从真实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用学生熟悉的、
感兴趣的现
实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求数学知识的动机,主
动用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
题。有了上一节课作铺垫,这节课学生学起来也
较为轻松。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与
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
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地
解
决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交流和共享成果,并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规范化,突出理解算
理、探究算
法这个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练习十第1、5、9题,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十一第
1、4、5、7、
8、10题。
5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的运算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的运算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小黑板出示)
12×12= 21×13=
13×11= 10×12=
49×64= 23×78= 42×45=
25×52=
2.通过上面的练习,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都有哪些了解<
br>和掌握呢?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强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计算方法
,不能忘记进位,不能把数位对
错了。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47页练习十第1题。
先读题,再列出算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2.教科书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注意:本题不仅需要计算,还需要进行比较判断。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教师提示先计算,然后进行比较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指定4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
订正并讨论两位数的进位乘
法和不进位乘法的异同之处。
4.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这道题目有一个干扰条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式计算。
图画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6×56=
哪个条件没有用到?(“每套有12张”这个条件没有用到)
根据这个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共卖了多少张风光明信片?
12×56=(张)
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然后集体订正。
5.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7、8题。
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1)观察题目,共有几问,问题分别是什么?
(2)买了13个足球钱没花完,那么也就是说13个足球的总价小于380元。
(3)足球的价钱比25元贵,可能是多少元?这样买13个要多少钱?
(4)学生回答:2
6×13=338(元)27×13=351(元)28×13=364(元)29×13=377
(元
)
(5)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呢?
6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同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6)
下面我们看第二问,已知剩了16元,总共带了380元,那么用了多少钱?
[380-16=364(
元)]
(7)根据第一问,足球的价钱是多少时,买13个刚好花364元?
(8)学生回答:28元。
2.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第9题和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互相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订正并总结规律。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学生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掌握好乘的顺序 ,理解每一步计
算积的实际
含义。本节练习课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把握,包括进位和不
进位以及用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因为前
面课时中练习不够往往会造成同学们训练不够,这教学的
不足之处恰好可通过这节
练习课来弥补。另外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
这都在本练习课中基本体现到位。因为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
实际生活
的背景下,如:看书、买明信片和足球、航天器、世界杯,让学生在现实
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
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
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
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
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
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
两种分析
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
问题的过
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课件出示例4的部分文字和插图(不出现问题)。
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今天我们要来共同研究解决这样的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审题指导。
6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把这道题的已
知信
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独立解决,回顾反思。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作
业本上写出解答,做完以后再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回想一
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大屏幕显示反思提纲:
(1)分析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是题目中的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
(2)你列出了什么算式?每一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指名上台板演。
3.提炼解题策略。
(1)根据学生板演的解决方法,全班向板演者提问、质疑。
(2)适时引导学生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问。主要就①展开
详细的追问,帮助学
生明确思路。
师:你读到这题目中的哪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出“每组多少人”呢?或者问:你
是读完题目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一共有几组”吗?
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综合法),则继续追问
:哦,你是读到“60人”和“平均分成
2队”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每队30人”,当继续读到“每
队平均分成3组”的时
候你又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回答是后者(分析法),则继续追问:你
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需要先求
“一共有几组”,怎么解决的呢?
(3)对于②的汇报引导
学生提问,渗透说分析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解决方
法,注意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方法一:60÷2=30(人)30÷3=10(人)
方法二:60÷2÷3=10(人)
方法三:2×3=6(个)60÷6=10(人)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方法四:60÷(2×3)=10(人)
(4)组织小组讨论:遇到问题时,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分析问题?(5)汇报
与小结。
师:我来总结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
边想:这两个
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
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 要求出这
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
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
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
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
,
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还
记得吗?你
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第7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
br>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和
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6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70÷4=
70÷5=
32×4=
128÷4=
21×3=
63÷3=
63÷21=
12×6=
72÷6=
13×7=
91÷7=
90÷3=
15×8=
120÷8=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3.如何对除法算式进行验算?学生回顾交流。那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
成2队,每队平均
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
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
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6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
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
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方法一:分步:60÷2=30(人)30÷3=10(人)
综合:60÷2÷3=10(人)
方法二:分步:3×2=6(组)60÷6=10(人)
综合:60÷(3×2)=10(人)
▼教学反思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
学的作用,逐步
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
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
学策略,掌握一种数
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
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
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
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7页练习十二第1、3、5、10、11、13、14、16、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步的方法和条件的选取技巧,综合复习乘
除法
相关知识。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解决连乘、连除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明确分步算式每一步的含义,会列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6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计算下列各题。(小黑板出示)
396÷6÷2= 25×8÷4=
985-168÷4= 648+480÷3=
124-735÷7= 34+32÷8=
45÷5÷3= 601-245÷5=
205+7×8= 62+25×7=
32×4+72= 85×3-154=
同桌互相检查纠错,讨论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54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读题,找出已知条件。
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有哪些已知条件。
提问:一个星期有多少天?(7天)
怎样列算式呢?可以怎么想?
学生可能说出:先求每天跑多少米。列式为:400×2=800(米)。
追问:接下来呢?一种跑多少米?
一周7天,每天跑800米,总共跑了:800×7=5600(米)。
那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400×2×7=5600(米)
(2)提问:谁还有不同意见?
有学生可能说出:一天跑2圈,7天跑了:2×7=14(圈
),每圈是400米,总共跑了:
400×14=5600(米)。综合算式为:400×(2×7)=
5600(米)。
2.教科书第54页练习十二第3题和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强调:要注意运算的顺序,计算时要细心。
请同学上台板演,然后就代表性问题进行讲解。
3.教科书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你从图片上得到了哪些信息?(游泳池有25米长,他已经游了3个来回)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追问:“来回”是什么意思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发表意见。然后指名让学生在
教室里表演一次,使
学生明确“来回”是指往返各一次。他在游泳池里游一个来回,是指从一边游到另<
br>一边,再从另一边游回来,也就是游了2个25米。
再组织学生小组共同解答,求出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25×2×3=150(米)或25×(2×3)=150(米)
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时,
可以列式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4.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根
据实际生活想想一年有多少个月,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小组中算一
算一年要产生多少垃圾。
教师订正后,对学生进行讲究卫生、合理利用废旧物品、正确处理废旧物品、保护
环境的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高练习
1.教科书第56页练习十二第13题。
(1
)先让学生看图,注意看牙刷的数量。可以得出32元买了8支第一种牙刷,4元
5角买了一支第二种牙
刷。
(2)引导学生回顾元、角、分的关系。
(3)提醒学生先进行计算,再比较即可。
(4)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再
进行强调。
2.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14题。
先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3.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16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
画面上的信息和数据。再组织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安排租船的方案呢?使学生知道:既可以都乘坐双
人船,
7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也可以都乘坐四人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小组中议一议:玩1个小时,每人
要花多少钱?
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后解决问题:还可以怎样租船?要花多少钱?
4.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17题。
先让学生读题,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完成第一问。
师生共同订正。教师提问:“每人1个苹果,够吗?”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要求出总人数,和刚才求出的苹果总数进行比较。
指名说一说算式及每个算式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一问,然后指名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如何读懂应用题,特别是一些比较长的题目,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本课时的
解决问题中体
现得非常明显,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读懂题目,那么学生就不能正确解
决问题。在读题时的两个关键要点就
是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一道紧扣时代脉搏的
应用题所包含的情境、数量关系等就像一篇内容丰富的短文
,文字多是实际应用问
题的一大特点,而很多学生一看到大量的文字叙述,便望而却步,其实应用题的很
多文字是介绍背景的,与解题没有多大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这类实际应用题,首
先要克服心理
障碍,先读题,对题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题目信息,并有目的
的做出分析、理清框架、分清主次。
具体而言,当学生面对数学应用题时,应积极
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题目所涉及的情境是什么?2
.已知条件有哪些?实际问题
是什么?3.题目情境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无关信
息?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自学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
○教学难点
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批注教学过程一、系统梳理,建构知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知识?
请同桌互相交流课前
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交流后再检查一下自己整理的有没有遗漏,
并把自己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汇报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3.师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图,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自主交流整理的结构图,并展示。
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结构图,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系
统化。
二、详细回顾,针对练习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知
识,那么每一
种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7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口算乘法。
(1)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58页的第1题。
(2)师引导总结口算乘法的方法。
学生独立练习,分组互相检查。
结合教科书的
相关练习,边练习边复习相关内容,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口算、估
算、笔算,引导学生一一回顾、整理
相应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两位数的十位(几十)和个位分别同一位数相乘,再将<
br>计算的结果加起来。
2.笔算乘法。
结合第1题让学生归纳总结笔算的方法。
3.教师引导总结:
笔算乘法(不进位):把一个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另一个乘数相乘,
再把相乘的
结果加起来。
笔算乘法(进位):在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第2题。
(2)教师引导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完成。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于乘法计算都很熟练。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遇到比这些更大的数
据不用列竖式
就能直接报出得数。
出示( )×99=( )
这道算式,随便你填哪个两位数,老师
都能迅速报出结果。你们用笔算来检验老师
算得是否正确。
学生任意填数,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师
:我们要善于用方法来算,而且这个方法将会在四、五年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
来学习呢。所以数学就需
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通过学生填数老师报结果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激发
了学
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反馈。
通过小结进一步明确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回忆。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两位数乘
两位数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不进位
进位
解决问题连乘
连除
第5单元
面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3页例1~例3及相关练习。
7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
米(cm
2
)、平方分米(
dm
2
)和平方米(m
2
)。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课题)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
你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儿听过?
(学生可能回答在买房子或家里装修时听说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对面积有更清楚的认识。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观察比较,感知面积的意义
1.物体表面的面积。
(1)看一看。
出示图片(姚明和李玟的合影):
观察这幅照片,有什么感觉?(姚明真高,他身高2米26厘米)。
米和厘米都是什么单位?(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5
想想姚明的手有多大。(学生比画)
出示图片,比较姚明的手和常人的手。
教师小结:比较并渗透观察法。
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再和同桌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你们是怎么比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手大小比较接近,可以重叠在一起比较大小。
(2)摸一摸。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重叠,比较了手掌面的大小。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物
体都
有表面,数学书有漂亮的封面(老师边摸边说),请你也摸一摸你数学书的封面。
你还能
看到或摸到哪些物体的表面?(指导学生边摸边说)刚才我们说的桌面、书面等
都是物体的表面。
(3)比一比。
你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出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4)形成概念。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什么是黑板面的面积呢?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1)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
分,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看一看你们小组里物体的表
面是什么形状的。请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
把你们小组那种物体的表面画在黑
板上,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欣赏一下。
现在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谁愿意和老师来个涂色比赛?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让老
师先选一个好吗?(师选一个最小的图形)由学生的意
见引出平面图形的大小。
7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学生说一说黑板上几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2)小动物们看到我们进行画图比赛,他们也画了几个图形,一起去看一看吧。(屏
幕出示三个不封
闭图形)
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
师: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将板书补充完整)
(3)揭示面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面积的概念。
三、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1.通过刚才的努
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会用观察法、重叠法来比较面积
的大小,这里有两张卡片,请大家比
较一下,哪个面积大?
看来仅靠观察无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老师为
每个
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两张卡片和各种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助学具试一试,验证自
己的判断
。
2.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出示用不同形状来比较的
卡片
,参与学生的讨论)
小结:通过大家共同合作,亲身实践,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
的标准来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你们觉得用哪种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呢?为什么?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62页“做一做”。
四、自学教科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数学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发现以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作为面
积单位比较合
适。你听说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3页的内容。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汇报哪个面积单位,就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到它,
并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
找、比一比等活动感知它的大小。
(1)认识平方厘米。
a.摸一摸: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
b.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d.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e.说一说:刚才测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2)认识平方分米。
a.摸一摸: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
b.比一比: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c.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3)认识平方米。
a.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b.教师出示1平方米正方形的桌布,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c.活动:1平方米大小的地面能站多少人?
d.小组合作比画1平方米的大小。
五、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师:我们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大小不同,各有各的用处。
1.出示手帕。
要测量手帕的面积,你会选择哪个面积单位?
先估一估,再指名上来测量。
2.测量黑板上学生画的长方形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分别需要选择哪个面积单位?
7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结: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根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
单位来进行测
量。
3.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身边你喜欢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有多大。
(2)再选择合适的单位来测量。
(3)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4.汇报测量的结果。
六、全课总结,课堂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和小组的表现满意吗?
生活中的学问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家调查你喜欢的风景区或旅游城市的面积,看
看会不会有新
的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设计了“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
体验探索——反思评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变机械学
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概念
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表而不知其理。
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理解并掌握所学内
容。教学中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
摸边想象、边摸边描述,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面
积的意义。
同时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为学生提供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观察,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
具去量一量、比一
比,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另外还要注重联系实
际,应用知识,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
分米、1平方米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
哪些物体的面积可以使用这些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面
积单位的用处,并加
深了对新知的认识。
第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从度量到计算来研究长、正方形面
积的方法
。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掌握长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
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8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回顾度量的方法
师: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二、经历拼摆过程,明确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1.提出探究问题,突出度量的本质。
课件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
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面积单位或方格纸,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或分一分、画一
画。
2.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图一)。
预设二: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图二)。
预设三:学生直接说出用5×3
=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
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3.通过追问,突出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
部分,通过想象,也要计数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个数的?
一种情况是:学生一个一个数的;大家一起再数数看。
另一种情况是:用5×3=15个;让学生说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
(
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
长方形的面积。)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4.引发深入思考,尝试深度探究。
(1)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
三、拼摆操作,感悟关系,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任取几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拼图形,一人填表记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予以指导。
2.组织反馈,感悟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结合表格介绍自己的发现。
(2)运用几何直观,沟通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的联系。
以6×4的长方形为例。先说说每
行摆几个、摆几行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面积单位总个数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如下:
每行摆6个
摆4行
共6×4=24个1平方厘米
长是6厘米;
宽是4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根据学生自己摆的图形,可以列出多组数据。
3.抽象概括,提炼公式。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和所拼成的长方形,想一想、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
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再次验证,理解公式。
请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给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用长乘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
8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面积呢?
师:一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长是7厘米,能知道什么?(每行摆7个)课件出示图:
师:宽是2厘米,能知道什么?(可以摆2行)课件出示图:
长方形面积:7平方厘米×2=14平方厘米。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四、实践应用,巩固公式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课件出示第66页例4(3)图。]
2.概括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请学生观察上面右图,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你能自己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吗?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同时将课题补充完整,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
算。
五、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共同回顾: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我们是怎样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3.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练习十五第2、3、5~10题。
△教学目标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1.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定义和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和参与交流合作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巩固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课桌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2)“长×宽”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
(3)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
2.组织学生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总结下表:
长方形长宽面
积=长×宽周长=(长+宽)×2正方形边长边长面积=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4
当长方形
的长等于宽时,就成了正方形,不论是面积公式还是周长公式就都与正方
形的一样了,因为正方形就是特
殊的长方形。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68页练习十五第2、3题。
8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强调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2.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五第6题。
(1)先进行估计。
(2)然后运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精确计算。
3.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五第7、9题。
(1)学生读题,说出已知的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强调:注意面积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
三、提高练习
1.教科书第68页练习十五第5题。
(1)找一块手帕,估计它的长、宽或边长。
(2)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然后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3)找生活中其他的物体,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4)教师:之所以将此题放在“提高
练习”中,是因为相比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
五第6题,此题具有开放性,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
生学会将数学与生活相
结合。
2.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尝试画一画和算一算。(2)交流运算步骤,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
:从长方形中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因此注意以
后此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可以仿照此
题。
(4)同学们可能运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任意长方形中剪出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看
是不是符合此规律。
3.教科书69页练习十五第10题。
(1)本题有三个图形,需要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得出答案。注意分步骤进行。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2)面积部分强调用大正方形减去小长方形。
(3)周长部分就是剩下的每条边的和。强调学生可以用类似的模型进行实际操作。
(4)小结:面积相等,周长不同。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综合运用时容
易混淆。因此本节练习课着重梳理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综合运用
以及公式变形的运用,通过加强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
和面积。在单纯计算长
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学生能轻松解决,但在解决复杂一点的面积计算时还是会手足
无措,尤其是面积和周长知识混在一起的综合题。这节练习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区
别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边
线的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面积是
封闭图形面的大小,单位是面积单位,比长度
单位多了“平方”两个字。
第4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
换算。
8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
我们还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
进率又是多少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呢?
两人合作,用你们的学具且采用合适的方法探
究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
率。提示:尝试用不同的单位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讨论,并
选择比较好的方法。
方法一: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看看有多少个?(100个)
方法二:
把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平方厘米,可得1平
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方法三: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l平方分米,也就是边长是10厘米,面积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小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三、知识迁移
1.师:从上面
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l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
一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
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出两个问题: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分米?你们知
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并进行汇报。
2.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小结: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板书)
4.提升知识。
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面积单位: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5.自学例7。
学生学完后,反馈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看什么?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8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长度单位:米10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例7:80×80=6400(平方厘米)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应用等形式来进行
。让学生经
历探究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过程。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对于常用长度单位进率的认识
进
行知识迁移,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间的认知经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单位间
的进率,学生首先猜想悟
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最后利用迁移类推使学生明白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树立
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
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比分析和知识迁移
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单位换算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应加强
学生这方面的
训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8及相关练习。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
一步
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图形知识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谁搬了新家?
2.课件出示
:小明搬了新家,今天请小朋友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为他家的客厅铺地
砖,好吗?
3.提问:我们要为客厅铺地砖,那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
课件出示: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
4.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家
的客厅有多大吗?要买多少块地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
逛了一圈后,经过认真地挑选,选择了边长是3分米的
正方形地砖。
2.同桌合作交流:用边
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这样的
9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砖?
3.学生反馈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4.那我们怎样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
可以进行回顾与反思)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9=200(块)方法二:6米=60分米3米=30分米
60÷3=20(块)30÷3=10(块)
20×10=200(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1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
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
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
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
并能
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了解决铺地砖问题方法的指导,着重体
现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只要知道房间的面积和一块砖的面积,两个相除就可以求出
需要几块砖。同时强调:面积的单位不统一的时候要先统一单位才能相除。这样,
学生理清了解题思路,
解答起来就不难了。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3、5、7~11题。
△教学目标
1
.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巩固所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
9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问题。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巩固所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回顾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练习十六第3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样化。
要求学生填写在表格后可以进行交
流讨论。选择同样物体的学生看结果是否一致,
然后进行讨论。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六第5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六第9题。
判断题综合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掌握。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针对学生集中出现错误的题进行讲解。
4.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六第7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在小组中议一议:“要粉刷的面积”指的是什么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六第8题。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教
师先引导学生讨论:洒水车行驶6分钟后,洒上水的地面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
宽各是多少米?
指导:先求出洒上水的地面的长是200×6=1200(米),再求洒上水的地面的面积是
1200
×8=9600(平方米)。
三、提高练习
1.教科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0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动手画一画,算一算,再比一比。
教师强调: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2.教科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1题。 <
br>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需要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分配,考验学生们的运
算速度和对同
面积的长方形长和宽分配的熟练度(即考虑几乘几等于16)以及多样
化的思考。
学生尝试独立画一画,写一写和算一算。
强调发散思维,按规律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所有课时主要是围绕“面积”两字展开的,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特征及
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更是
在对本单元的面积相关知识进行系统
复习,其中包括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面积计
算的综合运用。但是课堂上的练习时间有限,使同学们对面
积单位换算掌握还不够
好,往往遇到复杂的应用题中就忘了只有当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计算,导致结果错
误。对此课后安排更多的练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
9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忆。老师也应该细心帮助学生,指出学生错误的点在哪里,这样错误率将会大大降
低。
第6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9页,例1、例2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以问题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发现一年
中有
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
索并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月、平年、闰年的知识,适当介绍中
国的农历等方面的知
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各月
份的天数。自主发现新知识,利用拳头记忆法,
编成儿歌,帮助记忆。
○教学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一、解决问题,研究年和月
1.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1)提出问题。
课件呈现问题:爷爷每天要吃一片药,一盒有30片,够吃一个月吗?
师:够吃一个月吗?
生:有可能够,有可能不够。
师:请你说说什么时候是够的,什么时候是不够的。
生1:有的有31天,有的有30天。
生2:还有的会多出来,有的月份只有28天。
(2)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说有时够、有时不够(板书:不够、够)。谁来具体地说说
,哪些月
是不够的,哪些月是够的?
师:如果你知道,可以先准备一下该如何汇报交流;如果你有困难可以看看老师给
你的年历卡。
请学生回答后,板书:
不够: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大月]
够:30天:4月6月9月11月[小月]
28天
29天
二月
(3)小结。
师:我们把一个月有31天的称为大月,一个月是30天叫做小月。请同学们再
看看
自己的资料,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有什么规律
吗?你有
什么好办法记一记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上半年单月都是大月,下半年双月是大月。
9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生2:七月和八月最特殊,两个大月是连在一起的。
……
师:刚才我们通过帮爷爷
解决一个小问题,知道了一年中哪几个是大月,哪些是小
月,大家都学得很好。为了方便,爷爷索性买了
一大箱,但是问题又来了。请看大
屏幕。
2.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1)提出问题。
师:爷爷觉得这样一个月一个月挺麻烦的,索性买了这样一箱(课件出示:
12盒×
30片盒),你觉得够吃一年吗?
生1:不够的,一年有365天,一箱只有360片。
生2:一箱12瓶,每瓶都是30片,一年有7个大月是不够的。
师: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一
年究竟是不是365天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算?怎样计算
又快又方便?
(2)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11×30+7+28=365天
方法四:30×12+7-2=365天
……
师:非常好,大家想出来这么多的方
法计算。老师还想请大家再观察一下。你认为
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方法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年有7个大月和4个小月。
生2:方法三也是可以的,加上7,就是有7个大月的意思。
生3:方法四把每个月都看作30天,把7个大月各加1天,但还要减去二月多加的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2天。
……
(3)小结。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一年有365天,
更清楚了一年有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
我们也帮助爷爷解决了困难。而且大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同学
们可真有本事。
二、研究平年、闰年
1.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爸爸要外出
参加一个学术会议(2月27日~3月5日),他习惯每天
喝茶(2袋天)。你认为至少需要准备多少袋
茶叶?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需要带多少袋茶叶?
生1:7×2=14(袋)。
生2:我觉得是8×2=16(袋)。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请你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是29天。
师:你说得很好!哪些年份是28天,哪些是29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总结规律。
课件出示:1997~2012年的2月份月历。
师:你发现了什么?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有366天。(板书:四年一闰。)
课件出
示:1900年、2000年、2100年的2月份月历。师:年份是整百的,都是4的
倍数,应该都是
闰年呀。为什么有的不是?怎样判断整百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师:年份是整百的,为什么一定要
是400的倍数,这一年才是闰年呢?有兴趣的同
学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回去与家长一起作进一步的研
究!(板书:百年不闰,四百
年又闰。)
小结:看来,闰年、平年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记住它的规律,就可以很快地判断
了。
9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还有什么疑惑或者问题吗?
生1:星期、世纪。
生2:还有年代……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像世纪、年代、
年、季度、月、日、时、分、秒……都是
时间单位。(板书: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大家
还有问题,我们下节
课再来探讨。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求天数的具体方法。
2.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问题分析,能理解和掌握解决求天数问题的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求天数的具体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年、月、日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1.系统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怎样判断平年、
闰年?
学生回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有关年、月、日的练习。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七第1~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中反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独立完成练习并参与全班的集中反馈。
第1题:
(1)学生尝试计算天数。
(2)组织交流计算天数的方法。
(3)归纳概括。
(4)注重难点辨析理解,实际儿童画展展出时间是6+1=7(天)。
第2题:
(1)牛奶还能喝吗?让学生计算天数,理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识。
学生较容易理解牛奶
的保质期,学生独立完成该题。(2)学习机今天坏了,在保修
期吗?让学生理解保修期2年,所以用2
012+2=2014(年)来解决。
(3)灭火器的检验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满5年后必须检验,所
以到2016.09.27开始,
必须进行检验。
第3题:
(1)全班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
发现本题应先求出2014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再判断2014
10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